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在电影表演中的多重组合———试论高仓健的表演魅力
(这是国内演员陆鹏的一篇论文,其人对美国西部电影及日本武士电影情有独钟,高仓健也是其膺服的外国演员之一;从本文中可以概括了解高仓健的部分艺人经历和人生心路)
中国当代观众对高仓健的喜爱可以追溯到1978年,那一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红遍了大江南北。许多人,尤其是女性观众,从此疯狂地迷恋上了高仓健。一时间,高仓健成了“真正的男子汉”的代名词,人们(包括当时许多中国男演员) 纷纷效仿他的发型、服饰、表情以及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高仓健式的男子汉”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从《追捕》开始,《幸福的黄手绢》、《远山的呼唤》、《兆治的酒馆》、 《南极物语》、《黑雨》以及《铁道员》、《萤火虫》,高仓健冷峻的面容和敏捷的身手给笔者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和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特别需要的偶像崇拜和人格激励。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电影表演巨星是值得认真对待并探索其表演魅力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规律的。
“魅力在电影表演中的多重组合”是指演员的自身魅力、演员的创作魅力、角色的性格魅力以及电影的综合魅力在电影演员的表演创作中的有机融合。在演员的成功的电影表演中,这四种魅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演员对这四种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能力决定着最终表演的成败。在这四种魅力之中, 演员的自身魅力是基础、条件、原因,其它三种魅力因为有了坚实的基础、充分的条件、足够的原因才得以生根结果。这也完全符合斯坦尼“从自我出发”的理论要求:演员不能脱离自己的内心体验去表演角色,演员必须在自己的内心情感中唤起角色所具有的真情实感,必须运用“假使”,在剧本所规定的情境中真诚地问自己:“假使我现在是处于如此这般的情境中,我将如何行动?”唤起“我就是角色”的感觉,使角色在自己身上活起来。
高仓健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一个被迫害、被追捕、被放逐的人,不仅如此,他本人还是阅世颇深、深藏不露、内心遭受极大创痛的人。他孤独、痛苦、爱人而不被人爱,因此他冷峻、深沉、坚忍而强有力。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似乎只有他的冷面,然而在“冷面”的背后他却有着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及刚毅坚韧的银幕形象赢得了众多的观众,他和三船敏郎、仲代达矢被认为是最具有男性魅力的优秀演员。
高仓健的自身魅力随着创作实践的增多和人生阅历的拓展而日渐圆熟,他的面貌在变化,越来越好,越变越成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的起步、发展、成熟到飞翔的各个阶段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可以看到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而他的创作魅力也与日俱增,对自身魅力的运用已入化境,独特的人生阅历也加深了他对角色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高仓健创作的两个时期,来分析论证其魅力的多重组合。
一、高仓健凭借自身魅力闯荡影坛
1956年1月22日,25岁的小田刚一以高仓健的名字在《闪电空手道》中初次登上银幕。一个星期后,他主演的《流星空手道》也上映了,继而又多次与当时红极一时的女影星美空云雀配戏,然而并没有在社会上打响。高仓健此时演戏只是为了挣钱糊口,并不想要成为名演员,甚至对演员这个职业抱有强烈的屈辱感,总觉得不是男子汉干的真正的职业,所以也没有创作冲动,创作也局限在演员的自身魅力和角色的性格魅力的简单组合。没有受过系统表演训练的高仓健这时还没有什么创作技巧,对电影的综合特点也不了解,即使红极一时的美空云雀力邀他与自己合演《姑娘十八不听劝》,他也只是呆呆地站在美空云雀的身后而不知所措,无论怎样着急,他对扮演以爱情为主题的美男子角色实在是无能为力的,他真像个笨拙的样板。
后来他遇到了好导演内田吐梦。导演把一个为了拯救濒于灭绝的阿衣奴族而奋斗的青年这一个主要角色交给他,使高仓健身上所具有的刚毅深沉的气质得以发挥,从而创造出了高仓健的特色。从此,他信心大增,也有了塑造令人难忘的角色的热情。他沿着这条塑造硬汉子形象的表演路子扮演了一系列侠客武夫,主人公都是粗犷剽悍、一往无前、历经磨难仍坚韧不拔的英雄好汉。
他的拿手好戏是扮演被社会抛弃的孤独的流浪汉的形象。他在反映被追捕的流浪汉生活的18集系列影片《网走界外地》中扮演流浪汉橘真一,这一硬汉形象大获成功,影响很大。这部系列片每集都以高仓健唱的主题歌开始和结束:“火红的夕阳落在背后,独自飘泊的流浪人,我要去的地方,名字就叫网走界外地。”随着沧桑的歌声,一个肩背书包,迈着独特步伐的孤单身影出现在北海道的海滨小镇。高仓健以他独特的风格及魅力,把这一流浪汉的内心痛苦揭示得真切动人,富于情调。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青年人竞相效仿高仓健在影片中的装束模样,口中也唱着那首沧桑的流浪曲徜徉街头。高仓健还擅长扮演见义勇为的侠客和帮会头目,被人称作“义侠黑帮片明星”。他主演的系列片还有《日本侠客传》(11集) 和《昭和残侠传》(10集) 。从1964年开始创作系列义侠片开始,高仓健逐步形成日后成熟的表演模式的雏形,他表演时的动作表情日益朴素简洁,台词也惜墨如金,一个一忍再忍、沉默寡言的义侠形象使观众如痴如醉,高仓健自己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高仓健在银幕上塑造的定型的日本男子汉形象,成了人们为之倾倒的男子汉典型。他塑造了人与大自然搏斗,不讲情面,坚强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间的仇恨同情,刻画了誓同生死的义士之情,倾诉出他们的心声。人们把极端愤怒的爆发,寄托在高仓健饰演的男主人公身上。这要归功于高仓健那种坚韧的个人魅力。这个沉默寡言、无情无欲,忍者一般的人物,让当时的日本观众如痴如醉。高仓健将积压的感情都送入到这个游侠之中,塑造出了一个坚定不屈、义薄云天、孤身走我路的硬汉形象,这个角色也成为高仓健早期作品中最为动人的一个。
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高仓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最初的影片完全依靠个人的本色。凭借强悍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登上银幕,尽管高仓健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使他成为国际巨星的原因却是魅力在他第二时期表演中的多重组合。
二、魅力的多重组合造就了高仓健的成功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70年代经济高速成长,社会面临着又一次价值观念的转变,高仓健也从常胜不败的武侠英雄转变为在社会漩涡与情感漩涡中挣扎的内心矛盾复杂的现代新英雄。1976年,他连续主演了《追捕》、《八甲田山》、《幸福的黄手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其中《幸福的黄手绢》获得当年度(1977年) 日本四项最高电影评奖活动的最佳男主角奖,从而确定了他在日本影坛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他已不是专演武侠的演员,他的戏路越拓越宽,警察、释放犯、军人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和导演的默契配合下,高仓健将自身魅力、创作魅力成功地融入对角色的性格化塑造中。这种魅力的多重组合在他第二时期的创作中逐渐定型。
(1)炉火纯青的创作魅力是高仓健成功的关键
对高仓健来说,真心的创作源泉是他本人充满个性的真实生活,电影是他释放情感的手段,通过自己的电影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人间的温暖。在《追捕》中,高仓健扮演的杜丘东仁在上层人物冷酷的阴谋陷害面前,始终不露声色地进行斗争。影片结尾,当中野良子饰演的真由美迎着从警事厅处理完案件走出来的杜丘询问结局:“完了吗?”杜丘随口答道:“哪有个完呐!”同时,杜丘的脸上露出对方很难觉察的转瞬即逝的苦笑。这一丝苦涩的微笑不知包含了人物对自己所面对的黑暗社会势力多少难以言状的了解。此时的演员决不是在表演,而是在银幕上演绎自己的人生体验。高仓健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外部形象的冷峻、刚毅,更主要来自他气质中透出的男子汉的坚毅的内在力量,来自他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准确而细腻的刻画。他扮演的角色沉默寡言,忧郁中蕴含着刚烈、冷漠中深藏着激情。观众从他那两道微蹙的浓眉和那双深邃忧郁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不尽的人生坎坷和深深的内心隐痛,并感到一股内在的力量。
在《铁道员》中,饰演佐藤乙松(高仓健饰) 妻子的大竹忍唱了一首《田纳西华尔兹(Tennesse Waitz) 》的歌。乙松为了怀念妻子,也常常唱这首歌。令人黯然神伤的是,这首歌是高仓健提议加进去的。导演降旗康男(和高仓健在30年中合作过18部影片) 很惊讶高仓健的这一决定,因为这是高仓健的前妻江利智惠美(已于1982年去世) 很爱唱的歌。高仓健借助《铁道员》诠释了自己的情感历程,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愧疚。透过影片中乙松站长那沉默刚毅的背影和划破寂静、回响在冰天雪地上的火车汽笛声,观众可以体会到一名铁道员的豪情与悲伤。
在高仓健的最新自传《多想得到你的爱》中,他坦言与前妻江利智惠美的难朽恋情,倾诉与前妻分手20年来个人无尽的孤独和缠绵的隐情。高仓健坦诚心言:“我的艺术生命仿如一条绵绵长河,而爱人就是伟岸的河床。她本应该永远是自己艺术生命中的航导,我本该是最最柔情似水的汉子。可20年来,我与她离航偏远、孤舟漫步、寒心如铁。”于是,银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冰冷金刚的“高仓健形象”,无疑,这一个个“冷面硬汉”是在真情圆寂之后的化身,也是一个男性柔情世界归向完全成熟后的终极的闪光。细观高仓健的表演之路,这段“难朽恋情”的确带给他表演上的巨大飞跃,他也正是由于主演爱情片《幸福的黄手绢》(1977年) 而树立了自己的巨星形象。凭借本片中的表演,他获得了第51届“电影旬报”最佳男主角奖、第32届“每日新闻电影评选会”最佳男演员选拔奖、第20届“蓝带奖”最佳主角奖和第一届日本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幸福的黄手绢》中有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岛勇作(高仓健饰) 坐了6年牢后刑满释放,而现实生活中的高仓健此时(1977年) 和江利智惠美也正好已经离婚6年;影片中岛光枝(倍赏千惠子饰) 怀孕后不幸流产的细节也和生活中江利智惠美的遭遇如出一辙,看得出高仓健是在借这部影片传达对前妻的“难朽恋情”,并且表达对破镜重圆的希望。片中有段岛勇作的独白:“女人都是弱者,正是开放的花,很脆弱也很容易凋谢,男人一定要保护她们,必须慎重从事”,这足以证明高仓健对现实生活的悔意,高仓健此段的表演也因为有生活基础而显得格外感人、催人泪下。这不是妄自揣摩,在拍摄《铁道员》时,高仓健就曾向降旗康男导演建议加上《田纳西华尔兹(Tennesse Waitz) 》,而这首英文歌正是江利智惠美生前最爱唱的一支歌,此时(1999年) 他们已离婚28年了,而江利智惠美也已去世17年了,如此长时间的思念足以证明高仓健对江利智惠美的“难朽恋情”。这种“难朽恋情”被高仓健演绎成银幕上一个个情深义重、沉默寡言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如《幸福的黄手绢》中的岛勇作《, 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兆治的酒馆》中的藤野英治,这些人物形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高仓健也正是凭着这些影片的成功才成为日本超一流的电影明星,他被称为“日本影坛第一男影星”。生活阅历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高仓健说过:“原先认为演员是做戏给别人看,现在感到拍电影不是做戏,而是生活的本身。像《南极物语》的拍摄,就不能说是演戏,而是和全体摄制人员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如果将来有幸到中国来拍戏,也决不是来演戏,而只能算作人生中的一次经历。”
所以,演员的创作技巧拼到最后则是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的比拼,演员演到最后则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从而达到极练似不练的艺术境界。
(2)和导演默契的配合是高仓健成功的手段
和高仓健同岁的日本大导演山田洋次为了拍摄《幸福的黄手绢》,竟然用了两年时间苦苦寻找适合扮演剧中男主角的演员。因为导演认为物色不到饰演这个中年男性角色的演员,剧情如此简单的影片是不会成功的,这个演员必须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感人魅力。山田洋次说:“我看过许多部义侠影片,现在回想起来,除去他演的影片外,其它影片根本没有什么魅力。在他演的影片中,似乎也只有高仓健的形象才能引人注目。尽管他的演技并非多彩,而且戏的内容又仿佛都是一个调子,可是看后丝毫不感觉厌烦,它是什么原因?归根到底是他那双眼睛的魅力,他的眼睛能够浮现悲伤和喜悦的感情。高仓健是具有超越男女之情的那种魅力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电影演员。他身边总是那样干净利索,不肯让那些捧场的人到自己身边。《幸福的黄手绢》是先有题材,然后选种高仓健的。”高仓健在这部松竹映画出品的电影中的扮相一如往常的朴素,浅褐色的短夹克,灰白色的裤子,一头标志式的短发,在影片中饰演刑满释放犯岛勇作,倍赏千惠子饰演他的妻子岛光枝。只要他在银幕上一出现,尽管不说话也还是那样的吸引人。高仓健把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去了。影片中的对白简直就是高仓健真实生活的写照:“为什么不结婚? 你很受欢迎的。”“我结过婚,只是后来离了。”“为什么? 是因为性格不合还是有一方花了心?”高仓健饰演的岛勇作以漫长的充满韵味的沉默作为回答。片中有段岛勇作的对白实际上是高仓健自己的独白:
“女人都是弱者,正在开放的花,很脆弱也很容易凋谢。男人一定要保护她们,必须慎重从事。我的生活里只有这个女人,如果不能在一起,可能就再也得不到幸福了。一开始看到她就产生了这种想法,但一直到了半年以后才肯开口。”
“我的父亲在战争中死了,我从小就没得到父爱,现在当知道自己快要当父亲时,我的心简直上了天。为了孩子的顺利出生,我叫她不要再做重活,但她就是不听。结果孩子没生成,我也一怒之下到外面酗酒闹事,在斗殴中杀了人,被判入狱六年。”
在这里,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他和前妻江利智惠美的悲欢离合,就可以看出生活阅历对演员的魅力的影响。高仓健只是借助岛勇作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来抒发自己对往昔生活的唏嘘感慨、对昔日爱情的追悔以及对破镜重圆的憧憬。在北海道的外景地拍摄影片间隙,山田洋次曾经问高仓健“爱是什么”,此时已经和江利智惠美离婚6年(巧合的是,影片中岛勇作的刑期也是6年) 的高仓健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在伤到别人的心时,伤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人的心。不,不如说正是最重要的人,反而伤得最重。她是最重要的人,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明知如此,不知为什么,会做出深深地刺伤她的事。自己也无法控制,这就是对一个人的思念。爱,就是对她以及自己的人生怜惜,珍重!”郑君里说过:“表演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演员根据角色的性格在舞台上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人生阅历就是演员用来使所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的有力武器。由于有了真实可靠的人生阅历作依据,再加上此时的高仓健已经完全掌握了电影媒介,所以影片中的高仓健动作、语言舒缓但充满了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也得力于山田洋次的蒙太奇方式。这种始终控制着的张力到了影片的最后达到顶点,人们看到了高高飘扬的黄手绢,它们象征着矢志不渝的爱、宽容、希望。
高仓健和山田洋次第一次合作的《幸福的黄手绢》几乎囊括了1977年度有限的日本电影奖,一时声震影坛。山田洋次任导演、高仓健和倍赏千惠子任男女主角这样一种结合,被称为“三重奏”,日本国民很欣赏这种结合。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不仅是亚洲经济强国,而且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在总结创业艰苦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家庭和爱情。高仓健创造了一系列情感深沉而又富有阳刚之气的硬汉形象,如《远山的呼唤》(1980年) 中的田岛耕作,《车站》(1981年) 中的刑警三上英次,《海峡》(1982年) 中的阿久津刚,《兆治的酒馆》(1982年) 中的藤野兆治,《黑雨》(1989年) 中的刑警松元正洪,《铁道员》(1998年) 中的佐藤乙松,《萤火虫》(2001年) 中的山冈秀治。高仓健决定把与中国导演张艺谋合作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作为自己一生电影历程的收山之作,真是意味深长。
《远山的呼唤》是“三重奏”的第二次合作,影片的节奏舒缓,宛如一个男子汉坚实的脚步,场面壮阔,色彩亮丽明快,富有田园生活情趣。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一个肩背袋子的长腿的汉子迈着从容的步伐沿着铁路线走来。看着这熟悉的身影,熟悉的面孔,观众心中也泛起了熟悉的感动。影片的主人公的形象跟《幸福的黄手绢》是一脉相承的:他虽然有着黯淡的过去,但仍然竭尽全力去寻觅幸福。塑造此类角色已是高仓健的拿手好戏。在导演山田洋次看来,男人就是一个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定居生活、到处流浪的人。而高仓健被山田洋次认为是诠释此类角色的最佳人选。高仓健也被认为是角色的化身。影片中的一段独白既反映了角色的坚毅顽强的品质,同时也是高仓健自身性格的写照:“小时候家里穷,爸爸还不清借的高利贷,被逼无奈在村头的桥下上吊死了。我和哥哥用车把爸爸推了回来,当时有许多人围观,我真想哭,可是哥哥说:‘别哭! 叫人笑话!’真正的男子汉是不能哭的,要学会忍耐。”“男子汉决定选择的生活,不能走回头路!”这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仓健凭借本片获第4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导演从文学剧本出发,形成他的艺术构思,并邀请最适合完成他的艺术构思的演员、摄影等各方面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来体现自己的艺术构思。对于合作者的选择和邀请,也体现了导演的才能、修养以及他对合作者的艺术趣味和他们的才能的鉴别力。导演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演员的创作也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在导演总体构思的指导下,演员将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融入对角色的性格化塑造中。演员必须也只有将自己的创作和谐统一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之中才能获得成功。
(3)量身定做的角色的性格魅力是高仓健成功的催化剂
成功的电影演员在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角色后自然会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接受和欣赏模式,导演和编剧也会有意识地让角色向演员靠拢,而演员在这种贴近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的角色塑造中也更能发挥创作优势。优秀的电影演员就像抒情诗人一样借助角色抒发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在这种抒发中观众可以透过角色看到演员自身深深的人生烙印。
在1982年降旗康男导演的《兆治的酒馆》里,高仓健把他对亡妻江利智惠美的怀恋和追悔之情倾泻到角色的塑造中。在影片中,他的发型、表情、服装、动作一如往常,可以说他根本没有在表演角色,而是借助角色来“演回自己”。本片是为高仓健量身定做的,这在台词上体现得很明显。“差不多做职员的都想辞职不干了,可就是下不了决心。兆治是好样的,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干。”这种立足于演员自身魅力的台词非常恰如其分。又如“只要你能常来,我就很高兴。小时候伤了肩膀也多亏你照顾,真是太谢谢了!”高仓健说这句台词时的忧郁深沉的面孔充分表达出角色的情深义重的性格魅力。摄影机的景别———特写也加深了演员表演的份量,这种表演带给了观众认同感和信任感,使观众忘记了自己是在看电影,觉得自己是在倾听高仓健的心声。影片中为高仓健设计了一个神谷小叶的角色,她是兆治的初恋情人,由于贫穷两人没能走到一起,但二人藕断丝连,不过小叶表现得热烈直接、痴情忘我,而兆治表现得深沉含蓄、执着隐忍。影片中的小叶看着二人的合影照感慨落泪,照片上的二人笑得那样灿烂。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使人想起现实中的高仓健的婚姻生活。“两人(指高仓健和江利智惠美) 的夏威夷海滩的合影曾是当时女性杂志大加渲染的题材。”高仓健借兆治之口说出了前妻的肺腑之言:“回家吧!”以此追悔当年新婚燕尔时却经常让江利智惠美独守空房,寂寞难耐的过错。神谷小叶因酗酒过量而死,死之前,她手里拿着二人的合影,口中喃喃叫着:“兆治!”等到兆治找到她时,她的身体已经僵硬了,兆治无言地抱着她。了解高仓健的生活阅历的人会立刻发现他在用表演洗刷着悔恨的灵魂,因为他的前妻江利智惠美就是由于酗酒引起呕吐,结果呕吐物堵塞咽喉导致窒息而死,她比小叶更凄凉,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高仓健宁愿在神奈川的大雪中负手徘徊,也不肯见江利智惠美最后一面。高仓健曾满面悲恸地久久地伫立在江利智惠美的遗像前,没有人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情感是内疚、反省还是悲哀。
和高仓健有过18次合作的导演降旗康男对他有独到的评价:“在日本已经消失了的武士精神仍可在高仓健身上感受到,这就是高仓健最吸引人的地方。高仓健那种挺着腰不屈不挠的样子,就像武士一样。当今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已经很少,这就是高仓健作为演员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在研究高仓健的表演艺术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往往是高仓健默然伫立,未见动静的时刻,但是这种极具内在张力的表演却强烈震撼着观众的心,远比喋喋不休的说教强。在《远山的呼唤》最后,民子上车向耕作(高仓健饰) 辞行,高仓健没有用任何言语,而是运用深沉的面部表情来完成表演任务的。他坐在车厢内面朝窗外,内心极不平静而面部却如静水。终于,忍不住掏出一块手绢擦擦鼻子,而且是背对观众,但这无言的表演却让观众感到他的心里一直在默默地流泪。高仓健在《海峡》中与苦恋他多年的女人相对坐在一间小酒馆里默默无言的场景,更是经典的爱情场面。
通过以上对高仓健表演历程的宏观表述可以看出,他的魅力的形成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其超群的自身魅力,也有炉火纯青的创作魅力,更有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的性格魅力,以及他对电影媒介的娴熟掌握,与导演默契的配合等。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将魅力分成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剖析,实际上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电影演员的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增多而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两种魅力也是电影演员能够把握的,而角色的性格魅力和电影的综合魅力则是由剧作和导演等决定的,成熟的电影演员必须将自身魅力、创作魅力和角色的性格魅力、电影的综合魅力相融合,并且通过实践尽快寻找到多重组合的最佳心理感受,才能真正登上表演艺术的崇高殿堂。
一般来说,演员的人生阅历及影视拍摄实践对其创作魅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导演的总体构思和蒙太奇手段的调度下,演员将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融入角色的性格化塑造,才能获得演艺事业的成功。从高仓健205部电影的创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条成功之路的铺设过程。
中国当代观众对高仓健的喜爱可以追溯到1978年,那一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红遍了大江南北。许多人,尤其是女性观众,从此疯狂地迷恋上了高仓健。一时间,高仓健成了“真正的男子汉”的代名词,人们(包括当时许多中国男演员) 纷纷效仿他的发型、服饰、表情以及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高仓健式的男子汉”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从《追捕》开始,《幸福的黄手绢》、《远山的呼唤》、《兆治的酒馆》、 《南极物语》、《黑雨》以及《铁道员》、《萤火虫》,高仓健冷峻的面容和敏捷的身手给笔者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和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特别需要的偶像崇拜和人格激励。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电影表演巨星是值得认真对待并探索其表演魅力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规律的。
“魅力在电影表演中的多重组合”是指演员的自身魅力、演员的创作魅力、角色的性格魅力以及电影的综合魅力在电影演员的表演创作中的有机融合。在演员的成功的电影表演中,这四种魅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演员对这四种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能力决定着最终表演的成败。在这四种魅力之中, 演员的自身魅力是基础、条件、原因,其它三种魅力因为有了坚实的基础、充分的条件、足够的原因才得以生根结果。这也完全符合斯坦尼“从自我出发”的理论要求:演员不能脱离自己的内心体验去表演角色,演员必须在自己的内心情感中唤起角色所具有的真情实感,必须运用“假使”,在剧本所规定的情境中真诚地问自己:“假使我现在是处于如此这般的情境中,我将如何行动?”唤起“我就是角色”的感觉,使角色在自己身上活起来。
高仓健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一个被迫害、被追捕、被放逐的人,不仅如此,他本人还是阅世颇深、深藏不露、内心遭受极大创痛的人。他孤独、痛苦、爱人而不被人爱,因此他冷峻、深沉、坚忍而强有力。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似乎只有他的冷面,然而在“冷面”的背后他却有着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及刚毅坚韧的银幕形象赢得了众多的观众,他和三船敏郎、仲代达矢被认为是最具有男性魅力的优秀演员。
高仓健的自身魅力随着创作实践的增多和人生阅历的拓展而日渐圆熟,他的面貌在变化,越来越好,越变越成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的起步、发展、成熟到飞翔的各个阶段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可以看到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而他的创作魅力也与日俱增,对自身魅力的运用已入化境,独特的人生阅历也加深了他对角色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高仓健创作的两个时期,来分析论证其魅力的多重组合。
一、高仓健凭借自身魅力闯荡影坛
1956年1月22日,25岁的小田刚一以高仓健的名字在《闪电空手道》中初次登上银幕。一个星期后,他主演的《流星空手道》也上映了,继而又多次与当时红极一时的女影星美空云雀配戏,然而并没有在社会上打响。高仓健此时演戏只是为了挣钱糊口,并不想要成为名演员,甚至对演员这个职业抱有强烈的屈辱感,总觉得不是男子汉干的真正的职业,所以也没有创作冲动,创作也局限在演员的自身魅力和角色的性格魅力的简单组合。没有受过系统表演训练的高仓健这时还没有什么创作技巧,对电影的综合特点也不了解,即使红极一时的美空云雀力邀他与自己合演《姑娘十八不听劝》,他也只是呆呆地站在美空云雀的身后而不知所措,无论怎样着急,他对扮演以爱情为主题的美男子角色实在是无能为力的,他真像个笨拙的样板。
后来他遇到了好导演内田吐梦。导演把一个为了拯救濒于灭绝的阿衣奴族而奋斗的青年这一个主要角色交给他,使高仓健身上所具有的刚毅深沉的气质得以发挥,从而创造出了高仓健的特色。从此,他信心大增,也有了塑造令人难忘的角色的热情。他沿着这条塑造硬汉子形象的表演路子扮演了一系列侠客武夫,主人公都是粗犷剽悍、一往无前、历经磨难仍坚韧不拔的英雄好汉。
他的拿手好戏是扮演被社会抛弃的孤独的流浪汉的形象。他在反映被追捕的流浪汉生活的18集系列影片《网走界外地》中扮演流浪汉橘真一,这一硬汉形象大获成功,影响很大。这部系列片每集都以高仓健唱的主题歌开始和结束:“火红的夕阳落在背后,独自飘泊的流浪人,我要去的地方,名字就叫网走界外地。”随着沧桑的歌声,一个肩背书包,迈着独特步伐的孤单身影出现在北海道的海滨小镇。高仓健以他独特的风格及魅力,把这一流浪汉的内心痛苦揭示得真切动人,富于情调。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青年人竞相效仿高仓健在影片中的装束模样,口中也唱着那首沧桑的流浪曲徜徉街头。高仓健还擅长扮演见义勇为的侠客和帮会头目,被人称作“义侠黑帮片明星”。他主演的系列片还有《日本侠客传》(11集) 和《昭和残侠传》(10集) 。从1964年开始创作系列义侠片开始,高仓健逐步形成日后成熟的表演模式的雏形,他表演时的动作表情日益朴素简洁,台词也惜墨如金,一个一忍再忍、沉默寡言的义侠形象使观众如痴如醉,高仓健自己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高仓健在银幕上塑造的定型的日本男子汉形象,成了人们为之倾倒的男子汉典型。他塑造了人与大自然搏斗,不讲情面,坚强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间的仇恨同情,刻画了誓同生死的义士之情,倾诉出他们的心声。人们把极端愤怒的爆发,寄托在高仓健饰演的男主人公身上。这要归功于高仓健那种坚韧的个人魅力。这个沉默寡言、无情无欲,忍者一般的人物,让当时的日本观众如痴如醉。高仓健将积压的感情都送入到这个游侠之中,塑造出了一个坚定不屈、义薄云天、孤身走我路的硬汉形象,这个角色也成为高仓健早期作品中最为动人的一个。
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高仓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最初的影片完全依靠个人的本色。凭借强悍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登上银幕,尽管高仓健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使他成为国际巨星的原因却是魅力在他第二时期表演中的多重组合。
二、魅力的多重组合造就了高仓健的成功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70年代经济高速成长,社会面临着又一次价值观念的转变,高仓健也从常胜不败的武侠英雄转变为在社会漩涡与情感漩涡中挣扎的内心矛盾复杂的现代新英雄。1976年,他连续主演了《追捕》、《八甲田山》、《幸福的黄手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其中《幸福的黄手绢》获得当年度(1977年) 日本四项最高电影评奖活动的最佳男主角奖,从而确定了他在日本影坛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他已不是专演武侠的演员,他的戏路越拓越宽,警察、释放犯、军人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和导演的默契配合下,高仓健将自身魅力、创作魅力成功地融入对角色的性格化塑造中。这种魅力的多重组合在他第二时期的创作中逐渐定型。
(1)炉火纯青的创作魅力是高仓健成功的关键
对高仓健来说,真心的创作源泉是他本人充满个性的真实生活,电影是他释放情感的手段,通过自己的电影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人间的温暖。在《追捕》中,高仓健扮演的杜丘东仁在上层人物冷酷的阴谋陷害面前,始终不露声色地进行斗争。影片结尾,当中野良子饰演的真由美迎着从警事厅处理完案件走出来的杜丘询问结局:“完了吗?”杜丘随口答道:“哪有个完呐!”同时,杜丘的脸上露出对方很难觉察的转瞬即逝的苦笑。这一丝苦涩的微笑不知包含了人物对自己所面对的黑暗社会势力多少难以言状的了解。此时的演员决不是在表演,而是在银幕上演绎自己的人生体验。高仓健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外部形象的冷峻、刚毅,更主要来自他气质中透出的男子汉的坚毅的内在力量,来自他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准确而细腻的刻画。他扮演的角色沉默寡言,忧郁中蕴含着刚烈、冷漠中深藏着激情。观众从他那两道微蹙的浓眉和那双深邃忧郁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不尽的人生坎坷和深深的内心隐痛,并感到一股内在的力量。
在《铁道员》中,饰演佐藤乙松(高仓健饰) 妻子的大竹忍唱了一首《田纳西华尔兹(Tennesse Waitz) 》的歌。乙松为了怀念妻子,也常常唱这首歌。令人黯然神伤的是,这首歌是高仓健提议加进去的。导演降旗康男(和高仓健在30年中合作过18部影片) 很惊讶高仓健的这一决定,因为这是高仓健的前妻江利智惠美(已于1982年去世) 很爱唱的歌。高仓健借助《铁道员》诠释了自己的情感历程,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愧疚。透过影片中乙松站长那沉默刚毅的背影和划破寂静、回响在冰天雪地上的火车汽笛声,观众可以体会到一名铁道员的豪情与悲伤。
在高仓健的最新自传《多想得到你的爱》中,他坦言与前妻江利智惠美的难朽恋情,倾诉与前妻分手20年来个人无尽的孤独和缠绵的隐情。高仓健坦诚心言:“我的艺术生命仿如一条绵绵长河,而爱人就是伟岸的河床。她本应该永远是自己艺术生命中的航导,我本该是最最柔情似水的汉子。可20年来,我与她离航偏远、孤舟漫步、寒心如铁。”于是,银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冰冷金刚的“高仓健形象”,无疑,这一个个“冷面硬汉”是在真情圆寂之后的化身,也是一个男性柔情世界归向完全成熟后的终极的闪光。细观高仓健的表演之路,这段“难朽恋情”的确带给他表演上的巨大飞跃,他也正是由于主演爱情片《幸福的黄手绢》(1977年) 而树立了自己的巨星形象。凭借本片中的表演,他获得了第51届“电影旬报”最佳男主角奖、第32届“每日新闻电影评选会”最佳男演员选拔奖、第20届“蓝带奖”最佳主角奖和第一届日本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幸福的黄手绢》中有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岛勇作(高仓健饰) 坐了6年牢后刑满释放,而现实生活中的高仓健此时(1977年) 和江利智惠美也正好已经离婚6年;影片中岛光枝(倍赏千惠子饰) 怀孕后不幸流产的细节也和生活中江利智惠美的遭遇如出一辙,看得出高仓健是在借这部影片传达对前妻的“难朽恋情”,并且表达对破镜重圆的希望。片中有段岛勇作的独白:“女人都是弱者,正是开放的花,很脆弱也很容易凋谢,男人一定要保护她们,必须慎重从事”,这足以证明高仓健对现实生活的悔意,高仓健此段的表演也因为有生活基础而显得格外感人、催人泪下。这不是妄自揣摩,在拍摄《铁道员》时,高仓健就曾向降旗康男导演建议加上《田纳西华尔兹(Tennesse Waitz) 》,而这首英文歌正是江利智惠美生前最爱唱的一支歌,此时(1999年) 他们已离婚28年了,而江利智惠美也已去世17年了,如此长时间的思念足以证明高仓健对江利智惠美的“难朽恋情”。这种“难朽恋情”被高仓健演绎成银幕上一个个情深义重、沉默寡言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如《幸福的黄手绢》中的岛勇作《, 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兆治的酒馆》中的藤野英治,这些人物形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高仓健也正是凭着这些影片的成功才成为日本超一流的电影明星,他被称为“日本影坛第一男影星”。生活阅历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高仓健说过:“原先认为演员是做戏给别人看,现在感到拍电影不是做戏,而是生活的本身。像《南极物语》的拍摄,就不能说是演戏,而是和全体摄制人员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如果将来有幸到中国来拍戏,也决不是来演戏,而只能算作人生中的一次经历。”
所以,演员的创作技巧拼到最后则是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的比拼,演员演到最后则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从而达到极练似不练的艺术境界。
(2)和导演默契的配合是高仓健成功的手段
和高仓健同岁的日本大导演山田洋次为了拍摄《幸福的黄手绢》,竟然用了两年时间苦苦寻找适合扮演剧中男主角的演员。因为导演认为物色不到饰演这个中年男性角色的演员,剧情如此简单的影片是不会成功的,这个演员必须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感人魅力。山田洋次说:“我看过许多部义侠影片,现在回想起来,除去他演的影片外,其它影片根本没有什么魅力。在他演的影片中,似乎也只有高仓健的形象才能引人注目。尽管他的演技并非多彩,而且戏的内容又仿佛都是一个调子,可是看后丝毫不感觉厌烦,它是什么原因?归根到底是他那双眼睛的魅力,他的眼睛能够浮现悲伤和喜悦的感情。高仓健是具有超越男女之情的那种魅力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电影演员。他身边总是那样干净利索,不肯让那些捧场的人到自己身边。《幸福的黄手绢》是先有题材,然后选种高仓健的。”高仓健在这部松竹映画出品的电影中的扮相一如往常的朴素,浅褐色的短夹克,灰白色的裤子,一头标志式的短发,在影片中饰演刑满释放犯岛勇作,倍赏千惠子饰演他的妻子岛光枝。只要他在银幕上一出现,尽管不说话也还是那样的吸引人。高仓健把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去了。影片中的对白简直就是高仓健真实生活的写照:“为什么不结婚? 你很受欢迎的。”“我结过婚,只是后来离了。”“为什么? 是因为性格不合还是有一方花了心?”高仓健饰演的岛勇作以漫长的充满韵味的沉默作为回答。片中有段岛勇作的对白实际上是高仓健自己的独白:
“女人都是弱者,正在开放的花,很脆弱也很容易凋谢。男人一定要保护她们,必须慎重从事。我的生活里只有这个女人,如果不能在一起,可能就再也得不到幸福了。一开始看到她就产生了这种想法,但一直到了半年以后才肯开口。”
“我的父亲在战争中死了,我从小就没得到父爱,现在当知道自己快要当父亲时,我的心简直上了天。为了孩子的顺利出生,我叫她不要再做重活,但她就是不听。结果孩子没生成,我也一怒之下到外面酗酒闹事,在斗殴中杀了人,被判入狱六年。”
在这里,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他和前妻江利智惠美的悲欢离合,就可以看出生活阅历对演员的魅力的影响。高仓健只是借助岛勇作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来抒发自己对往昔生活的唏嘘感慨、对昔日爱情的追悔以及对破镜重圆的憧憬。在北海道的外景地拍摄影片间隙,山田洋次曾经问高仓健“爱是什么”,此时已经和江利智惠美离婚6年(巧合的是,影片中岛勇作的刑期也是6年) 的高仓健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在伤到别人的心时,伤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人的心。不,不如说正是最重要的人,反而伤得最重。她是最重要的人,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明知如此,不知为什么,会做出深深地刺伤她的事。自己也无法控制,这就是对一个人的思念。爱,就是对她以及自己的人生怜惜,珍重!”郑君里说过:“表演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演员根据角色的性格在舞台上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人生阅历就是演员用来使所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的有力武器。由于有了真实可靠的人生阅历作依据,再加上此时的高仓健已经完全掌握了电影媒介,所以影片中的高仓健动作、语言舒缓但充满了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也得力于山田洋次的蒙太奇方式。这种始终控制着的张力到了影片的最后达到顶点,人们看到了高高飘扬的黄手绢,它们象征着矢志不渝的爱、宽容、希望。
高仓健和山田洋次第一次合作的《幸福的黄手绢》几乎囊括了1977年度有限的日本电影奖,一时声震影坛。山田洋次任导演、高仓健和倍赏千惠子任男女主角这样一种结合,被称为“三重奏”,日本国民很欣赏这种结合。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不仅是亚洲经济强国,而且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在总结创业艰苦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家庭和爱情。高仓健创造了一系列情感深沉而又富有阳刚之气的硬汉形象,如《远山的呼唤》(1980年) 中的田岛耕作,《车站》(1981年) 中的刑警三上英次,《海峡》(1982年) 中的阿久津刚,《兆治的酒馆》(1982年) 中的藤野兆治,《黑雨》(1989年) 中的刑警松元正洪,《铁道员》(1998年) 中的佐藤乙松,《萤火虫》(2001年) 中的山冈秀治。高仓健决定把与中国导演张艺谋合作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作为自己一生电影历程的收山之作,真是意味深长。
《远山的呼唤》是“三重奏”的第二次合作,影片的节奏舒缓,宛如一个男子汉坚实的脚步,场面壮阔,色彩亮丽明快,富有田园生活情趣。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一个肩背袋子的长腿的汉子迈着从容的步伐沿着铁路线走来。看着这熟悉的身影,熟悉的面孔,观众心中也泛起了熟悉的感动。影片的主人公的形象跟《幸福的黄手绢》是一脉相承的:他虽然有着黯淡的过去,但仍然竭尽全力去寻觅幸福。塑造此类角色已是高仓健的拿手好戏。在导演山田洋次看来,男人就是一个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定居生活、到处流浪的人。而高仓健被山田洋次认为是诠释此类角色的最佳人选。高仓健也被认为是角色的化身。影片中的一段独白既反映了角色的坚毅顽强的品质,同时也是高仓健自身性格的写照:“小时候家里穷,爸爸还不清借的高利贷,被逼无奈在村头的桥下上吊死了。我和哥哥用车把爸爸推了回来,当时有许多人围观,我真想哭,可是哥哥说:‘别哭! 叫人笑话!’真正的男子汉是不能哭的,要学会忍耐。”“男子汉决定选择的生活,不能走回头路!”这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仓健凭借本片获第4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导演从文学剧本出发,形成他的艺术构思,并邀请最适合完成他的艺术构思的演员、摄影等各方面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来体现自己的艺术构思。对于合作者的选择和邀请,也体现了导演的才能、修养以及他对合作者的艺术趣味和他们的才能的鉴别力。导演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演员的创作也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在导演总体构思的指导下,演员将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融入对角色的性格化塑造中。演员必须也只有将自己的创作和谐统一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之中才能获得成功。
(3)量身定做的角色的性格魅力是高仓健成功的催化剂
成功的电影演员在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角色后自然会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接受和欣赏模式,导演和编剧也会有意识地让角色向演员靠拢,而演员在这种贴近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的角色塑造中也更能发挥创作优势。优秀的电影演员就像抒情诗人一样借助角色抒发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在这种抒发中观众可以透过角色看到演员自身深深的人生烙印。
在1982年降旗康男导演的《兆治的酒馆》里,高仓健把他对亡妻江利智惠美的怀恋和追悔之情倾泻到角色的塑造中。在影片中,他的发型、表情、服装、动作一如往常,可以说他根本没有在表演角色,而是借助角色来“演回自己”。本片是为高仓健量身定做的,这在台词上体现得很明显。“差不多做职员的都想辞职不干了,可就是下不了决心。兆治是好样的,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干。”这种立足于演员自身魅力的台词非常恰如其分。又如“只要你能常来,我就很高兴。小时候伤了肩膀也多亏你照顾,真是太谢谢了!”高仓健说这句台词时的忧郁深沉的面孔充分表达出角色的情深义重的性格魅力。摄影机的景别———特写也加深了演员表演的份量,这种表演带给了观众认同感和信任感,使观众忘记了自己是在看电影,觉得自己是在倾听高仓健的心声。影片中为高仓健设计了一个神谷小叶的角色,她是兆治的初恋情人,由于贫穷两人没能走到一起,但二人藕断丝连,不过小叶表现得热烈直接、痴情忘我,而兆治表现得深沉含蓄、执着隐忍。影片中的小叶看着二人的合影照感慨落泪,照片上的二人笑得那样灿烂。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使人想起现实中的高仓健的婚姻生活。“两人(指高仓健和江利智惠美) 的夏威夷海滩的合影曾是当时女性杂志大加渲染的题材。”高仓健借兆治之口说出了前妻的肺腑之言:“回家吧!”以此追悔当年新婚燕尔时却经常让江利智惠美独守空房,寂寞难耐的过错。神谷小叶因酗酒过量而死,死之前,她手里拿着二人的合影,口中喃喃叫着:“兆治!”等到兆治找到她时,她的身体已经僵硬了,兆治无言地抱着她。了解高仓健的生活阅历的人会立刻发现他在用表演洗刷着悔恨的灵魂,因为他的前妻江利智惠美就是由于酗酒引起呕吐,结果呕吐物堵塞咽喉导致窒息而死,她比小叶更凄凉,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高仓健宁愿在神奈川的大雪中负手徘徊,也不肯见江利智惠美最后一面。高仓健曾满面悲恸地久久地伫立在江利智惠美的遗像前,没有人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情感是内疚、反省还是悲哀。
和高仓健有过18次合作的导演降旗康男对他有独到的评价:“在日本已经消失了的武士精神仍可在高仓健身上感受到,这就是高仓健最吸引人的地方。高仓健那种挺着腰不屈不挠的样子,就像武士一样。当今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已经很少,这就是高仓健作为演员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在研究高仓健的表演艺术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往往是高仓健默然伫立,未见动静的时刻,但是这种极具内在张力的表演却强烈震撼着观众的心,远比喋喋不休的说教强。在《远山的呼唤》最后,民子上车向耕作(高仓健饰) 辞行,高仓健没有用任何言语,而是运用深沉的面部表情来完成表演任务的。他坐在车厢内面朝窗外,内心极不平静而面部却如静水。终于,忍不住掏出一块手绢擦擦鼻子,而且是背对观众,但这无言的表演却让观众感到他的心里一直在默默地流泪。高仓健在《海峡》中与苦恋他多年的女人相对坐在一间小酒馆里默默无言的场景,更是经典的爱情场面。
通过以上对高仓健表演历程的宏观表述可以看出,他的魅力的形成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其超群的自身魅力,也有炉火纯青的创作魅力,更有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的性格魅力,以及他对电影媒介的娴熟掌握,与导演默契的配合等。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将魅力分成这几个组成部分进行剖析,实际上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电影演员的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增多而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两种魅力也是电影演员能够把握的,而角色的性格魅力和电影的综合魅力则是由剧作和导演等决定的,成熟的电影演员必须将自身魅力、创作魅力和角色的性格魅力、电影的综合魅力相融合,并且通过实践尽快寻找到多重组合的最佳心理感受,才能真正登上表演艺术的崇高殿堂。
一般来说,演员的人生阅历及影视拍摄实践对其创作魅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导演的总体构思和蒙太奇手段的调度下,演员将自身魅力和创作魅力融入角色的性格化塑造,才能获得演艺事业的成功。从高仓健205部电影的创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条成功之路的铺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