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新解
這幾年來,「液態現代性」可以說是包曼的理論核心,對比於之前談的現代性是一種硬的、塊體概念,液態內涵有一種柔軟、穿透、感性。
當他舉出現代人對於關係的惶惶不安,求助於各種心理醫生、諮商者、自助書籍、媒體專欄,難道不是在提供一個企圖/奢望/(不敢)妄想要取而代之的,某個解方。只是這個解方,並不是如同前述方式,將各種關係、情感的難題僵化為制式、待填充的題目,而是追究情感甚至人的生存本質,也就是說,包曼提出了一只問題-解答的關係,但他與前述解方的不同,是他主張重新反省問題,也許答案比我們以為的清晰很多,雖然不見得比較簡單。包曼要指出,也許,就因為這些大家掛心的問題並非一如以為的理所當然,這些解方才會永恆不墜的繁殖下去,什麼也不曾解決。
這架構由近到遠地處理了人在不同關係/紐帶框架裡與人的相處,並非是應對進退的指導,而比較是個人預設的釐清。情感之所以是一件必須抽離地理性審視的事,也許就在於它裡頭有一種本質性的悖反,倘若我們沒有洞察這一點,保持謹慎,所有我們衝動為之的,都將反撲地成為惡夢。以最簡單的例子,也是包曼一再舉例的,人究竟是想要自由還是不要自由?如何可能存在一種同時溫暖又輕鬆自在的處境,如何既與一個人包裹在一起又保有個人空間?當我們以為自己要什麼,衝了上去,得到了,卻又發現自己根本不是要這個……。
當他舉出現代人對於關係的惶惶不安,求助於各種心理醫生、諮商者、自助書籍、媒體專欄,難道不是在提供一個企圖/奢望/(不敢)妄想要取而代之的,某個解方。只是這個解方,並不是如同前述方式,將各種關係、情感的難題僵化為制式、待填充的題目,而是追究情感甚至人的生存本質,也就是說,包曼提出了一只問題-解答的關係,但他與前述解方的不同,是他主張重新反省問題,也許答案比我們以為的清晰很多,雖然不見得比較簡單。包曼要指出,也許,就因為這些大家掛心的問題並非一如以為的理所當然,這些解方才會永恆不墜的繁殖下去,什麼也不曾解決。
這架構由近到遠地處理了人在不同關係/紐帶框架裡與人的相處,並非是應對進退的指導,而比較是個人預設的釐清。情感之所以是一件必須抽離地理性審視的事,也許就在於它裡頭有一種本質性的悖反,倘若我們沒有洞察這一點,保持謹慎,所有我們衝動為之的,都將反撲地成為惡夢。以最簡單的例子,也是包曼一再舉例的,人究竟是想要自由還是不要自由?如何可能存在一種同時溫暖又輕鬆自在的處境,如何既與一個人包裹在一起又保有個人空間?當我們以為自己要什麼,衝了上去,得到了,卻又發現自己根本不是要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