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摘录
看出花朵的美丽,能够唤醒人类(无论多么短暂)去正视他们自己最深处的本体(being)——也就是他们的本质——之中的美丽。首度体会到“美”,是人类意识进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喜悦和爱的感觉是与那个体会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这样全然的领悟,花朵就不会成为我们内在深处那至高至圣、无形无相的一种有形的表达。和孕育它们的植物相比,花朵是瞬间即逝、脱俗空灵(ethereal)、更为娇贵的。它们仿佛是从另外一个领域来的信使,是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之间的桥梁。它们不但具有令人愉悦而且优雅的香味,同时也带来了来自心灵世界的芬芳。
自远古以来,花朵、水晶、宝石和鸟类就一直对人类心灵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像所有的生命形式一样,它们当然也是万物之中的那个至一生命(onelife)、至一意识(oneconsiousness)的短暂显化(manifestation)。它们对人类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之所以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并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它们脱俗空灵的特质。
事实上,愈是与思想(信仰)认同的人,愈会把自己带离内在的灵性向度。很多虔诚信教的人都被困在这一个层次。他们将思想等同真理,而当他们完全与自己的思想(心智)认同时,他们就会宣称自己拥有唯一的真理,其实这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护他们的身份认同。他们不了解思想的局限。除非你和他们所信(所想)的完全一样,否则你在他们眼中就是“错的”,而在不久的过去,他们还会觉得为此而杀了你是很合理的行为。其实,到现在还是有人这样做。
小我只不过是: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形相主要指的是思想形相(念相,thoughtform)。如果邪恶有任何真实性的话(这个真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那么它的定义也可以是:完全地与外在形相认同,就是与物质形相、思想形相、情绪形相认同。这样的认同会造成我们的无知:无视于我们与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到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
字句(words),无论是发声说出来或是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以思想的形式存在,都会在你身上投下一个几乎像催眠一样效果的魔咒。你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而且会像被催眠般地暗自相信,当你把一个字句与一个事物联结的时候,你就知道它们是什么了。事实是:你其实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你只是用一个标签把一个谜团给遮盖了。任何事物——一只鸟、一棵树,甚至一块简单的石头,当然还有人,其实最终都是无法被知晓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深不可测的深度。所有我们可以理解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只是真相的表层,比一座冰山的尖端还小。
当你不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你的生活之中。当初会失去那种奇迹感,是因为人类不但不能“使用”他们的思想,反而被他们的思想所占有。如果能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话,另外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images)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想要这个奇迹发生的话,你必须要将你的自我感和本体感,从所有和它们已经混淆在一起,也就是它们所认同的东西当中撤离。
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与实体事物的认同:我的玩具,稍后就变成了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我试着在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却从来没有真的成功,最后还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这就是小我的命运。
在最古老的文化中,人们相信每一件事物,即使是所谓的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个生存于其中的灵性,而在这方面,这些古老的文化比我们现代人更接近真相。当你生活在一个被抽象概念弄得死气沉沉的世界之中,你已经无法感觉这个宇宙的生命力了。大多数人都不住在一个活生生的实相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由概念组成的世界里。
小我通常是把“拥有”等同于“存在”(being):我拥有,所以我存在(Ihave,thereforeIam)。所以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就越多。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住在豪宅里,或是每个人都很有钱的话,你的豪宅或财富就再也无法加强你的自我感了。你可能到时候会搬到一个简单的小屋,放弃你的财富,重新获得一个身份:视你自己(同时在他人眼中)为比较有灵性的人。别人如何看待你变成了一面镜子,告诉你:你是什么样子以及你是谁。小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受限于别人眼中的你的价值。你需要别人来给你一个自我感,而如果你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大多数的人都是把自我价值等同于你有多少和你有什么,而你又无法超越这个集体迷思的话,你终其一生都注定会去追求一些事物,无望地在那里寻求你的价值和完整的自我感。
小我认同于拥有,但是它在拥有中获得的满足只是相对肤浅而且短暂的。在它之内深藏着一个不满足感,不完整感,匮乏感。“我所拥有的还不够。”而小我真正的意思是:“我还是匮乏的!”
有些小我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继而以残忍无情的手段和决心来追寻他们的目标——成吉思汗,斯大林,希特勒,就是几个特别著名的例子。然而,在他们欲求能量的背后,产生了一个同样强度的对抗能量,最终导致他们的衰败。同时,他们造成了自己和其他很多人的不幸,或是说(在这几个著名的例子中),在人间创造了地狱。大多数的小我有着矛盾的欲求,它们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东西,或是根本不知道它们要什么,只知道它们不要事物的本然(whatis):当下的时刻。不安、烦躁、沉闷、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欲求是结构性的,所以只要这个心理结构存在,无论多少内容都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
虽然身体认同是小我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但好消息是:它也是你最容易超越的一种形式。这不是借由说服自己:你不是你的身体,而是借由注意力的转移——把注意力从对身体的外在形相,以及你对自己身体的想法:美丽、丑陋、强壮、衰弱、太胖、太瘦等,转移到对身体内在生命力的感觉。无论你身体外在的表象是什么,超越了这个外相,它就是一个强大而且活生生的能量场。
当你周围的形相全都瓦解或是死亡迫在眉睫的时候,你的本体感,本我感,就从形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灵性也从物质的束缚当中被释放了。你领悟到你真正的身份是无形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临在,是在所有形相、所有认同之前就存在的本体。你了解到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而不是意识所认同的那些事物。这就是神的平安。你本质的最终真理,不是你是这或你是那,而是“我本是”。
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是较为优越的,而投射出来的。有些时候,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于它,有时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会愈加地扩大它。你对他人内在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会强化你自己内在同样的事物。
很多人对于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是如此的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我们可以形容这些人是被他们的心智占据的。如果你对此毫无觉知,就会认为你自己就是那个思考者。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们称它为“小我的”(egoic),因为在每个思想——每个记忆、每个阐释、意见、观点、反应和情绪里,都有一个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
小我觉得每件事情都是冲着它来的。情绪因此而起,防卫性的心理,甚至攻击性都会出现。你是在防卫真理吗?不是的,在任何情况下,真理都是不需要防卫的。光,或是声音,根本就不在意你或者其他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只是在防卫你自己,或者说,你是在防卫那个自我的幻相,一个心智制造的替代品。也许这么说更正确:这个幻相在防卫它自己。如果如此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事实范畴,都会导致小我的扭曲和幻觉,那么,更抽象范畴内的意见、观点和评断的那些念相,就更容易和自我感混淆了。
仔细地辨识小我的真面目:集体的功能失调,人类心智的病态疯狂。当你能认出小我的真面目时,就不会将它误以为是某个人的身份了。一旦你看出了小我的真貌,就不会轻易对它产生反应。也不会认为它是冲着你来的。那就不会再有抱怨、责难、控诉或是怪罪了。没有人是错的,只是某个人内在的小我在作祟罢了。当你能够明白人们或多或少都是为心智里的这个相同的疾病所苦的时候,慈悲心就油然而生了。你就不会再去助长小我人际关系中的戏剧事件(drama)。助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去反应(reactivity)。小我是因它而兴旺的。
当小我在战争中时,你要明白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生存而抗争的幻相。那个幻相认为它就是你。一开始就想成为观察的临在(witnessing presence)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小我正处于挣扎求存的状态,或是源自过去的某种情绪模式被触动了,但是,只要你尝试了一次,你的临在力量就会加强,小我也会失去对你的掌控。而此时,就会有一个比小我和心智更强大的力量进入你的生活中。如果想要从小我之中解放出来,只需要对它有所觉察,因为觉知和小我是无法共存的。觉知是隐藏在当下时刻的力量。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临在(presence)。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是你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把这股力量带到世界上来。
人为什么会恐惧?因为小我是借由认同外在的形相而升起的,它也深切地明白:所有的形相都是无常而且稍纵即逝的。因此,小我的四周一直被不安全感围绕着,即使它的外表看起来是那么地信心十足。
你对一位公司老总说话的方式,也许和你对清洁工说话的方式有细微的不同。你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也和对成人不同。为什么呢?你都是在扮演角色。无论是与公司老总、清洁工或是孩子说话时,你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当你到一家商店去买东西,或是当你进入一家餐馆、银行、邮局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既定的社会角色。你成为顾客,而说话和行动也就像个顾客。同时,那些扮演销售人员或餐馆服务生角色的人,也会把你当顾客来对待。既定范围内被制约的行为模式就在两个人之间进行,也因此决定了双方互动的本质。在互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心理概念上的形象在互动。人们愈是认同于他们个别的角色,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愈加地不真诚。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恒常的空虚匮乏感,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强迫冲动之后的那些最为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以为然就是有意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的,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放弃定义你自己——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你不但不会灭亡,反而还会重生。同时,不要在意别人怎么定义你。当他们定义你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设限,所以这是他们的问题。当你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不要只是扮演一个角色或提供一个功能,而要成为一个有意识临在的领域。
每当你处在一个负面状态的时候,你的内在其实有一部分是在寻求负面的事物,并且视它为乐趣,或是相信它可以帮助你得偿所愿。要不然的话,谁会一直抱持着负面情绪不放,让自己和其他人都陷入惨境,而且在身体上创造疾病?因此,每当你发现自己内在有负面心态时,如果那一刻你能够了解到:在你之内有一部分是把这些负面事物视为乐趣,并且相信它是有用的,那么你就已经直接地觉察到你的小我了。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你的认同就从小我转到了觉知。这也意味着小我在缩减,而觉知在增长。
那些在小我掌控之下的人,并不能辨识出受苦是痛苦的,还认为它是在任何特定的状况下唯一合理的反应。盲目的小我是无法看到它在自己和其他人身上所加诸的痛苦。不快乐就是小我创造的一种广为流传的心理——情绪疾病。它是地球环境污染的内在对应。像愤怒、焦虑、仇恨、怨怼、不满足、羡慕、嫉妒等负面情境,已经不被视为是负面的了,反而被合理化并且进一步被曲解为:这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其他人或是一些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这是小我的暗示。
那些没有被完全面对、接纳和放下的强烈负面情绪,会残留余痛,然后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量场,在你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存活。它不仅包括了童年时的痛苦,还有后来在青少年以及成人时期加诸其上的痛苦情绪,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小我的声音创造的。当虚假的自我感是你生活的基础时,你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伴侣就是这种情绪上的痛苦。
这个在每个人之中存活的能量场,是由陈旧但却仍然十分活跃的情绪所组成的,它就是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最喜欢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因为这是它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当他人的痛苦之身决定要把你拖下水来一起唱戏时,你是很难抗拒的。它直觉地就会知道你最弱和最痛的点在那里。如果第一次没有成功的话,它会一试再试。痛苦之身是一个未成熟的原始情绪,还在寻求更多的情绪。对方的痛苦之身想要唤醒你的,好让两个痛苦之身彼此用能量供养对方。
有些人在与人初次见面,甚至还没开口交谈之前,就可以很清楚地觉知到对方的能量场。然而过了一会儿,话语就开始掌控这份关系,而一旦开口交谈时,人们就会习惯性地开始扮演角色。注意力就会转向心智的范畴,而感受对方能量场的能力就会大大地减弱了。然而,你还是会在无意识的层次感受到它。
被沉重的痛苦之身掌控的人,几乎不可能从他扭曲的观点,也就是极度情绪化的故事中抽身而出。在故事中,如果负面情绪愈多,它就变得愈加沉重而不可理喻。所以,他无法接受故事的原貌,而把它扭曲成他要看到的事实。当你完全被困在思考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中时,你是无法脱身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有出路。你被困在自己的电影和梦境之中,困在自己的地狱之中。对你而言,这就是唯一真相,因为没有其他的可能。从你的立场来说,你的过度反应也是唯一可能的反应。
一个有强烈而活跃的痛苦之身的人,会散发某种特别的能量,让其他的人感到很不舒服。当遇到这样的人时,有些人会立即不想和他来往,或是尽量减少接触。他的能量场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也有人会觉得想要攻击那个人,所以会对他很粗鲁,或是用言语攻击他,有时甚至会暴力相向。这就说明了在他们之内,有些东西和那个人的痛苦之身相应了。让他们起如此激烈反应的东西,其实也在他们自己之内。就是他们自己的痛苦之身。
非常无意识的人,会在别人身上体察到自己小我的反射(reflection)。当你明白,你在别人身上看见,而且会让你过度反应的东西,也同样地在自己身上(有时完全是你自己的,别人根本没有),你就开始对自己的小我有所觉知了。到了那个阶段,你可能也会了解到,原来你是把你以为别人对你做的事,反加诸在对方身上。这时,你就不会再视自己为受害者了。
所有丰盛的源头都不在你之外。它就是你真实身份的一部分。然而,试着从感谢和体认外在的丰盛开始吧。看着你生命四周的圆满——照在你皮肤上的温暖阳光,花店门口摆放的美丽花朵,咬一口多汁的水果,或是沉浸在从天而降的充沛雨水中。在每一步中,都有着生活的圆满。感谢所有在你周围的丰盛,就会唤醒你内在沉睡的丰盛,然后让它流出。当你对一个陌生人微笑,就已经有些微的能量流出了。你就会成为给予者。
在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界中,一连串发生的事件有时候看起来像是随机的,甚或是混乱的,其实,它们背后都暗藏了一个较高次序和目标的展开过程。禅宗很优美地表达了它的意境:“雪花飘落,片片各得其所。”经由思考,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这个较高次序,因为我们所思所想的都是内容;而较高次序是从无形无相的意识范畴以及宇宙智性中衍生出来的。
你生命当中最重要、最原始的关系就是与当下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当下时刻不同面貌的关系,也就是说,与如是或所发生之事间的关系。如果你与当下时刻的关系是失调的,那么这些失调就会反映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和所遇到的每件事之上。小我可以简单地被定义为:一个与当下时刻失调的关系。而在每个当下,你就可以决定你和当下时刻要有什么样的关系。
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受制于时间,然而,它们的发生却都是在当下。这就是矛盾所在。不管你怎么看,到处都有时间确实存在的间接证据(circumstantial evidence)——一个烂苹果,还有,你在浴室镜子中看到的面孔,相较于三十年前的照片,也是证据。但是你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证据,你从未经历时间的本身。你所经历的都只是当下时刻,或是说,只经历到当下发生的事。如果需要直接的证据才能证明时间存在的话,那么,时间就是不存在的,而当下是永远存在的。
唯一真正的快乐——本体的喜悦,不会经由任何外在的形相、财产、成就、人物、事件或任何事而降临到你身上。那个喜悦永远不会“来到”你身边。它是散发自你内在无形无相的向度,也就是意识的本身,因此它与你的本来面目是合一的。
宇宙的双重实相,包括了事物和空间——有形与空无——也是你自己的实相。健全的、平衡的、丰盛的人生,就是在构成实相的两个向度(外相与空间)之间来回舞动。大多数的人都非常认同于外相——感官觉受、思想和情绪的这个向度,以至于错失了生命中最主要的、隐秘的另一半。与外相的认同使他们困在小我之中,动弹不得。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充塞着各类事物:物质性的事物,要做的事情,要思考的事。他们的生命就像人类的历史一样,如同英国首相丘吉尔描述的“一件屁事儿接着一件”(one damn thing after another)。他们的心智充斥着杂乱的思想,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物体意识的向度,也是大多数人所经历到的主要实相,这也就是他们的生活如此不平衡的原因。物体意识需要空间意识来平衡,才能让健全的心智重返我们的地球,也让人类能够完成使命。空间意识的扬升是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空间意识和“恍惚”(spaced out)是不一样的。两种都是超越思想的境界,这点是相同的。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前者,你是扬升于思想之上;而在后者,你坠落于它之下。一个是人类意识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另一个则是退回到我们早已遗弃的远古时代的一个阶段。
为什么最小的事情会成就最大的快乐呢?因为真的快乐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发的,即使刚开始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个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细,如此没有威胁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识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内在空间,那个没有受到有形世界影响的意识本身。内在空间意识与你的真正本质是别无二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微小东西的外相为内在空间留出了空间。而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本体的喜悦,是从内在空间,也就是那个未受制约的意识本身散发出来的。想要觉察到微小的、安静的事物,你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高度的全神贯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静,看,听,保持临在。
当觉醒的时候,你不会再迷失在思想当中,而能体认到,其实你就是思想背后的觉知。自此,思想不再是那个自我服侍(self-serving)的自发活动,占有你并且控制你的生活。觉知取代了思想,思想无法再掌控你的生活,它成为觉知的仆人。觉知就是与宇宙智性(universal intelligence)有意识地联结。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临在,有意识而无思想。
如果你没有觉察到你的本体,那么,你就只能在作为(doing)和未来的向度中寻求意义,也就是说:在时间的向度中寻找。无论你找到的是何种意义和满足,最终都会瓦解或是变成一种谎言,同时一定会被时间摧毁。在那个层次所找到的任何意义,都只是相对地、暂时地真实。
当你把所做之事或是所在之处视为人生的主要目的的时候,时间就消失了。这会赋予你极大的力量。在做事的时候让时间消失,也会联结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并联结你的本体和你的作为(doing)。当你让时间消失时,同时也让小我消失了。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得非常好,因为“做”本身已经成为你注意的焦点了。你所做的事就会成为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的管道。这意味着你所做的事情就会有一定的品质在其中,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些行为,像翻电话号码簿或是穿过这个房间。
不论你在工作场所或是任何其他场合与人相见时,请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如此一来,你在那里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已,而是觉知的场域(field),一个警醒而临在的场域。一开始和某人互动的初衷,例如买卖东西、交换资讯等等,现在都变成次要的了。此时,在你们彼此之间形成的觉知场域,就成为来往互动的主要目的了。觉知空间比你们谈论的内容更重要,也比实体或思想的对象来得重要:人的存在变得比世上所有事物都重要。这并不表示你忽略在现实层面上应该做的事情,事实上,当本体的向度被体认到,而且成为最主要的目的之后,你不但比较容易施展你的作为,同时也会更有力量。这种在人们之间所升起的联合(unifying)觉知场域,就是新世界里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当你更深地进入那个有形有相的肉身时,它会展现出它本质上的无形无相。它会成为你进入内在空间的大门。虽然内在空间也是无形的,它却是极度地活跃。所谓的“空间”,就是生命全然的展现,也就是那未显化的源头,而所有显化的事物都是源自于那里。这个源头的传统说法就是神。
自远古以来,花朵、水晶、宝石和鸟类就一直对人类心灵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像所有的生命形式一样,它们当然也是万物之中的那个至一生命(onelife)、至一意识(oneconsiousness)的短暂显化(manifestation)。它们对人类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之所以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并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它们脱俗空灵的特质。
事实上,愈是与思想(信仰)认同的人,愈会把自己带离内在的灵性向度。很多虔诚信教的人都被困在这一个层次。他们将思想等同真理,而当他们完全与自己的思想(心智)认同时,他们就会宣称自己拥有唯一的真理,其实这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护他们的身份认同。他们不了解思想的局限。除非你和他们所信(所想)的完全一样,否则你在他们眼中就是“错的”,而在不久的过去,他们还会觉得为此而杀了你是很合理的行为。其实,到现在还是有人这样做。
小我只不过是: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形相主要指的是思想形相(念相,thoughtform)。如果邪恶有任何真实性的话(这个真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那么它的定义也可以是:完全地与外在形相认同,就是与物质形相、思想形相、情绪形相认同。这样的认同会造成我们的无知:无视于我们与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到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
字句(words),无论是发声说出来或是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以思想的形式存在,都会在你身上投下一个几乎像催眠一样效果的魔咒。你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而且会像被催眠般地暗自相信,当你把一个字句与一个事物联结的时候,你就知道它们是什么了。事实是:你其实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你只是用一个标签把一个谜团给遮盖了。任何事物——一只鸟、一棵树,甚至一块简单的石头,当然还有人,其实最终都是无法被知晓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深不可测的深度。所有我们可以理解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只是真相的表层,比一座冰山的尖端还小。
当你不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你的生活之中。当初会失去那种奇迹感,是因为人类不但不能“使用”他们的思想,反而被他们的思想所占有。如果能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话,另外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images)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想要这个奇迹发生的话,你必须要将你的自我感和本体感,从所有和它们已经混淆在一起,也就是它们所认同的东西当中撤离。
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与实体事物的认同:我的玩具,稍后就变成了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我试着在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却从来没有真的成功,最后还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这就是小我的命运。
在最古老的文化中,人们相信每一件事物,即使是所谓的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个生存于其中的灵性,而在这方面,这些古老的文化比我们现代人更接近真相。当你生活在一个被抽象概念弄得死气沉沉的世界之中,你已经无法感觉这个宇宙的生命力了。大多数人都不住在一个活生生的实相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由概念组成的世界里。
小我通常是把“拥有”等同于“存在”(being):我拥有,所以我存在(Ihave,thereforeIam)。所以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就越多。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住在豪宅里,或是每个人都很有钱的话,你的豪宅或财富就再也无法加强你的自我感了。你可能到时候会搬到一个简单的小屋,放弃你的财富,重新获得一个身份:视你自己(同时在他人眼中)为比较有灵性的人。别人如何看待你变成了一面镜子,告诉你:你是什么样子以及你是谁。小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受限于别人眼中的你的价值。你需要别人来给你一个自我感,而如果你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大多数的人都是把自我价值等同于你有多少和你有什么,而你又无法超越这个集体迷思的话,你终其一生都注定会去追求一些事物,无望地在那里寻求你的价值和完整的自我感。
小我认同于拥有,但是它在拥有中获得的满足只是相对肤浅而且短暂的。在它之内深藏着一个不满足感,不完整感,匮乏感。“我所拥有的还不够。”而小我真正的意思是:“我还是匮乏的!”
有些小我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继而以残忍无情的手段和决心来追寻他们的目标——成吉思汗,斯大林,希特勒,就是几个特别著名的例子。然而,在他们欲求能量的背后,产生了一个同样强度的对抗能量,最终导致他们的衰败。同时,他们造成了自己和其他很多人的不幸,或是说(在这几个著名的例子中),在人间创造了地狱。大多数的小我有着矛盾的欲求,它们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东西,或是根本不知道它们要什么,只知道它们不要事物的本然(whatis):当下的时刻。不安、烦躁、沉闷、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欲求是结构性的,所以只要这个心理结构存在,无论多少内容都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
虽然身体认同是小我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但好消息是:它也是你最容易超越的一种形式。这不是借由说服自己:你不是你的身体,而是借由注意力的转移——把注意力从对身体的外在形相,以及你对自己身体的想法:美丽、丑陋、强壮、衰弱、太胖、太瘦等,转移到对身体内在生命力的感觉。无论你身体外在的表象是什么,超越了这个外相,它就是一个强大而且活生生的能量场。
当你周围的形相全都瓦解或是死亡迫在眉睫的时候,你的本体感,本我感,就从形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灵性也从物质的束缚当中被释放了。你领悟到你真正的身份是无形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临在,是在所有形相、所有认同之前就存在的本体。你了解到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而不是意识所认同的那些事物。这就是神的平安。你本质的最终真理,不是你是这或你是那,而是“我本是”。
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是较为优越的,而投射出来的。有些时候,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于它,有时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会愈加地扩大它。你对他人内在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会强化你自己内在同样的事物。
很多人对于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是如此的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我们可以形容这些人是被他们的心智占据的。如果你对此毫无觉知,就会认为你自己就是那个思考者。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们称它为“小我的”(egoic),因为在每个思想——每个记忆、每个阐释、意见、观点、反应和情绪里,都有一个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
小我觉得每件事情都是冲着它来的。情绪因此而起,防卫性的心理,甚至攻击性都会出现。你是在防卫真理吗?不是的,在任何情况下,真理都是不需要防卫的。光,或是声音,根本就不在意你或者其他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只是在防卫你自己,或者说,你是在防卫那个自我的幻相,一个心智制造的替代品。也许这么说更正确:这个幻相在防卫它自己。如果如此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事实范畴,都会导致小我的扭曲和幻觉,那么,更抽象范畴内的意见、观点和评断的那些念相,就更容易和自我感混淆了。
仔细地辨识小我的真面目:集体的功能失调,人类心智的病态疯狂。当你能认出小我的真面目时,就不会将它误以为是某个人的身份了。一旦你看出了小我的真貌,就不会轻易对它产生反应。也不会认为它是冲着你来的。那就不会再有抱怨、责难、控诉或是怪罪了。没有人是错的,只是某个人内在的小我在作祟罢了。当你能够明白人们或多或少都是为心智里的这个相同的疾病所苦的时候,慈悲心就油然而生了。你就不会再去助长小我人际关系中的戏剧事件(drama)。助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去反应(reactivity)。小我是因它而兴旺的。
当小我在战争中时,你要明白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生存而抗争的幻相。那个幻相认为它就是你。一开始就想成为观察的临在(witnessing presence)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小我正处于挣扎求存的状态,或是源自过去的某种情绪模式被触动了,但是,只要你尝试了一次,你的临在力量就会加强,小我也会失去对你的掌控。而此时,就会有一个比小我和心智更强大的力量进入你的生活中。如果想要从小我之中解放出来,只需要对它有所觉察,因为觉知和小我是无法共存的。觉知是隐藏在当下时刻的力量。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临在(presence)。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是你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把这股力量带到世界上来。
人为什么会恐惧?因为小我是借由认同外在的形相而升起的,它也深切地明白:所有的形相都是无常而且稍纵即逝的。因此,小我的四周一直被不安全感围绕着,即使它的外表看起来是那么地信心十足。
你对一位公司老总说话的方式,也许和你对清洁工说话的方式有细微的不同。你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也和对成人不同。为什么呢?你都是在扮演角色。无论是与公司老总、清洁工或是孩子说话时,你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当你到一家商店去买东西,或是当你进入一家餐馆、银行、邮局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既定的社会角色。你成为顾客,而说话和行动也就像个顾客。同时,那些扮演销售人员或餐馆服务生角色的人,也会把你当顾客来对待。既定范围内被制约的行为模式就在两个人之间进行,也因此决定了双方互动的本质。在互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心理概念上的形象在互动。人们愈是认同于他们个别的角色,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愈加地不真诚。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恒常的空虚匮乏感,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强迫冲动之后的那些最为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以为然就是有意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的,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放弃定义你自己——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你不但不会灭亡,反而还会重生。同时,不要在意别人怎么定义你。当他们定义你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设限,所以这是他们的问题。当你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不要只是扮演一个角色或提供一个功能,而要成为一个有意识临在的领域。
每当你处在一个负面状态的时候,你的内在其实有一部分是在寻求负面的事物,并且视它为乐趣,或是相信它可以帮助你得偿所愿。要不然的话,谁会一直抱持着负面情绪不放,让自己和其他人都陷入惨境,而且在身体上创造疾病?因此,每当你发现自己内在有负面心态时,如果那一刻你能够了解到:在你之内有一部分是把这些负面事物视为乐趣,并且相信它是有用的,那么你就已经直接地觉察到你的小我了。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你的认同就从小我转到了觉知。这也意味着小我在缩减,而觉知在增长。
那些在小我掌控之下的人,并不能辨识出受苦是痛苦的,还认为它是在任何特定的状况下唯一合理的反应。盲目的小我是无法看到它在自己和其他人身上所加诸的痛苦。不快乐就是小我创造的一种广为流传的心理——情绪疾病。它是地球环境污染的内在对应。像愤怒、焦虑、仇恨、怨怼、不满足、羡慕、嫉妒等负面情境,已经不被视为是负面的了,反而被合理化并且进一步被曲解为:这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其他人或是一些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这是小我的暗示。
那些没有被完全面对、接纳和放下的强烈负面情绪,会残留余痛,然后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量场,在你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存活。它不仅包括了童年时的痛苦,还有后来在青少年以及成人时期加诸其上的痛苦情绪,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小我的声音创造的。当虚假的自我感是你生活的基础时,你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伴侣就是这种情绪上的痛苦。
这个在每个人之中存活的能量场,是由陈旧但却仍然十分活跃的情绪所组成的,它就是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最喜欢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因为这是它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当他人的痛苦之身决定要把你拖下水来一起唱戏时,你是很难抗拒的。它直觉地就会知道你最弱和最痛的点在那里。如果第一次没有成功的话,它会一试再试。痛苦之身是一个未成熟的原始情绪,还在寻求更多的情绪。对方的痛苦之身想要唤醒你的,好让两个痛苦之身彼此用能量供养对方。
有些人在与人初次见面,甚至还没开口交谈之前,就可以很清楚地觉知到对方的能量场。然而过了一会儿,话语就开始掌控这份关系,而一旦开口交谈时,人们就会习惯性地开始扮演角色。注意力就会转向心智的范畴,而感受对方能量场的能力就会大大地减弱了。然而,你还是会在无意识的层次感受到它。
被沉重的痛苦之身掌控的人,几乎不可能从他扭曲的观点,也就是极度情绪化的故事中抽身而出。在故事中,如果负面情绪愈多,它就变得愈加沉重而不可理喻。所以,他无法接受故事的原貌,而把它扭曲成他要看到的事实。当你完全被困在思考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中时,你是无法脱身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有出路。你被困在自己的电影和梦境之中,困在自己的地狱之中。对你而言,这就是唯一真相,因为没有其他的可能。从你的立场来说,你的过度反应也是唯一可能的反应。
一个有强烈而活跃的痛苦之身的人,会散发某种特别的能量,让其他的人感到很不舒服。当遇到这样的人时,有些人会立即不想和他来往,或是尽量减少接触。他的能量场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也有人会觉得想要攻击那个人,所以会对他很粗鲁,或是用言语攻击他,有时甚至会暴力相向。这就说明了在他们之内,有些东西和那个人的痛苦之身相应了。让他们起如此激烈反应的东西,其实也在他们自己之内。就是他们自己的痛苦之身。
非常无意识的人,会在别人身上体察到自己小我的反射(reflection)。当你明白,你在别人身上看见,而且会让你过度反应的东西,也同样地在自己身上(有时完全是你自己的,别人根本没有),你就开始对自己的小我有所觉知了。到了那个阶段,你可能也会了解到,原来你是把你以为别人对你做的事,反加诸在对方身上。这时,你就不会再视自己为受害者了。
所有丰盛的源头都不在你之外。它就是你真实身份的一部分。然而,试着从感谢和体认外在的丰盛开始吧。看着你生命四周的圆满——照在你皮肤上的温暖阳光,花店门口摆放的美丽花朵,咬一口多汁的水果,或是沉浸在从天而降的充沛雨水中。在每一步中,都有着生活的圆满。感谢所有在你周围的丰盛,就会唤醒你内在沉睡的丰盛,然后让它流出。当你对一个陌生人微笑,就已经有些微的能量流出了。你就会成为给予者。
在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界中,一连串发生的事件有时候看起来像是随机的,甚或是混乱的,其实,它们背后都暗藏了一个较高次序和目标的展开过程。禅宗很优美地表达了它的意境:“雪花飘落,片片各得其所。”经由思考,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这个较高次序,因为我们所思所想的都是内容;而较高次序是从无形无相的意识范畴以及宇宙智性中衍生出来的。
你生命当中最重要、最原始的关系就是与当下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当下时刻不同面貌的关系,也就是说,与如是或所发生之事间的关系。如果你与当下时刻的关系是失调的,那么这些失调就会反映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和所遇到的每件事之上。小我可以简单地被定义为:一个与当下时刻失调的关系。而在每个当下,你就可以决定你和当下时刻要有什么样的关系。
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受制于时间,然而,它们的发生却都是在当下。这就是矛盾所在。不管你怎么看,到处都有时间确实存在的间接证据(circumstantial evidence)——一个烂苹果,还有,你在浴室镜子中看到的面孔,相较于三十年前的照片,也是证据。但是你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证据,你从未经历时间的本身。你所经历的都只是当下时刻,或是说,只经历到当下发生的事。如果需要直接的证据才能证明时间存在的话,那么,时间就是不存在的,而当下是永远存在的。
唯一真正的快乐——本体的喜悦,不会经由任何外在的形相、财产、成就、人物、事件或任何事而降临到你身上。那个喜悦永远不会“来到”你身边。它是散发自你内在无形无相的向度,也就是意识的本身,因此它与你的本来面目是合一的。
宇宙的双重实相,包括了事物和空间——有形与空无——也是你自己的实相。健全的、平衡的、丰盛的人生,就是在构成实相的两个向度(外相与空间)之间来回舞动。大多数的人都非常认同于外相——感官觉受、思想和情绪的这个向度,以至于错失了生命中最主要的、隐秘的另一半。与外相的认同使他们困在小我之中,动弹不得。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充塞着各类事物:物质性的事物,要做的事情,要思考的事。他们的生命就像人类的历史一样,如同英国首相丘吉尔描述的“一件屁事儿接着一件”(one damn thing after another)。他们的心智充斥着杂乱的思想,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物体意识的向度,也是大多数人所经历到的主要实相,这也就是他们的生活如此不平衡的原因。物体意识需要空间意识来平衡,才能让健全的心智重返我们的地球,也让人类能够完成使命。空间意识的扬升是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空间意识和“恍惚”(spaced out)是不一样的。两种都是超越思想的境界,这点是相同的。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前者,你是扬升于思想之上;而在后者,你坠落于它之下。一个是人类意识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另一个则是退回到我们早已遗弃的远古时代的一个阶段。
为什么最小的事情会成就最大的快乐呢?因为真的快乐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发的,即使刚开始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个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细,如此没有威胁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识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内在空间,那个没有受到有形世界影响的意识本身。内在空间意识与你的真正本质是别无二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微小东西的外相为内在空间留出了空间。而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本体的喜悦,是从内在空间,也就是那个未受制约的意识本身散发出来的。想要觉察到微小的、安静的事物,你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高度的全神贯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静,看,听,保持临在。
当觉醒的时候,你不会再迷失在思想当中,而能体认到,其实你就是思想背后的觉知。自此,思想不再是那个自我服侍(self-serving)的自发活动,占有你并且控制你的生活。觉知取代了思想,思想无法再掌控你的生活,它成为觉知的仆人。觉知就是与宇宙智性(universal intelligence)有意识地联结。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临在,有意识而无思想。
如果你没有觉察到你的本体,那么,你就只能在作为(doing)和未来的向度中寻求意义,也就是说:在时间的向度中寻找。无论你找到的是何种意义和满足,最终都会瓦解或是变成一种谎言,同时一定会被时间摧毁。在那个层次所找到的任何意义,都只是相对地、暂时地真实。
当你把所做之事或是所在之处视为人生的主要目的的时候,时间就消失了。这会赋予你极大的力量。在做事的时候让时间消失,也会联结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并联结你的本体和你的作为(doing)。当你让时间消失时,同时也让小我消失了。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得非常好,因为“做”本身已经成为你注意的焦点了。你所做的事就会成为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的管道。这意味着你所做的事情就会有一定的品质在其中,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些行为,像翻电话号码簿或是穿过这个房间。
不论你在工作场所或是任何其他场合与人相见时,请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如此一来,你在那里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已,而是觉知的场域(field),一个警醒而临在的场域。一开始和某人互动的初衷,例如买卖东西、交换资讯等等,现在都变成次要的了。此时,在你们彼此之间形成的觉知场域,就成为来往互动的主要目的了。觉知空间比你们谈论的内容更重要,也比实体或思想的对象来得重要:人的存在变得比世上所有事物都重要。这并不表示你忽略在现实层面上应该做的事情,事实上,当本体的向度被体认到,而且成为最主要的目的之后,你不但比较容易施展你的作为,同时也会更有力量。这种在人们之间所升起的联合(unifying)觉知场域,就是新世界里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当你更深地进入那个有形有相的肉身时,它会展现出它本质上的无形无相。它会成为你进入内在空间的大门。虽然内在空间也是无形的,它却是极度地活跃。所谓的“空间”,就是生命全然的展现,也就是那未显化的源头,而所有显化的事物都是源自于那里。这个源头的传统说法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