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批判上:脏腑经脉篇
首先,我觉得很有必要澄清下概念。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医”,并不是“中国医学”,当然“西医”也不是指“西方医学”。对“中医”准确的称呼应是“传统医学”,在国际上归类为“另类医学”,在这里我们讨论中国传统医学。“西医”的准确的称呼是“现代医学”,应用于全球范围,因起源于西方,故取此名。也就是说,中西医之争,并不是指地域医学之争,是新旧医学之争,玄学和科学之争。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各种古籍皆有记载。《难经•八难》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记载:“人只有生,全赖此气。”中医古籍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源,当然包括了人,人若无“气”,则必死无疑。《素问》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中医古籍认为万物可分阴阳,一般处于协调关系,但一方弱则另一方强。至于五行学说,玩过下《仙剑、古剑、轩辕剑》都会知道的:火生土克金,金生水克木,木生火克土,土生金克水,水生木克火。依据分别是:火焚烧后有灰烬、可融化金属;金属熔化后呈液态、器械可砍伐树木;木材可以燃烧、植物生长破土而出;土壤里含有矿物金属元素等、可吸收水分;水促进树木生长,可浇灭火焰。这些学说相比科学,更靠近于哲学甚至玄学。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本质上就是伪科学。
“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应脏象学说相似,古代西医也有一套根据天地四元素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古,由在下添加提醒)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由土、气、火、水组成,而疾病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由肝制造的血液,肺制造的黏液,胆囊制造的黄胆汁和脾制造的黑胆汁…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古)西医也主要用草药入药,认为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热、冷、干、湿属性,可以借助它们让体液恢复平衡。(古)西医处方往往同时用很多味草药,讲究不同草药之间的相互搭配,这也与中医处方很相似…现代医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中叶成熟之后,(古)西医在西方医学界便逐渐被抛弃了,但是西方民间仍然有人信奉,所谓自然疗法、草药疗法,就是传统西医的残余。”(方舟子《批评中医-中医“神话”解剖》)
是的,其他民族也会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非中国独有。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非罗劳斯认为人体具有三种灵魂,生长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性灵魂。亚里士多德则分别称这三种灵魂为生殖灵魂、感觉灵魂及理性灵魂。盖伦提出了所谓"自然灵气"、"生命灵气"、"动物灵气"的理论。它们都发源于一个被称之为"纽玛"的中心灵气。这种"纽玛"存在于空气中,人体通过呼吸,吸进"纽玛"从而获得活动。古代欧洲还盛行过占星医学,其发展出一套脏象学说:太阳对应心脏,土星对应脾脏,水星对应肾脏,月亮对应大脑,木星对应肝脏,火星对应胆汁。认为黄道十二宫、日、月和五大行星,除了与人体器官等对应外,它们也与各种植物相对应,有十二种与黄道各宫相对应的草类,还有三十六种分配给炼金术和星占学的植物。一些药物则与日、月、五大行星相联系,特定药物被认为必须在特定的日子和时辰采集,方才有效。
我说传统医学(以下简称“中医”)是玄学,因为他区别于现代医学(以下简称“西医”),是个辩证的玄学系统,与科学无关,其理论都是无法检验真伪的,甚至是有矛盾的,不自洽的,例如古医籍关于对人体的描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宜明五气篇》记载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而《素问-解精微论篇》则记载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那到底是肺为涕还是脑渗涕呢?我们知道,鼻涕是鼻粘膜分泌的,平常鼻腔都会有少量鼻涕起润滑和湿润空气的作用。在感冒的时候鼻粘膜有炎症,刺激粘膜大量分泌鼻涕,而且鼻涕和痰的成分是一样的。人体大脑和肺部都不分泌鼻涕。以上记载与常识相悖。
《内经》脏腑描述又有心神调控学说。其特别强调“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脑同源”。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我们知道大脑才是人类思考的地方,而心脏负责供血。素问-剌禁论》记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显然与人体解剖结构不符。当然我看过中医粉这么说,中医上所指的“心”, 除去心脏,还包括大脑中枢,其实古籍所记载的脏腑不是解剖学上的脏腑,是一个思维概念,是一个抽象符号。可古籍没有描述过人体脏腑吗?
《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知多少…皆有大数。”《难经书-四十二难》记载道:“心,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可见古医籍记载过的脏腑就是指解剖意义上的器官,因为古人受条件所限,观察粗糙,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当受到西医冲击,便诡辩了起来。
中国古代思想受“身体发肤,受诸父母”等影响,视尸体解剖为禁忌,即使医学研究也不例外。中国对人体器官的正确认识,估计是到了清朝才得到了发展。王清任可以算了中国中医改革第一人,其著有《医林改错》,对中国医学史意义甚大。他认为: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所以一直想研究人体器官,只得去乱葬岗等地方找寻尸体进行观察。是不是收买了刽子手我忘了,后来去了行刑场观察死刑犯的尸体。当然他和古人都一样,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局限性,《医林改错》(我看的是白话注解版本)仍然有不少谬误。他通过观察尸体血管,反而肯定了之前的“气血说”。人类死后,动脉迅速排空,王清任看到后将其称为“气府”,认为是输“气”的地方。而静脉凝结血块,将其称为“血府”,认为这是造血的地方,而人体造血的地方是骨髓。另外还有一些很难进行动态观察而犯下的错误,例如他杀了自家畜生管擦,得出了“心无血说”。
除了脏腑,古籍记载的经脉也存在着矛盾。中医认为“经脉”是人体内确实存在,却不可解剖观察的结构。甚至有人说经络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就对此进行记载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可见,经脉是解剖开人体便可以看见的,十二经脉有血。《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王清任认为古人所说的经脉其实就是说的血管。如果经脉存在,对人体如此重要,为何西医做手术开膛破肚又不见有什么影响呢?即使截肢的病人痊愈后也可健康生活,至少生理上健康。
当我们批评中医时,总听到这样那样的反击:数典忘祖、不是中国人、无知以致不能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极端点的会说你爸当初怎么不把你甩墙上?漠视历史和老祖宗智慧的不孝子!这类指责,说白了就是民族情绪作怪,还有就是崇古心态,容不得别人说中华传统文化半点坏话,哪怕是批判。这样不加冷静分析就胡乱拥护传统文化,才会有“儒家宪政”的出现。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此先不讨论此人),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我认为这跟我们的守旧思想有很大关系。很多学者也试图解答过。
“中国思想只有道德训条,没有逻辑学,没有哲学,没有唯理主义。中国有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这成不了“主义”,只成了传统的因袭;有原始的辩证法,然而懒得穷根究底,所以发展不出什么有系统的辩证法来。”(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心深处有切肤之痛,而且现在仍在切肤之痛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社会层面。在这一方面,家庭和旧风俗,对我的发展阻力最大,因而我最厌恶中国的‘人事’。另一方面是致知层面。在这一方面,中国人之分不开人事伦范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的认知判断,使科学的心态不能超然独立。”(殷海光《殷海光书信集》)
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医理论和中药有效性要分开讨论,前者讨论到此为止,后者讨论(以及一些常见的反驳评论)待下一篇细说。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各种古籍皆有记载。《难经•八难》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记载:“人只有生,全赖此气。”中医古籍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源,当然包括了人,人若无“气”,则必死无疑。《素问》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中医古籍认为万物可分阴阳,一般处于协调关系,但一方弱则另一方强。至于五行学说,玩过下《仙剑、古剑、轩辕剑》都会知道的:火生土克金,金生水克木,木生火克土,土生金克水,水生木克火。依据分别是:火焚烧后有灰烬、可融化金属;金属熔化后呈液态、器械可砍伐树木;木材可以燃烧、植物生长破土而出;土壤里含有矿物金属元素等、可吸收水分;水促进树木生长,可浇灭火焰。这些学说相比科学,更靠近于哲学甚至玄学。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本质上就是伪科学。
“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应脏象学说相似,古代西医也有一套根据天地四元素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古,由在下添加提醒)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由土、气、火、水组成,而疾病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由肝制造的血液,肺制造的黏液,胆囊制造的黄胆汁和脾制造的黑胆汁…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古)西医也主要用草药入药,认为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热、冷、干、湿属性,可以借助它们让体液恢复平衡。(古)西医处方往往同时用很多味草药,讲究不同草药之间的相互搭配,这也与中医处方很相似…现代医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中叶成熟之后,(古)西医在西方医学界便逐渐被抛弃了,但是西方民间仍然有人信奉,所谓自然疗法、草药疗法,就是传统西医的残余。”(方舟子《批评中医-中医“神话”解剖》)
是的,其他民族也会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非中国独有。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非罗劳斯认为人体具有三种灵魂,生长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性灵魂。亚里士多德则分别称这三种灵魂为生殖灵魂、感觉灵魂及理性灵魂。盖伦提出了所谓"自然灵气"、"生命灵气"、"动物灵气"的理论。它们都发源于一个被称之为"纽玛"的中心灵气。这种"纽玛"存在于空气中,人体通过呼吸,吸进"纽玛"从而获得活动。古代欧洲还盛行过占星医学,其发展出一套脏象学说:太阳对应心脏,土星对应脾脏,水星对应肾脏,月亮对应大脑,木星对应肝脏,火星对应胆汁。认为黄道十二宫、日、月和五大行星,除了与人体器官等对应外,它们也与各种植物相对应,有十二种与黄道各宫相对应的草类,还有三十六种分配给炼金术和星占学的植物。一些药物则与日、月、五大行星相联系,特定药物被认为必须在特定的日子和时辰采集,方才有效。
我说传统医学(以下简称“中医”)是玄学,因为他区别于现代医学(以下简称“西医”),是个辩证的玄学系统,与科学无关,其理论都是无法检验真伪的,甚至是有矛盾的,不自洽的,例如古医籍关于对人体的描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宜明五气篇》记载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而《素问-解精微论篇》则记载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那到底是肺为涕还是脑渗涕呢?我们知道,鼻涕是鼻粘膜分泌的,平常鼻腔都会有少量鼻涕起润滑和湿润空气的作用。在感冒的时候鼻粘膜有炎症,刺激粘膜大量分泌鼻涕,而且鼻涕和痰的成分是一样的。人体大脑和肺部都不分泌鼻涕。以上记载与常识相悖。
《内经》脏腑描述又有心神调控学说。其特别强调“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脑同源”。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我们知道大脑才是人类思考的地方,而心脏负责供血。素问-剌禁论》记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显然与人体解剖结构不符。当然我看过中医粉这么说,中医上所指的“心”, 除去心脏,还包括大脑中枢,其实古籍所记载的脏腑不是解剖学上的脏腑,是一个思维概念,是一个抽象符号。可古籍没有描述过人体脏腑吗?
《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知多少…皆有大数。”《难经书-四十二难》记载道:“心,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可见古医籍记载过的脏腑就是指解剖意义上的器官,因为古人受条件所限,观察粗糙,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当受到西医冲击,便诡辩了起来。
中国古代思想受“身体发肤,受诸父母”等影响,视尸体解剖为禁忌,即使医学研究也不例外。中国对人体器官的正确认识,估计是到了清朝才得到了发展。王清任可以算了中国中医改革第一人,其著有《医林改错》,对中国医学史意义甚大。他认为: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所以一直想研究人体器官,只得去乱葬岗等地方找寻尸体进行观察。是不是收买了刽子手我忘了,后来去了行刑场观察死刑犯的尸体。当然他和古人都一样,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局限性,《医林改错》(我看的是白话注解版本)仍然有不少谬误。他通过观察尸体血管,反而肯定了之前的“气血说”。人类死后,动脉迅速排空,王清任看到后将其称为“气府”,认为是输“气”的地方。而静脉凝结血块,将其称为“血府”,认为这是造血的地方,而人体造血的地方是骨髓。另外还有一些很难进行动态观察而犯下的错误,例如他杀了自家畜生管擦,得出了“心无血说”。
除了脏腑,古籍记载的经脉也存在着矛盾。中医认为“经脉”是人体内确实存在,却不可解剖观察的结构。甚至有人说经络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就对此进行记载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可见,经脉是解剖开人体便可以看见的,十二经脉有血。《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王清任认为古人所说的经脉其实就是说的血管。如果经脉存在,对人体如此重要,为何西医做手术开膛破肚又不见有什么影响呢?即使截肢的病人痊愈后也可健康生活,至少生理上健康。
当我们批评中医时,总听到这样那样的反击:数典忘祖、不是中国人、无知以致不能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极端点的会说你爸当初怎么不把你甩墙上?漠视历史和老祖宗智慧的不孝子!这类指责,说白了就是民族情绪作怪,还有就是崇古心态,容不得别人说中华传统文化半点坏话,哪怕是批判。这样不加冷静分析就胡乱拥护传统文化,才会有“儒家宪政”的出现。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此先不讨论此人),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我认为这跟我们的守旧思想有很大关系。很多学者也试图解答过。
“中国思想只有道德训条,没有逻辑学,没有哲学,没有唯理主义。中国有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这成不了“主义”,只成了传统的因袭;有原始的辩证法,然而懒得穷根究底,所以发展不出什么有系统的辩证法来。”(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心深处有切肤之痛,而且现在仍在切肤之痛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社会层面。在这一方面,家庭和旧风俗,对我的发展阻力最大,因而我最厌恶中国的‘人事’。另一方面是致知层面。在这一方面,中国人之分不开人事伦范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的认知判断,使科学的心态不能超然独立。”(殷海光《殷海光书信集》)
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医理论和中药有效性要分开讨论,前者讨论到此为止,后者讨论(以及一些常见的反驳评论)待下一篇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