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旧时
旧时旧梦
梦里反复出现的那些人和场景,都是我想淡忘的小城里的旧人,还有那些陈年旧事。中学的操场和发白的黑板,杂乱潮湿的楼梯还有那时最嫉妒的、最喜欢的人,甚至还有那辆总是出状况的白色自行车。朋友说我是太怀念那段日子,太不舍得旧时光。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记得,忽然有一天,我厌烦了自己在网上无病呻吟自说自话的矫情姿态,亦舒笔下沉静睿智老辣的女主角是我对自己的期望。以前写过的记录心事的文字都成为我反省自己的佐证,甚至我一度很鄙视自己,有那么一两年,我连日记都不愿写,个中原因,有失望,也有无力。这些年,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音乐看了一些影像,感触良多思考良多,但是却不愿意轻易将那些感受记录下来,而从前的那个小女孩,听了孙燕姿周杰伦和艾薇儿就能感动得一腔惆怅,以为那是音乐最美的样子,关了灯之后偷偷听卡带的感觉既真实又遥远。这些年,我的耳机里出现了莱纳德科恩、夜愿、阿黛尔、皮克西洛特、尚恩沃德、詹姆斯・布朗特、艾米怀恩豪斯……后来某一个时刻起,我开始学着听肖邦、舒伯特、李斯特、门德尔松。这些变化发生得悄无声息就像新陈代谢,一呼一吸之间身体都在发生细微的改变,七年一个周期,先前的细胞都被替换掉。然而青春却像是一个遥远又耀眼的光源,我跑了这么久这么远,以为自己早已逃出它的辐射,驻足回望的时候,却还是能看见自己被它照耀而托出的斜长的影子。日后久远的光阴里,这个影子也会一直跟随着我。我为什么这么确定?因为我发现当豆瓣电台随机播出一首《分手快乐》时,我的心还是为之触动,就像当年第一次为感情失意后听到这首歌的感觉一样。年轻时候喜欢过的人和事,一辈子都做不到彻底遗忘。听过的歌念过的诗,也会一辈子都记得。
七年一夏
七年前的夏天,中考刚刚结束,高中和高考都还是青春文学读本里的模样,有穿着白衬衫的男孩子从阳光下走过,有清爽美好的女孩子站在树荫下读英语,有炫目耀眼不可一世的校园霸主,还有传说中惨烈无比的高三……这一切都是别人说的,我以为他们说的这些就是大部分人青春的模样。那年,整个夏天我都用来画画,放弃和爸妈出去旅游,专注的画了最后一个夏天。高中之后,当初想要考美院学设计的梦想在学习和现实和合力摧残之下,在自己一半妥协一半不甘的态度之下,湮没在梦想的洪流中。后来的现在,在逐渐的荒疏之后,我再也拿不起画笔了。我也终于明白,所谓的梦想,不过是一念之间的决定和经年累月的坚持,大多数人做得了决定却做不到坚持,比如我。
这个夏天,我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蹉跎万事。昨晚和常老师聊天,我向他倾吐了一腔的牢骚和不如意,我说我有一颗可耻的玻璃心,骄傲易碎经不起敲打,仅剩的优势是我还透明单纯,可是这么听起来这又不像是什么优点。常老师停顿了几秒钟,吸一口气说:你知道么?他喜欢用这四个字作为一段话的开头,让人觉得,他是经过认真思考之后诚恳的在给出他的想法和建议。他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80%的人都会不同程度上经历的事情,我们不是那20%,就适当的减轻自己的压力和负担吧,何必为难自己去争取有可能一辈子都争取不来的东西?不如就承认自己很平庸,心态平和才能感觉到幸福。其实玻璃是世界上最抗压的材料之一,很多深海潜水艇都是玻璃外壳,所以你的玻璃心可能是很抗压的玻璃,它并不脆弱。
心的格局
我鄙视自己写的东西,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逼仄阴湿的巷子里迂回的摸索找不到出口,又或者是站在巷口就一眼看穿了底,两边都是的枯燥乏味旧宅景象。干脆,我摆出一副自暴自弃的姿态,不好看我就不写了。表面上不在乎,心里比谁都介意。文字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心的格局和气质。古人咏蝉,虞世南一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即是清华人语,骆宾王一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却是牢骚人语。你可以说他们心的格局不同,前者大后者小。但是一个“在狱”之人,身陷囹圄,就算为人再豁达高远也会为境遇和命运慨叹不已。心有格局,却依命运而定,我们始终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平凡人,超脱看破的达人能有几个?而现在的我,困于葛蕾与臲卼——荆棘缠身、悬于绝壁、进退维谷。我也就原谅了自己心境的不豁达不高远,也就容忍了自己作为一个平庸烦人去记录自己的困顿和无奈。五年前,我在一篇日志里写过“五六年之后,我们再看今天得苦楚又算得了什么”,五年之后的今天,我果然忘记了当时的酸涩和痛苦,青春不完美,它有着一道道亮晶晶的疤痕,恰巧,那是她最美的所在。下一个五年,再回头看现在,应该也是同样的感受,从一个禁锢里挣脱出来,下一步就是更高的境界,更美的风景。人慢慢长大变老,走过很长的光阴,最有意义的恐怕就是这样以五年或者十年为单位去回味人生的时候,生命变得很厚很重,弥漫着回忆混合的香气。前一阵子,看了《穿动物园的女编辑》改编的电视剧,败败对安说“等老娘熬过去了,今天的这些算个蛋啊!”我为这句话感动不已。
即使此时我的心房心室被生活的挫折和忧愁塞满,我也要在这忧郁的土壤上种下一棵追着阳光的向日葵,再栽上一棵不畏风雨的绿萝,坚持着,努力地去面对生活,热爱人生。
梦里反复出现的那些人和场景,都是我想淡忘的小城里的旧人,还有那些陈年旧事。中学的操场和发白的黑板,杂乱潮湿的楼梯还有那时最嫉妒的、最喜欢的人,甚至还有那辆总是出状况的白色自行车。朋友说我是太怀念那段日子,太不舍得旧时光。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记得,忽然有一天,我厌烦了自己在网上无病呻吟自说自话的矫情姿态,亦舒笔下沉静睿智老辣的女主角是我对自己的期望。以前写过的记录心事的文字都成为我反省自己的佐证,甚至我一度很鄙视自己,有那么一两年,我连日记都不愿写,个中原因,有失望,也有无力。这些年,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音乐看了一些影像,感触良多思考良多,但是却不愿意轻易将那些感受记录下来,而从前的那个小女孩,听了孙燕姿周杰伦和艾薇儿就能感动得一腔惆怅,以为那是音乐最美的样子,关了灯之后偷偷听卡带的感觉既真实又遥远。这些年,我的耳机里出现了莱纳德科恩、夜愿、阿黛尔、皮克西洛特、尚恩沃德、詹姆斯・布朗特、艾米怀恩豪斯……后来某一个时刻起,我开始学着听肖邦、舒伯特、李斯特、门德尔松。这些变化发生得悄无声息就像新陈代谢,一呼一吸之间身体都在发生细微的改变,七年一个周期,先前的细胞都被替换掉。然而青春却像是一个遥远又耀眼的光源,我跑了这么久这么远,以为自己早已逃出它的辐射,驻足回望的时候,却还是能看见自己被它照耀而托出的斜长的影子。日后久远的光阴里,这个影子也会一直跟随着我。我为什么这么确定?因为我发现当豆瓣电台随机播出一首《分手快乐》时,我的心还是为之触动,就像当年第一次为感情失意后听到这首歌的感觉一样。年轻时候喜欢过的人和事,一辈子都做不到彻底遗忘。听过的歌念过的诗,也会一辈子都记得。
七年一夏
七年前的夏天,中考刚刚结束,高中和高考都还是青春文学读本里的模样,有穿着白衬衫的男孩子从阳光下走过,有清爽美好的女孩子站在树荫下读英语,有炫目耀眼不可一世的校园霸主,还有传说中惨烈无比的高三……这一切都是别人说的,我以为他们说的这些就是大部分人青春的模样。那年,整个夏天我都用来画画,放弃和爸妈出去旅游,专注的画了最后一个夏天。高中之后,当初想要考美院学设计的梦想在学习和现实和合力摧残之下,在自己一半妥协一半不甘的态度之下,湮没在梦想的洪流中。后来的现在,在逐渐的荒疏之后,我再也拿不起画笔了。我也终于明白,所谓的梦想,不过是一念之间的决定和经年累月的坚持,大多数人做得了决定却做不到坚持,比如我。
这个夏天,我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蹉跎万事。昨晚和常老师聊天,我向他倾吐了一腔的牢骚和不如意,我说我有一颗可耻的玻璃心,骄傲易碎经不起敲打,仅剩的优势是我还透明单纯,可是这么听起来这又不像是什么优点。常老师停顿了几秒钟,吸一口气说:你知道么?他喜欢用这四个字作为一段话的开头,让人觉得,他是经过认真思考之后诚恳的在给出他的想法和建议。他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80%的人都会不同程度上经历的事情,我们不是那20%,就适当的减轻自己的压力和负担吧,何必为难自己去争取有可能一辈子都争取不来的东西?不如就承认自己很平庸,心态平和才能感觉到幸福。其实玻璃是世界上最抗压的材料之一,很多深海潜水艇都是玻璃外壳,所以你的玻璃心可能是很抗压的玻璃,它并不脆弱。
心的格局
我鄙视自己写的东西,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逼仄阴湿的巷子里迂回的摸索找不到出口,又或者是站在巷口就一眼看穿了底,两边都是的枯燥乏味旧宅景象。干脆,我摆出一副自暴自弃的姿态,不好看我就不写了。表面上不在乎,心里比谁都介意。文字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心的格局和气质。古人咏蝉,虞世南一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即是清华人语,骆宾王一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却是牢骚人语。你可以说他们心的格局不同,前者大后者小。但是一个“在狱”之人,身陷囹圄,就算为人再豁达高远也会为境遇和命运慨叹不已。心有格局,却依命运而定,我们始终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平凡人,超脱看破的达人能有几个?而现在的我,困于葛蕾与臲卼——荆棘缠身、悬于绝壁、进退维谷。我也就原谅了自己心境的不豁达不高远,也就容忍了自己作为一个平庸烦人去记录自己的困顿和无奈。五年前,我在一篇日志里写过“五六年之后,我们再看今天得苦楚又算得了什么”,五年之后的今天,我果然忘记了当时的酸涩和痛苦,青春不完美,它有着一道道亮晶晶的疤痕,恰巧,那是她最美的所在。下一个五年,再回头看现在,应该也是同样的感受,从一个禁锢里挣脱出来,下一步就是更高的境界,更美的风景。人慢慢长大变老,走过很长的光阴,最有意义的恐怕就是这样以五年或者十年为单位去回味人生的时候,生命变得很厚很重,弥漫着回忆混合的香气。前一阵子,看了《穿动物园的女编辑》改编的电视剧,败败对安说“等老娘熬过去了,今天的这些算个蛋啊!”我为这句话感动不已。
即使此时我的心房心室被生活的挫折和忧愁塞满,我也要在这忧郁的土壤上种下一棵追着阳光的向日葵,再栽上一棵不畏风雨的绿萝,坚持着,努力地去面对生活,热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