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7)
相逢一笑如何泯恩仇
冲突在今天的世界似乎已经常态化了,无论是中东地区的种族冲突还是中国的小贩大战城管,这样的矛盾总是不断上演着。
社会困境大概是冲突不可避免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困境的无可避免。当前中国的改革困局同样也是矛盾冲突不断激化的缘由。正治梯制改革的滞后,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权力与市场之间纠缠不清。
微博也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暴力街区的气象。随着“宣泄效应”在研究中被证明效力有限后,那些大大小小的口水战,不长不短的恩怨史,粉丝之间的吐槽似乎并不会在微博上发泄之后荡然一空,反而可能会为下一次纷争买下导火索。
继“韩方之争”后,新媒体依旧热闹非凡。学者吴法天和女记者燕云在微博相互斥骂对方后,直接诉至现实约架,于是在北京朝阳公园,便出现了人潮涌涌的围观场面。约架过程自然可以略过,但是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两人的纷争,更暗示了现在分崩离析的社会阵营。
尽管冲突长存,但是和解也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我们在微博中同样可以发现,在烽火燃烧的话语场所中,偶尔的和解也能够昙花一现。北京暴雨无异是各种派别的一次大集结。尽管大雨无情,但是人们在面对生命的时候,大多都放下了一时的纷争,转而集中思考悲剧的背后。新媒体环境具有一种放大镜的作用,这样的作用借助人们的认知偏差往往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往往是新媒体上形成热点后,传统媒体则接着跟进,在传统媒体受到官方打压的时候,新媒体则继续接手,通过自己的优势打开信息的缺口。
临床领域的社会心理学
以星座来猜测性格或者某些心理测试题大概最容易犯下那些诊断和预测的错误。
在这一样,社会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应用性领域。马克思支出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抑郁、孤独、焦虑和健康状况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考察抑郁、孤独、焦虑等问题,同样需要考虑的是个人与群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诊断的问题上,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对于个人的诊断,同样会表现在人们认知和判断外界的状况。暴力电视盒电影会否使得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和犯罪增多仍旧存在着争议,但是,人们会将影视中过多的暴力行为错误的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去,在传播学的发现当中,尽管吸毒的人数和犯罪率并没有明显上升,但是在对美国居民进行调查后,却发现人们的不安全感加深了,还有就是,人们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危险了。
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于新媒体的环境中,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每当浏览微博,总觉得中国即将大乱,人们将会揭竿而起;但是看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后,又觉得中国繁荣昌盛,社会形势一片大好;在平时生活中,又会觉得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要求人们总揽全局总是很难,所以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存在着偏见也无可厚非,人们在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得出的数据时,总是不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而进行判断。知悉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更有助于我们避免偏见和认知错觉。
关于抑郁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循环是否是普遍的,还是随着人的不同性格或者所在饿外在情境有所不同?打破恶性循环可以从哪些途径着手?
孤独在文学的领域被无数作者顶礼膜拜,但是在社会心理学则似乎属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在英文中,表示孤独的两个单词需要我们分清楚,lonely和alone分表代表了孤独的两种层次,前者指的是主观上的孤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孤独,哪怕出于狂欢之中,个体也可能因为知音难觅而倍感落寞;后者则指客观上的独处状态,没有外人的干扰。
在以往与众不同的人或许由于叛逆或者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可能更容易被大众排斥,从而陷入孤独,传统社会的人往往慨叹知音难觅正是出于这样的缘故。而如今,这样独立独行的人或许有了更多的途径去寻找同道中人从而摆脱孤独。
到群体中去寻找归属感,从而摆脱孤独。在互联网时代,经过了这么些年,人们终于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在这一领域发现了更多的商机。
疾病既然有可能是基于社会情境因素构建出来的,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情境去治疗一些建构性的疾病?在此之前,需要考虑的是,社会构造的疾病是否同样与群体有关系?安慰剂效应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环境中能否一如既往的发挥效用?由于情绪所造成的疾病能否利用行为进而改变态度,从而治愈疾病?就如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原本在精神病院中的病人并非完全由于神经系统的问题而被视作精神病,更多的是由于时代的偏见以及社会因素对其造成的性格影响。在主人公进入后,其不守成规,放荡不羁的行为在使得医护人员大为头痛的同时,也积极地改变了其他病人的行为。具有转折性的一幕则是,主人公带领着一群病人逃出疯人院,在尽情地游览了一番之后,病人们终于鼓起了勇气计划逃离疯人院。
几点想法:
1, 人们可以凭借什么更为有效地对冲突进行预测?
2, 在社会暂时难以实现真正平等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不平等的敏感程度如何?社会如何处理对于由于直觉到的不平等造成的冲突?
3, 冲突造成了社会的分裂与对立,社会化媒体能够在凝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效用?
4, 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会止于何时?在互联网的冲突又会如何发展?
5, 在中国的官民冲突中,主要的阻碍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困局?网络能够疏导这样的冲突,还是人们在互联网上更容易失去理性?
6, 社会权威的判断基于什么?这样的判断是否会由于从事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7, 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否由于影视暴力的增多而认为社会生活的危险程度也增加?
8, 强调个人主义和注重集体精神的情境中,抑郁、孤独、焦虑会有表现出不同的程度?
9, 网络上的抑郁、孤独、焦虑的表现会有已经有所不同?通过网络来宣泄负面情绪有效果吗?
10, 抑郁造成的恶性循环是不是带有假想成分?抑郁是否会阻碍人们的积极反思?
11, 宣泄负面情绪有助于人们进行反思进而改进还是容易导致归因错误?
12, 向他人宣泄和在空无一人的地方宣泄情绪会有怎样的不同?
13, 幸福感能够通过制造还是只能依靠人们自己去感受?
冲突在今天的世界似乎已经常态化了,无论是中东地区的种族冲突还是中国的小贩大战城管,这样的矛盾总是不断上演着。
社会困境大概是冲突不可避免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困境的无可避免。当前中国的改革困局同样也是矛盾冲突不断激化的缘由。正治梯制改革的滞后,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权力与市场之间纠缠不清。
微博也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暴力街区的气象。随着“宣泄效应”在研究中被证明效力有限后,那些大大小小的口水战,不长不短的恩怨史,粉丝之间的吐槽似乎并不会在微博上发泄之后荡然一空,反而可能会为下一次纷争买下导火索。
继“韩方之争”后,新媒体依旧热闹非凡。学者吴法天和女记者燕云在微博相互斥骂对方后,直接诉至现实约架,于是在北京朝阳公园,便出现了人潮涌涌的围观场面。约架过程自然可以略过,但是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两人的纷争,更暗示了现在分崩离析的社会阵营。
尽管冲突长存,但是和解也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我们在微博中同样可以发现,在烽火燃烧的话语场所中,偶尔的和解也能够昙花一现。北京暴雨无异是各种派别的一次大集结。尽管大雨无情,但是人们在面对生命的时候,大多都放下了一时的纷争,转而集中思考悲剧的背后。新媒体环境具有一种放大镜的作用,这样的作用借助人们的认知偏差往往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往往是新媒体上形成热点后,传统媒体则接着跟进,在传统媒体受到官方打压的时候,新媒体则继续接手,通过自己的优势打开信息的缺口。
临床领域的社会心理学
以星座来猜测性格或者某些心理测试题大概最容易犯下那些诊断和预测的错误。
在这一样,社会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应用性领域。马克思支出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抑郁、孤独、焦虑和健康状况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考察抑郁、孤独、焦虑等问题,同样需要考虑的是个人与群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诊断的问题上,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对于个人的诊断,同样会表现在人们认知和判断外界的状况。暴力电视盒电影会否使得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和犯罪增多仍旧存在着争议,但是,人们会将影视中过多的暴力行为错误的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去,在传播学的发现当中,尽管吸毒的人数和犯罪率并没有明显上升,但是在对美国居民进行调查后,却发现人们的不安全感加深了,还有就是,人们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危险了。
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于新媒体的环境中,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每当浏览微博,总觉得中国即将大乱,人们将会揭竿而起;但是看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后,又觉得中国繁荣昌盛,社会形势一片大好;在平时生活中,又会觉得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要求人们总揽全局总是很难,所以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存在着偏见也无可厚非,人们在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得出的数据时,总是不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而进行判断。知悉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更有助于我们避免偏见和认知错觉。
关于抑郁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循环是否是普遍的,还是随着人的不同性格或者所在饿外在情境有所不同?打破恶性循环可以从哪些途径着手?
孤独在文学的领域被无数作者顶礼膜拜,但是在社会心理学则似乎属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在英文中,表示孤独的两个单词需要我们分清楚,lonely和alone分表代表了孤独的两种层次,前者指的是主观上的孤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孤独,哪怕出于狂欢之中,个体也可能因为知音难觅而倍感落寞;后者则指客观上的独处状态,没有外人的干扰。
在以往与众不同的人或许由于叛逆或者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可能更容易被大众排斥,从而陷入孤独,传统社会的人往往慨叹知音难觅正是出于这样的缘故。而如今,这样独立独行的人或许有了更多的途径去寻找同道中人从而摆脱孤独。
到群体中去寻找归属感,从而摆脱孤独。在互联网时代,经过了这么些年,人们终于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在这一领域发现了更多的商机。
疾病既然有可能是基于社会情境因素构建出来的,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情境去治疗一些建构性的疾病?在此之前,需要考虑的是,社会构造的疾病是否同样与群体有关系?安慰剂效应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环境中能否一如既往的发挥效用?由于情绪所造成的疾病能否利用行为进而改变态度,从而治愈疾病?就如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原本在精神病院中的病人并非完全由于神经系统的问题而被视作精神病,更多的是由于时代的偏见以及社会因素对其造成的性格影响。在主人公进入后,其不守成规,放荡不羁的行为在使得医护人员大为头痛的同时,也积极地改变了其他病人的行为。具有转折性的一幕则是,主人公带领着一群病人逃出疯人院,在尽情地游览了一番之后,病人们终于鼓起了勇气计划逃离疯人院。
几点想法:
1, 人们可以凭借什么更为有效地对冲突进行预测?
2, 在社会暂时难以实现真正平等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不平等的敏感程度如何?社会如何处理对于由于直觉到的不平等造成的冲突?
3, 冲突造成了社会的分裂与对立,社会化媒体能够在凝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效用?
4, 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会止于何时?在互联网的冲突又会如何发展?
5, 在中国的官民冲突中,主要的阻碍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困局?网络能够疏导这样的冲突,还是人们在互联网上更容易失去理性?
6, 社会权威的判断基于什么?这样的判断是否会由于从事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7, 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否由于影视暴力的增多而认为社会生活的危险程度也增加?
8, 强调个人主义和注重集体精神的情境中,抑郁、孤独、焦虑会有表现出不同的程度?
9, 网络上的抑郁、孤独、焦虑的表现会有已经有所不同?通过网络来宣泄负面情绪有效果吗?
10, 抑郁造成的恶性循环是不是带有假想成分?抑郁是否会阻碍人们的积极反思?
11, 宣泄负面情绪有助于人们进行反思进而改进还是容易导致归因错误?
12, 向他人宣泄和在空无一人的地方宣泄情绪会有怎样的不同?
13, 幸福感能够通过制造还是只能依靠人们自己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