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执医后的感想。
真是很少写文字。在医院里写病史写多了,写的话也变得僵硬无比。最近考了执医,不考这个试,我还真没这么多感慨。
觉得吧有点收获:
1.原来我是可以一个人坚持学习的,想学习就学习,没有谁能拦住你,拦住你的是你迷茫的心。
2.我还是很散漫。虽然说我已经坚持一周下了班后就去图书馆看书到晚上才回家,但是还是挡不住的散漫的心。比如对某些知识感兴趣,就看得很慢,非要什么都搞清楚了,自己还觉得很享受。结果到最后,书都没看完。这个,真的要注意。(可能是求知心过强了吧。
3.多学一遍真的有收获。没有看应试指南,直接看那本考点解析(题解),但由于它写得真的很好,给我很多指导,现在我肯定比之前更像一名医生了。
4.选对一本参考书,真的很重要,就像选对一位好老师那样,事半功倍。比如两本题解,之前看的那个人卫的题解,就收获很小,除了把题目记住了,该掌握的知识点还没有去记,看完了一片零乱。这个四军大的题解,就按系统来的,并且,把做题当作实践。特别是病例分析题,让你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照它给出的那些知识点,和思维过程,让人醍醐灌顶。确实如它封面所说:授人以渔。我不由感叹,颐恒老师真是个实在人。可贵的是,很多题只是选择最优选,这是最难的地方,他也讲得很清楚,比如什么情况下就得选这个,或是帮你抠出题目的字眼(有时甚至觉得能提高你的语文水平),都讲得很清楚,(这是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很懒得应付的问题,因为跟掌握知识无关了,但是却是考场失分的地方)。它做到了,思维零死角。
“正确使用本书乃过关之首要----把习题放在第一位,把教材放在第二位,通过习题来掌握考核知识点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翻开本书,我们就相识了
---------颐恒”
我想说,我体会到了,把习题放在第一位的感觉,就是实践的感觉。我连教材都没看(准确说是没时间看了,太繁琐了,而且看了也不会用啊)。它每一道题,都浓缩了考点的精华,把题搞懂了,考点也自然记忆牢固了。而且真的有与编者神交的感觉,我们真的相识了!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成真了,这老师确实是用了心血在做这本书的。不像那个人卫版的,就是个百家布拼在一起的,没有生命感。(好像软文,就此打住)
5. 我还是喜欢在实践中学知识。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感觉到了,可是当时都是大课教学,每次听下来,都觉得:哎,又要记这么多东西了。当作是负担,很苦逼的样子。后来去实习了,带教老师质量参差不齐,态度也不一样。有的能教你点东西,有的就是放羊。结果就在病房办公室聊天吹牛,完了打印一份别人写的病史,抄抄改改交了,再考个开卷或闭卷的小考试,就算轮转完了。特别是最重要的查房,搞得最废,像跟屁虫一样只带了屁股没带脑子。我现在才明白,最重要的,其实是查房,和管床。只有管了床,才会用心想病人所想,解答病人的疑惑,否则像个傻逼一样一问三不知,很难让人尊重起来。这样在查房时,就会仔细地听主治主任的医嘱和处理。这些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干什么,听上去只是几句简单的话,“噢,管子拔了吧”,“哦,拍个腹部立卧位片吧”,“噢,查个血常规吧”,“噢,做个XXX检查吧”,“噢,他明天出院吧。”甚至他们讲这些话的时候可能声音还很小,前面围着的人又多,根本听不清楚。所以一直以来,都觉得查房,平淡无奇,还不如回去拿着书背一会儿呢。(其实背一千遍,不如你完整地管两三个病人。因为背了,就会忘,而管了病人,你只要记起这件事情,所有的知识都水到渠成。)那时真是很不懂事。并且很偷懒,不管病人,就算管了,也不让我们独立管,因为上面有人,所以不会有责任感,不与病人直接交流,就不会想去解决问题。这样日复一日,上班手机上网,下班后就打游戏或是聊天。虽然说我喜欢实践,其实,在我没管床之前,真的学到的很少。直到管床后,经常被病人家属问住,经常由于知识不扎实而犯一些错误或是被上面的医生问住。然后直接与主治交流,方便问一些问题,遇到喜欢传授知识的上级,就有福了,能学到很多真东西。
并且,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虽然他可能都对我没什么印象了。我是完全被他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可以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听了他的传授,才知道怎样真正地去学东西。一切都是巧合,但也要看你有没有心。当时他只是在对一群见习的学生讲课,就是那种很不正式的带教,一大群小孩挤在办公室里站着,然后他拿着CT片子对着灯在那里讲授,甚至后来还跑去走廊上,一大群人围着他。当时我已经是轮转研究生了,照理说可以不用听的,而且他是讲泌尿外科的,还有前列腺,跟我干的没关系。但是我当时也在办公室里,活生生地就被他的讲解给吸引了。他每讲一个知识点,都会先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比如讲输尿管结石的时候,先是拿出片子,问哪里有异常,有异常的给出异常的理由。比如:”说有输尿管结石,为什么?“答:”因为输尿管造影完整。(书上是这样说的)。“那为什么是完整的呢”大家都陷入思考中,只有一个女生举手回答了:“因为输尿管正常时都是受自主神经控制,一直在蠕动,正常的造影,必然会有地方因为蠕动而闭塞,所以造影时应该看不到完整的输尿管。“ 他向这位女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这样先让人思考,从诊断,到治疗。都是以启发式的方式在讲解。然后讲前列腺的时候,更是精华,比如:“前列腺病人进来以后,我们都对他们做什么检查。”有学生答:“肛门指检,PSA,前列腺穿刺。“”很好,那为什么用肛门指检,你们知道吗?“ 这下把所有人问住了,因为肛门指检,是书上写的呀。他停了一会,见没人回答,便开始说:“前列腺解剖结构分几层?” 学生道:“周边区,中央区,移形区。” “那前列腺癌最好发在哪个区?” 学生开始乱猜了。他停了停,说:”前列腺包括三部分:周边区,中央区,移形区,周边区为前列腺癌最常发生区域,所以用肛门指检,大部分前列腺癌,可以直接在摸到。”“噢,学生们恍然大悟”我也在一边恍然大悟。然后他又继续提问题:“那么,检查PSA,最好是在肛门指检前,还是后呢?”“前!”一位男同学不假思索道。“对,为什么呢?” 又没有人答上来了。”因为指检,会让前列腺受到刺激,进而增加PSA的分泌量。这样就测不准了。“ ”噢。。“大家又恍然大悟。然后又补充道:“所以我们的新入院病人,当天必须开掉查PSA的医嘱,以免被后续的检查影响了准确度,就是这个原因。” 我这才明白,怪不得我那天晚开了医嘱,他有点生气呢。问:”病人进来了,就直接手术吗?“ 一个女生答道”不是的,还要看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 " 对了。”他又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然后问:“PSA和gleason为多少,才具有手术指征呢?“这把学生问得一头雾水,这也太专了吧。后面还说到了psa和gleason的一个些具体标准,和数值。学生们已经是完全答不上来了。但这时我已经被吸引了。(被前列腺癌的病例吸引了,汗)。我觉得,原来,理论和实践,是这样结合在一起的。原来,帮一个病人作诊治的决策,需要这么多背景知识,就算不知道这些知识,也要知道流程了。原来,记这些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它们并不是枯燥的无聊数据,它们可以让你实实在在地帮助病人进行决策。原来,以前,我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在打酱油上。
PS:这位老师,也就三十多不远吧,去年这个时候,还在带教实习生(什么水平),但就在那几天后,就升副主任了。我觉得他的思维非常清晰,有教学的天赋,是个人才。我最喜欢讲话有条理,看问题深入,表达能力强的人了,葱白。
(未完待续)
觉得吧有点收获:
1.原来我是可以一个人坚持学习的,想学习就学习,没有谁能拦住你,拦住你的是你迷茫的心。
2.我还是很散漫。虽然说我已经坚持一周下了班后就去图书馆看书到晚上才回家,但是还是挡不住的散漫的心。比如对某些知识感兴趣,就看得很慢,非要什么都搞清楚了,自己还觉得很享受。结果到最后,书都没看完。这个,真的要注意。(可能是求知心过强了吧。
3.多学一遍真的有收获。没有看应试指南,直接看那本考点解析(题解),但由于它写得真的很好,给我很多指导,现在我肯定比之前更像一名医生了。
4.选对一本参考书,真的很重要,就像选对一位好老师那样,事半功倍。比如两本题解,之前看的那个人卫的题解,就收获很小,除了把题目记住了,该掌握的知识点还没有去记,看完了一片零乱。这个四军大的题解,就按系统来的,并且,把做题当作实践。特别是病例分析题,让你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照它给出的那些知识点,和思维过程,让人醍醐灌顶。确实如它封面所说:授人以渔。我不由感叹,颐恒老师真是个实在人。可贵的是,很多题只是选择最优选,这是最难的地方,他也讲得很清楚,比如什么情况下就得选这个,或是帮你抠出题目的字眼(有时甚至觉得能提高你的语文水平),都讲得很清楚,(这是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很懒得应付的问题,因为跟掌握知识无关了,但是却是考场失分的地方)。它做到了,思维零死角。
“正确使用本书乃过关之首要----把习题放在第一位,把教材放在第二位,通过习题来掌握考核知识点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翻开本书,我们就相识了
---------颐恒”
我想说,我体会到了,把习题放在第一位的感觉,就是实践的感觉。我连教材都没看(准确说是没时间看了,太繁琐了,而且看了也不会用啊)。它每一道题,都浓缩了考点的精华,把题搞懂了,考点也自然记忆牢固了。而且真的有与编者神交的感觉,我们真的相识了!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成真了,这老师确实是用了心血在做这本书的。不像那个人卫版的,就是个百家布拼在一起的,没有生命感。(好像软文,就此打住)
5. 我还是喜欢在实践中学知识。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感觉到了,可是当时都是大课教学,每次听下来,都觉得:哎,又要记这么多东西了。当作是负担,很苦逼的样子。后来去实习了,带教老师质量参差不齐,态度也不一样。有的能教你点东西,有的就是放羊。结果就在病房办公室聊天吹牛,完了打印一份别人写的病史,抄抄改改交了,再考个开卷或闭卷的小考试,就算轮转完了。特别是最重要的查房,搞得最废,像跟屁虫一样只带了屁股没带脑子。我现在才明白,最重要的,其实是查房,和管床。只有管了床,才会用心想病人所想,解答病人的疑惑,否则像个傻逼一样一问三不知,很难让人尊重起来。这样在查房时,就会仔细地听主治主任的医嘱和处理。这些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干什么,听上去只是几句简单的话,“噢,管子拔了吧”,“哦,拍个腹部立卧位片吧”,“噢,查个血常规吧”,“噢,做个XXX检查吧”,“噢,他明天出院吧。”甚至他们讲这些话的时候可能声音还很小,前面围着的人又多,根本听不清楚。所以一直以来,都觉得查房,平淡无奇,还不如回去拿着书背一会儿呢。(其实背一千遍,不如你完整地管两三个病人。因为背了,就会忘,而管了病人,你只要记起这件事情,所有的知识都水到渠成。)那时真是很不懂事。并且很偷懒,不管病人,就算管了,也不让我们独立管,因为上面有人,所以不会有责任感,不与病人直接交流,就不会想去解决问题。这样日复一日,上班手机上网,下班后就打游戏或是聊天。虽然说我喜欢实践,其实,在我没管床之前,真的学到的很少。直到管床后,经常被病人家属问住,经常由于知识不扎实而犯一些错误或是被上面的医生问住。然后直接与主治交流,方便问一些问题,遇到喜欢传授知识的上级,就有福了,能学到很多真东西。
并且,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虽然他可能都对我没什么印象了。我是完全被他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可以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听了他的传授,才知道怎样真正地去学东西。一切都是巧合,但也要看你有没有心。当时他只是在对一群见习的学生讲课,就是那种很不正式的带教,一大群小孩挤在办公室里站着,然后他拿着CT片子对着灯在那里讲授,甚至后来还跑去走廊上,一大群人围着他。当时我已经是轮转研究生了,照理说可以不用听的,而且他是讲泌尿外科的,还有前列腺,跟我干的没关系。但是我当时也在办公室里,活生生地就被他的讲解给吸引了。他每讲一个知识点,都会先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比如讲输尿管结石的时候,先是拿出片子,问哪里有异常,有异常的给出异常的理由。比如:”说有输尿管结石,为什么?“答:”因为输尿管造影完整。(书上是这样说的)。“那为什么是完整的呢”大家都陷入思考中,只有一个女生举手回答了:“因为输尿管正常时都是受自主神经控制,一直在蠕动,正常的造影,必然会有地方因为蠕动而闭塞,所以造影时应该看不到完整的输尿管。“ 他向这位女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这样先让人思考,从诊断,到治疗。都是以启发式的方式在讲解。然后讲前列腺的时候,更是精华,比如:“前列腺病人进来以后,我们都对他们做什么检查。”有学生答:“肛门指检,PSA,前列腺穿刺。“”很好,那为什么用肛门指检,你们知道吗?“ 这下把所有人问住了,因为肛门指检,是书上写的呀。他停了一会,见没人回答,便开始说:“前列腺解剖结构分几层?” 学生道:“周边区,中央区,移形区。” “那前列腺癌最好发在哪个区?” 学生开始乱猜了。他停了停,说:”前列腺包括三部分:周边区,中央区,移形区,周边区为前列腺癌最常发生区域,所以用肛门指检,大部分前列腺癌,可以直接在摸到。”“噢,学生们恍然大悟”我也在一边恍然大悟。然后他又继续提问题:“那么,检查PSA,最好是在肛门指检前,还是后呢?”“前!”一位男同学不假思索道。“对,为什么呢?” 又没有人答上来了。”因为指检,会让前列腺受到刺激,进而增加PSA的分泌量。这样就测不准了。“ ”噢。。“大家又恍然大悟。然后又补充道:“所以我们的新入院病人,当天必须开掉查PSA的医嘱,以免被后续的检查影响了准确度,就是这个原因。” 我这才明白,怪不得我那天晚开了医嘱,他有点生气呢。问:”病人进来了,就直接手术吗?“ 一个女生答道”不是的,还要看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 " 对了。”他又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然后问:“PSA和gleason为多少,才具有手术指征呢?“这把学生问得一头雾水,这也太专了吧。后面还说到了psa和gleason的一个些具体标准,和数值。学生们已经是完全答不上来了。但这时我已经被吸引了。(被前列腺癌的病例吸引了,汗)。我觉得,原来,理论和实践,是这样结合在一起的。原来,帮一个病人作诊治的决策,需要这么多背景知识,就算不知道这些知识,也要知道流程了。原来,记这些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它们并不是枯燥的无聊数据,它们可以让你实实在在地帮助病人进行决策。原来,以前,我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在打酱油上。
PS:这位老师,也就三十多不远吧,去年这个时候,还在带教实习生(什么水平),但就在那几天后,就升副主任了。我觉得他的思维非常清晰,有教学的天赋,是个人才。我最喜欢讲话有条理,看问题深入,表达能力强的人了,葱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