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遵义之旅
生命中可以定格很多画面。譬如旅行的时候,譬如生活的细枝末节。有时,越细微就越发感动,越值得回味。我翻出了不久前的照片,看了许久,心思也跟着回忆的脚步,变得透彻而清明。
我喜欢遵义。这是一个生长在边陲的小城镇。盘山公路的崎岖、多隧道的山脉、荒芜的田地...自然的风景从我眼前划过。一路而过的景象增加了遵义的诸多神秘和幽静。
下车了。抬头仰望的刹那,简直难以想象这是个曾经战火纷飞的革命阵地。遵义的天空很蓝,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缓缓流淌着的宁静的空气。没有行色匆匆的过客,只有路边那些巨大的棕榈树在清风中摇摆着枝叶。历史似乎给予了这个美丽的城镇更多渴望安定的梦想。在那个地方,人能够找到漫步的感觉。在杭州,或许只会关注店铺上头的品牌,而在遵义,更愿意呆在橱窗外面欣赏里面的风景。没有尘土、纸屑的街道,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统一格调、低矮的“木式”建筑造就了精致的视觉效果。
我站在景区的马路中央,双手如同展翅,拍了一张照片。遵义遗址的前方就是各种纪念品店。我惊奇地发现有一家小店出售的基本是关于毛主席的纪念品。徽章、碟片、书籍...老式的电视机重复播放着当年的影像。一切都显得纯朴和亲切。由于这个季节的游客稀少,店家悠闲而自在。 某家店铺出售各种特产,女老板热情地用并不纯正的普通话向我们一一介绍着他们的商品。有一种豆子叫“不丢手”,是用玉米做的,色泽金黄,很香很脆,后来在火车上被消灭了。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糕点。包装精美的毛尖茶、一些滋补的药材,恐怕只能观赏。因为自己和身边的人没有品茶的习惯。走进里面的某条路,发现了一家专卖手工饰品的地方,墙上、桌上全是布料的包和服饰,还有一些绘有苗族生活场景的装饰品。很可惜,只找到这一家,因为景区附近基本上都是生活区,出售特产的地方还是很少。我们沿着某条路往前行进,远远望去,前方就是一座山,一切都开始显得明朗和幽静。也许是革命圣地的原因,每条路都冠以革命气息浓重的名字。像“勇烈路”、“民权路”。不同之所以不同,在于一些很细微的标志。如同遵义的路名,让我切身体会了环境的差异。
遵义遗址其实并不开阔,他更像一个旧式民宅。花园、洋房,如今都成了展览的属地。环绕着遗址中那个不大的湖,踏着革命者们留下的足迹,坐在石椅上,革命年代的那些人是否也曾在静默中悄悄酝酿着伟大的梦想。那个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会址在现实中我无法看到它完整的全貌。只有进了博物馆,才能感受到革命者们的英勇事迹。博物馆内灰暗的色调以及沉重的雕像给我多了一份凝重的思考。
一行人在走往当地饭馆的路上,惊喜地发现了一种特色小吃。它叫“gao耙"。外面用荷叶包裹,里面是绛紫色的糯米糕,因长方体的形状显得厚实。我心血来潮买了四块,拎在手中有点分量。饭店没有我们想象的华丽。三四十张桌子摆满了整个不大的厅堂,我们随机坐下了。身旁是一位腼腆的贵州当地选手,稀少的话语中,透露着对我们的友好。面对着一桌的菜肴,我们不知如何下手,只是随意夹取。不管素菜还是荤菜,都很辣,颜色也很鲜艳。禁不住辣椒的我,只能多喝饮料。席间,一些选手踊跃上前表演了节目,热闹的气氛充斥着大厅。我相信每个人都心存着一份感动和友善。在相互激励中,这次贵州之行似乎不再以比赛为主旋律,更多地是一种彼此的认知和相互促进。
我喜欢遵义。这是一个生长在边陲的小城镇。盘山公路的崎岖、多隧道的山脉、荒芜的田地...自然的风景从我眼前划过。一路而过的景象增加了遵义的诸多神秘和幽静。
下车了。抬头仰望的刹那,简直难以想象这是个曾经战火纷飞的革命阵地。遵义的天空很蓝,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缓缓流淌着的宁静的空气。没有行色匆匆的过客,只有路边那些巨大的棕榈树在清风中摇摆着枝叶。历史似乎给予了这个美丽的城镇更多渴望安定的梦想。在那个地方,人能够找到漫步的感觉。在杭州,或许只会关注店铺上头的品牌,而在遵义,更愿意呆在橱窗外面欣赏里面的风景。没有尘土、纸屑的街道,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统一格调、低矮的“木式”建筑造就了精致的视觉效果。
我站在景区的马路中央,双手如同展翅,拍了一张照片。遵义遗址的前方就是各种纪念品店。我惊奇地发现有一家小店出售的基本是关于毛主席的纪念品。徽章、碟片、书籍...老式的电视机重复播放着当年的影像。一切都显得纯朴和亲切。由于这个季节的游客稀少,店家悠闲而自在。 某家店铺出售各种特产,女老板热情地用并不纯正的普通话向我们一一介绍着他们的商品。有一种豆子叫“不丢手”,是用玉米做的,色泽金黄,很香很脆,后来在火车上被消灭了。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糕点。包装精美的毛尖茶、一些滋补的药材,恐怕只能观赏。因为自己和身边的人没有品茶的习惯。走进里面的某条路,发现了一家专卖手工饰品的地方,墙上、桌上全是布料的包和服饰,还有一些绘有苗族生活场景的装饰品。很可惜,只找到这一家,因为景区附近基本上都是生活区,出售特产的地方还是很少。我们沿着某条路往前行进,远远望去,前方就是一座山,一切都开始显得明朗和幽静。也许是革命圣地的原因,每条路都冠以革命气息浓重的名字。像“勇烈路”、“民权路”。不同之所以不同,在于一些很细微的标志。如同遵义的路名,让我切身体会了环境的差异。
遵义遗址其实并不开阔,他更像一个旧式民宅。花园、洋房,如今都成了展览的属地。环绕着遗址中那个不大的湖,踏着革命者们留下的足迹,坐在石椅上,革命年代的那些人是否也曾在静默中悄悄酝酿着伟大的梦想。那个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会址在现实中我无法看到它完整的全貌。只有进了博物馆,才能感受到革命者们的英勇事迹。博物馆内灰暗的色调以及沉重的雕像给我多了一份凝重的思考。
一行人在走往当地饭馆的路上,惊喜地发现了一种特色小吃。它叫“gao耙"。外面用荷叶包裹,里面是绛紫色的糯米糕,因长方体的形状显得厚实。我心血来潮买了四块,拎在手中有点分量。饭店没有我们想象的华丽。三四十张桌子摆满了整个不大的厅堂,我们随机坐下了。身旁是一位腼腆的贵州当地选手,稀少的话语中,透露着对我们的友好。面对着一桌的菜肴,我们不知如何下手,只是随意夹取。不管素菜还是荤菜,都很辣,颜色也很鲜艳。禁不住辣椒的我,只能多喝饮料。席间,一些选手踊跃上前表演了节目,热闹的气氛充斥着大厅。我相信每个人都心存着一份感动和友善。在相互激励中,这次贵州之行似乎不再以比赛为主旋律,更多地是一种彼此的认知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