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见沙门记(之二)
万圣见沙门记(之二)——沙门与《妄想狂手记》及其它
一
豆瓣上的沙门幽默有趣,才华横溢。对于一般人来说,“才华横溢”不过是有些夸张华而不实的褒扬之词,而对沙门来讲,却是地地道道的客观的评价。左手书写激情澎湃充满想象力的诗歌、小说,右手敲击神奇有效的计算机代码,在文科和理科这两极思维中可以自由滑动(参见vivo经典名文: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89657&strItem=books)——还有比这更真实地才华横溢吗?
《妄想狂手记》是沙门十多年前随笔、小说的结集。“随笔”,很可能不是准确的,因为“一逗到底”绝对是沙门精心构思之作,节奏感、想象力和细节的描写实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随笔之闲淡随意是无法标示“一逗到底”的鲜明特征的。但我们又不能谓之“散文”。这么紧促气势如虹的文章,我们怎么能称之为散文呢!绝对不能!也不能称之为“小说”,小说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是故事性、完整性和情节。“一逗到底”中那些零散的断章似乎大多不具备小说的根本特征。总之,沙门的“一逗到底”是一种新的体裁,传统的旧体裁是无法规范,将之纳入自己的体系的。实际上,也许正如沙门所言,这是他的文本试验。而“一逗到底”不过是其多种文本试验之一。
我向沙门请教了这个问题,他似乎也表示同意。
《妄想狂手记》是性苦闷者的传记,是年轻人青春的一次惊艳的倾泻。沙门将之视为他个人“苦恼青春的一座小小的墓碑”,我想,说不定,它也是世纪之交网络时代文学史上的一座标志性的丰碑呢!25岁的郁达夫的《沉沦》,除了将性苦闷、性压抑上升到了民族国家的高度以外,与《妄想狂手记》相比,似乎是远远不及的。
沙门的写作,不仅是激情文字的写作,也是知识思想的写作,他精于分析,擅长解构,文字既十分精确,又极具美感。有些词语、句子,直抵人的心灵,震撼我们的想象,完全逸出了我们的意料,而又能使我们会心失笑,得获一种奇异诡秘的愉快。那句“大哥,过夫妻生活吧?”与鲁迅先生的名句“吴妈,我想和你困觉”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不遑多让。
这本书,我在网上看了一部分,最后的情节有些戛然而止的味道,当时便以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想到这就是全部了!因为忙着考博,没有太多时间阅读小说,便抑制自己不买纸质的。其实,《妄想狂手记》闻名已久,我期盼甚殷。我这几年的网络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深深受到《妄想狂手记》或者说沙门的导引。这种导引甚至是支配性的。这本文字不多的大作,虽然只是一本小书,但对我的影响却是极大的,虽然目前我还无法、也不愿意尝试准确表达那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二
沙门说的话不多。与滔滔不绝、短暂停歇的贾勤相比,甚至可以说说的话很少。在贾勤到来之前,慕回向他请教了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也顺便问起德语的学习,他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点:
梵文不容易学,单词和单词间不仅有一般语言的“物理变形”,还有它特有的“化学反应”。民间号称通梵文者,大多不通,不少人连梵文词汇的拼写都成问题。
巴利文相对来说容易多了,德文属于日耳曼语系,当然更好学。可以到歌德学院去学习德语。
日语,他自称不太懂,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看法。
学习一种语言,入门容易,但掌握好比较难。如果没有特别的目的或用处,不必多学语言。精通一种,比初懂三四种可能要好许多。
学习语言的关键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加强。学习语言要持之以恒,否则,稍一松懈,水平下降很快。
沙门不仅强调学习语言的功利性,也强调为人做事的功利性。比如,慕回说中华书局打算花十年时间将繁体竖排版转为简体横排,他当即问道:目标人群是谁呢?
三
沙门说及同事们基本上不读书,又提起十年前他参加读书讨论会的往事,不免有些落寞。我建议他可以翻译一些著作,但他说凝聚不起来精神,觉得占用的业余时间太多。我曾有过持续两三个月翻译的经验,自得其乐,也许是源于心无挂碍无所事事,不知道未来的危险和迷茫。我在一旁也只好说些比较宽慰合理的话,“业余时间翻译确实辛苦”。沙门却迅即说:“我也有朋友业余翻译了不少著作”。
沙门现在的苦闷当然不是读书时代的性苦闷。他的苦闷,或者说,凝聚不了精神的原因很可能是身体性的,比如说耳鸣、膝盖疼痛——在豆瓣上得知他的这些“不幸”,我以为是他一贯的玩笑和幽默,却没想到竟是事实。但我更相信他苦闷的原因还是精神性的,或者说,源于“才华横溢”。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沙门若是个普通的程序员,估计生活得很舒心,不会耳鸣、膝盖疼痛;沙门若是个职业作家或者是个学者专家(如上所述,他是有这个资质的,且已经表明了这种资质),我以为他也不会耳鸣、膝盖疼痛。可惜的是,身为程序员的他再也找不到笔端的灵感,在文学上再也生不起绚烂的斑澜。
但是!这段时间的沉寂又算得了什么呢!里尔克不是照样经历过十年的沉默吗——十年后他用《祈祷》证明了自己,证明了他十年沉默的清白;他的中国信徒冯至也不是一样的沉默吗——“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竟然不再写清新的诗歌了,他成了学者,后来他还写了十四行诗,还写了一些翻新的古诗。徐梵澄先生说冯至的人生是圆满的。诚然!
沙门前不久感叹,他女儿的人生也不过“如此”,也只能那样。不说个人人生的独特性,即便是个人融于社会、介入世界的程度、方式也足够让人生有意义吧——不同的意义,甚至更大的意义。吴宓先生、徐梵澄先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未来有用”的精神太有鼓舞的力量了!心系社会,眼光要长远,我觉得个人的斗志和干劲可能更大点。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大概也是源于此吧!
沙门说写作需要创新能力和判断力兼具,现在的判断力远胜从前,而创新能力却大不如前了。但愿沙门早日协调平衡好自己的才华,让它们再次流溢出来,发出夺目的光彩。
一
豆瓣上的沙门幽默有趣,才华横溢。对于一般人来说,“才华横溢”不过是有些夸张华而不实的褒扬之词,而对沙门来讲,却是地地道道的客观的评价。左手书写激情澎湃充满想象力的诗歌、小说,右手敲击神奇有效的计算机代码,在文科和理科这两极思维中可以自由滑动(参见vivo经典名文: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89657&strItem=books)——还有比这更真实地才华横溢吗?
《妄想狂手记》是沙门十多年前随笔、小说的结集。“随笔”,很可能不是准确的,因为“一逗到底”绝对是沙门精心构思之作,节奏感、想象力和细节的描写实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随笔之闲淡随意是无法标示“一逗到底”的鲜明特征的。但我们又不能谓之“散文”。这么紧促气势如虹的文章,我们怎么能称之为散文呢!绝对不能!也不能称之为“小说”,小说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是故事性、完整性和情节。“一逗到底”中那些零散的断章似乎大多不具备小说的根本特征。总之,沙门的“一逗到底”是一种新的体裁,传统的旧体裁是无法规范,将之纳入自己的体系的。实际上,也许正如沙门所言,这是他的文本试验。而“一逗到底”不过是其多种文本试验之一。
我向沙门请教了这个问题,他似乎也表示同意。
《妄想狂手记》是性苦闷者的传记,是年轻人青春的一次惊艳的倾泻。沙门将之视为他个人“苦恼青春的一座小小的墓碑”,我想,说不定,它也是世纪之交网络时代文学史上的一座标志性的丰碑呢!25岁的郁达夫的《沉沦》,除了将性苦闷、性压抑上升到了民族国家的高度以外,与《妄想狂手记》相比,似乎是远远不及的。
沙门的写作,不仅是激情文字的写作,也是知识思想的写作,他精于分析,擅长解构,文字既十分精确,又极具美感。有些词语、句子,直抵人的心灵,震撼我们的想象,完全逸出了我们的意料,而又能使我们会心失笑,得获一种奇异诡秘的愉快。那句“大哥,过夫妻生活吧?”与鲁迅先生的名句“吴妈,我想和你困觉”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不遑多让。
这本书,我在网上看了一部分,最后的情节有些戛然而止的味道,当时便以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想到这就是全部了!因为忙着考博,没有太多时间阅读小说,便抑制自己不买纸质的。其实,《妄想狂手记》闻名已久,我期盼甚殷。我这几年的网络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深深受到《妄想狂手记》或者说沙门的导引。这种导引甚至是支配性的。这本文字不多的大作,虽然只是一本小书,但对我的影响却是极大的,虽然目前我还无法、也不愿意尝试准确表达那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二
沙门说的话不多。与滔滔不绝、短暂停歇的贾勤相比,甚至可以说说的话很少。在贾勤到来之前,慕回向他请教了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也顺便问起德语的学习,他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点:
梵文不容易学,单词和单词间不仅有一般语言的“物理变形”,还有它特有的“化学反应”。民间号称通梵文者,大多不通,不少人连梵文词汇的拼写都成问题。
巴利文相对来说容易多了,德文属于日耳曼语系,当然更好学。可以到歌德学院去学习德语。
日语,他自称不太懂,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看法。
学习一种语言,入门容易,但掌握好比较难。如果没有特别的目的或用处,不必多学语言。精通一种,比初懂三四种可能要好许多。
学习语言的关键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加强。学习语言要持之以恒,否则,稍一松懈,水平下降很快。
沙门不仅强调学习语言的功利性,也强调为人做事的功利性。比如,慕回说中华书局打算花十年时间将繁体竖排版转为简体横排,他当即问道:目标人群是谁呢?
三
沙门说及同事们基本上不读书,又提起十年前他参加读书讨论会的往事,不免有些落寞。我建议他可以翻译一些著作,但他说凝聚不起来精神,觉得占用的业余时间太多。我曾有过持续两三个月翻译的经验,自得其乐,也许是源于心无挂碍无所事事,不知道未来的危险和迷茫。我在一旁也只好说些比较宽慰合理的话,“业余时间翻译确实辛苦”。沙门却迅即说:“我也有朋友业余翻译了不少著作”。
沙门现在的苦闷当然不是读书时代的性苦闷。他的苦闷,或者说,凝聚不了精神的原因很可能是身体性的,比如说耳鸣、膝盖疼痛——在豆瓣上得知他的这些“不幸”,我以为是他一贯的玩笑和幽默,却没想到竟是事实。但我更相信他苦闷的原因还是精神性的,或者说,源于“才华横溢”。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沙门若是个普通的程序员,估计生活得很舒心,不会耳鸣、膝盖疼痛;沙门若是个职业作家或者是个学者专家(如上所述,他是有这个资质的,且已经表明了这种资质),我以为他也不会耳鸣、膝盖疼痛。可惜的是,身为程序员的他再也找不到笔端的灵感,在文学上再也生不起绚烂的斑澜。
但是!这段时间的沉寂又算得了什么呢!里尔克不是照样经历过十年的沉默吗——十年后他用《祈祷》证明了自己,证明了他十年沉默的清白;他的中国信徒冯至也不是一样的沉默吗——“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竟然不再写清新的诗歌了,他成了学者,后来他还写了十四行诗,还写了一些翻新的古诗。徐梵澄先生说冯至的人生是圆满的。诚然!
沙门前不久感叹,他女儿的人生也不过“如此”,也只能那样。不说个人人生的独特性,即便是个人融于社会、介入世界的程度、方式也足够让人生有意义吧——不同的意义,甚至更大的意义。吴宓先生、徐梵澄先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未来有用”的精神太有鼓舞的力量了!心系社会,眼光要长远,我觉得个人的斗志和干劲可能更大点。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大概也是源于此吧!
沙门说写作需要创新能力和判断力兼具,现在的判断力远胜从前,而创新能力却大不如前了。但愿沙门早日协调平衡好自己的才华,让它们再次流溢出来,发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