「社区学习报告二」无觅的需求分离术
豆瓣自从首页上了豆瓣猜,我听到豆友抱怨的声音要远远大于好评的赞美声。我也一直在适应这豆瓣猜首页,还未能参透豆瓣猜首页的产品思路和策略。这或许也说明了它有改善的空间,让人不至于那么纳闷。同样的,无觅在某月某日的新版里,首页也被替换成了猜你喜欢。对于动态被移至次位,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不是让我再郁闷一回么。我很长时间打开无觅后第一操作就是点动态。我自然而然也投入了“拍砖大军”里头去。
经顺兴和承仁推荐使用首页的「猜你喜欢的用户」,有了另外一番想法。
无觅的产品迭代调整速度快得让人称道,也快得让人跟不上。无觅早期用户较多聚集在「动态」社区里,习惯了通过好友推荐的来筛选出文章,无觅那简单得像twitter一样的传播机制合着早期聚集的一些优质用户形成了这个社区最大的杀器。随着一次改版首页换掉后,抱怨的声音不断,我就有份。对我来说,首页的猜你喜欢跟废的一样,打开无觅第一时间点进动态里。继而,慢慢的我遇到一问题:社区水化怎么办?早先的文章和评论质量挺高,现在在慢慢流失,慢慢的礼貌的社交互动刷瞎了我的眼睛,让我开始思考信息流信噪比的问题。无觅当前的产品策略就是一个妙招——需求分离。
信噪比问题,来自与多元化的内容源:1)内容类别和质量的多元化;2)内容产生的背后需求的多元化。这两点在无觅的「动态」社区里都体现了,依赖关注对象的内容筛选(即RSS)一向是对应「内容类别和质量的多元化」的较好方式,而内容产生的背后需求的多元化是目前大多社区都存在的问题。譬如知乎,吐槽、调侃和调查是噪音最多的来源之一。而无觅社区里,阅读需求与社交对话需求的混合使得信噪互相干扰:我想看看好友的喜欢的文章,却时常不得不久久地拉动滚动栏去跳过好友社区里的社交互动,那意味着两屏之内都只包含着一篇文章啊,对于阅读者来说可想这噪音有多大。
实际上,如果阅读者试用看首页的「猜你喜欢的用户」,应该会发现它是对社区好友动态内容的提取,一个比较纯净的阅读列表。这样一来,把阅读需求与会带水的社区阅读互动需求就分离了,彼此不会互相干扰,反而互相驱动内容生产和消费。而且,这里有无觅更变态另一个大杀器——推荐算法。如果有留意各大资讯文章站点,可以看到无觅插件的覆盖用户是很广的(No.1),据承仁说,超过一亿。如此大的数据训练集对于推荐算法的改进起到帮助多大,这不用多说。现在我更多地是在使用首页阅读。
而目前在这个大家不断反馈的问题上,我认为做得不够的就是引导。人往往很难逃离习惯的力量,越老越是。缺乏调教,只会换来不解。
拍砖有时往往是好意,然而作为外人,没有斟酌推敲过该产品的产品逻辑和定位,诸多的”从用户角度出发的需求“反倒是给产品团队添烦恼。Twitter是一例,如果放在中国使用一定也不乏要求「增加评论功能」的需求,但Jack Dorsey他们对它的定位实则是“实时信息流通网络”,流通传播能力是最核心的需求,评论这种让信息滞留深埋的需求就是相当冲突的了。
我也是门外汉,纯属个人的学习心得。无觅的产品设计上不乏出彩的地方,还能慢慢消化。
经顺兴和承仁推荐使用首页的「猜你喜欢的用户」,有了另外一番想法。
无觅的产品迭代调整速度快得让人称道,也快得让人跟不上。无觅早期用户较多聚集在「动态」社区里,习惯了通过好友推荐的来筛选出文章,无觅那简单得像twitter一样的传播机制合着早期聚集的一些优质用户形成了这个社区最大的杀器。随着一次改版首页换掉后,抱怨的声音不断,我就有份。对我来说,首页的猜你喜欢跟废的一样,打开无觅第一时间点进动态里。继而,慢慢的我遇到一问题:社区水化怎么办?早先的文章和评论质量挺高,现在在慢慢流失,慢慢的礼貌的社交互动刷瞎了我的眼睛,让我开始思考信息流信噪比的问题。无觅当前的产品策略就是一个妙招——需求分离。
信噪比问题,来自与多元化的内容源:1)内容类别和质量的多元化;2)内容产生的背后需求的多元化。这两点在无觅的「动态」社区里都体现了,依赖关注对象的内容筛选(即RSS)一向是对应「内容类别和质量的多元化」的较好方式,而内容产生的背后需求的多元化是目前大多社区都存在的问题。譬如知乎,吐槽、调侃和调查是噪音最多的来源之一。而无觅社区里,阅读需求与社交对话需求的混合使得信噪互相干扰:我想看看好友的喜欢的文章,却时常不得不久久地拉动滚动栏去跳过好友社区里的社交互动,那意味着两屏之内都只包含着一篇文章啊,对于阅读者来说可想这噪音有多大。
实际上,如果阅读者试用看首页的「猜你喜欢的用户」,应该会发现它是对社区好友动态内容的提取,一个比较纯净的阅读列表。这样一来,把阅读需求与会带水的社区阅读互动需求就分离了,彼此不会互相干扰,反而互相驱动内容生产和消费。而且,这里有无觅更变态另一个大杀器——推荐算法。如果有留意各大资讯文章站点,可以看到无觅插件的覆盖用户是很广的(No.1),据承仁说,超过一亿。如此大的数据训练集对于推荐算法的改进起到帮助多大,这不用多说。现在我更多地是在使用首页阅读。
而目前在这个大家不断反馈的问题上,我认为做得不够的就是引导。人往往很难逃离习惯的力量,越老越是。缺乏调教,只会换来不解。
拍砖有时往往是好意,然而作为外人,没有斟酌推敲过该产品的产品逻辑和定位,诸多的”从用户角度出发的需求“反倒是给产品团队添烦恼。Twitter是一例,如果放在中国使用一定也不乏要求「增加评论功能」的需求,但Jack Dorsey他们对它的定位实则是“实时信息流通网络”,流通传播能力是最核心的需求,评论这种让信息滞留深埋的需求就是相当冲突的了。
我也是门外汉,纯属个人的学习心得。无觅的产品设计上不乏出彩的地方,还能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