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书籍的共同点
尽管现在的很多灵性书籍越来越带有东方文化的色彩,但根源上还是西方哲学的延续;在西方哲学中"BEING"是个核心问题,也即存在的问题,现在在一些灵修著作和心理学著作中转化为生命的本一(永恒临在的“我是”),也就是在这个角度上,东方文化(佛、禅宗)及一些哲学思想(老子)被得以挖掘和阐释。
与哲学相比,这些书籍不再那么深涩,更侧重身体的感性和实践,而非传统哲学的理性和思辨;与神学相比,不再那么神秘,不祈求彼岸的世界,通过对当下的认同转入生命的内部和本源,使得生命与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区分开,这点和存在主义哲学有想通之处(最典型的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或者说,这种心理学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存在主义相交汇。
他们基本上承认生命自身具有能动性和完善性,关键是对事物保持一种觉醒或觉知,深入当下,使得遮蔽生命的那些东西得以自行祛蔽,从而使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质相统一,而不是分裂,分裂就意味着障碍或病症。
与哲学相比,这些书籍不再那么深涩,更侧重身体的感性和实践,而非传统哲学的理性和思辨;与神学相比,不再那么神秘,不祈求彼岸的世界,通过对当下的认同转入生命的内部和本源,使得生命与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区分开,这点和存在主义哲学有想通之处(最典型的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或者说,这种心理学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存在主义相交汇。
他们基本上承认生命自身具有能动性和完善性,关键是对事物保持一种觉醒或觉知,深入当下,使得遮蔽生命的那些东西得以自行祛蔽,从而使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质相统一,而不是分裂,分裂就意味着障碍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