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的误解
友情提示:在您阅读本文之前,请先确认您的状态为无聊的最高级模式。 如无视此提示,后果自负,恕不担待。 以前网上有篇很火的文,说到国外把恋爱相处的过程分为crush,date,relationship,engaged,married这几个阶段。当时看到觉得这种观念特别科学特别清晰,越往后关系越密,责任越大,约束也越大。两人每进入一个阶段都要经过谨慎的考虑,因为每个阶段的行为都有其代价和回报。换句话说,这种观念比咱中国人那含蓄到不知所以然的方式而言,进退都要轻松明确得多。如果国人可以引用crush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对自己每次心动更宽容一点,不必因心动一下子就掉太深,非对方不可;也不必再对那些感情丰富的人稀里糊涂冠以“花心”的难听名号;更不用因为不知如何把握感情的分寸而羞涩害怕,以至于错失了对方留下遗憾。人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去接近一个单纯的人,呆在安全的感情期间里,不必考虑过多复杂的问题。况且,国外对性和爱的观念也相对灵活,因此Love这个概念可以独立出来,获得最大的张力,以不断贴合逼近两人相处能够达到的最好感受。
正因为LOVE概念的独立性,罗曼蒂克便很容易表现出来。浪漫,也就是罗曼蒂克,也就是romance(romantic的音译在中文里已经是个名词化的词汇,因此这里也直接使用英文名词)其实是个很有异国情调的词,它的含义应当不存在中国人的传统语境中。我觉得那种清晰的恋爱环节就像许多个保险杠,保住LOVE的顺利通行,因此我猜罗曼蒂克实际上就是指LOVE的纯粹性(注意是中心语是性质)。想到这里我查了一下百科,果然有一些启发(原谅我外文史稀烂又只好临时补课)。Romance本义就是罗曼史文学,是浪漫主义的前奏和铺垫,也是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实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废话,罗曼史和浪漫主义必然是这种联系啊!)但是,Romance作为浪漫主义的前声,显然要比浪漫主义低一个档次,一方面它比较粗糙,另一方面它更具有平和的存在感。大家知道“XX主义”也就是把一种思想发展至极端的状态,Romance当然与Romanticism也存在这种区别。
我在这里不打算延伸到这些概念的哲学内涵。从大众能够接受的层面来讲,想要理解romance的涵义,只要阅读浪漫史或者浪漫主义作品,从中提取思想的共通性就可以了。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那只是因为你没时间去一一体验。因此更有冲击力的方法是学这样的剧情爱一场(废话),换句话说就是“狗血一场”。其实原本就理解纯粹性概念的人很容易明白我的意思,但是我还是要在大众层面上解释一下,然而我就发现狗血这个流行词汇非常贴合。有意思的是,单单从体现方式上,LOVE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国人所说的狗血——等等,狗血应该也是一个形容词不是么?作为对爱情的属性描述,狗血是修饰恋爱的,同时我们的语气是无可奈何,也就是承认其主体但不承认其属性。用通俗的话讲,一对男女认识不到几天就陷入热恋,然后成天粘在一起到处秀恩爱,不到一个月突然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就分手了。旁人一边想这算什么恋爱啊,一边又不得不承认他们谈了一场恋爱,于是就称其为狗血。这就是承认其主体但不承认其属性。所以狗血一词的出现证明了我说的romance是一个异国情调的词,并不是国人所熟悉的东西。
但中国人也并不是完全不接受romance,只是romance的地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并不重要,比这个重要的因素有更多。我想澄清的就是这个误解,romance是指LOVE的纯粹性,经历了浪漫主义洗礼的西方人观念中的LOVE以romance为重心。如果LOVE是个挂在两人之间的天平,romance就是那个支点。这也不是说西方人不考虑经济啊责任啊家庭背景啊这些因素,而是这些因素都只是两边的砝码。如果没有支点,就没有LOVE这个天平了,砝码也无从添加。所以西方人的LOVE里,equal这个概念一定会突出,而且是自然而然地突出了,只要有LOVE就一定会有equal的问题。总结一下,西方人的LOVE是与romance不可分割的,LOVE必然是具有romance属性的LOVE,romance必然是LOVE存在的方式,如果不romantic那便不是LOVE,如果是LOVE那一定会romantic(原谅我又很废话地把四种命题全说了一遍,但是这里不适合引用充要条件的概念)。
那么把这种具有纯粹性的“爱”放到中国人的语境里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回应:“我去,这也太天真了吧!”对于成年人,我们不好意思说人家天真,于是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去,这也太狗血了吧!”因此,很容易看出中国人的思维重点落在“成熟”上,而什么是成熟的爱呢?就是不以浪漫为中心。为什么国人要求成熟的爱,要求不能以浪漫为中心?因为我们保证不了浪漫,保证不了爱的纯粹性;并且我们也根本不看重浪漫,如果有很多种爱的环境属性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又不能兼得,大多数人还是会首先选择浪漫以外的选项,比如相貌、年龄、家境、学历、身高、收入、经历,等等。“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笑”刚好是把这种心态发展到极致,尖锐地把部分人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指出来了。浪漫在选项里往往是靠后的,即便在恋爱初期,也是靠后的。就算是遇上了一见钟情的人,也宁可放过,因为我们除了浪漫对彼此一无所知,这太不保险了。更重要的是,一切不以结婚为目标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这也是为什么《Before Sunrise》的剧情基本不可能发生在中国的原因。
为什么romance到了中国就变成了狗血?这玩意是不是真坑爹?不是,因为romance在国外有前文所言的多重保险杠护航,所以畅行无阻。而在中国,我们也为LOVE的其他一些属性保驾护航,比如对于正在持续的状态,东方要比西方远远看重。我们重分也重离,两个人在一起就是缘分,有什么鸡毛蒜皮还是忍着吧。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没了?没了也能过就过吧,分开多不好啊,说不定过一阵子又有感情了呢。除非真过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还是不要分开为好。时间久了,关系摩擦摩擦也就顺了。所以,在这种思维中,东方有着与西方的浪漫激情传统截然不同的深情传统。含情脉脉而不张扬,深沉绵厚能载万物,平时醇朴含蓄不轻易吐露心声,危时坦然自为所爱挡一切来犯。西方的爱像是战士,常规攻击很猛也很有规律但是血量忽大忽小;东方的爱像是药师,平时只补血没有什么炫目闪光效果关键时刻放大招……(我废话又多起来了,其实比喻什么的很不靠谱大家懂的……)
分开来讲,东方爱的毛病好像都把爱情过成了亲情,平时回血太慢容易积小伤成心病;西方LOVE的毛病就很可能玩得太轻松于是四处漂泊无所归依(都是废话)。好吧好吧,回到正题,我才不想为两边打圆场呢。我只是觉得,可能有人会和我一样,对开头所提到的西方人的LOVE产生误解,觉得好科学啊好明确啊好轻松啊,但是实际上又根本践行不了。因为我们在认同浪漫的时候,不经意间放弃了我们所看重的东西,又没有尊重别人LOVE的原则,这样的LOVE在我们这里自然变成了狗血。搁西方观念那这也是狗血,因为你没有努力让彼此equal,而只想着追求浪漫,好像是把天平中央不断提高加重,最后两个人都动不了,自己也被绑在上面了。恋上恋爱本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啊,又说到语法问题了。不得不说汉语的语法真是废柴啊,太混乱了。日语的“恋”[こい]是仅作为名词出现的。英语的my love其实是“我的爱人/物”,而非“我的爱”。如果有人认为,因为自己爱的是my love,所以就应该去爱“我的爱”,就忽视爱人自身的存在,把“我的爱”来看待,要求爱人达到“我的爱”的标准,如果爱人违背了“我的爱”就要挨揍……好吧,我槽点歪了。“我的爱”的中心词是“爱”,“我的爱人”的中心词是“人”,这是很不一样的。所以my love这个说法的浪漫感在于,把“爱”投射到“人”身上,也就改变了名词的所指。这种效果就跟店员对你笑眯眯地说“顾客是上帝”一样能讨到你的满心欢喜。从逻辑上讲,“爱人是爱”的几率与“顾客是上帝”一样,都为零;不过介于感情中双方思维的瞬息万变,运转速度堪比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把爱人当做至高无上的最爱这种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再换个轻松点的角度来讲。沉溺症并不是一种规范的心理病症,但是经常被广泛引用(这是轻松的角度么?!)。沉溺症就跟拖延症一样,是较为轻微的心理行为障碍。虽然轻微,但是麻烦也不少,网络沉溺症和色情沉溺症什么的听得都令人疲软了。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根据沉溺物的设定,沉溺症的概念可以用在很多事件上,比如酗酒、家暴、脏话,等等。这些都是当事人既想控制又不想控制,可以控制但又无法控制的事情。沉溺症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大健康的生活状态,因为当事人对一些特定事物失去了他本来的控制力。当事人的所有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沉溺。WELL,以这种观点来看,浪漫这玩意儿就很可疑了。为了让自己陷入甜蜜的情感里,行为也非常不理性,变得迷狂、疯癫、孤注一掷、自我放逐、轻言生死,等等。事实上许多西方影视剧和文艺作品里都是这样惨兮兮的恋爱,因为LOVE的得到而欢喜若狂,因为LOVE的失去而伤痛欲绝,为了LOVE奋不顾身抛弃所有,以悲惨的大结局来颂扬LOVE至上。But, should we have do these? 浪漫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YES,那么,这人就是沉溺于爱了。那些忧心忡忡的心理医生会说,看看我们的文学作品都教给我们什么糟糕的东西,要是人人都这么恋爱,这可不是个好兆头,他们结局并不会因此就幸福了。
反思对LOVE的误解,最关键的在于以为自己可以仿照一种模式来表达感情。虽然,不得不说当代人许多表达感情的方式都是先辈的遗产,但是依然由于个体情况的瞬息万变,人们思考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发情的速度,这些模式只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刻意认同一种模式,必然会存在自戕的隐患。我不认为西方的LOVE概念在中国会逐渐扩大市场,目前声称持开放态度的人有不少实际上是迷茫的,对自己漂流的感情毫无把握。我不认为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一种稳定情感的方式。很多人,尤其是高学历的人,应该会经历LOVE和“爱”两种观念的战场,也就是激情与深情之间的差距。
而且,东方的“爱”的扩散性要比带着romance的LOVE宽得多了。换个角度说,romance好像是让LOVE变成独一无二的最纯粹的东西;去掉了romance,LOVE就变得人人皆可了,也不再那么炫目迷人了。汉语里的“爱”并不具有炫目迷人的特征,显然就是这种不怎么带romance的爱。
最后把以上废话再拉成提纲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