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笔记15
前面一个笔记:教学笔记14
接下来是“花”的深化。花的方案初步设计是在:教学笔记06
我本来觉得花这个设计可以用重木结构来做。实墩墩的大木块拼出弯弯曲曲时薄时厚的墙体,甚至生满了青苔,原始而沉重。前一阵藤本壮介那个河边的小木房子大红大紫,我想很多建筑师对他的热捧,也因为在看惯了工业化的复杂节点构造后,这样一个简单到原始的木材堆砌出来的小方盒子,简直就象一阵清新的风吧。但很遗憾,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同学们还是选择了用轻木框架结构。
下图是一个并不完全正确的剖面示意图,但能够看出,他们在设计初步阶段对内外,开阖,明暗关系做了很多研究,最后决定外墙封闭内墙开启。从设计上来说,他们并不希望将自然引入室内。这是一个很决绝的做法,如果要享用自然,跨出门外就是。但进入室内,是安静的得到妥善保护的小空间,通过内院采光。从结构和构造上来讲,这是一个省事的做法。外墙支撑起中间有一个洞的屋顶,结构上比较好完成。而内墙比外墙的周长小得多,如果用玻璃的话,也节省了很多材料,顺便节省了造价。
在深入阶段,这一组学生还在继续推敲平面的形态。看似随意的自然形态,要拿捏住恰到好处的那个点却最为不易。来来回回的修改更多发生在外墙,内院的形态很快就变成了圆形。这个处理对比以前不规则的内院墙平面,多了一些人工的痕迹在里面。内院的小花园对比外面的自然,是倍受呵护的人造乐园,几何平面暗示了从自然到人工的过渡。从实际的角度来说,圆形的玻璃墙更加好做,学生们甚至没有用昂贵的曲面玻璃,而选择用16片直板玻璃围成近似圆形的多边形(后来变成了32片)。
内院有屋檐,并且室内的地面也延伸到室外成为一个小小的回廊。回廊的边,内院玻璃墙,屋檐的边,是三个不同心的圆。这又从规整的几何跳出来,给了屋檐下回廊这个灰空间一点随性。
屋顶结构,主梁次梁和肋的位置。除了外墙承托起这个屋顶外,室内还有直径为10cm的细木柱,木柱位于次梁下,在室内的位置并不规则。我们认为很有野趣,但甲方担心在屋里走动时时会撞到柱子…
这是另外一个平面的方案,对比起前一个来说,外墙面的曲曲折折减少了很多,平面也更加简洁。卫生间,淋浴和厨房都被嵌入了外墙中,只有浴缸是单独漂浮在室内的。在和甲方商量之后,同学们决定把室内柱子减少一半。结构课的教授也认为不需要每根次梁下都设柱子,减少一半是可行的。
屋顶的结构,原理跟前面说的还是一样。
立面图。封闭的外墙面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几个小方窗。通过这些“暸望镜”一样的小窗户,室内的人才不会在自然中丢失方向感。从立面上可以看到,这些小窗的高度各有不同,对应的是室内不同的功能。我记得坐在马桶上的时候也是可以向外张望的。
入口的门窄小而质朴。它让我想起Peter Märkli在瑞士乡下做的一个雕塑博物馆的入口。(图是从子夜那里扒过来的)这一组学生很有意思,选择了一个最“自然”的平面,然而对待自然的态度却最为孤绝,这个门也是他们设计的一个注解。也许人们站在这个门口,就会明白设计师的心意。
构造的做法是简单的,有一点乏善可陈。(我这么说,是因为确实对这个设计的构造本来抱了很多希望,没想到同学们比我理性,选择最保险的常规做法)选择了轻木框架结构后,他们一下子就轻松了好多,反正做法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而正式结构计算的造价,也一下子降到了全部7个设计的倒数第二低。(最低是那个导向墙,几乎不要钱)
内院的玻璃幕要做无框的,希望能由此得到最大的通透度,不破坏平板玻璃弯折时光线水晶般的效果。通向内院的是三个旋转玻璃门。
结构模型
接下来是:教学笔记16
接下来是“花”的深化。花的方案初步设计是在:教学笔记06
我本来觉得花这个设计可以用重木结构来做。实墩墩的大木块拼出弯弯曲曲时薄时厚的墙体,甚至生满了青苔,原始而沉重。前一阵藤本壮介那个河边的小木房子大红大紫,我想很多建筑师对他的热捧,也因为在看惯了工业化的复杂节点构造后,这样一个简单到原始的木材堆砌出来的小方盒子,简直就象一阵清新的风吧。但很遗憾,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同学们还是选择了用轻木框架结构。
![]() |
下图是一个并不完全正确的剖面示意图,但能够看出,他们在设计初步阶段对内外,开阖,明暗关系做了很多研究,最后决定外墙封闭内墙开启。从设计上来说,他们并不希望将自然引入室内。这是一个很决绝的做法,如果要享用自然,跨出门外就是。但进入室内,是安静的得到妥善保护的小空间,通过内院采光。从结构和构造上来讲,这是一个省事的做法。外墙支撑起中间有一个洞的屋顶,结构上比较好完成。而内墙比外墙的周长小得多,如果用玻璃的话,也节省了很多材料,顺便节省了造价。
![]() |
在深入阶段,这一组学生还在继续推敲平面的形态。看似随意的自然形态,要拿捏住恰到好处的那个点却最为不易。来来回回的修改更多发生在外墙,内院的形态很快就变成了圆形。这个处理对比以前不规则的内院墙平面,多了一些人工的痕迹在里面。内院的小花园对比外面的自然,是倍受呵护的人造乐园,几何平面暗示了从自然到人工的过渡。从实际的角度来说,圆形的玻璃墙更加好做,学生们甚至没有用昂贵的曲面玻璃,而选择用16片直板玻璃围成近似圆形的多边形(后来变成了32片)。
内院有屋檐,并且室内的地面也延伸到室外成为一个小小的回廊。回廊的边,内院玻璃墙,屋檐的边,是三个不同心的圆。这又从规整的几何跳出来,给了屋檐下回廊这个灰空间一点随性。
![]() |
屋顶结构,主梁次梁和肋的位置。除了外墙承托起这个屋顶外,室内还有直径为10cm的细木柱,木柱位于次梁下,在室内的位置并不规则。我们认为很有野趣,但甲方担心在屋里走动时时会撞到柱子…
![]() |
这是另外一个平面的方案,对比起前一个来说,外墙面的曲曲折折减少了很多,平面也更加简洁。卫生间,淋浴和厨房都被嵌入了外墙中,只有浴缸是单独漂浮在室内的。在和甲方商量之后,同学们决定把室内柱子减少一半。结构课的教授也认为不需要每根次梁下都设柱子,减少一半是可行的。
![]() |
屋顶的结构,原理跟前面说的还是一样。
![]() |
立面图。封闭的外墙面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几个小方窗。通过这些“暸望镜”一样的小窗户,室内的人才不会在自然中丢失方向感。从立面上可以看到,这些小窗的高度各有不同,对应的是室内不同的功能。我记得坐在马桶上的时候也是可以向外张望的。
![]() |
入口的门窄小而质朴。它让我想起Peter Märkli在瑞士乡下做的一个雕塑博物馆的入口。(图是从子夜那里扒过来的)这一组学生很有意思,选择了一个最“自然”的平面,然而对待自然的态度却最为孤绝,这个门也是他们设计的一个注解。也许人们站在这个门口,就会明白设计师的心意。
![]() |
构造的做法是简单的,有一点乏善可陈。(我这么说,是因为确实对这个设计的构造本来抱了很多希望,没想到同学们比我理性,选择最保险的常规做法)选择了轻木框架结构后,他们一下子就轻松了好多,反正做法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而正式结构计算的造价,也一下子降到了全部7个设计的倒数第二低。(最低是那个导向墙,几乎不要钱)
![]() |
内院的玻璃幕要做无框的,希望能由此得到最大的通透度,不破坏平板玻璃弯折时光线水晶般的效果。通向内院的是三个旋转玻璃门。
![]() |
结构模型
![]() |
接下来是:教学笔记16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311篇内容 · 5.1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69篇内容 · 1.5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56.3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79篇内容 · 12.3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25篇内容 · 2.6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67篇内容 · 35.4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6篇内容 · 54.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693.5万次浏览
这个文章拔了我的图我就得说两句。maerkli的那个门实际是有愿者上钩的意味,作为一种“门槛”的原始意义,不希望所有人都进入建筑,只盼着那些真正懂艺术的人光顾。建筑本身是个博物馆。而这个建筑是个住宅,为什么要用这个入口?
呵呵,这里我感觉可以解读成“脱离”,脱离大自然。
麻烦问下从那个剖面来看左边墙体的内中外三层都用的是什么材料?
恩 双层木龙骨指的是剖面左下角垫在墙底下的那两块么?那两块龙骨在室内地板之下 而且上面被墙堵死了 怎么促进通风的?
恩好的 我去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