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半个西瓜,过一个夏天
![]() |
迪拜水族馆 |
傍晚的时候,跟我家爱妃道过再见,爬楼梯的时候听到街道里“荷叶桂花茵糕”的叫卖声,回到家里开了电脑给自己冲了一杯奶茶,舒舒服服地开始在豆瓣上围观各色人等的吐槽,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还蛮简单。
吃晚饭的时候,甩出一句“傍晚吃过鸭血了”,继续痛快地上网;爸妈上网看“中国好声音”,边看边吐槽,我家额娘:“除了三位老师之外,还有一位特别嘉宾,秦老师”,我家阿玛立马更正:“是秦教授”,我跟着附和:“秦教授,久仰久仰”,然后三个人都很神经质地笑起来;突然举得这样的生活还蛮有趣。
这是一段饿了就吃、累了就睡,无烦恼无负担无展望的三无时光,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要离开这里,有那么一点点舍不得,于是伪文艺的情怀一发不可收拾,搬了一个西瓜来。文艺地一刀拦腰切下去,左手用小勺挖西瓜,右手敲键盘(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我是技术活儿和神吐槽的分界线—————————————
扣肉伴我心
七月的我,是阴晴难测的老盆友。
边听《我愿像一块扣肉》,边写这个七月的故事。看到二三十个小盆友,很容易想到春田花花幼儿园,我执着地对付一群不想上学的孩子,孩子们执着地在学习的空隙中挖掘乐趣。从最初他们看我是一个陌生的大人,到后来慢慢熟悉,我成了可以和他们打闹的大孩子;教英语的时候,差点因为读错单词被嘲笑,改作文的时候,我一次次笑喷。莫名地记起了一个月前的点点滴滴、十分清晰。
坐公车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从南边的喧嚣到北边的寂静,每天可以吃一餐安心的早饭,豆花油条;每天见到一群小朋友,多数和我同个小学,我的小小小学弟学妹。每天吃早饭就开始放空,想到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嫌我们笨,时常听到:你怎么蠢得跟猪一样。小时候我们都是小猪,小猪都不喜欢在暑假读书,小猪喜欢画小人看漫画听故事,长大了我去教一群小猪背英语写作文,连自己都觉得乏味,却不得已地去逼迫他们。当然这中间实在有太多不愉快了,不止一次喊破嗓子都没人听我的话,多少次掏腰包买棒棒糖来哄他们;有时候也会疑惑,到底没有威严,是种失败还是福气。后来安慰自己,小朋友都是这样,小笨猪有自己的小世界,干净可爱,纤尘不染染;而我的工作是打扰他们的小世界,偶尔搞点破坏,偶尔修修补补。幸好,我也是个大盆友,懂得小猪的乐趣,我和他们一样盼望假期,一样渴求解放。课余间隙的时候,和小女孩一起看飒漫画,和小男孩分析情感问题,他们喜欢听我讲地震轶事多过听我讲英语,我喜欢和他们一起吃饭午睡时候的嘻嘻哈哈多过苛求他们的作业完成质量。不得不说,这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小老师,但我努力做一个不被讨厌的老盆友;满足多过遗憾。
麦兜唱歌很好听,我遗憾没有听过我的小盆友们唱歌;小猪懂得梅菜扣肉的你侬我侬,小孩的感官美好过大人的一切幻想。我听《扣肉》,听麦兜唱,“风吹柳絮,茫茫难聚;随着风吹,飘来飘去”,就知道和这群小孩子再不会相逢了,从最初遇见,彼此就心照不宣,这只是一段有期限的相处,我们都是对方的匆匆过客。等小猪们长大,多半就要忘掉曾经有个不会教书的姐姐陪他们晃晃悠悠走了一个月;等我很久后记起,也许连他们的长相都要去对照仅有的几张照片。“爱仿佛飞花飘絮,十指紧扣共你结伴齐飞”,谁说小猪比大人蠢,合格的吃货胜过满分的学生。我看到麦兜的影评里,有人把我们比作糖炒栗,时间会磨掉我们坚硬的外壳,但愿不要磨掉小盆友酥软真挚的心。
我们都是念旧的人,一次次在别人的电影和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我在麦兜里找到了扣肉,在现实里却扣不住小盆友的梅菜和手。只能留一个美好的祝愿。七彩斑斓的东西,到最后还能剩下闪烁的温存,那是像蛋挞一样亲吻着小猪的春风。
年轻可以流浪
想邂逅纸片上的蓝色,就去旅行。
书上有美丽的句子,“穿越蓝色,到最深的心里,摘一颗最宁静的呼吸”,拿到人生第一比工资,我就费尽心思想把它花掉。八月盼来了去青岛的一场旅行,和我最爱的朋友一起,去一个新的地方流浪;导游说,旅行只是从一个自己厌倦的地方去到一个别人厌倦的地方,离开靖江、去青岛,这是一件吃力的事儿。
无论是旅途的颠簸,还是到当地之后吃饭睡觉的各种不顺心,都让人觉得疲惫;晕车的人居然还要晕船,这真是件没天理的事。见惯平原和江水的孩子,偶然看到大片大片的海,都是难以自控的;在全民接受台风洗礼的时候,享受日光和海水,实在是美妙至极。小时候大概每个女孩子都幻想过有一栋小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到海边,又要抱怨,潮湿得过分。想象里有海风轻拂的清晨,现实里得到的却总是西晒过炙的傍晚,虽然有遗憾,也不虚此行。大海沙滩的美好,在于浅尝辄止,永远是想象里的一派祥和,自动过滤掉脚底扎人的石子玻璃。
每一次旅行,最难的在于出发;一旦出发,脚步便不会停歇。我们都喜欢自助游,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天气和时间,都不能成为停下脚步的理由。如果不去接触未知,又怎么会得到灵敏的感官,如果不离开这里,又怎么能收获那边的风景;期待下一次,和你们,相互配合的,不顾一切地、去流浪。迪拜有一个360°置身其中的水族馆,想一想,那又是另一个蓝色治愈系的梦,遥远到抓不住,但有梦就很好。
蛋糕的童话
如果宅的方式有千万种,不妨置身童话。
电影里的故事喜欢怀旧,小说里的时光趋向未来;人人被00后刷屏,晋江惊现万恶玛丽苏;然后就在各种奥运吐槽里,找一点轻松的消遣。混迹豆瓣,偶尔会被几篇极好的影评书评惊艳到,有一篇记忆犹新,大概是说纯爱电影的市场已经受限,大多数人更热衷现实题材的人间惨剧,而摒弃那些文艺调调的都市童话。什么是烂俗,大多人喜欢就是烂俗;什么是狗血,一眼看穿即为狗血。电影可以帮少数人实现梦想,却不能消灭现实社会的潜规则,我们都习惯去附和高调的残酷现实,对于商业包装过的童话却一脸鄙夷。不是我们不相信电影,只是我们不愿意肯定自己;有人把生活比做大蛋糕,大家各取所需,总有自己的一份,现实却是,有太多人爱瞎操心别人的事儿,一次次去否定童话,不停地吆喝理性的生存法则。
时常会因为电影或文学作品,甚至生活里别人说的话触到泪点。感动,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为别人的故事感动,感叹自己得不到,为别人的幸福动容。但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好事只是自己无法实现的童话。我宁愿相信的,生活的蛋糕里,每个人都有一份,殊途同归的童话故事。
为时间留白
地铁,五分钟一班;公车,一刻钟一趟;生日,一年一过。转眼就大二。
等车的时候,会听歌;发呆的时候,想听歌。非常喜欢金海心的声音,现在能听到的歌,都是她很久前的老歌,河马妈妈剔透的声音,能让人觉得痛快。听着她的曲调,“对镜贴黄花人消瘦,逝去光阴惹人妒”,思绪飘远了去,有点害怕开学,上次开学我是大一新生,下次开学我就是老学姐,实在有种落差。爸爸妈妈拉着我们的手把我们送到了学习的列车上,我们遇到了朋友,邂逅了路人,有人给我们接站,最后是我们独自留下,迎来送往,直至离开。高中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老”这个字眼,它离我们太远了;但是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我就一次次开始琢磨这个字,经历过青春应有的悸动和浮躁,慢慢过渡到生活该有的轨道上,拖沓地耗去了一半的青春。还是原先那
个样子,做不到大人要求的沉稳大气,依旧对未来的方向迷迷茫茫,有美好憧憬也有现实的警惕。对即将出现在生活里的学弟学妹,有好奇也有抗拒,他们的出现是为了佐证我们的成熟,等到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模式,那么,我们还会剩下什么?当然,绕个圈子说回来,即将到来的时刻不可抗拒,我们也有既定的步伐,学习考试娱乐吐槽,接着是深思和笃定。忐忑不安中、敲键盘记录我此刻的思绪。
打开扣扣空间,就会响起一首歌,《promises don't come easy》,一听到就厌烦不已。习惯这种事真的说不准,总记得这支歌很多年前是极爱的,在电视剧里听过一次,就费尽心思挖了出来,用做一切背景音乐;它的中文翻译也是极婉转,《诺言来之不易》,来之不易的歌,总在记忆里被自动习惯及至厌恶。习惯的又何止是一首歌,一部剧情跌宕的剧集,也会在习惯之后被归类到平淡无奇。我们总是喧闹浮躁,以此来向平静的土地抗议,大概也是源于习惯,习惯了之后的焦躁感,渴求新鲜的曲调和画面;直到邂逅新的呼吸,曾经的习惯早在角落变得落寞不堪。爱好可以习惯,兴趣可以淡忘,然后又不断在失去之后去追寻去珍惜,循环至此、大抵就是生活了。
改变生活的调调,时间过去了就放它过去,习惯丢了就再培养新的习惯。很喜欢我和爱妃的自娱自乐精神,为时间大量留白,不去计较失去了什么;有个人附和自己就很好,一起唱《单身情歌》,一起吃大碗粉丝,一起看庸俗电影,一起和过去话别。无所事事中的处处惊喜,没什么不好,互相挖苦和吹捧,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没有恋人也要过得很好;开心或不开心,有人陪伴,就不算太坏。有部电影叫《阿司匹林》,有句台词这样说,“当你把一个人从想念变为想起,那就代表他已在你的生活中蒸发掉了”,送给我和我家爱妃共勉,我们可以充当彼此的阿司匹林、一起期待下个艳阳天。
无聊的时候,连话都说得支离破碎,只愿为时间留白,相信总有一天,记忆也能被留低。
只此一夏
老朋友的笑,最真诚的笑。
歌里有“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我只此一夏。匆匆几瞥,就临近分离。连彼此的情况,都只略知一二,每个人都变了样儿,谁能料到下个夏天又会怎样呢。珍重珍重,白白胖胖,新年再见。
——————————————————我是西瓜和夏天的分界线——————————————
开始敲键盘的时候,还是昨天晚上,敲完的时候已经是今天傍晚了(中间跨越了两餐一宿),西瓜早早就被消灭掉,夏天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不早不晚,鸭脖子已经准备就绪,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这篇小日志解闷的,祝七夕快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