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腔”母亲教我们说话
前些日子做志愿活动的时候,认识了一位阿姨。阿姨是临时看护中心的负责人。那个时候,阿姨正在给宝宝喂饭。小小的生命里一双大大的眼睛让人怜爱。吃完饭阿姨便抱着孩子在一旁“学说话”。
“宝~~~宝乖,吃~~~饭~~多~~多,好~~~宝宝~~~”
这样的情形大家应该都可以在成年之后,看到自己家庭里添了一个孩子时,父母亲常有的交流方式。这样拖长音节,用夸张的语调听起来会很舒服,即用宝宝腔教孩子说话。最起码,我触景生情的想到了我妈,内心一阵思念。所以就不自觉的和阿姨聊了起来。不多久,阿姨的弟弟回来了,一阵寒暄。阿姨继续持着“宝宝腔”和婴儿说话。叔叔说了一句“便老这样讲话,感觉就像和弱智儿童讲话一样,别人说了,对婴儿说话应该像对大人说话那样,这样孩子才可以早点学会讲话。”
我倒是觉得很奇怪这个“别人”是何许人也?不过当场并没有发问,只是一直存有疑惑。方巧最近看文献的时候,了解到一个研究语言获得过程的心理学专家小组在2005年做过的一项研究,说明了这样的“宝宝腔”会引发宝宝的好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会说话。
这个实验邀请了40名婴儿参加了他们的实验,这些婴儿的年龄从6个半月到7个半月不等。婴儿首先听到一句女声的录音,而在这句话中,实验者设置了四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单词(Dibo,kuda,lagoti,nifopa),这些词中间没有任何挺短,以至于让人无法判断是从哪儿开始的。其中20名婴儿听到的句子是大人们说话时的正常语调(即AD),另外20名婴儿听到的句子则是用夸张的语调,节奏和发音说出来的,和人们对宝宝说话时常用的“宝宝腔”一样(即ID)。研究人员让婴儿在一分钟内听了几遍这句话。接着他们让婴儿听句子中的一些词,(比如Dibo)或是让他们听到这些词的一部分(相混的音节,例如“Dida”)。与此同时,一盏灯在墙上闪烁。只要婴儿看着这盏灯,研究人员就重复播放这个词的录音。当婴儿看着这盏灯,研究人员就重复播放这个词的录音。当婴儿的目光从灯光移开,就停止播放(之前的相关研究表明,当婴儿听到熟悉的词时,会更长时间的注视灯光)。研究人员对婴儿在不同条件下挺单词和音节时注视灯光的时间计时。
结果表明,那些事先听到夸张语调所读句子的婴儿更容易辨别听出句中的单词。也就是说,他们听到那句话中的单词时要比听到音节时更长久的注视灯光。而在正常大人们讲话的语调中,婴儿注视时间要比“宝宝腔”的短。而且无论是听单词还是音节他们的反应几乎没有差别。
不知道母亲之所以会这样和孩子是否有看过这项实验,也不知是否来自于某个坊间婆婆的“据说”,也有可能这是母亲本身的天性。当然这里的被试者还是停留在英语国家中,或许立足于本土的研究还需要开展。
在这里还要介绍下一种用来分析婴儿喜好或是用来了解他们是否能区分出两种刺激。
非营养性吮吸法(高强度吮吸法)
让婴儿坐在一张帆布躺椅里,锥栗吮吸着一支橡皮奶头。这只橡皮奶头与一架能够测量婴儿吮吸复读的仪器相连接。人们首先对其进行2分钟的测量,以确定婴儿吮吸的平均强度值,将这一数值设为“基准线”(即无刺激下的平均水平)。在第二个时间段,一旦婴儿稍加用力地吮吸,也就是说超过了这个“基准线”,那么就启动一种声音刺激,这就是“熟悉阶段”。婴儿很快就会把用力吮吸与刺激的产生联系起来,并会慢慢学着去引发刺激的产生。并且一般来说,因为婴儿喜欢新事物,愿意接受刺激。所以他(她)会更加用力的吮吸。过了一段时间,婴儿会厌倦这种声音刺激。过了一段时间,婴儿就会厌倦这种声音刺激,吮吸强度会随之下降。
于是研究者进入了真正的实验阶段。他们会改变声音刺激的种类,也就是说婴儿稍加用力吮吸所启动的新声音与他们先前(即热身阶段)所听见的不一样。如果这个新的声音使婴儿感兴趣,那么他(她)就会更加用力的吮吸已启动这种新刺激。如果婴儿不能区分前后两种声音刺激之间的差别,那么他就不会加大吮吸的力度。
部分内容查看《100个心理小实验 帮你更好的了解宝宝》
参考文献:Thiessen, E. D., Hill, E. A., & Saffran, J. R. (2005). Infant-directed speech facilitates word segmentation. Infancy, 7(1), 53-71.
“宝~~~宝乖,吃~~~饭~~多~~多,好~~~宝宝~~~”
这样的情形大家应该都可以在成年之后,看到自己家庭里添了一个孩子时,父母亲常有的交流方式。这样拖长音节,用夸张的语调听起来会很舒服,即用宝宝腔教孩子说话。最起码,我触景生情的想到了我妈,内心一阵思念。所以就不自觉的和阿姨聊了起来。不多久,阿姨的弟弟回来了,一阵寒暄。阿姨继续持着“宝宝腔”和婴儿说话。叔叔说了一句“便老这样讲话,感觉就像和弱智儿童讲话一样,别人说了,对婴儿说话应该像对大人说话那样,这样孩子才可以早点学会讲话。”
我倒是觉得很奇怪这个“别人”是何许人也?不过当场并没有发问,只是一直存有疑惑。方巧最近看文献的时候,了解到一个研究语言获得过程的心理学专家小组在2005年做过的一项研究,说明了这样的“宝宝腔”会引发宝宝的好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会说话。
这个实验邀请了40名婴儿参加了他们的实验,这些婴儿的年龄从6个半月到7个半月不等。婴儿首先听到一句女声的录音,而在这句话中,实验者设置了四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单词(Dibo,kuda,lagoti,nifopa),这些词中间没有任何挺短,以至于让人无法判断是从哪儿开始的。其中20名婴儿听到的句子是大人们说话时的正常语调(即AD),另外20名婴儿听到的句子则是用夸张的语调,节奏和发音说出来的,和人们对宝宝说话时常用的“宝宝腔”一样(即ID)。研究人员让婴儿在一分钟内听了几遍这句话。接着他们让婴儿听句子中的一些词,(比如Dibo)或是让他们听到这些词的一部分(相混的音节,例如“Dida”)。与此同时,一盏灯在墙上闪烁。只要婴儿看着这盏灯,研究人员就重复播放这个词的录音。当婴儿看着这盏灯,研究人员就重复播放这个词的录音。当婴儿的目光从灯光移开,就停止播放(之前的相关研究表明,当婴儿听到熟悉的词时,会更长时间的注视灯光)。研究人员对婴儿在不同条件下挺单词和音节时注视灯光的时间计时。
结果表明,那些事先听到夸张语调所读句子的婴儿更容易辨别听出句中的单词。也就是说,他们听到那句话中的单词时要比听到音节时更长久的注视灯光。而在正常大人们讲话的语调中,婴儿注视时间要比“宝宝腔”的短。而且无论是听单词还是音节他们的反应几乎没有差别。
不知道母亲之所以会这样和孩子是否有看过这项实验,也不知是否来自于某个坊间婆婆的“据说”,也有可能这是母亲本身的天性。当然这里的被试者还是停留在英语国家中,或许立足于本土的研究还需要开展。
在这里还要介绍下一种用来分析婴儿喜好或是用来了解他们是否能区分出两种刺激。
非营养性吮吸法(高强度吮吸法)
让婴儿坐在一张帆布躺椅里,锥栗吮吸着一支橡皮奶头。这只橡皮奶头与一架能够测量婴儿吮吸复读的仪器相连接。人们首先对其进行2分钟的测量,以确定婴儿吮吸的平均强度值,将这一数值设为“基准线”(即无刺激下的平均水平)。在第二个时间段,一旦婴儿稍加用力地吮吸,也就是说超过了这个“基准线”,那么就启动一种声音刺激,这就是“熟悉阶段”。婴儿很快就会把用力吮吸与刺激的产生联系起来,并会慢慢学着去引发刺激的产生。并且一般来说,因为婴儿喜欢新事物,愿意接受刺激。所以他(她)会更加用力的吮吸。过了一段时间,婴儿会厌倦这种声音刺激。过了一段时间,婴儿就会厌倦这种声音刺激,吮吸强度会随之下降。
于是研究者进入了真正的实验阶段。他们会改变声音刺激的种类,也就是说婴儿稍加用力吮吸所启动的新声音与他们先前(即热身阶段)所听见的不一样。如果这个新的声音使婴儿感兴趣,那么他(她)就会更加用力的吮吸已启动这种新刺激。如果婴儿不能区分前后两种声音刺激之间的差别,那么他就不会加大吮吸的力度。
部分内容查看《100个心理小实验 帮你更好的了解宝宝》
参考文献:Thiessen, E. D., Hill, E. A., & Saffran, J. R. (2005). Infant-directed speech facilitates word segmentation. Infancy, 7(1), 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