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由Kurt Cobain勾起的对一段特殊日子的回忆
那些伟大的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也许注定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以某种形式,走入我们的生活,并像《盗梦空间》里所展现的那样一个被植入我们深层意识里的idea,从那一刻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Nirvana于我就是这样。
第一次知道Nirvana,是在我已经经历了高考这个人生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低谷后,飞到将近一万公里远的英国留学的时候,这样说起来其实不是很久远以前的事。那时候我还生活在曼彻斯特,这个英格兰西北部的老牌工业城市,天色多数时候灰暗阴沉,空气中总是可以嗅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潮湿的凉意,但这一切对一个敏感且迷茫、想要逃离很多东西的18岁女孩来说,刚刚好。我每天的生活只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从一道门埋头走向另一道门。当大概两个多月后一次上课前的闲聊里我说自己还没有去吃过曼彻斯特的任何一家餐馆时,班上近乎所有的人都表现得相当惊讶。但老实说,那段时光是我特别珍惜的,因为没有什么朋友,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幻想,仍受为高考奋斗的那三年影响所以还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因为这些原因,我的世界清静极了,心灵上有种我觉得这辈子很难再长期拥有的简单的平和。
曼城虽说是英国的第三大城市,工业革命里崛起的典型,但是他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本身丝毫没有受到当代城市设计概念的冲击,街区和道路就像是你拿着一份旧伦敦地图时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样子,我喜欢沿着那些英国式砖墙建筑并排着鳞次栉比向前延伸所构建的人行路走,当然,多数时候得撑着伞。从宿舍通向大学图书馆步行20分钟左右的路上会经过大学游泳馆,在那一段路里被置换成氤氲了漂白水味道的空气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挥之不去。进入图书馆后的惯性路线是乘正对着正门的扶梯到二层,左转,穿过那道双开的旧木门,进入中文与日文图书区,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因为这个区域保留了我们臆想里一座有历史的西方大学图书馆该有的一切特点:屋顶很高,光线有些昏暗,屋子两侧高大的玻璃窗,还有木质长桌,以及从长桌隔板上方内嵌的灯流泻出的光,我偶尔会把它幻想成是牛津大学的图书馆。经常晚上11点多才从图书馆出来往宿舍返的我走在夹在曼城两所开放式大学的建筑群中的夜路上,从未感到过害怕(反倒是政治课教室窗外正对着的Gay area挂的彩虹旗一开始让我觉得颇不自在)。回到宿舍里,有时会透过薄薄的墙听到左边越南室友和她背着国内男友劈腿的日本男友愉悦的声音(同Block的大龄韩国室友曾在他们共度良宵时敲我的屋门抱怨无法专心学习。。),还听到过右面的石家庄室友打电话抱怨与我们同班的另一位河南女生,却在第二天上学时看见她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我觉得石家庄人的口音特别奇怪,很不喜欢,恰好班上居然有三个石家庄来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后来喜欢上同样来自石家庄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从指间流逝,平静得近乎让我忽略了那确确实实存在的对前途的焦虑。我想我可能也正是从那段时期,渐渐丧失深刻思考的能力。生活有些时候真是残酷又讽刺。
直到一个偶然,我在一个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Nirvana的On a Plain,博主似乎受到了这首歌很深的影响和启发,于是我决定找来听听。
I'm on a plain
I can't complain
I'm on a plain
I can't complain
I'm on a plain
……
Kurt Cobain简单彻底用尽全力透过略带沙哑且充满后巷故事感的声音不断地重复着这几句,给人感觉起初是绝望,但是你不知不觉间很快就会跟着朋克风鲜明的音乐一起反复地唱,又有种开阔之感。
后来的一切,都是由这个机缘巧合的起点,一发不可收拾地展开的。张悬翻唱的Come As You Are,循环播放整张《Nevermind》……
这样一支典型的美国摇滚乐队的音乐起初给我的感觉有些与英国的氛围不太相融,但正是这种“刺耳”将我带出了那片美好的荒芜。重拾活力的我为了考到现在的学校进入了一种积极的忙碌之中。
下午的时候看了纪录片《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片由对Cobain的录音采访串联而成,感觉就像是一个凌晨,Cobain坐在我面前,然后开始间歇地诉说起自己从童年起一路走来的故事。我们彼此分享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幻想、野心、鄙夷、疏离感、无可奈何……在Cobain毫无防备的坦诚倾诉声中,影片不时闪现着川流不息的街道,街道上的人的脸庞,一个抽着烟的女子深深地叹出一口气,真他妈孤独啊……我觉得自己也闪现在影片里,Cobain唱的就是我的生活,每一个有故事的灵魂的生活。
Nirvana似乎是我对摇滚乐痴迷的源泉,尽管Cobain一开始并不想当一个Rocker,而是一个Punker。那之后我接触更多的是英国摇滚乐队,Coldplay,Oasis,Radiohead,Pink FLoyd……我开始仔细聆听Beatles。我加入了学校的music club。
又是一个雨天的下午,我背着自己的吉他走进大楼,坐在ground floor大堂reception的那个白发的old gentleman看到我吉他包上印着的Fender字样以一口浓浓的英伦腔像个老朋友似地对我打招呼说:“oh~I like Fender, pretty cool!" 尽管吉他包里的吉他其实是Dean的,但我还是一脸愉悦地答道:“Really?Me too~” 然后没有犹疑地大步走上楼。
(那时候还是短发)
然后,我现在时常会困惑痛苦,但总是努力尽快重新振作,再一次不犹疑地大步向前走。
第一次知道Nirvana,是在我已经经历了高考这个人生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低谷后,飞到将近一万公里远的英国留学的时候,这样说起来其实不是很久远以前的事。那时候我还生活在曼彻斯特,这个英格兰西北部的老牌工业城市,天色多数时候灰暗阴沉,空气中总是可以嗅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潮湿的凉意,但这一切对一个敏感且迷茫、想要逃离很多东西的18岁女孩来说,刚刚好。我每天的生活只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从一道门埋头走向另一道门。当大概两个多月后一次上课前的闲聊里我说自己还没有去吃过曼彻斯特的任何一家餐馆时,班上近乎所有的人都表现得相当惊讶。但老实说,那段时光是我特别珍惜的,因为没有什么朋友,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幻想,仍受为高考奋斗的那三年影响所以还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因为这些原因,我的世界清静极了,心灵上有种我觉得这辈子很难再长期拥有的简单的平和。
![]() |
曼城虽说是英国的第三大城市,工业革命里崛起的典型,但是他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本身丝毫没有受到当代城市设计概念的冲击,街区和道路就像是你拿着一份旧伦敦地图时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样子,我喜欢沿着那些英国式砖墙建筑并排着鳞次栉比向前延伸所构建的人行路走,当然,多数时候得撑着伞。从宿舍通向大学图书馆步行20分钟左右的路上会经过大学游泳馆,在那一段路里被置换成氤氲了漂白水味道的空气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挥之不去。进入图书馆后的惯性路线是乘正对着正门的扶梯到二层,左转,穿过那道双开的旧木门,进入中文与日文图书区,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因为这个区域保留了我们臆想里一座有历史的西方大学图书馆该有的一切特点:屋顶很高,光线有些昏暗,屋子两侧高大的玻璃窗,还有木质长桌,以及从长桌隔板上方内嵌的灯流泻出的光,我偶尔会把它幻想成是牛津大学的图书馆。经常晚上11点多才从图书馆出来往宿舍返的我走在夹在曼城两所开放式大学的建筑群中的夜路上,从未感到过害怕(反倒是政治课教室窗外正对着的Gay area挂的彩虹旗一开始让我觉得颇不自在)。回到宿舍里,有时会透过薄薄的墙听到左边越南室友和她背着国内男友劈腿的日本男友愉悦的声音(同Block的大龄韩国室友曾在他们共度良宵时敲我的屋门抱怨无法专心学习。。),还听到过右面的石家庄室友打电话抱怨与我们同班的另一位河南女生,却在第二天上学时看见她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我觉得石家庄人的口音特别奇怪,很不喜欢,恰好班上居然有三个石家庄来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后来喜欢上同样来自石家庄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
![]() |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从指间流逝,平静得近乎让我忽略了那确确实实存在的对前途的焦虑。我想我可能也正是从那段时期,渐渐丧失深刻思考的能力。生活有些时候真是残酷又讽刺。
直到一个偶然,我在一个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Nirvana的On a Plain,博主似乎受到了这首歌很深的影响和启发,于是我决定找来听听。
I'm on a plain
I can't complain
I'm on a plain
I can't complain
I'm on a plain
……
Kurt Cobain简单彻底用尽全力透过略带沙哑且充满后巷故事感的声音不断地重复着这几句,给人感觉起初是绝望,但是你不知不觉间很快就会跟着朋克风鲜明的音乐一起反复地唱,又有种开阔之感。
后来的一切,都是由这个机缘巧合的起点,一发不可收拾地展开的。张悬翻唱的Come As You Are,循环播放整张《Nevermind》……
这样一支典型的美国摇滚乐队的音乐起初给我的感觉有些与英国的氛围不太相融,但正是这种“刺耳”将我带出了那片美好的荒芜。重拾活力的我为了考到现在的学校进入了一种积极的忙碌之中。
下午的时候看了纪录片《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影片由对Cobain的录音采访串联而成,感觉就像是一个凌晨,Cobain坐在我面前,然后开始间歇地诉说起自己从童年起一路走来的故事。我们彼此分享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幻想、野心、鄙夷、疏离感、无可奈何……在Cobain毫无防备的坦诚倾诉声中,影片不时闪现着川流不息的街道,街道上的人的脸庞,一个抽着烟的女子深深地叹出一口气,真他妈孤独啊……我觉得自己也闪现在影片里,Cobain唱的就是我的生活,每一个有故事的灵魂的生活。
Nirvana似乎是我对摇滚乐痴迷的源泉,尽管Cobain一开始并不想当一个Rocker,而是一个Punker。那之后我接触更多的是英国摇滚乐队,Coldplay,Oasis,Radiohead,Pink FLoyd……我开始仔细聆听Beatles。我加入了学校的music club。
又是一个雨天的下午,我背着自己的吉他走进大楼,坐在ground floor大堂reception的那个白发的old gentleman看到我吉他包上印着的Fender字样以一口浓浓的英伦腔像个老朋友似地对我打招呼说:“oh~I like Fender, pretty cool!" 尽管吉他包里的吉他其实是Dean的,但我还是一脸愉悦地答道:“Really?Me too~” 然后没有犹疑地大步走上楼。
![]() |
(那时候还是短发)
然后,我现在时常会困惑痛苦,但总是努力尽快重新振作,再一次不犹疑地大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