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弟子规”说开去
话说来单位20天有余,继 “除草”给厂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以后,这一周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入职培训课,北京总部安排几位经理、老师,从企业历史、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到“弟子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煤直接制油技术等方面,为新员工介绍了公司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四天下来,耳濡目染,对单位和以后即将从事的工作,自己多少都有了一些宏观的概念,未来的日子还是要踏实勤奋得学一些知识和技能,“高举神华大旗,同干煤化工事业”。
不过这次培训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开设了一天的“弟子规”。高中的语文晨读,班级集体把《论语》诵读了三遍,以这种方式直接感受了一把儒家对我国的伦理和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那时,还因是否应当读孔夫子展开了一次辩论。此次《弟子规》的学习,恐怕单位也是旨在树立我们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从而建立更加融洽的氛围,便于员工的管理。弟子规其实就是一个做人处事的准则,适合做小孩子的启蒙教育,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建立日后的道德标准。道理简单,关键还是在于践行。由此话题延伸一下,说说《论语》、东西方哲学和中国君子的处世之道,算作自己的“培训体悟”。
《弟子规》有一个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第(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语出《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成为评价一个人首要的标准。但除了这些礼数上的准则,论语中论述了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做到“礼、义、仁、智、信”,才能符合所谓“君子”,这更令人感兴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提起孔夫子,加之满口“之乎者也”,旁人总不免侧目,认为这人“老腐朽”。大家总不免拿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来调侃,孔子还确实真有不少在我看来死板刻薄的言论,但抛却这些,批判吸收,诸如上文提到的这些言论,不免会惊奇的发现,老头所说的正是我们日常的所谓“处世之道”、“职场秘籍”,道理还是很值得谨记在心的。其实也不足为奇,我们的处世准则不正是老人家定的么,不承认还真不行!
西方的哲学,出发点往往是一种内心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事物的思考”,其归宿我认为是通过思考解决自己的疑惑,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西方人角度,罗素对哲学的意义做了如下经典的概括——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不同,我认为东方哲学更强调个人修养的锤炼和君子品性的保持,古时的文人修身养性的初衷,往往是想成为类似于孔子描述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语举止往往带有读书人的孤傲和清高。
东方人更注重自身的修炼,但从出发角度来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又有所不同:儒家的哲学是“入世”的,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修炼到位,其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哲学是“出世”的,以一种相对“消极”的方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常说的无为而治。
说到底,西方哲学更关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而东方哲学其根本目的还是为政治服务。因此,这种初衷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东西方人认识上的分歧。马克思的墓志铭这样写道——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在我们看来是很赞同的,因此,儒家的处世哲学让我们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
再回来谈中国君子的处世之道。上文提到的那种“文人的清高”在从政时,表现为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可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因此,在弟子规中,也会见到这样的句子——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似乎也在教我们一点“守拙”的道理罢。
2012年8月24日凌晨
后记
本是用来上交的例行性心得,但行文至“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这里,言语间简直有一些讽刺和反动的意味了,只好就此收手,肯定会有虎头蛇尾的感觉。本想谈谈《论语》心得,但自己实际动手写起来感觉功力不够,就当是玩乐罢;对于东西方哲学的差异还是有些话想讲的,以后会单独写一篇进一步完善,相关话题只好待以后再做进一步补充。
不过这次培训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开设了一天的“弟子规”。高中的语文晨读,班级集体把《论语》诵读了三遍,以这种方式直接感受了一把儒家对我国的伦理和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那时,还因是否应当读孔夫子展开了一次辩论。此次《弟子规》的学习,恐怕单位也是旨在树立我们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从而建立更加融洽的氛围,便于员工的管理。弟子规其实就是一个做人处事的准则,适合做小孩子的启蒙教育,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建立日后的道德标准。道理简单,关键还是在于践行。由此话题延伸一下,说说《论语》、东西方哲学和中国君子的处世之道,算作自己的“培训体悟”。
《弟子规》有一个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第(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语出《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成为评价一个人首要的标准。但除了这些礼数上的准则,论语中论述了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做到“礼、义、仁、智、信”,才能符合所谓“君子”,这更令人感兴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提起孔夫子,加之满口“之乎者也”,旁人总不免侧目,认为这人“老腐朽”。大家总不免拿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来调侃,孔子还确实真有不少在我看来死板刻薄的言论,但抛却这些,批判吸收,诸如上文提到的这些言论,不免会惊奇的发现,老头所说的正是我们日常的所谓“处世之道”、“职场秘籍”,道理还是很值得谨记在心的。其实也不足为奇,我们的处世准则不正是老人家定的么,不承认还真不行!
西方的哲学,出发点往往是一种内心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事物的思考”,其归宿我认为是通过思考解决自己的疑惑,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西方人角度,罗素对哲学的意义做了如下经典的概括——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不同,我认为东方哲学更强调个人修养的锤炼和君子品性的保持,古时的文人修身养性的初衷,往往是想成为类似于孔子描述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语举止往往带有读书人的孤傲和清高。
东方人更注重自身的修炼,但从出发角度来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又有所不同:儒家的哲学是“入世”的,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修炼到位,其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哲学是“出世”的,以一种相对“消极”的方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常说的无为而治。
说到底,西方哲学更关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而东方哲学其根本目的还是为政治服务。因此,这种初衷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东西方人认识上的分歧。马克思的墓志铭这样写道——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在我们看来是很赞同的,因此,儒家的处世哲学让我们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
再回来谈中国君子的处世之道。上文提到的那种“文人的清高”在从政时,表现为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可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因此,在弟子规中,也会见到这样的句子——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似乎也在教我们一点“守拙”的道理罢。
2012年8月24日凌晨
后记
本是用来上交的例行性心得,但行文至“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这里,言语间简直有一些讽刺和反动的意味了,只好就此收手,肯定会有虎头蛇尾的感觉。本想谈谈《论语》心得,但自己实际动手写起来感觉功力不够,就当是玩乐罢;对于东西方哲学的差异还是有些话想讲的,以后会单独写一篇进一步完善,相关话题只好待以后再做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