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及其统一
刚刚看了聊天记录,觉得有些走调了,在辩论的旅途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克服它。为了清楚的表达我的观点,特写一篇较严格的文章,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
我非常同意会长说的,概念分析是辩论的有效途径。但也认同lz的观点,可以通过经验交流,免去概念之争的琐碎。就像整个学术体系是papper,是严格的论证,但也不能说禅宗的顿悟是不合法的。但是顿悟要有顿悟的境界,所以常态还是要严格的做概念分析。
那么我就分析一下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我自己的定义,属于我个人的理解。如与之前的交流有出入,以此文版本为是。)
首先是统一。我所谓的两个概念的统一,比如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是指两个概念其实说的是一回事,或者,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一回事来理解。这并不是说把它们当做两个概念来理解就不对,而是说,可以有一个统一的表述综合这两者的意思。比如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统一了,是说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一回事,是交织的,只不过人类认知水平的有限,在过去把它们当做是两个东西了。但是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时间和空间当做两个概念来理解,也没有错。所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一个概念能解释清楚的话,就没必要分成两个概念来理解。可是实际生活中怎么使用,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交流效率的因素,就不好说了。
其次是立论前提。所谓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是指科学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和艺术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的统一。前者可能比较好理解,就是说,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什么叫科学的方法呢?必须要满足如下条件:1、观察条件可控、可复制;2、观察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人;3、满足上面两个条件下,得到的观察结果是始终一致的。问题的焦点是后者,何为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就是我重点想说的。
之前会长一直强调艺术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而我想说的是,艺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与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的统一。艺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也需满足一定条件:1、同情心。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我预设人与人之间是有同情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大家是普遍联系的,一些基本的情感是相通的。这就是人之所以能欣赏艺术品的原因——创作者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融入艺术品之中,观赏者再根据同情心把艺术品的内涵理解出来。当然,由于地域、文化、成长背景等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一样艺术品的理解肯定是有差异的。然而,这种差异也是有联系的,你为什么这样理解,我为什么那样理解,彼此都是有联系的。2、把观察对象与世界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这就是艺术的认知和科学的认知最大的区别。科学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剥离,因为它只要满足上述的三个条件就可以了。比如,科学不会去考虑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况、思想水平,不会去考虑达芬奇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不会去考虑社会各界对这幅画的崇敬之情,等等等等。科学只会去考察其色泽、图像的比例、长短,颜料的组成。科学的认识把物从世界中割裂,而艺术的认识却是把它放在世界这个背景中去考察。所以才会觉得她美、丑、胖、笑、神秘……
那么,我为什么说两者可以统一?即,为什么能当做一个概念来理解?
因为艺术的认知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认知。科学的认知只是艺术的认知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它们可以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学的认识方法满足同情心和把观察对象与世界当做一个整体这两个条件。首先,理性是人类同情心里最强健的了。几乎世界上任何两个正常人,都不会对长短、高低、轻重、颜色等物理量的观察有差异,当然这个是随着精确程度递减的。其次,科学的观察把事物从世界整体中割裂开来考察,但是随着考察的深入,就产生了历史学、社会科学、文化学、哲学等越来越不“科学”的东西参入,从而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所以,科学反而是最基本的艺术观察,艺术是最大化的科学观察。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艺术和科学在人类认知之轴的两端。越是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割裂开来,得到的观察结果也就越客观、越科学;越是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得到的观察结果也就显得越主观(不过这个主观里包含着科学观察的结果,所以是包含着客观的主观)、越艺术。
所以我说,艺术的认知世界的最高境界是万物一体,同样也可以说,科学的认知世界的最高境界是万物一体。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统一,只是同一样东西由于程度不同,而被人为概念化的两个东西。
当然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和小飞侠讨论通识教育引起的。我的看法是,通识教育就是要让或多或少被科学主义占领的学术界,更好的认识彼此学科的边界和外面的世界。不要光讲科学,而忽视了普遍联系——就是艺术的、审美的、宗教的、历史的等与世界的联系。
论证完毕,欢迎批评。
我非常同意会长说的,概念分析是辩论的有效途径。但也认同lz的观点,可以通过经验交流,免去概念之争的琐碎。就像整个学术体系是papper,是严格的论证,但也不能说禅宗的顿悟是不合法的。但是顿悟要有顿悟的境界,所以常态还是要严格的做概念分析。
那么我就分析一下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我自己的定义,属于我个人的理解。如与之前的交流有出入,以此文版本为是。)
首先是统一。我所谓的两个概念的统一,比如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是指两个概念其实说的是一回事,或者,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一回事来理解。这并不是说把它们当做两个概念来理解就不对,而是说,可以有一个统一的表述综合这两者的意思。比如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统一了,是说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一回事,是交织的,只不过人类认知水平的有限,在过去把它们当做是两个东西了。但是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时间和空间当做两个概念来理解,也没有错。所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一个概念能解释清楚的话,就没必要分成两个概念来理解。可是实际生活中怎么使用,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交流效率的因素,就不好说了。
其次是立论前提。所谓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是指科学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和艺术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的统一。前者可能比较好理解,就是说,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什么叫科学的方法呢?必须要满足如下条件:1、观察条件可控、可复制;2、观察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人;3、满足上面两个条件下,得到的观察结果是始终一致的。问题的焦点是后者,何为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就是我重点想说的。
之前会长一直强调艺术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而我想说的是,艺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与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的统一。艺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也需满足一定条件:1、同情心。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我预设人与人之间是有同情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大家是普遍联系的,一些基本的情感是相通的。这就是人之所以能欣赏艺术品的原因——创作者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融入艺术品之中,观赏者再根据同情心把艺术品的内涵理解出来。当然,由于地域、文化、成长背景等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一样艺术品的理解肯定是有差异的。然而,这种差异也是有联系的,你为什么这样理解,我为什么那样理解,彼此都是有联系的。2、把观察对象与世界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这就是艺术的认知和科学的认知最大的区别。科学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剥离,因为它只要满足上述的三个条件就可以了。比如,科学不会去考虑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况、思想水平,不会去考虑达芬奇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不会去考虑社会各界对这幅画的崇敬之情,等等等等。科学只会去考察其色泽、图像的比例、长短,颜料的组成。科学的认识把物从世界中割裂,而艺术的认识却是把它放在世界这个背景中去考察。所以才会觉得她美、丑、胖、笑、神秘……
那么,我为什么说两者可以统一?即,为什么能当做一个概念来理解?
因为艺术的认知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认知。科学的认知只是艺术的认知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它们可以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学的认识方法满足同情心和把观察对象与世界当做一个整体这两个条件。首先,理性是人类同情心里最强健的了。几乎世界上任何两个正常人,都不会对长短、高低、轻重、颜色等物理量的观察有差异,当然这个是随着精确程度递减的。其次,科学的观察把事物从世界整体中割裂开来考察,但是随着考察的深入,就产生了历史学、社会科学、文化学、哲学等越来越不“科学”的东西参入,从而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所以,科学反而是最基本的艺术观察,艺术是最大化的科学观察。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艺术和科学在人类认知之轴的两端。越是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割裂开来,得到的观察结果也就越客观、越科学;越是把观察对象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得到的观察结果也就显得越主观(不过这个主观里包含着科学观察的结果,所以是包含着客观的主观)、越艺术。
所以我说,艺术的认知世界的最高境界是万物一体,同样也可以说,科学的认知世界的最高境界是万物一体。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统一,只是同一样东西由于程度不同,而被人为概念化的两个东西。
当然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和小飞侠讨论通识教育引起的。我的看法是,通识教育就是要让或多或少被科学主义占领的学术界,更好的认识彼此学科的边界和外面的世界。不要光讲科学,而忽视了普遍联系——就是艺术的、审美的、宗教的、历史的等与世界的联系。
论证完毕,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