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幕提
最初的与最终的自由 (2008-11-22 17:05:28)
标签:杂谈 分类:krishnamurti
人与人之间即使很熟,彼此的沟通还是很难。我用的字在你可能意思完全不同。我们,也就是你和我,必须同时在一个层次契合才会互相了解。但是人与人之间,先生和妻子之间,好朋友之间,却必须要有真实的感情才会互相契合。这才是真正的融洽。我们同时在同一个层次契合,就会立刻互相了解。人与人之间要有效的沟通,还要有确实的行动实在很难。我现在都不用专门的字,都用很简单的字,因为,我认为专门的辞汇并无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不会用任何专门的辞汇-不论心理学或科学的都不用。我没有读过心理学的书,也没有读过宗教的书-幸好!我要用日常生活简单的用语向各位传达一种深刻的意义。但是如果各位不会听,这就难了。
聆听有聆听的艺术。要真正的聆听,我们必须放弃或者把所有的成见、预设和平常的活动摆在一边。只要你的心处在接受状态,事情就很容易了解。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事情上面,才是真正在聆听。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是隔着一层抗拒在听事情。我们蒙着宗教的、灵性的、心理学的、科学的成见,心里怀着平常的烦恼、欲望、恐惧。我们以这一切为幕,隔着这一层布幕聆听事情。所以,我们听到的事实上是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噪音,而不是别人说的话。要把我们一生所受的训练,我们的成见,我们的喜好,我们的抗拒摆在一边,真正超越语言,真正的聆听,因而立即了解别人的话,实在很难。这是我们的难题。
我们的讨论,我的话如果和你们的想法或信仰抵触,请不要抗拒,注意听就是了。可能你对我错,但是我们一起听,一起思考,我们就会找到真理。真理不是别人给你的。你必须去发现。但要发现真理,你的心必须处于直接知觉的状态。只要有抗拒,有防卫,有保护,就没有直接的知觉。了解来自于觉察当下即是。知道当下即是,知道当下真正所是,实际所是,但不加解释,不谴责,不给借口,这就是,当然是,智慧的开始。一开始依照自己所受的制约,自己的成见解释,演绎,我们随即失去真相。这就像在做研究一样。要知道一样东西是什么东西,要知道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必须做研究,不能看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演绎。同理,只要我们能够好好的听,看,观察,觉察当下即是,确实的觉察,我们的问题自然有解。我们所有的讨论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我要为各位指出当下即是,不用我的幻想演绎。各位也应该不用自己的背景或所受的训练演绎。
如实的觉察一切到底有没有可能?如实的了解一切自然就有了解。认识当下即是,觉察当下即是,了解当下即是,使我们的挣扎停止。我知道自己是骗子,我认识了这个事实,于是我不再挣扎。认识自己,觉察自己,就是智慧的开始,了解的开始。这个了解使你脱离时间的束缚。时间感-不是事情前后的时间,而是一种媒介,一种心理的过程,心的过程会制造混乱,破坏性很强。
认识当下即是而不谴责,辩护,编理由,我们就会了解当下即是。知道自己置身某种状况,某种情况,就开始进入解脱的过程。可是若不觉察自己的状况,自己的挣扎,反而想做自己之外的什么人,就会带来「习惯」。所以,我们要谨记在心的就是,我们要检查当下即是,观察,觉察当下实际所是,不提出见解,不作解释。但要觉察,追踪当下即是,却要有非常敏锐的脑,非常柔软的心,因为当下即是一直在动,一直在转变;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为信仰所束缚,为知识束缚,就不再追寻,不再追踪变化迅速的当下即是。当下即是不是静态的,当然一直在动-仔细观察,你就会看到这一点。要追踪当下即是,需要非常敏捷的脑,非常柔软的心-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是静态的,固定在信仰、成见、身份当中,敏捷的脑,柔软的心就没了。干枯的脑,干枯的心没有办法轻松的、敏捷的追踪当下即是。
我想,我们不必太过讨论,不用太多言语的表达,都知道这世上不论个人或集体都有很多的混乱、疑惑、痛苦。不单是印度,而是全世界-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全世界都乱,都悲伤日深。不单是一个国家这样,不单是这里这样,而是全世界都这样。全世界都有异常深重的苦难-不单是个人如此,集体也是如此。所以这是全世界的灾难,怪罪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地方实在太荒唐,因为这一来,我们将不再了解个人兼世界性灾难的全部意义。那么,我们既然觉察到这种混乱,今天我们要怎样反应,怎样行动?
这个世界有的是苦难-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苦难,我们的整个心理混乱不堪,所有的-政治的,宗教的-领袖都辜负了我们,所有的经典都失去了意义。你可以去看奥义书,看圣经,看最新的政治学或心理学论文。但是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已经失去了光环,失去了真理的质素,只剩下文字而已。你只是念诵这些文字的人,自己也很疑惑不明。光念诵文字又没有传达什么东西出来。所以,文字、经典都已经失去价值。换句话说,你从圣经,从马克思,从奥义书引经据典,但你自己却疑惑不明,你的念诵变成了谎言;因为,这里的文字变成了纯粹的宣传,而宣传绝对不是真理。你一念诵,你就不再了解自己的存在状态。你只是用权威的话掩饰你的疑惑而已。但是我们要做的却不是引经据典掩饰我们的疑惑,而是了解这个疑惑。那么,你要有什么反应?你对这样异常的混乱、疑惑、存在的不明要怎样反应?我说过,你要去觉察。你们要了解的不是我的话,而是你们心里活动的意念。这种游戏,大部分人都习惯当旁观者,不亲身参与。我们看书,却从不写书。当旁观者,看球赛,看政客、演说家演讲已经成了我们的传统,我们全国人的习惯,全世界人的习惯。我们只是喜爱在旁边观望的外人,早就失去了创造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的是吸收,参加。
如果你们只是观望,只是当旁观者,你就不会了解我们这次讨论的意义,因为,我没有办法像百科全书那样供给你们信息。我们要做的是追踪每一个人的意念,尽可能深入的追踪你情感上的反应。所以,请各位要弄清楚自己对这一个「因」,这个苦的反应-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你怎么反应。如果你从这样的苦,这样的混乱得到的是利益,如果你从其中获得了-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的-利益,你的反应将是冷漠的。所以这种混乱继续下去你并不介意。当然,这个世界越麻烦,越混乱,你就越想追求平安。各位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这个世界一混乱-精神上,各方面一混乱,你就会开始追求某种平安-也许是银行存款的平安,也许是意识形态的平安。要不你就祈祷,到寺庙烧香拜拜-不过这其实只是逃避眼前的事情而已。全世界各地,宗派越来越多,到处冒出各种「主义」。越混乱,你就越需要领袖,越希望有人带领你穿越这一团混乱,于是你就去看宗教经典,去找导师,或者依据某一个-或左派或右派-看似能够解决混乱的体系采取行动和反应。目前的世界就是这么
一回事。
你一觉察到混乱,一觉察到当下即是,就开始逃避。然而那些提供体系让你解决-经济、社会、宗教等-痛苦的宗派,其实是最糟糕的。因为,他们一提供体系,那么,不论这体系是宗教的体系,左派或右派的体系,体系就变成最重要,人反而不重要了。人不重要,反而体系变重要了-哲学、观念变重要了。于是,为了观念,为了意识形态,你不惜牺牲全人类。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不是我在说的。你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体系变成最重要的东西。体系既然是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你和我,都失去了意义。于是控制体系的人-不管那是宗教体系或社会体系,是左派或右派就攫取了权威,攫取了权力,于是就开始牺牲个人-也就是你。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回
事。
那么,这种混乱,这种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呢?这种痛苦,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困苦,战争的预期和恐惧,第三世界的分崩离析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何在?当然是一切道德的,精神的价值观已经崩溃,大家独尊一切感官的价值观,一切手造之物,心造之物的缘故。当我们只有感官的价值观,只重视心的产物,手的产物,机器的产物,而不再有别的价值观时,会发生什么情形?那就是,我们越重视感官的价值,这个世界就越混乱,不是吗?同理,这并不是我的理论。你们不必看书就知道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财富,你们的经济和社会生存状况都建立在手造和心造事物之上。我们整个生活浸浴在感官的价值观里,如此这般的生活,做事。这表示物质,心造之物,手造之物,机器制造之物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物质最重要,信仰也就跟着变成最有意义的事物。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一回事,不是吗?
就这样,越来越赋予感官的价值以意义的时候,就制造了混乱。接着因为置身混乱之中,我们又开始想借宗教、经济、社会等各种方法,借着野心,借着权力,借着追寻实相来逃避。但是实相就在我们身边,不用追寻。更何况想追寻真理的人绝对找不到真理。真理就在当下即是之中-它的美就是在这个地方。然而你一开始怀有真理的想法,你一开始寻找,你就开始挣扎,用力。一个有所挣扎的人不会了解真理。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安静的,关注的,被动的觉察。我们将看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总是不脱破坏性的范畴,不脱悲伤的范畴。混乱、疑惑永远像海浪一样淹没我们。混乱总是毫无间歇。
不管我们怎么做,似乎都只是造成混乱。不管我们怎么做,似乎都只是造成悲伤、不幸。看看你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永远濒临悲伤边缘。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政冶,我们集合各国以阻止战争的努力到最后都只有再度造成战争。「毁灭」的影子永远跟在生活的后面。我们不管怎么做,都酿成人命伤亡。这就是目前发生的一切。
那么,我们是否可能立即阻止这一切,不要再淹没于混乱和悲伤的浪涛当中?这就是说,不论是佛陀还是基督,我们曾经有过伟大的导师。他们接受了信仰,自己本身-或许-已经挣脱了混乱和悲伤。不过,他们却不曾阻止这个世界的悲伤和混乱。混乱不曾止息,悲伤不曾止息。今天,假设你看到这一切社会和经济的混乱,看到这一切动乱,这一切悲伤,因而放弃世俗,遁入所谓的宗教生活,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已经和那些伟大的导师同列。不过这个世界却依然混乱,痛苦,依然在毁灭,不论穷与富依然受苦。所以,我们的问题-你我的问题-是有没有办法立即跨出这种痛苦?活在这样的世界,如果你拒绝成为它的一部分,你就能够帮助别人挣脱这种混乱-不是以后挣脱,不是明天挣脱,而是当下立即挣脱。这当然是我们的问题。这个世界不久可能会有战争,而且毁灭性更大,更骇人。我们当然无从防止,因此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太迫切了。你我都能够立即想见那种混乱,那种悲惨,不是吗?我们自己必须知觉那种混乱,那种悲惨,才能唤醒别人了解真相。换句话说,你是否有办法当下自由?这是我们挣脱痛苦唯一之道。但是,知觉唯有当下知觉才可以。如果你说「我明天再做,」你就会被混乱的波涛淹没,永远卷在混乱中不得脱身。
那么,你到底是否可能立即知觉真理,因而终止混乱呢?我要说这是可能的,并且是唯一之道。我说这件事必须做,也做得到;但不是根据假想,不是根据信仰来做。要进行这种不是驱逐资本家或什么集团的-非凡的革命,要进行这种-唯一真正革命的-奇妙的转变。这是我们其正的问题。我们平常所谓的革命总是根据左派修正或延续右派,根据右派修正或延续左派。右派如果根据的是感官的价值观,那么左派就延续同样的价值观,差别只在程度或表现方式而已。所以,其正的革命只有在你这个个体在关系中有所觉察才会发生。你和他人的关系,你和妻子的关系,你和儿女的关系,你和老板的关系,你和邻居的关系-这一切当然就是社会。社会本身并不存在。社会就是你和我在我们的关系中创造的;是我们所有人内在状态的外在投射。因此,如果你我不了解自已,只是转变外在的东西,那么这种转变就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只要我不了解你我关系中的我自己,社会就不会有真正有意义的改变或修正。我在我的关系中有迷惑,我就制造出从我复制出来的社会,或是以我的外在表现形成的社会。这个事实很明显,我们可以讨论。我们可以讨论到底是做为一种外在表现的社会产生了我,还是我产生了社会。
我的关系中的我制造了社会,因此如果我没有根本的转变,社会的基本机能就不可能根本的转变。这是不是明显的事实呢?期待体系转变社会,事实上只是在逃避问题;因为,体系没办法转变人,是人在转变体系,这一点历史已经说得很清楚。要转移社会,必须我,在你我的关系中,了解自己,了解我就是混乱、痛苦、毁灭、恐惧、残暴的成因。了解自己和时间无关。我当下这一刻就能够了解自己。我要是说「我明天再了解自己,」我就会带来混乱、痛苦,我的行为就是破坏的行为。我一说我「将」了解,我就制造了时间这个因素,所以就淹没在混乱、毁灭的波涛中。了解就在当下,不在明天。明天是为懒惰的人,为怠惰的人,为毫不在乎的人而设的。你在意一件事情,你就会马上做。你会立刻了解,立刻转变。你当下不改变,就永远也不会改变u因为,改变若是在明天,那就只是修正,不是转变。只
有当下转变才是转变。革命就在当下,不在明天。
只要发生这种革命,你就不会再有任何问题;因为这时自我就不会再关心自己,你将超越毁灭的波涛。
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后一篇日记 (2008-11-22 17:07:09)
标签:杂谈 分类:krishnamurti
克氏独白
——他的最后一部日记——
前言(玛丽.拉岑丝)
本书是独特的,因为它是克氏众多出版物中唯一一本,在他独自一人时,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他言论的书。
在1982年出版的《克氏日记》发行成功之后,人们非常希望克氏继续写下去,但从那时,他的手已经抖得很厉害(他87岁了),有人建议他自己口述以代替手写,这种会使他劳累的工作。这个想法引起了他的兴趣,只是无法立即开始。因为他当时正要飞往印度,而在那里,他分身乏术。1983年2月,他一回到加州,便用一台新的索尼磁带机录制了这卷书中的第一篇。
他所有的口述都是在距洛城以北大约80公里的欧亥山谷的家中——松树小屋——录制的,只有一篇除外。清晨,用过早饭后,他便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开始口述。
1922年,克氏和他的弟弟第一次暂住在松树小屋,那时这是一个朋友借给他的,而当年的8月22号,正是在那里,他经历了改变他一生的神秘体验。不久之后,成立了基金会,用捐来的钱买了这所小屋和周围六平方英亩的土地。1978年,小屋被扩建成一座新的漂亮的房子。其中,克氏保留了他原来的卧室和一间小起居室。
他的口述不像他的手稿那样完美,偶尔,他的声音因远离了磁带机而变得不连贯,所以,不同于他的笔记和日记(此前,克氏出过两本类似的书,分别是Krishnamurti’s Notebook和Krishnamurti’s Journal。后者由不丹译出,可参看置顶帖克氏心灵日记),为了清晰起见,一些轻微的编辑还是必要的。在这些篇章中,读者将与克氏走得很近——几乎,仿佛时刻,进入到他心灵的深处。其中几篇,他加入了一个想象中的访客来对他质询和引出话题。
这里有克氏教诲的要点,并且大部分篇章开头处对自然的描写,对于那些既把他看成诗人又把他看成哲人的读者,也许能够抚慰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去接受后面的内容。书中有所重复,但为了强调他的意图,又仿佛从某种意义上是必要的。并且,它们清楚地表明:每一天,对克氏而言,如何是全新的一天,完全没有过去的负担。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最后一篇,也可能是最美的一篇,是关于死亡的。我们将最后一次听到克氏对自己的演讲。两年后,他在松树小屋的这间卧室中逝世。
正文:
1983年2月25号
河边有一棵树,快要日出时,我们便来观察它,这几周里每天如是。当太阳缓缓升起,越过地平线,越过树木,这棵树会在突然间变成金色。所有的树叶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而当你连续几小时注视着它时,一种非凡的特性似乎遍布了陆地、河流。此时,树的名字已不再重要,重要是那棵美丽的树。当太阳又升高了一些,树叶开始飘飞舞动。这棵树仿佛每个小时都被赋予不同的品质:在日出之前,它昏暗、宁静、遥远、十分的高贵;而当白昼来临,树叶荷光共舞,它又是如此的美轮美奂。正午时,树影加深,你可以坐在那里乘凉。有树陪伴,不感孤独。当你坐在那里时,那里便有一种深沉持久的让人感到安全和自由的关系,而这些,是只有树木才懂得的。
傍晚时分,西天被落日点燃,这树逐渐变得昏暗、模糊,自我封闭。天空变成红色、黄色、绿色,而树依旧宁静、神秘,并且彻夜安眠。
如果你与它建立一种联系,那么你便与人类有了联系。然后,你便会对那树以及这世界上的树负责。但是,如果你与这地球上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了联系,你将失去与仁慈以及人类的任何联系。我们从不深入观察一棵树的品质;我们从未真正地触摸它;感受它的坚实,它粗糙的树皮;听它的声音,那是树的一部分。不是风吹过叶子的声音,不是清晨拂过叶片的微风的声音,而是树自己的声音,树干的声音和树根的静寂之音。你必须极度敏锐才能够听到这种声音。这声音不是这世上的噪音,不是思想喋喋不休的噪音,不是人类粗俗的争吵和争斗;而是作为宇宙的一部分的声音。
奇怪的是,我们与自然的联系,与昆虫、与跳跃的青蛙,与山间呼朋引伴的猫头鹰的联系是如此之少。我们好像从未对地球上的任何生命有过感情。如果你能够与自然建立一种深切持久的联系,那么我们便绝不会因喜好而杀死一只动物,不会因我们的利益而伤害,解剖一只猴子,一只狗,一只豚鼠。我们将找到其他的方法治疗我们的伤口,医治我们的身体。但心灵的康复却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当你与自然同在,与树上的桔子,与钻出混凝土的草叶,与云遮雾隐的山峦同在时,康复才渐渐发生。
这既非多愁善感,亦非浪漫的想象,而是与这世上生存运动着的一切的真实联系。人们捕杀了成千上万的鲸鱼,并且仍在继续。我们所有在杀戮中得到的都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得到。但显然的是,人类喜爱屠杀,矫捷的鹿,奇异的瞪羚和巨大的象。我们喜爱相互屠杀。地球上人类历史中,人们的相互屠杀从未停止过。如果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建立一种深切持久的联系,与自然,与真实的树木,与灌木,与花朵,与草,与疾驰的云。那么,我们便不会为任何理由去杀死另一个人类。战争即是有组织的谋杀。尽管我们宣称我们反对某次战争,核战争,或者其他某种形式的战争,但我们从未宣称我们反对战争。我们从未说过杀死另一个人是世上最大的罪过。
生命的空隙 (2008-11-22 17:12:36)
标签:杂谈 分类:个人日记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打桥牌时,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是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当困难与挫折到来,应平静地面对、乐观地处理。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一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同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豁达的自己才不至于钻入牛角尖,也才能乐观进取。还要开朗些,因为开朗的自己才有可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让生活中的气氛显得更加愉悦。
心里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就仅仅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并堆积在心中。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
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并且保持着一种确实而永恒的宁静。我们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良善的。
标签:杂谈 分类:krishnamurti
人与人之间即使很熟,彼此的沟通还是很难。我用的字在你可能意思完全不同。我们,也就是你和我,必须同时在一个层次契合才会互相了解。但是人与人之间,先生和妻子之间,好朋友之间,却必须要有真实的感情才会互相契合。这才是真正的融洽。我们同时在同一个层次契合,就会立刻互相了解。人与人之间要有效的沟通,还要有确实的行动实在很难。我现在都不用专门的字,都用很简单的字,因为,我认为专门的辞汇并无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不会用任何专门的辞汇-不论心理学或科学的都不用。我没有读过心理学的书,也没有读过宗教的书-幸好!我要用日常生活简单的用语向各位传达一种深刻的意义。但是如果各位不会听,这就难了。
聆听有聆听的艺术。要真正的聆听,我们必须放弃或者把所有的成见、预设和平常的活动摆在一边。只要你的心处在接受状态,事情就很容易了解。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事情上面,才是真正在聆听。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是隔着一层抗拒在听事情。我们蒙着宗教的、灵性的、心理学的、科学的成见,心里怀着平常的烦恼、欲望、恐惧。我们以这一切为幕,隔着这一层布幕聆听事情。所以,我们听到的事实上是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噪音,而不是别人说的话。要把我们一生所受的训练,我们的成见,我们的喜好,我们的抗拒摆在一边,真正超越语言,真正的聆听,因而立即了解别人的话,实在很难。这是我们的难题。
我们的讨论,我的话如果和你们的想法或信仰抵触,请不要抗拒,注意听就是了。可能你对我错,但是我们一起听,一起思考,我们就会找到真理。真理不是别人给你的。你必须去发现。但要发现真理,你的心必须处于直接知觉的状态。只要有抗拒,有防卫,有保护,就没有直接的知觉。了解来自于觉察当下即是。知道当下即是,知道当下真正所是,实际所是,但不加解释,不谴责,不给借口,这就是,当然是,智慧的开始。一开始依照自己所受的制约,自己的成见解释,演绎,我们随即失去真相。这就像在做研究一样。要知道一样东西是什么东西,要知道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必须做研究,不能看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演绎。同理,只要我们能够好好的听,看,观察,觉察当下即是,确实的觉察,我们的问题自然有解。我们所有的讨论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我要为各位指出当下即是,不用我的幻想演绎。各位也应该不用自己的背景或所受的训练演绎。
如实的觉察一切到底有没有可能?如实的了解一切自然就有了解。认识当下即是,觉察当下即是,了解当下即是,使我们的挣扎停止。我知道自己是骗子,我认识了这个事实,于是我不再挣扎。认识自己,觉察自己,就是智慧的开始,了解的开始。这个了解使你脱离时间的束缚。时间感-不是事情前后的时间,而是一种媒介,一种心理的过程,心的过程会制造混乱,破坏性很强。
认识当下即是而不谴责,辩护,编理由,我们就会了解当下即是。知道自己置身某种状况,某种情况,就开始进入解脱的过程。可是若不觉察自己的状况,自己的挣扎,反而想做自己之外的什么人,就会带来「习惯」。所以,我们要谨记在心的就是,我们要检查当下即是,观察,觉察当下实际所是,不提出见解,不作解释。但要觉察,追踪当下即是,却要有非常敏锐的脑,非常柔软的心,因为当下即是一直在动,一直在转变;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为信仰所束缚,为知识束缚,就不再追寻,不再追踪变化迅速的当下即是。当下即是不是静态的,当然一直在动-仔细观察,你就会看到这一点。要追踪当下即是,需要非常敏捷的脑,非常柔软的心-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是静态的,固定在信仰、成见、身份当中,敏捷的脑,柔软的心就没了。干枯的脑,干枯的心没有办法轻松的、敏捷的追踪当下即是。
我想,我们不必太过讨论,不用太多言语的表达,都知道这世上不论个人或集体都有很多的混乱、疑惑、痛苦。不单是印度,而是全世界-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全世界都乱,都悲伤日深。不单是一个国家这样,不单是这里这样,而是全世界都这样。全世界都有异常深重的苦难-不单是个人如此,集体也是如此。所以这是全世界的灾难,怪罪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地方实在太荒唐,因为这一来,我们将不再了解个人兼世界性灾难的全部意义。那么,我们既然觉察到这种混乱,今天我们要怎样反应,怎样行动?
这个世界有的是苦难-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苦难,我们的整个心理混乱不堪,所有的-政治的,宗教的-领袖都辜负了我们,所有的经典都失去了意义。你可以去看奥义书,看圣经,看最新的政治学或心理学论文。但是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已经失去了光环,失去了真理的质素,只剩下文字而已。你只是念诵这些文字的人,自己也很疑惑不明。光念诵文字又没有传达什么东西出来。所以,文字、经典都已经失去价值。换句话说,你从圣经,从马克思,从奥义书引经据典,但你自己却疑惑不明,你的念诵变成了谎言;因为,这里的文字变成了纯粹的宣传,而宣传绝对不是真理。你一念诵,你就不再了解自己的存在状态。你只是用权威的话掩饰你的疑惑而已。但是我们要做的却不是引经据典掩饰我们的疑惑,而是了解这个疑惑。那么,你要有什么反应?你对这样异常的混乱、疑惑、存在的不明要怎样反应?我说过,你要去觉察。你们要了解的不是我的话,而是你们心里活动的意念。这种游戏,大部分人都习惯当旁观者,不亲身参与。我们看书,却从不写书。当旁观者,看球赛,看政客、演说家演讲已经成了我们的传统,我们全国人的习惯,全世界人的习惯。我们只是喜爱在旁边观望的外人,早就失去了创造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的是吸收,参加。
如果你们只是观望,只是当旁观者,你就不会了解我们这次讨论的意义,因为,我没有办法像百科全书那样供给你们信息。我们要做的是追踪每一个人的意念,尽可能深入的追踪你情感上的反应。所以,请各位要弄清楚自己对这一个「因」,这个苦的反应-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你怎么反应。如果你从这样的苦,这样的混乱得到的是利益,如果你从其中获得了-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的-利益,你的反应将是冷漠的。所以这种混乱继续下去你并不介意。当然,这个世界越麻烦,越混乱,你就越想追求平安。各位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这个世界一混乱-精神上,各方面一混乱,你就会开始追求某种平安-也许是银行存款的平安,也许是意识形态的平安。要不你就祈祷,到寺庙烧香拜拜-不过这其实只是逃避眼前的事情而已。全世界各地,宗派越来越多,到处冒出各种「主义」。越混乱,你就越需要领袖,越希望有人带领你穿越这一团混乱,于是你就去看宗教经典,去找导师,或者依据某一个-或左派或右派-看似能够解决混乱的体系采取行动和反应。目前的世界就是这么
一回事。
你一觉察到混乱,一觉察到当下即是,就开始逃避。然而那些提供体系让你解决-经济、社会、宗教等-痛苦的宗派,其实是最糟糕的。因为,他们一提供体系,那么,不论这体系是宗教的体系,左派或右派的体系,体系就变成最重要,人反而不重要了。人不重要,反而体系变重要了-哲学、观念变重要了。于是,为了观念,为了意识形态,你不惜牺牲全人类。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不是我在说的。你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体系变成最重要的东西。体系既然是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你和我,都失去了意义。于是控制体系的人-不管那是宗教体系或社会体系,是左派或右派就攫取了权威,攫取了权力,于是就开始牺牲个人-也就是你。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回
事。
那么,这种混乱,这种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呢?这种痛苦,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困苦,战争的预期和恐惧,第三世界的分崩离析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何在?当然是一切道德的,精神的价值观已经崩溃,大家独尊一切感官的价值观,一切手造之物,心造之物的缘故。当我们只有感官的价值观,只重视心的产物,手的产物,机器的产物,而不再有别的价值观时,会发生什么情形?那就是,我们越重视感官的价值,这个世界就越混乱,不是吗?同理,这并不是我的理论。你们不必看书就知道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财富,你们的经济和社会生存状况都建立在手造和心造事物之上。我们整个生活浸浴在感官的价值观里,如此这般的生活,做事。这表示物质,心造之物,手造之物,机器制造之物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物质最重要,信仰也就跟着变成最有意义的事物。当今的世界就是这一回事,不是吗?
就这样,越来越赋予感官的价值以意义的时候,就制造了混乱。接着因为置身混乱之中,我们又开始想借宗教、经济、社会等各种方法,借着野心,借着权力,借着追寻实相来逃避。但是实相就在我们身边,不用追寻。更何况想追寻真理的人绝对找不到真理。真理就在当下即是之中-它的美就是在这个地方。然而你一开始怀有真理的想法,你一开始寻找,你就开始挣扎,用力。一个有所挣扎的人不会了解真理。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安静的,关注的,被动的觉察。我们将看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总是不脱破坏性的范畴,不脱悲伤的范畴。混乱、疑惑永远像海浪一样淹没我们。混乱总是毫无间歇。
不管我们怎么做,似乎都只是造成混乱。不管我们怎么做,似乎都只是造成悲伤、不幸。看看你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永远濒临悲伤边缘。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政冶,我们集合各国以阻止战争的努力到最后都只有再度造成战争。「毁灭」的影子永远跟在生活的后面。我们不管怎么做,都酿成人命伤亡。这就是目前发生的一切。
那么,我们是否可能立即阻止这一切,不要再淹没于混乱和悲伤的浪涛当中?这就是说,不论是佛陀还是基督,我们曾经有过伟大的导师。他们接受了信仰,自己本身-或许-已经挣脱了混乱和悲伤。不过,他们却不曾阻止这个世界的悲伤和混乱。混乱不曾止息,悲伤不曾止息。今天,假设你看到这一切社会和经济的混乱,看到这一切动乱,这一切悲伤,因而放弃世俗,遁入所谓的宗教生活,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已经和那些伟大的导师同列。不过这个世界却依然混乱,痛苦,依然在毁灭,不论穷与富依然受苦。所以,我们的问题-你我的问题-是有没有办法立即跨出这种痛苦?活在这样的世界,如果你拒绝成为它的一部分,你就能够帮助别人挣脱这种混乱-不是以后挣脱,不是明天挣脱,而是当下立即挣脱。这当然是我们的问题。这个世界不久可能会有战争,而且毁灭性更大,更骇人。我们当然无从防止,因此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太迫切了。你我都能够立即想见那种混乱,那种悲惨,不是吗?我们自己必须知觉那种混乱,那种悲惨,才能唤醒别人了解真相。换句话说,你是否有办法当下自由?这是我们挣脱痛苦唯一之道。但是,知觉唯有当下知觉才可以。如果你说「我明天再做,」你就会被混乱的波涛淹没,永远卷在混乱中不得脱身。
那么,你到底是否可能立即知觉真理,因而终止混乱呢?我要说这是可能的,并且是唯一之道。我说这件事必须做,也做得到;但不是根据假想,不是根据信仰来做。要进行这种不是驱逐资本家或什么集团的-非凡的革命,要进行这种-唯一真正革命的-奇妙的转变。这是我们其正的问题。我们平常所谓的革命总是根据左派修正或延续右派,根据右派修正或延续左派。右派如果根据的是感官的价值观,那么左派就延续同样的价值观,差别只在程度或表现方式而已。所以,其正的革命只有在你这个个体在关系中有所觉察才会发生。你和他人的关系,你和妻子的关系,你和儿女的关系,你和老板的关系,你和邻居的关系-这一切当然就是社会。社会本身并不存在。社会就是你和我在我们的关系中创造的;是我们所有人内在状态的外在投射。因此,如果你我不了解自已,只是转变外在的东西,那么这种转变就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只要我不了解你我关系中的我自己,社会就不会有真正有意义的改变或修正。我在我的关系中有迷惑,我就制造出从我复制出来的社会,或是以我的外在表现形成的社会。这个事实很明显,我们可以讨论。我们可以讨论到底是做为一种外在表现的社会产生了我,还是我产生了社会。
我的关系中的我制造了社会,因此如果我没有根本的转变,社会的基本机能就不可能根本的转变。这是不是明显的事实呢?期待体系转变社会,事实上只是在逃避问题;因为,体系没办法转变人,是人在转变体系,这一点历史已经说得很清楚。要转移社会,必须我,在你我的关系中,了解自己,了解我就是混乱、痛苦、毁灭、恐惧、残暴的成因。了解自己和时间无关。我当下这一刻就能够了解自己。我要是说「我明天再了解自己,」我就会带来混乱、痛苦,我的行为就是破坏的行为。我一说我「将」了解,我就制造了时间这个因素,所以就淹没在混乱、毁灭的波涛中。了解就在当下,不在明天。明天是为懒惰的人,为怠惰的人,为毫不在乎的人而设的。你在意一件事情,你就会马上做。你会立刻了解,立刻转变。你当下不改变,就永远也不会改变u因为,改变若是在明天,那就只是修正,不是转变。只
有当下转变才是转变。革命就在当下,不在明天。
只要发生这种革命,你就不会再有任何问题;因为这时自我就不会再关心自己,你将超越毁灭的波涛。
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后一篇日记 (2008-11-22 17:07:09)
标签:杂谈 分类:krishnamurti
克氏独白
——他的最后一部日记——
前言(玛丽.拉岑丝)
本书是独特的,因为它是克氏众多出版物中唯一一本,在他独自一人时,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他言论的书。
在1982年出版的《克氏日记》发行成功之后,人们非常希望克氏继续写下去,但从那时,他的手已经抖得很厉害(他87岁了),有人建议他自己口述以代替手写,这种会使他劳累的工作。这个想法引起了他的兴趣,只是无法立即开始。因为他当时正要飞往印度,而在那里,他分身乏术。1983年2月,他一回到加州,便用一台新的索尼磁带机录制了这卷书中的第一篇。
他所有的口述都是在距洛城以北大约80公里的欧亥山谷的家中——松树小屋——录制的,只有一篇除外。清晨,用过早饭后,他便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开始口述。
1922年,克氏和他的弟弟第一次暂住在松树小屋,那时这是一个朋友借给他的,而当年的8月22号,正是在那里,他经历了改变他一生的神秘体验。不久之后,成立了基金会,用捐来的钱买了这所小屋和周围六平方英亩的土地。1978年,小屋被扩建成一座新的漂亮的房子。其中,克氏保留了他原来的卧室和一间小起居室。
他的口述不像他的手稿那样完美,偶尔,他的声音因远离了磁带机而变得不连贯,所以,不同于他的笔记和日记(此前,克氏出过两本类似的书,分别是Krishnamurti’s Notebook和Krishnamurti’s Journal。后者由不丹译出,可参看置顶帖克氏心灵日记),为了清晰起见,一些轻微的编辑还是必要的。在这些篇章中,读者将与克氏走得很近——几乎,仿佛时刻,进入到他心灵的深处。其中几篇,他加入了一个想象中的访客来对他质询和引出话题。
这里有克氏教诲的要点,并且大部分篇章开头处对自然的描写,对于那些既把他看成诗人又把他看成哲人的读者,也许能够抚慰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去接受后面的内容。书中有所重复,但为了强调他的意图,又仿佛从某种意义上是必要的。并且,它们清楚地表明:每一天,对克氏而言,如何是全新的一天,完全没有过去的负担。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最后一篇,也可能是最美的一篇,是关于死亡的。我们将最后一次听到克氏对自己的演讲。两年后,他在松树小屋的这间卧室中逝世。
正文:
1983年2月25号
河边有一棵树,快要日出时,我们便来观察它,这几周里每天如是。当太阳缓缓升起,越过地平线,越过树木,这棵树会在突然间变成金色。所有的树叶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而当你连续几小时注视着它时,一种非凡的特性似乎遍布了陆地、河流。此时,树的名字已不再重要,重要是那棵美丽的树。当太阳又升高了一些,树叶开始飘飞舞动。这棵树仿佛每个小时都被赋予不同的品质:在日出之前,它昏暗、宁静、遥远、十分的高贵;而当白昼来临,树叶荷光共舞,它又是如此的美轮美奂。正午时,树影加深,你可以坐在那里乘凉。有树陪伴,不感孤独。当你坐在那里时,那里便有一种深沉持久的让人感到安全和自由的关系,而这些,是只有树木才懂得的。
傍晚时分,西天被落日点燃,这树逐渐变得昏暗、模糊,自我封闭。天空变成红色、黄色、绿色,而树依旧宁静、神秘,并且彻夜安眠。
如果你与它建立一种联系,那么你便与人类有了联系。然后,你便会对那树以及这世界上的树负责。但是,如果你与这地球上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了联系,你将失去与仁慈以及人类的任何联系。我们从不深入观察一棵树的品质;我们从未真正地触摸它;感受它的坚实,它粗糙的树皮;听它的声音,那是树的一部分。不是风吹过叶子的声音,不是清晨拂过叶片的微风的声音,而是树自己的声音,树干的声音和树根的静寂之音。你必须极度敏锐才能够听到这种声音。这声音不是这世上的噪音,不是思想喋喋不休的噪音,不是人类粗俗的争吵和争斗;而是作为宇宙的一部分的声音。
奇怪的是,我们与自然的联系,与昆虫、与跳跃的青蛙,与山间呼朋引伴的猫头鹰的联系是如此之少。我们好像从未对地球上的任何生命有过感情。如果你能够与自然建立一种深切持久的联系,那么我们便绝不会因喜好而杀死一只动物,不会因我们的利益而伤害,解剖一只猴子,一只狗,一只豚鼠。我们将找到其他的方法治疗我们的伤口,医治我们的身体。但心灵的康复却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当你与自然同在,与树上的桔子,与钻出混凝土的草叶,与云遮雾隐的山峦同在时,康复才渐渐发生。
这既非多愁善感,亦非浪漫的想象,而是与这世上生存运动着的一切的真实联系。人们捕杀了成千上万的鲸鱼,并且仍在继续。我们所有在杀戮中得到的都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得到。但显然的是,人类喜爱屠杀,矫捷的鹿,奇异的瞪羚和巨大的象。我们喜爱相互屠杀。地球上人类历史中,人们的相互屠杀从未停止过。如果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建立一种深切持久的联系,与自然,与真实的树木,与灌木,与花朵,与草,与疾驰的云。那么,我们便不会为任何理由去杀死另一个人类。战争即是有组织的谋杀。尽管我们宣称我们反对某次战争,核战争,或者其他某种形式的战争,但我们从未宣称我们反对战争。我们从未说过杀死另一个人是世上最大的罪过。
生命的空隙 (2008-11-22 17:12:36)
标签:杂谈 分类:个人日记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打桥牌时,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是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当困难与挫折到来,应平静地面对、乐观地处理。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一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同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豁达的自己才不至于钻入牛角尖,也才能乐观进取。还要开朗些,因为开朗的自己才有可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让生活中的气氛显得更加愉悦。
心里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人之间的琐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就仅仅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并堆积在心中。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
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并且保持着一种确实而永恒的宁静。我们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良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