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冷制皂-杂谈篇(手工皂为什么会让你觉得干)
返回【手工皂-总汇】
手工皂让皮肤感觉干涩,甚至产生刺激感,导致过敏,发红等因素,主要来自于肥皂中的某些成分,而这些成分的起源则是来自于油脂中的某些成分与碱,水反应发生反应后的产物。主要牵扯到三大油脂:椰子油,棕榈油,棕榈核油。
第一要素:控制配方中的含量
说来说去还是回到了起点,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具体含量,你根本无从判断究竟是什么让你感到干涩或者过敏的。当这三大油脂的含量分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它们是安全的,但是超过了那个范围,它们就是罪魁祸首了。
第二要素:了解脂肪酸,脂肪酸钠,脂肪酸钠盐
油脂是由各种不同的脂肪酸构成的,脂肪酸皂化后就变成了脂肪酸钠,脂肪酸钠盐等物质。但是不论它们如何变化,关键就在那个脂肪酸的碳原子个数上。(原谅我由于年代久远,我已经背不出那些分子式了,呵呵)脂肪酸的种类有很多,但是根据不同的碳原子个数,可以分为长链,短链,中链脂肪酸。
当我们在化工领域讨论脂肪酸的时候,碳原子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碳原子数目,决定了脂肪酸的个性以及它们成皂后的特质。
翻译susan miller cavitch的相关化学论证
Fatty-acid chains that contain twelve or fewer carbon atoms are more acidic than fatty-acid chains with more carbon atoms.These more acidic fatty acids clean well,but can be drying when overused.The reason is that C12 chains remove more of the skin's natural oil.The acid mantle on our skin's surface is a layer of oil that protects by serving as a barrier. Coconut,palm kernel and babassu oil soaps remove this oil,because the fatty ends of these soap molecules match the skin's oil and quickly latch onto it. The soap molecule emulsifies and suspends this oil,leaving the skin without this layer of protection.
……脂肪酸分子链结构上碳原子数量为12个或者少于12个的品种,要比那些多于12个的品种更偏酸些。这些偏酸的脂肪酸清洁的更干净,但是当它们被过度使用的时候,我们的皮肤就会变干,其原因在于C12碳链比别的品种更容易带走面部的自然面油。(这里指的是这种原子的匹配性非常强大,可以迅速和我们人体表面的脂肪酸匹配)皮肤表面有一层油脂保护着我们的皮肤,椰子油,棕榈核油和粑粑苏油做成的肥皂会将这层有益的油脂清洗掉…………(注:C12是指相对原子量为12的一个稳定碳原子,它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C12,C13,C14等是相同元素的不同原子)
以下是对各种常见脂肪酸碳链的性质进行的归纳,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问题的所在了,这几种酸常见于什么油脂,就代表着哪种油脂成皂后的特点
C10以下 Caproic,Caprylic,Capric 羊脂酸,辛酸,葵酸,吸湿性和溶解性大,洗净力小,起泡性不良,安定性大,刺激皮肤,质地硬,难以盐析
C12 Laruic acid 月桂酸易溶于水,洗净力强,起泡力大,但持久性不强,质地硬,难以盐析,略有刺激性
(注:月桂酸,辛酸,葵酸,常见于:椰子油,棕榈核油,粑粑苏油中)
=====================================================================================分水岭
C14 Myristic acid 肉豆蔻酸,易溶于水,洗净力强,起泡性大但持久性差,质地硬,比较稳定
C16 Palmitic acid 棕榈酸,难溶于水,洗净力强,特别是在温水中,泡沫粗大而且很持久,质地硬,容易盐析
C18 stearic acid 硬脂酸,不溶于水,洗净力最强,但是起泡度不大,泡沫持久性却很好,质地硬而脆,比较稳定
C18 Oleic acid 油酸油酸肥皂,冷热水都容易溶解,洗净力很强,起泡性很大,泡沫细小,刺激性最小,质地坚硬,容易盐析而且稳定
C18 Linoleic acid 亚麻仁油酸极易溶于冷水,起泡性和洗净力都很强,质地柔软。
C20以上 Arachidic,Behenic 花生酸需要在热水中使用,起泡性小,容易盐析,质地硬而脆
---------------------------------------------------------------
今天要表达的问题已经都写完了,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有,单纯的讨论脂肪酸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才能弄明白很多事情。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曾经在我博客上发生的一段争执,大概意思是:干性皮肤到底适合什么油脂?橄榄油?(见附注部分)
我想问题已经很明显了,首先,讨论洗感,私下的讨论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要牵扯到肥皂,那么必须知道成分的含量及具体的制作方法。接着,看到上表里面的温水和冷水了么?对了,讨论洗感或者肥皂,还必须和你的洗脸方法挂钩,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包括水质,洗脸的次数,洗脸的时间,等等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是又很科学的讨论,千万不要盲目跟风,相信自己的皮肤才使最重要的。至于要进一步牵扯到皂师,我认为就更没有必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强求一致的,至于利用个人的洗感来攻击皂师,那就更加没有意思了。
至于什么皮肤合适什么油脂,我想最多也只能说一点点大概而已,因为油脂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可能其中的棕榈酸,油酸等等养分会有很大的出入,你到底买的是哪种,又以什么比例入皂,最后是超脂还是减碱了,这些都有很大的讲究。仅仅以未精制酪梨油为例,它所含的棕榈酸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不同的品种从10%—32%不等,我买到过12%的,也买到过30%的,如果是前者,完全不用担心细感会干,如果是后者,注意搭配就可以让洗感接近完美。因此,千万不要盖棺定论某种油一定适合某种皮肤,那是非常不科学的。
顺便介绍,此次上架的绿色肥皂,除了酪梨柔肤含量在30%以外,其余的都是同样的15%,但是因为制作方法,搭配油脂的不同,大家可以看到最后成皂的外形,洗感都截然不同。
偏清爽:迷迭香,茉莉咏叹调,有机蓝莓花青素
偏浓墨重彩:罗勒竺葵,酪梨柔肤,马鞭草
多的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体验吧。
附注:角鯊烯(Squalene)不是角鯊烷(Squalane)
两者很类似,但是它们很不同.
很多人认为橄榄油中含有角鯊烯,它是一种脂质不皂化物,因此对皮肤,尤其是干性皮肤简直是把它当作宝贝。
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
如果不进入肥皂的制作过程,单纯从油脂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对的。
但是一旦进入手工皂的领域来谈,那就必须了解角鯊烯的特性。
角鯊烯(Squalene分子式C30H50) [(CH3)2C [=CHCH2C H2C (CH3)]2=CHCH2-]2
角鯊烷(Squalane分子式C30H62) [(CH3) 2C H(CH2) 3C H(CH3)(CH2) 3C H(CH3)CH 2C H2-]2
从分子式便可看出两者的差别。角鯊烯的分子是不饱和的,很活跃,很容易发生氧化。而角鯊烷是对角鯊烯进行加工后,人工用高压加工的方法使原来的不饱和双键变为饱和,因为只有处于饱和状态才比较利于储藏和运输。
在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中,珍贵的角鯊烯本来的含量就不到油脂的1%,进入皂化反应后,由于皂化反应是放热的反应,它会非常活跃的和氢原子,氧原子发生反应,但是这种反应又无法形成角鯊烷如此稳定的结构,它就这样开始被"消耗"掉了。接着,在整个手工皂的成形,晒干过程中,残存的角鯊烯会继续和空气,和肥皂中的水分发生氧化反应。经过漫长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后,你认为还有多少会保留在肥皂里?
这就是为何很多干性皮肤即便使用橄榄马赛,使用纯榄肥皂依然感觉“皮肤饥渴”的原因所在。与其这样依赖橄榄油中天然的角鯊烯,不如在T后加入角鯊烷更具有实际意义.
转自lizzie。
返回【手工皂-总汇】
手工皂让皮肤感觉干涩,甚至产生刺激感,导致过敏,发红等因素,主要来自于肥皂中的某些成分,而这些成分的起源则是来自于油脂中的某些成分与碱,水反应发生反应后的产物。主要牵扯到三大油脂:椰子油,棕榈油,棕榈核油。
第一要素:控制配方中的含量
说来说去还是回到了起点,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具体含量,你根本无从判断究竟是什么让你感到干涩或者过敏的。当这三大油脂的含量分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它们是安全的,但是超过了那个范围,它们就是罪魁祸首了。
第二要素:了解脂肪酸,脂肪酸钠,脂肪酸钠盐
油脂是由各种不同的脂肪酸构成的,脂肪酸皂化后就变成了脂肪酸钠,脂肪酸钠盐等物质。但是不论它们如何变化,关键就在那个脂肪酸的碳原子个数上。(原谅我由于年代久远,我已经背不出那些分子式了,呵呵)脂肪酸的种类有很多,但是根据不同的碳原子个数,可以分为长链,短链,中链脂肪酸。
当我们在化工领域讨论脂肪酸的时候,碳原子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碳原子数目,决定了脂肪酸的个性以及它们成皂后的特质。
翻译susan miller cavitch的相关化学论证
Fatty-acid chains that contain twelve or fewer carbon atoms are more acidic than fatty-acid chains with more carbon atoms.These more acidic fatty acids clean well,but can be drying when overused.The reason is that C12 chains remove more of the skin's natural oil.The acid mantle on our skin's surface is a layer of oil that protects by serving as a barrier. Coconut,palm kernel and babassu oil soaps remove this oil,because the fatty ends of these soap molecules match the skin's oil and quickly latch onto it. The soap molecule emulsifies and suspends this oil,leaving the skin without this layer of protection.
……脂肪酸分子链结构上碳原子数量为12个或者少于12个的品种,要比那些多于12个的品种更偏酸些。这些偏酸的脂肪酸清洁的更干净,但是当它们被过度使用的时候,我们的皮肤就会变干,其原因在于C12碳链比别的品种更容易带走面部的自然面油。(这里指的是这种原子的匹配性非常强大,可以迅速和我们人体表面的脂肪酸匹配)皮肤表面有一层油脂保护着我们的皮肤,椰子油,棕榈核油和粑粑苏油做成的肥皂会将这层有益的油脂清洗掉…………(注:C12是指相对原子量为12的一个稳定碳原子,它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C12,C13,C14等是相同元素的不同原子)
以下是对各种常见脂肪酸碳链的性质进行的归纳,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问题的所在了,这几种酸常见于什么油脂,就代表着哪种油脂成皂后的特点
C10以下 Caproic,Caprylic,Capric 羊脂酸,辛酸,葵酸,吸湿性和溶解性大,洗净力小,起泡性不良,安定性大,刺激皮肤,质地硬,难以盐析
C12 Laruic acid 月桂酸易溶于水,洗净力强,起泡力大,但持久性不强,质地硬,难以盐析,略有刺激性
(注:月桂酸,辛酸,葵酸,常见于:椰子油,棕榈核油,粑粑苏油中)
=====================================================================================分水岭
C14 Myristic acid 肉豆蔻酸,易溶于水,洗净力强,起泡性大但持久性差,质地硬,比较稳定
C16 Palmitic acid 棕榈酸,难溶于水,洗净力强,特别是在温水中,泡沫粗大而且很持久,质地硬,容易盐析
C18 stearic acid 硬脂酸,不溶于水,洗净力最强,但是起泡度不大,泡沫持久性却很好,质地硬而脆,比较稳定
C18 Oleic acid 油酸油酸肥皂,冷热水都容易溶解,洗净力很强,起泡性很大,泡沫细小,刺激性最小,质地坚硬,容易盐析而且稳定
C18 Linoleic acid 亚麻仁油酸极易溶于冷水,起泡性和洗净力都很强,质地柔软。
C20以上 Arachidic,Behenic 花生酸需要在热水中使用,起泡性小,容易盐析,质地硬而脆
---------------------------------------------------------------
今天要表达的问题已经都写完了,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有,单纯的讨论脂肪酸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才能弄明白很多事情。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曾经在我博客上发生的一段争执,大概意思是:干性皮肤到底适合什么油脂?橄榄油?(见附注部分)
我想问题已经很明显了,首先,讨论洗感,私下的讨论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要牵扯到肥皂,那么必须知道成分的含量及具体的制作方法。接着,看到上表里面的温水和冷水了么?对了,讨论洗感或者肥皂,还必须和你的洗脸方法挂钩,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包括水质,洗脸的次数,洗脸的时间,等等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是又很科学的讨论,千万不要盲目跟风,相信自己的皮肤才使最重要的。至于要进一步牵扯到皂师,我认为就更没有必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强求一致的,至于利用个人的洗感来攻击皂师,那就更加没有意思了。
至于什么皮肤合适什么油脂,我想最多也只能说一点点大概而已,因为油脂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可能其中的棕榈酸,油酸等等养分会有很大的出入,你到底买的是哪种,又以什么比例入皂,最后是超脂还是减碱了,这些都有很大的讲究。仅仅以未精制酪梨油为例,它所含的棕榈酸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不同的品种从10%—32%不等,我买到过12%的,也买到过30%的,如果是前者,完全不用担心细感会干,如果是后者,注意搭配就可以让洗感接近完美。因此,千万不要盖棺定论某种油一定适合某种皮肤,那是非常不科学的。
顺便介绍,此次上架的绿色肥皂,除了酪梨柔肤含量在30%以外,其余的都是同样的15%,但是因为制作方法,搭配油脂的不同,大家可以看到最后成皂的外形,洗感都截然不同。
偏清爽:迷迭香,茉莉咏叹调,有机蓝莓花青素
偏浓墨重彩:罗勒竺葵,酪梨柔肤,马鞭草
多的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体验吧。
附注:角鯊烯(Squalene)不是角鯊烷(Squalane)
两者很类似,但是它们很不同.
很多人认为橄榄油中含有角鯊烯,它是一种脂质不皂化物,因此对皮肤,尤其是干性皮肤简直是把它当作宝贝。
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
如果不进入肥皂的制作过程,单纯从油脂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对的。
但是一旦进入手工皂的领域来谈,那就必须了解角鯊烯的特性。
角鯊烯(Squalene分子式C30H50) [(CH3)2C [=CHCH2C H2C (CH3)]2=CHCH2-]2
角鯊烷(Squalane分子式C30H62) [(CH3) 2C H(CH2) 3C H(CH3)(CH2) 3C H(CH3)CH 2C H2-]2
从分子式便可看出两者的差别。角鯊烯的分子是不饱和的,很活跃,很容易发生氧化。而角鯊烷是对角鯊烯进行加工后,人工用高压加工的方法使原来的不饱和双键变为饱和,因为只有处于饱和状态才比较利于储藏和运输。
在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中,珍贵的角鯊烯本来的含量就不到油脂的1%,进入皂化反应后,由于皂化反应是放热的反应,它会非常活跃的和氢原子,氧原子发生反应,但是这种反应又无法形成角鯊烷如此稳定的结构,它就这样开始被"消耗"掉了。接着,在整个手工皂的成形,晒干过程中,残存的角鯊烯会继续和空气,和肥皂中的水分发生氧化反应。经过漫长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后,你认为还有多少会保留在肥皂里?
这就是为何很多干性皮肤即便使用橄榄马赛,使用纯榄肥皂依然感觉“皮肤饥渴”的原因所在。与其这样依赖橄榄油中天然的角鯊烯,不如在T后加入角鯊烷更具有实际意义.
转自lizzie。
返回【手工皂-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