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绅的面纱 2012-08-16
“这座房子坐落在半山腰,从她的窗户可以望见那条小河,以及河对岸的城镇。刚刚破晓,河面上浮起了一层白雾,罩住了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活像扁豆粒的小舢板。……
天色越来约亮,阳光照射到了那层薄雾上,使之闪闪发光,好像是一颗濒临死亡的恒星周围弥漫的云状物。河面上的雾气已经很轻,所以能够大致分辨出拥挤的舢板的轮廓和它们多如密林的桅杆。但再过去一点,除了一道耀眼的雾墙,还是什么也看不清。恰在此时一座宏伟的城堡从云雾缭绕中赫然显露出来。……“
在毛姆的笔下,阳光和时间揭开了一个中国城镇的面纱,与此同时,少妇凯蒂的新生活也揭开了。毛姆在小说《面纱》中的序言写到:“显然要把它写成一个现代故事,但是要在当今的世界上为它找到一个合适的背景实属不易。直到我远赴中国之后,这件事才最终有了转机。”如果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本由情节而非人物性格推动的小说,需要一个风景优美、人文迥异、瘟疫肆虐的地区作为情节需要,那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贵州湄潭镇,确实是个合格的选择。
作者想要给西方读者的那种东方情调的臆想,这种情调还包括他隐约理解的东方哲学。在58章的末尾,凯蒂向韦丁顿提到自己寻找的那个东西:“道。有的人从鸦片里寻求这个道,有的人从上帝那里,有的人投奔了威士忌,有的人想从爱情里寻个究竟。而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66章里面还提到“道中充盈着万物,同时又虚无义务。万物有道生,循着道成长,而后回归与道。”这种浅薄的哲思接入实在是败笔。作者还为韦丁顿设定了一个中国满族的情人。(电影《面纱》中由吕燕扮演)这些让人想到了虹影在《英国情人》里对东方市性爱方式的虚诞想像。
好在毛姆并没有在这种装饰上花费太多。中国城镇的霍乱背景不是重点,中国的乞丐和死尸,唤起英国人的情感连同情都算不上。只有恐惧。而这种死亡带来威胁和恐惧,恰恰是一对名存实亡的夫妻所需要的,尤其是戴了绿帽子的丈夫韦丁顿所需要的。“死的却是狗”。瓦尔特原本想在这片死亡之地给凯蒂一场报复,上天瘟疫的致命,胜过人的复仇。然后女主角凯蒂以女性特有的热情和生命力,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起来。死去的却是瓦尔特。
毛姆重点讲述的是一个英式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凯蒂的性格并无新意,自信、活泼、美丽、浅薄、势利却缺乏真的心计。因为不想给自己的妹妹当伴娘,想逃避母亲的压力和催促,开始新生活,便匆匆答应了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并一起到了神秘的中国。男主角瓦尔特的性格,我认为,才是作者真正要揭开的面纱。他有教养、冷漠、理性,是一位很标准的英国绅士。他对凯蒂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是忠诚,不如说是对爱人关系或者说是夫妻关系的忠诚,因此一丝不苟地诚恳地担当丈夫的角色。当凯蒂在心中进行着各种算计的时候,瓦尔特每一次明白真相,但是他拒绝撕破脸皮的决斗,而是选择更冷漠更凶狠地回击。
电影《面纱》这样处理,瓦尔特和凯蒂在救助病患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对方,赦免了对彼此的仇恨,凯蒂爱上了瓦尔特,而瓦尔特则原谅凯蒂而重新爱上。面向普罗大众的电影,对小说情节的改编,无非就是加入了愿望和幻景。而在小说中,凯蒂从始至终就没有爱过瓦尔特,而瓦尔特至死都没有原谅凯蒂。深刻的小说,就是相信人性的不可悔改。
” “瓦尔特,我恳求你的原谅。”她蹲下来说,她怕他现在承受不住任何力量而没有用手碰他。“我为我所做的的对不起你的事感到抱歉。我现在追悔莫及。”
他没有发出声音,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凯蒂的话。她不得不继续向他哭诉。他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此时此刻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振翅的飞蛾,两只翅膀因为载满怨恨而沉重不堪。”
从一个睡前都要亲吻妻子,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的绅士,到至死都不肯原谅妻子,宁可拿自己的性命作为赌注,带着妻子来到瘟疫之城的绅士,瓦尔特没有变过。他像一本医学词典,打开的时候,是条例清晰的病名;合上的时候,则是厚厚的沉默痛苦。
小说中凯蒂回到香港后,又在半推半就中和老相好上了一次床,极其符合从未清醒和独立的女人的状态。而电影中则把她变成了一位彻底革新自我的女性,满足了大部分无法自我救赎的观众们的心愿。
一个自私的女人(因为浅薄,而偶尔脱离自私),和一个自私的男人一样,都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爱,真爱对于她或他来说,也并不重要。他们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家庭,生下几个小孩。然后小孩到了择偶的年龄时,重复他们的生活。凯蒂回到了父亲身旁。这个可怜的男人,和无情的女人过完无情的一生,她先走之后,父亲终于卸下了重担。她看着自己的父亲,她应该能明白,如果瓦尔特活着,他们一起变老,他将成为她父亲的样子,要和她过完无情的一生之后,方得解脱。英国绅士未伤人,先伤己,早死早超生。
天色越来约亮,阳光照射到了那层薄雾上,使之闪闪发光,好像是一颗濒临死亡的恒星周围弥漫的云状物。河面上的雾气已经很轻,所以能够大致分辨出拥挤的舢板的轮廓和它们多如密林的桅杆。但再过去一点,除了一道耀眼的雾墙,还是什么也看不清。恰在此时一座宏伟的城堡从云雾缭绕中赫然显露出来。……“
在毛姆的笔下,阳光和时间揭开了一个中国城镇的面纱,与此同时,少妇凯蒂的新生活也揭开了。毛姆在小说《面纱》中的序言写到:“显然要把它写成一个现代故事,但是要在当今的世界上为它找到一个合适的背景实属不易。直到我远赴中国之后,这件事才最终有了转机。”如果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本由情节而非人物性格推动的小说,需要一个风景优美、人文迥异、瘟疫肆虐的地区作为情节需要,那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贵州湄潭镇,确实是个合格的选择。
作者想要给西方读者的那种东方情调的臆想,这种情调还包括他隐约理解的东方哲学。在58章的末尾,凯蒂向韦丁顿提到自己寻找的那个东西:“道。有的人从鸦片里寻求这个道,有的人从上帝那里,有的人投奔了威士忌,有的人想从爱情里寻个究竟。而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66章里面还提到“道中充盈着万物,同时又虚无义务。万物有道生,循着道成长,而后回归与道。”这种浅薄的哲思接入实在是败笔。作者还为韦丁顿设定了一个中国满族的情人。(电影《面纱》中由吕燕扮演)这些让人想到了虹影在《英国情人》里对东方市性爱方式的虚诞想像。
好在毛姆并没有在这种装饰上花费太多。中国城镇的霍乱背景不是重点,中国的乞丐和死尸,唤起英国人的情感连同情都算不上。只有恐惧。而这种死亡带来威胁和恐惧,恰恰是一对名存实亡的夫妻所需要的,尤其是戴了绿帽子的丈夫韦丁顿所需要的。“死的却是狗”。瓦尔特原本想在这片死亡之地给凯蒂一场报复,上天瘟疫的致命,胜过人的复仇。然后女主角凯蒂以女性特有的热情和生命力,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起来。死去的却是瓦尔特。
毛姆重点讲述的是一个英式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凯蒂的性格并无新意,自信、活泼、美丽、浅薄、势利却缺乏真的心计。因为不想给自己的妹妹当伴娘,想逃避母亲的压力和催促,开始新生活,便匆匆答应了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并一起到了神秘的中国。男主角瓦尔特的性格,我认为,才是作者真正要揭开的面纱。他有教养、冷漠、理性,是一位很标准的英国绅士。他对凯蒂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是忠诚,不如说是对爱人关系或者说是夫妻关系的忠诚,因此一丝不苟地诚恳地担当丈夫的角色。当凯蒂在心中进行着各种算计的时候,瓦尔特每一次明白真相,但是他拒绝撕破脸皮的决斗,而是选择更冷漠更凶狠地回击。
电影《面纱》这样处理,瓦尔特和凯蒂在救助病患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对方,赦免了对彼此的仇恨,凯蒂爱上了瓦尔特,而瓦尔特则原谅凯蒂而重新爱上。面向普罗大众的电影,对小说情节的改编,无非就是加入了愿望和幻景。而在小说中,凯蒂从始至终就没有爱过瓦尔特,而瓦尔特至死都没有原谅凯蒂。深刻的小说,就是相信人性的不可悔改。
” “瓦尔特,我恳求你的原谅。”她蹲下来说,她怕他现在承受不住任何力量而没有用手碰他。“我为我所做的的对不起你的事感到抱歉。我现在追悔莫及。”
他没有发出声音,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凯蒂的话。她不得不继续向他哭诉。他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此时此刻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振翅的飞蛾,两只翅膀因为载满怨恨而沉重不堪。”
从一个睡前都要亲吻妻子,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的绅士,到至死都不肯原谅妻子,宁可拿自己的性命作为赌注,带着妻子来到瘟疫之城的绅士,瓦尔特没有变过。他像一本医学词典,打开的时候,是条例清晰的病名;合上的时候,则是厚厚的沉默痛苦。
小说中凯蒂回到香港后,又在半推半就中和老相好上了一次床,极其符合从未清醒和独立的女人的状态。而电影中则把她变成了一位彻底革新自我的女性,满足了大部分无法自我救赎的观众们的心愿。
一个自私的女人(因为浅薄,而偶尔脱离自私),和一个自私的男人一样,都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爱,真爱对于她或他来说,也并不重要。他们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家庭,生下几个小孩。然后小孩到了择偶的年龄时,重复他们的生活。凯蒂回到了父亲身旁。这个可怜的男人,和无情的女人过完无情的一生,她先走之后,父亲终于卸下了重担。她看着自己的父亲,她应该能明白,如果瓦尔特活着,他们一起变老,他将成为她父亲的样子,要和她过完无情的一生之后,方得解脱。英国绅士未伤人,先伤己,早死早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