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比锡的日子 (第一天 2 从图宾根到莱比锡)
2. 从图宾根到莱比锡
喜欢德国文化的人,想要了解十八世纪的德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永远都绕不开一个地方——莱比锡。当然,这个城市,和很多的名人联系在一起。但我认识莱比锡,首先是从尼采开始的。当年尼采跟随教授从波恩来到这里。而且,就是在这里,有我最喜欢的一位女性,一位诗人和一位哲学家的故事。
莎乐美在莱比锡的火车站送别了尼采,从此以后,天涯孤旅。尼采受其灵感,后来创作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莎乐美遇见了年轻的诗人里尔克,遇到了佛洛依德,成为最美丽的一朵鲜花。虽然两人再也没有来莱比锡。你在第18站台等我。我们认识4个月,相别8个月,一见面,还是亲密无间,好像时间没有痕迹。
火车站非常宏大,我们穿过精美发亮的三层橱窗商店,出来,你带我闯红灯,垮过城市电车铁轨。
一路上我叽叽喳喳,讲述我在图宾根的各种见闻和经历。我称呼为“我的村儿”。
人们总是说,图宾根没有大学,因为图宾根就是大学。自从中国人来那里之后,她就多了一个名字——图村。在我们眼里,她真的很小,走两步,就可以出城。她是个敬重“书”的地方,市政厅华丽的建筑上,没有创建者的画像,图宾根全给了对书的传播最有贡献的人。因为二战时没有受到轰炸,到处是中世纪的古老木房子,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旧书店,畅销书很少,大多是哲学和文学书,封面朴素,只有作者名字和书名。我穷得要死,所以只能在挤满了小黄书的柜子里淘些我喜欢的书。每个房子都写着建造时的年代,每次在街上,我就最爱数他们各自的“年龄”。老城的街道非常狭小,又是被七座山环绕着,高低起伏,不要说不适合汽车开进来,即使是自行车,也非常不方便。这里适合步行者,适合喜欢席地而坐的浪人,适合走到哪里都要看一会书的呆子。当年歌德的朋友邀请他来这里,写书,出书。可惜歌德也不喜欢这里狭窄的街道,歌德要的是开阔。在这里大醉一场,在教堂前吐了一地后,他便去了内卡河上另一座城市——海德堡,并且说他把心丢在了海德堡,从此海德堡多了份浪漫。图宾根也不生气,卑微地在歌德居住的房子窗户上,写着,歌德曾在这里居住。多年后,有个图宾根的学生非常不服气,在旁边的窗户也刻上,歌德曾在这里呕吐。图宾根也不生气,让他们在那里再挂上一个100年吧。
在我的村儿,居住着几千人,大多是老人,人人都认识。早上出门,每个人都和我“问候上帝”(Grüß Gott!,德国南部问候语),小朋友和老朋友都一样,我也学着他们的样,问候他们的上帝。
他们问我,你住在哪里啊?
我住在奥古斯都2号。
噢,那不是Braun家吗?在那边卖啤酒的就是Braun的弟弟。
村子的老村长这么和我说。他问我觉得这里怎么样?
我说,每天坐公交车去图宾根市区,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看书。
他就开玩笑,那你小心,不要变成我们公交车司机的女朋友啊,他人可好了。
然后全村的人都笑了。因为这天大家都聚在一个啤酒园(Biergarten)喝酒,一眼望去,都是乡巴佬,大大咧咧,一点都不严谨,秩序。年轻的小伙子是志愿者,给大家端来半升的啤酒和整只的烤鸡。那天的阳光,照着这片阴郁的土地,就像他们的皱纹,溶化在大大咧咧的欢笑中,浮着泡沫的当地啤酒,以及大大咧咧的施瓦本方言里。
周末散步,会非常热闹。在花园里忙碌的老爷爷见了我,要和我抱怨他们家的杂草坏了他的小花,然后带我认识那些杂草和小花。老奶奶见了我,总要和我唠叨她的不在身边的孩子们,讲得累了,最后当然会拿出她亲自做的蛋糕,让我一起吃。为了最传统的蛋糕,我每次都忍不住敲门,“哎,你的这个小儿子,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丫?”,以此“骗”了很多蛋糕。偶尔没有看到人,我就驻足在一个花园前,看他们怎么摆弄屋子周围的这小片泥土,猜测主人必定温文尔雅,或者是热情奔放,或者没有独到见解,或者异想天开……可是他们每个人,是多么为自己的花园骄傲啊!
清晨,我站在窗前,还睡眼朦胧,就看到早起的老人,拄着两根拐杖,开始竞走,或者一家人,爸带着孩子骑车,或者年轻的小两口儿在跑步。中午的时候,透过矮矮的树木围城的栏杆里看到,一家人在喝咖啡,吃午饭,笑声传到天空中,溜进我的房间,总让我伤感,想到远方的亲人。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亮着灯,偶尔也传来钢琴声,我就想像主人们聊音乐,品酒,或看书,讨论……
你听我讲啊讲,偶尔插一句,“现在左拐”,或者是“这里是莱比锡的歌剧院”,然后笑着看我继续碎语。
图宾根夏天有个文化之夜。整个城市刚好成了一个舞台。手臂上带一个红白的带子,就可以穿梭在整个城市,免费参与所有的活动。在市政厅地下室为恐怖舞台剧尖叫,在内卡河上聆听意大利的古老歌剧,在哲学院红色的大楼和绿叶下,欣赏学生演奏的古典音乐,在荷尔德林塔里,倾听作者朗诵自己的新书片段,在广场上,随着年轻人跳起未明的现代舞蹈,在书店,加入老板和路人组成的小小沙龙。我是一个观众,我也是一个表演者。
整个城市在重温经典哲学,文学和美学。没有现代流行歌曲,没有无聊的消遣。走在午夜的街头,还真的觉得回到了梦想中那个激情澎湃的理想时代,只有我喜欢的哲学和文学。转过Nonnenhaus,碰到一个老人,但是他精神矍铄,笑着说:
今天我都看见你两次了,你是不是也在那边听黑格尔的讨论。
对啊。图宾根太小了
因为那里还是像我这样年纪大的人多,你最年轻,太显眼了。但是我就在想,要是今天再看到你,我就和你说话。
我在这边学日耳曼语言学。但是我很喜欢哲学和文学。
我年轻的时候学的也是日耳曼语言文学,又辅修了哲学。那个时候,这里的所有人都要学哲学。
所有人都要学哲学吗?!
对啊,可是,有句话我一定要告诉你,年轻的女士,我从来没有靠哲学赚到过钱。
最后他手指往上一举,告诉我,如果你有兴趣,就往上走,走到最后,看到最大最漂亮的花园,那就是我的家,你有时间,就可以来敲我的门,我们可以一起喝咖啡,谈哲学。
你听到这里就笑了。
我说图宾根真的是个学习的地方。上学期上了一个柏拉图的课程,是古希腊语系下面开的。那个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女老师,每次都打扮得很漂亮,讲话急速,自信,果断,是整个图宾根最耀眼的人,因为一般这里的人外表都比较土气,很少人穿高跟鞋,最多的就是衬衫加牛仔。夏天的时候他们当然喜欢露出肩膀和肩带。我不喜欢。南德的男孩子也没想象高大帅气,不像北德人,金发碧眼。这里的人个子略低,棕色卷发,发质蓬松,女生太独立,男生太害羞。
你大笑。
我抬头看你,太高,只瞧见阳关下的金发和半个脸。
但是那个课程非常有意思,一个学期就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同学都是70岁的老人。他们是学得最认真的,带着放大镜,一字一句的看,颤颤巍巍地做着笔记。他们来得最早,所以总能找到位置。年轻人就懒懒散散。教室太少,学生太多,到最后人们也不能从门进来,因为一进门就是坐在地上的学生,只能从窗户爬进来,或者就坐在窗台上。窗户外面是一层站着的人,窗台上坐着一圈人,窗户地下再坐一圈。讲台前就留下一个小小的地方,漂亮的女教授,其他都是学生。我就昏了头,这里似乎就是当年孔子讲学,柏拉图讲学的情景啊,大家都变得好奇,纯真,外面的世界进不来,我也不想出去。
喜欢德国文化的人,想要了解十八世纪的德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永远都绕不开一个地方——莱比锡。当然,这个城市,和很多的名人联系在一起。但我认识莱比锡,首先是从尼采开始的。当年尼采跟随教授从波恩来到这里。而且,就是在这里,有我最喜欢的一位女性,一位诗人和一位哲学家的故事。
莎乐美在莱比锡的火车站送别了尼采,从此以后,天涯孤旅。尼采受其灵感,后来创作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莎乐美遇见了年轻的诗人里尔克,遇到了佛洛依德,成为最美丽的一朵鲜花。虽然两人再也没有来莱比锡。你在第18站台等我。我们认识4个月,相别8个月,一见面,还是亲密无间,好像时间没有痕迹。
火车站非常宏大,我们穿过精美发亮的三层橱窗商店,出来,你带我闯红灯,垮过城市电车铁轨。
一路上我叽叽喳喳,讲述我在图宾根的各种见闻和经历。我称呼为“我的村儿”。
人们总是说,图宾根没有大学,因为图宾根就是大学。自从中国人来那里之后,她就多了一个名字——图村。在我们眼里,她真的很小,走两步,就可以出城。她是个敬重“书”的地方,市政厅华丽的建筑上,没有创建者的画像,图宾根全给了对书的传播最有贡献的人。因为二战时没有受到轰炸,到处是中世纪的古老木房子,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旧书店,畅销书很少,大多是哲学和文学书,封面朴素,只有作者名字和书名。我穷得要死,所以只能在挤满了小黄书的柜子里淘些我喜欢的书。每个房子都写着建造时的年代,每次在街上,我就最爱数他们各自的“年龄”。老城的街道非常狭小,又是被七座山环绕着,高低起伏,不要说不适合汽车开进来,即使是自行车,也非常不方便。这里适合步行者,适合喜欢席地而坐的浪人,适合走到哪里都要看一会书的呆子。当年歌德的朋友邀请他来这里,写书,出书。可惜歌德也不喜欢这里狭窄的街道,歌德要的是开阔。在这里大醉一场,在教堂前吐了一地后,他便去了内卡河上另一座城市——海德堡,并且说他把心丢在了海德堡,从此海德堡多了份浪漫。图宾根也不生气,卑微地在歌德居住的房子窗户上,写着,歌德曾在这里居住。多年后,有个图宾根的学生非常不服气,在旁边的窗户也刻上,歌德曾在这里呕吐。图宾根也不生气,让他们在那里再挂上一个100年吧。
在我的村儿,居住着几千人,大多是老人,人人都认识。早上出门,每个人都和我“问候上帝”(Grüß Gott!,德国南部问候语),小朋友和老朋友都一样,我也学着他们的样,问候他们的上帝。
他们问我,你住在哪里啊?
我住在奥古斯都2号。
噢,那不是Braun家吗?在那边卖啤酒的就是Braun的弟弟。
村子的老村长这么和我说。他问我觉得这里怎么样?
我说,每天坐公交车去图宾根市区,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看书。
他就开玩笑,那你小心,不要变成我们公交车司机的女朋友啊,他人可好了。
然后全村的人都笑了。因为这天大家都聚在一个啤酒园(Biergarten)喝酒,一眼望去,都是乡巴佬,大大咧咧,一点都不严谨,秩序。年轻的小伙子是志愿者,给大家端来半升的啤酒和整只的烤鸡。那天的阳光,照着这片阴郁的土地,就像他们的皱纹,溶化在大大咧咧的欢笑中,浮着泡沫的当地啤酒,以及大大咧咧的施瓦本方言里。
周末散步,会非常热闹。在花园里忙碌的老爷爷见了我,要和我抱怨他们家的杂草坏了他的小花,然后带我认识那些杂草和小花。老奶奶见了我,总要和我唠叨她的不在身边的孩子们,讲得累了,最后当然会拿出她亲自做的蛋糕,让我一起吃。为了最传统的蛋糕,我每次都忍不住敲门,“哎,你的这个小儿子,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丫?”,以此“骗”了很多蛋糕。偶尔没有看到人,我就驻足在一个花园前,看他们怎么摆弄屋子周围的这小片泥土,猜测主人必定温文尔雅,或者是热情奔放,或者没有独到见解,或者异想天开……可是他们每个人,是多么为自己的花园骄傲啊!
清晨,我站在窗前,还睡眼朦胧,就看到早起的老人,拄着两根拐杖,开始竞走,或者一家人,爸带着孩子骑车,或者年轻的小两口儿在跑步。中午的时候,透过矮矮的树木围城的栏杆里看到,一家人在喝咖啡,吃午饭,笑声传到天空中,溜进我的房间,总让我伤感,想到远方的亲人。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亮着灯,偶尔也传来钢琴声,我就想像主人们聊音乐,品酒,或看书,讨论……
你听我讲啊讲,偶尔插一句,“现在左拐”,或者是“这里是莱比锡的歌剧院”,然后笑着看我继续碎语。
图宾根夏天有个文化之夜。整个城市刚好成了一个舞台。手臂上带一个红白的带子,就可以穿梭在整个城市,免费参与所有的活动。在市政厅地下室为恐怖舞台剧尖叫,在内卡河上聆听意大利的古老歌剧,在哲学院红色的大楼和绿叶下,欣赏学生演奏的古典音乐,在荷尔德林塔里,倾听作者朗诵自己的新书片段,在广场上,随着年轻人跳起未明的现代舞蹈,在书店,加入老板和路人组成的小小沙龙。我是一个观众,我也是一个表演者。
整个城市在重温经典哲学,文学和美学。没有现代流行歌曲,没有无聊的消遣。走在午夜的街头,还真的觉得回到了梦想中那个激情澎湃的理想时代,只有我喜欢的哲学和文学。转过Nonnenhaus,碰到一个老人,但是他精神矍铄,笑着说:
今天我都看见你两次了,你是不是也在那边听黑格尔的讨论。
对啊。图宾根太小了
因为那里还是像我这样年纪大的人多,你最年轻,太显眼了。但是我就在想,要是今天再看到你,我就和你说话。
我在这边学日耳曼语言学。但是我很喜欢哲学和文学。
我年轻的时候学的也是日耳曼语言文学,又辅修了哲学。那个时候,这里的所有人都要学哲学。
所有人都要学哲学吗?!
对啊,可是,有句话我一定要告诉你,年轻的女士,我从来没有靠哲学赚到过钱。
最后他手指往上一举,告诉我,如果你有兴趣,就往上走,走到最后,看到最大最漂亮的花园,那就是我的家,你有时间,就可以来敲我的门,我们可以一起喝咖啡,谈哲学。
你听到这里就笑了。
我说图宾根真的是个学习的地方。上学期上了一个柏拉图的课程,是古希腊语系下面开的。那个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女老师,每次都打扮得很漂亮,讲话急速,自信,果断,是整个图宾根最耀眼的人,因为一般这里的人外表都比较土气,很少人穿高跟鞋,最多的就是衬衫加牛仔。夏天的时候他们当然喜欢露出肩膀和肩带。我不喜欢。南德的男孩子也没想象高大帅气,不像北德人,金发碧眼。这里的人个子略低,棕色卷发,发质蓬松,女生太独立,男生太害羞。
你大笑。
我抬头看你,太高,只瞧见阳关下的金发和半个脸。
但是那个课程非常有意思,一个学期就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同学都是70岁的老人。他们是学得最认真的,带着放大镜,一字一句的看,颤颤巍巍地做着笔记。他们来得最早,所以总能找到位置。年轻人就懒懒散散。教室太少,学生太多,到最后人们也不能从门进来,因为一进门就是坐在地上的学生,只能从窗户爬进来,或者就坐在窗台上。窗户外面是一层站着的人,窗台上坐着一圈人,窗户地下再坐一圈。讲台前就留下一个小小的地方,漂亮的女教授,其他都是学生。我就昏了头,这里似乎就是当年孔子讲学,柏拉图讲学的情景啊,大家都变得好奇,纯真,外面的世界进不来,我也不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