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正正做人,偷偷摸摸淘碟
至少有一年没有去过越富广场了。像我这种年龄的人,本不该去那里凑热闹。只是这广场一层经营的D版影碟在广州有着悠久历史,比较出名。越富做D版碟地理条件不算最好,至少比起天河五山那边,人气和需求都有所不如。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越富广场一层有几个小店铺却把这盘危险的生意坚持至今。而据我所知,天河五山高科大厦一层,天河商贸城四楼,海印广场等几处知名的D版碟集散地,在前几年已经元气大伤,陆续关门了。现在广州某些高校内或者高校旁边仍有买D碟的,但那已经属于地下行为,他们专为熟客开设或者搞批发的。据说有些地方还要熟人引见,带路。可见干这行的辛酸是鲜为人知的,所以这些秘密的D碟销售据点仍然得到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暗中支持。
存在就是合理,活着总比死去好。在越富广场逼仄的通道里,我被购物逛商店的人流缓慢推着向前。这里的商品都很年轻新潮,花花绿绿的,有的我能认出是什么,有的我根本连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叫。年轻时尚的元素已经淡出我的审美意识之外,所以对那些五光十色的商品,即使再便宜,也勾不起我的兴奋。显然,我不属于这里,看看那些学生哥学生妹和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我就简直像是没进过城的土老冒。这里的小贩精于对时尚新潮的把握和薄利多销的技巧,忙得不亦乐乎。老板们在寸土寸金之地,做着小本经营。这里人气真旺,穿梭着的人接踵摩肩,在这里逛,感觉相当局促。我有两点不明白,一是那些没有收入来源的年轻人,其消费能力一点不亚于我们。爹妈的钱,能跟得上他们追逐时尚的步伐么?二是万一发生火警,如何组织这些人疏散,除了正门,走火通道在哪呢?
我来越富广场的目标很单一,就是找D碟,找一些经典电影。进入广场正门后右拐,第一家小铺就有D碟出售。新的、旧的、剧集、精选、音乐会什么都有。老板把影碟的封面装订成册,供顾客选购。我粗略翻看了一下,有不少经典的旧电影,是D9版本的,值得收藏。记得早些年,这里的D碟商铺全部做现货,打开门,一手交钱一手提货。随着风声日紧,他们都关起卷闸门来做现货,我们找到商铺,与坐在门外看风的MM或者GG使个眼色,他们托起卷闸半人高,让我们赶快进去,交易完成后,店里的人或者我们在里面轻敲闸门,外面的人如法托起闸门,让我们猫着腰溜出去。那时淘碟,就像地下接头,又像做贼,鬼鬼祟祟的。可能觉得这样都不保险,或者经受了更大的打击,现在的碟商只放影碟封面供挑选,确定了片名和数量后,店家才让人去另一个地方提货。现在店家是相对安全了,可我淘碟的乐趣少了很多,主要不能方便的检验碟片,而且等候提货需要十几分钟。虽然没有陈列现货,但我仍然佩服店家的胆识。为了表示支持,在这里,我要了一张《春宫电影人》。
往右边通道继续往里走,第二家卖D碟的人气也不差,店家在门口搁了一箱DVD搞起了促销,上面写着1元1张D9影碟。我开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听了店家的高声吆喝后才大胆上去挑碟。我心想,1元1张的碟,还是D9版的,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别人只卖1元,也没什么话可说。只要他的碟能有质量好的D5的水平就行。这批促销碟的影片都比较烂,或者集数不全,以国外的居多,翻了半天,没找到什么合心意的。这里老板的生意之道很简单,靠打价格战来薄利多销,靠热情服务招引顾客。看在老板热情的为我推介影片的份上,只好挑了个《游泳池情杀案》和《???》(忘记名字了,以后补上),当作交差,毕竟只花了两元。
再往里走,第三、第四家碟商出现了。右手边的碟商以做剧集的压缩D9为主,现时上映的热门剧集都能见到,可惜我对剧集不感兴趣。左手边的一家在玻璃柜台上放了两箱D9影碟,凭我的经验,质量都不错,应该是蓝光版本的。以最新影片和稍旧商业片为主,文艺片不多,需要慢慢找寻。店主MM开价每张10元,不议价,口气很硬。我翻了半天,在这里买了一张《香港剧情电影精选I》。感觉贵了一点,但一张碟里面压缩了8部我没看过的香港经典剧情电影,包括了《何必有我》《细路祥,细路祥》《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海南鸡饭》等经典,还是国粤双语的,我觉得值了。
经验总结:越富广场一层中做D版影碟生意做得比较好的就这四家,其它的都是小打小闹。尤其是第一家,专业淘碟的值得去看一下,如果不想浪费时间挑来挑去,可以直接开一张影片清单,让老板找人帮你拿,他们如果有货肯定买给你,没货的话,你急也急不来。个人认为,越富广场的D碟生意已经没以前那么红火,所幸这里的其它经营为D商作了掩护,并挽留了最后的人脉。我印象中,以前D版也讲究品牌,现在很少人做D5,而D9的什么包装都有,我以前熟悉的品牌都可能改头换面了。看来,要在D碟市场里打拼出一个品牌,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关于D版影碟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淘碟客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但如果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的收藏影片,我们还是把目光和关注点收回影片本身吧。
存在就是合理,活着总比死去好。在越富广场逼仄的通道里,我被购物逛商店的人流缓慢推着向前。这里的商品都很年轻新潮,花花绿绿的,有的我能认出是什么,有的我根本连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叫。年轻时尚的元素已经淡出我的审美意识之外,所以对那些五光十色的商品,即使再便宜,也勾不起我的兴奋。显然,我不属于这里,看看那些学生哥学生妹和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我就简直像是没进过城的土老冒。这里的小贩精于对时尚新潮的把握和薄利多销的技巧,忙得不亦乐乎。老板们在寸土寸金之地,做着小本经营。这里人气真旺,穿梭着的人接踵摩肩,在这里逛,感觉相当局促。我有两点不明白,一是那些没有收入来源的年轻人,其消费能力一点不亚于我们。爹妈的钱,能跟得上他们追逐时尚的步伐么?二是万一发生火警,如何组织这些人疏散,除了正门,走火通道在哪呢?
我来越富广场的目标很单一,就是找D碟,找一些经典电影。进入广场正门后右拐,第一家小铺就有D碟出售。新的、旧的、剧集、精选、音乐会什么都有。老板把影碟的封面装订成册,供顾客选购。我粗略翻看了一下,有不少经典的旧电影,是D9版本的,值得收藏。记得早些年,这里的D碟商铺全部做现货,打开门,一手交钱一手提货。随着风声日紧,他们都关起卷闸门来做现货,我们找到商铺,与坐在门外看风的MM或者GG使个眼色,他们托起卷闸半人高,让我们赶快进去,交易完成后,店里的人或者我们在里面轻敲闸门,外面的人如法托起闸门,让我们猫着腰溜出去。那时淘碟,就像地下接头,又像做贼,鬼鬼祟祟的。可能觉得这样都不保险,或者经受了更大的打击,现在的碟商只放影碟封面供挑选,确定了片名和数量后,店家才让人去另一个地方提货。现在店家是相对安全了,可我淘碟的乐趣少了很多,主要不能方便的检验碟片,而且等候提货需要十几分钟。虽然没有陈列现货,但我仍然佩服店家的胆识。为了表示支持,在这里,我要了一张《春宫电影人》。
往右边通道继续往里走,第二家卖D碟的人气也不差,店家在门口搁了一箱DVD搞起了促销,上面写着1元1张D9影碟。我开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听了店家的高声吆喝后才大胆上去挑碟。我心想,1元1张的碟,还是D9版的,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别人只卖1元,也没什么话可说。只要他的碟能有质量好的D5的水平就行。这批促销碟的影片都比较烂,或者集数不全,以国外的居多,翻了半天,没找到什么合心意的。这里老板的生意之道很简单,靠打价格战来薄利多销,靠热情服务招引顾客。看在老板热情的为我推介影片的份上,只好挑了个《游泳池情杀案》和《???》(忘记名字了,以后补上),当作交差,毕竟只花了两元。
再往里走,第三、第四家碟商出现了。右手边的碟商以做剧集的压缩D9为主,现时上映的热门剧集都能见到,可惜我对剧集不感兴趣。左手边的一家在玻璃柜台上放了两箱D9影碟,凭我的经验,质量都不错,应该是蓝光版本的。以最新影片和稍旧商业片为主,文艺片不多,需要慢慢找寻。店主MM开价每张10元,不议价,口气很硬。我翻了半天,在这里买了一张《香港剧情电影精选I》。感觉贵了一点,但一张碟里面压缩了8部我没看过的香港经典剧情电影,包括了《何必有我》《细路祥,细路祥》《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海南鸡饭》等经典,还是国粤双语的,我觉得值了。
经验总结:越富广场一层中做D版影碟生意做得比较好的就这四家,其它的都是小打小闹。尤其是第一家,专业淘碟的值得去看一下,如果不想浪费时间挑来挑去,可以直接开一张影片清单,让老板找人帮你拿,他们如果有货肯定买给你,没货的话,你急也急不来。个人认为,越富广场的D碟生意已经没以前那么红火,所幸这里的其它经营为D商作了掩护,并挽留了最后的人脉。我印象中,以前D版也讲究品牌,现在很少人做D5,而D9的什么包装都有,我以前熟悉的品牌都可能改头换面了。看来,要在D碟市场里打拼出一个品牌,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关于D版影碟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淘碟客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但如果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的收藏影片,我们还是把目光和关注点收回影片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