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修落入意识心而思虑
聪明人的思维都很跳跃,自我意识很强烈,以为不需要善知识光靠书本就可自得心开,而吸收了再多的知识也只是在名相上打转。到真的要下功夫去参话头的时候,反而用不上力。这是基本的信、愿、行都没有做到,除非他能放下我慢,有求教与反思的真诚心,且一心信受方可点拨,否则陷入死角开悟无期啊。
佛法不是知识,聪明也并不是智慧,要成就佛道一点捷径都没有。要死心塌地身体力行,真正深入经典与善知识的教导,从语言文字的表面能去思维,参究这本体,对知见有深邃通透的领会,才能不落入意识心,被其戏耍。
疑情和话头也只是施设的方便,和疑的是什么,话头是什么这些语言文字没有丝毫关系。把握了其体,则处处是疑情,处处是话头。打成一片靠的是实修功夫,不是意识心的解悟就可以突然有这种定力功夫的,所以打坐数息,再起一个观,观的还是名相。
学佛之人有时因顾忌同修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其偏见邪见不能很直白的指出破斥,旁敲侧击却又显老婆心,要么引来反感疏离,要么认你为大我慢。特别是现代的学佛人,尴尬极多。古代大德有几个是这样的?佛道乃大丈夫所为,有甚么好客气的!
佛法不是知识,聪明也并不是智慧,要成就佛道一点捷径都没有。要死心塌地身体力行,真正深入经典与善知识的教导,从语言文字的表面能去思维,参究这本体,对知见有深邃通透的领会,才能不落入意识心,被其戏耍。
疑情和话头也只是施设的方便,和疑的是什么,话头是什么这些语言文字没有丝毫关系。把握了其体,则处处是疑情,处处是话头。打成一片靠的是实修功夫,不是意识心的解悟就可以突然有这种定力功夫的,所以打坐数息,再起一个观,观的还是名相。
学佛之人有时因顾忌同修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其偏见邪见不能很直白的指出破斥,旁敲侧击却又显老婆心,要么引来反感疏离,要么认你为大我慢。特别是现代的学佛人,尴尬极多。古代大德有几个是这样的?佛道乃大丈夫所为,有甚么好客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