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四)
写给孟子的情书(相当于《人性(一)》):
http://www.douban.com/note/230138334/
人性(二):
http://www.douban.com/note/230745796/
人性(三):
http://www.douban.com/note/230782204/
结论:
孟子所谈的人性是一种社会性。因此,我们只有用社会(in terms of society)来阐释这种人性。因此,“自然-人为”的两分法似乎有问题。比如,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一类的问题。应该说,任何性格都是后天养成的。人必须要在一个环境中,才能养成一种性格。道家的格言“回归自然”如果是指“消除社会对人的影响”,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消除社会对他的影响。老子的“小国寡民”,仍然是一种社会,庄子的回到古代,是回到古代社会。老子的“像婴儿一样”,似乎是说受社会的影响越少越好,但是,一个婴儿仍然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我的一位老师说,婴儿从第一天起就是“社会的动物”,她看待她妈妈并不像看待桌子、椅子一样。这个观点我不知道对错。
我说人性只有用社会来阐释,并不是说人性不存在。比如:
小牛吃蔬菜,变成了大牛;
小羊吃蔬菜,变成了大羊;
小人吃蔬菜,变成了大人。
那么,是什么使牛是牛,而不是别的什么呢?大概是一种“牛性”。同样,使人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的,是一种“人性”。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到人的道德性(比如善、恶)的时候,我们只能用社会来阐释它,因为道德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
2012年8月13日
http://www.douban.com/note/230138334/
人性(二):
http://www.douban.com/note/230745796/
人性(三):
http://www.douban.com/note/230782204/
结论:
孟子所谈的人性是一种社会性。因此,我们只有用社会(in terms of society)来阐释这种人性。因此,“自然-人为”的两分法似乎有问题。比如,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一类的问题。应该说,任何性格都是后天养成的。人必须要在一个环境中,才能养成一种性格。道家的格言“回归自然”如果是指“消除社会对人的影响”,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消除社会对他的影响。老子的“小国寡民”,仍然是一种社会,庄子的回到古代,是回到古代社会。老子的“像婴儿一样”,似乎是说受社会的影响越少越好,但是,一个婴儿仍然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我的一位老师说,婴儿从第一天起就是“社会的动物”,她看待她妈妈并不像看待桌子、椅子一样。这个观点我不知道对错。
我说人性只有用社会来阐释,并不是说人性不存在。比如:
小牛吃蔬菜,变成了大牛;
小羊吃蔬菜,变成了大羊;
小人吃蔬菜,变成了大人。
那么,是什么使牛是牛,而不是别的什么呢?大概是一种“牛性”。同样,使人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的,是一种“人性”。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谈到人的道德性(比如善、恶)的时候,我们只能用社会来阐释它,因为道德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
201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