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倒影-----《观立春有感》
只想谈谈理想,不想谈剧情,好吧,开始吧:
面对理想,越来越多的人们像一个硬挺不起来的老者.
岁月稀释热情的浓度,像一朵花蕾盛开前蕴含高贵独特的梦想,在绽放的一刹那才发现自己的命运竟然是被捆绑在成千上万朵廉价的花束中,等待贩买.
立春时节总是让人们充满无数的希望,然后在收获的季节中,伤痕累累.
钢琴曲的抒情在命运中抚慰每次受挫后痛点,但可悲的是"美好",只能以点的形式镶嵌在生活中,不能面面俱到的出现在生活中.赞美过后,现实总比幸福来的让你猝不及防,凝固热情的寒冷总在你不经意时越来越低.直至你肉体的麻木.但现实像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光要你消沉还不够,总要把你的心灵引向坟墓,他手握铁锤,微笑着向理想敲打,直到出现裂纹破碎,悲观是被这碎片所刺伤后产生的痛感.但,有时即使破碎,理想还在人们的内心做以最后的挣扎.这便有了点壮美的气氛.
我说不太准,"文艺青年"现在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不过细细琢磨一下,似乎又没有什么价值可估量:财富和权力.文艺青年不能靠气质和才华积累财富,也不能靠审美和情怀撼动权力.唯有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尽情感受心中的大天地.精神追求做为一种清高的口号,难免要在处处夹缝的现实社会中受到更大重力的排挤.精神在物质杂生的社会里,等同于垃圾.当王彩玲意识到她的理想不能帮助她的孩子得到健康时,她毅然舍下歌唱的理想,投入商机茫茫的市场中。
艺术不能当饭吃,或者信仰也不能当饭吃。信仰是急速发展年代里的奢侈品。人们只信能看到的,不信用意志来体会的。人们在用心灵和大脑体会世界时,世界是一片空白,人们在用身体体会世界时,世界是超大型迪士尼乐园。这种“信”已脱离了宗教的范畴,分离物质和精神。更多是对是在对艺术、文学追求的过程,新生的价值观,或者我更愿意叫这是灵魂进化的过程。我们的身体达到进化的边缘,难道意志也要消亡在这进化的边缘吗?
在这部关于文艺青年理想败落的电影中,“艺术”成为了不同命运的人相似的人生障碍,有时艺术就像吗啡。让你在现实的挫痛感中减少痛苦。反过来,艺术又使你站在更高处,让你在回落的时候,更深入的扎进现实的利刺中。有人绝望有人痛苦有人愤懑,现实像躺在床上赤裸的女人一样,媚笑着诱惑人们,而艺术像清高的女人一样严肃的凝视前方,不肯奉献自己的身体。最终,有些人恨透了理想这个清高的女人,而投身到现实的怀抱中。等等,这是理想还是交易?我是否误导了谁?理想是一种寄托,是一个不停趋向完善追求美好的过程,如果把她做为一个利益体,企图从她那里得到根本性的满足,这种不纯的动机让理想看上去像极了商业味十足的广告,低廉而劣质。所以,有时我又感觉,王彩玲进京演唱的理想中,掺杂了太多的劣质因素。我们的身体是一副载体,灵魂赋予载体更多的生命感。生命不成熟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身体,生命成熟的那一刻,人们才会去关注灵魂波动的节奏。 真正的理想总是映在这灵魂的双瞳里,闪着晶亮的光芒,黑夜也不能消散。
网络调查里关于个人未来几年的理想选择中,有关名誉、物质、玩乐等十几个选择答案,唯独没有关于思想和精神的。有的理想深深扎根在现实社会深厚腐臭的土壤中,并疯狂的生长,结出了硕大的果实,咬上去却无味;有的理想带着矫情的高贵性情,因厌恶现实的腐臭,不肯沾染那片土地,执意把根茎伸向峭壁上的一小片净土,任受冷落在艰苦环境中呵护理想缓慢的生长,于是必要遭受普罗米修斯一样的痛苦。钢铁般的现实在这个时代来回的辗压,拖着满是殉道者们血迹的强壮身躯,让一代代人臣服在他的彪悍面前。正因为人生并不能事事如意,所以在这种矛盾的对抗中,人生的意义一步步彰显出来,更准确说是一种职责,而死亡只是一次总结而已。
不论是艺术、文学、宗教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流连于不同人的灵魂之瞳中。当理想的倒影呈于河面之上时,岁月的容貌已随河水流向远方,在理想的浮影中捕捉往事,生命之花才悄然绽放。
面对理想,越来越多的人们像一个硬挺不起来的老者.
岁月稀释热情的浓度,像一朵花蕾盛开前蕴含高贵独特的梦想,在绽放的一刹那才发现自己的命运竟然是被捆绑在成千上万朵廉价的花束中,等待贩买.
立春时节总是让人们充满无数的希望,然后在收获的季节中,伤痕累累.
钢琴曲的抒情在命运中抚慰每次受挫后痛点,但可悲的是"美好",只能以点的形式镶嵌在生活中,不能面面俱到的出现在生活中.赞美过后,现实总比幸福来的让你猝不及防,凝固热情的寒冷总在你不经意时越来越低.直至你肉体的麻木.但现实像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光要你消沉还不够,总要把你的心灵引向坟墓,他手握铁锤,微笑着向理想敲打,直到出现裂纹破碎,悲观是被这碎片所刺伤后产生的痛感.但,有时即使破碎,理想还在人们的内心做以最后的挣扎.这便有了点壮美的气氛.
我说不太准,"文艺青年"现在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不过细细琢磨一下,似乎又没有什么价值可估量:财富和权力.文艺青年不能靠气质和才华积累财富,也不能靠审美和情怀撼动权力.唯有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尽情感受心中的大天地.精神追求做为一种清高的口号,难免要在处处夹缝的现实社会中受到更大重力的排挤.精神在物质杂生的社会里,等同于垃圾.当王彩玲意识到她的理想不能帮助她的孩子得到健康时,她毅然舍下歌唱的理想,投入商机茫茫的市场中。
艺术不能当饭吃,或者信仰也不能当饭吃。信仰是急速发展年代里的奢侈品。人们只信能看到的,不信用意志来体会的。人们在用心灵和大脑体会世界时,世界是一片空白,人们在用身体体会世界时,世界是超大型迪士尼乐园。这种“信”已脱离了宗教的范畴,分离物质和精神。更多是对是在对艺术、文学追求的过程,新生的价值观,或者我更愿意叫这是灵魂进化的过程。我们的身体达到进化的边缘,难道意志也要消亡在这进化的边缘吗?
在这部关于文艺青年理想败落的电影中,“艺术”成为了不同命运的人相似的人生障碍,有时艺术就像吗啡。让你在现实的挫痛感中减少痛苦。反过来,艺术又使你站在更高处,让你在回落的时候,更深入的扎进现实的利刺中。有人绝望有人痛苦有人愤懑,现实像躺在床上赤裸的女人一样,媚笑着诱惑人们,而艺术像清高的女人一样严肃的凝视前方,不肯奉献自己的身体。最终,有些人恨透了理想这个清高的女人,而投身到现实的怀抱中。等等,这是理想还是交易?我是否误导了谁?理想是一种寄托,是一个不停趋向完善追求美好的过程,如果把她做为一个利益体,企图从她那里得到根本性的满足,这种不纯的动机让理想看上去像极了商业味十足的广告,低廉而劣质。所以,有时我又感觉,王彩玲进京演唱的理想中,掺杂了太多的劣质因素。我们的身体是一副载体,灵魂赋予载体更多的生命感。生命不成熟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身体,生命成熟的那一刻,人们才会去关注灵魂波动的节奏。 真正的理想总是映在这灵魂的双瞳里,闪着晶亮的光芒,黑夜也不能消散。
网络调查里关于个人未来几年的理想选择中,有关名誉、物质、玩乐等十几个选择答案,唯独没有关于思想和精神的。有的理想深深扎根在现实社会深厚腐臭的土壤中,并疯狂的生长,结出了硕大的果实,咬上去却无味;有的理想带着矫情的高贵性情,因厌恶现实的腐臭,不肯沾染那片土地,执意把根茎伸向峭壁上的一小片净土,任受冷落在艰苦环境中呵护理想缓慢的生长,于是必要遭受普罗米修斯一样的痛苦。钢铁般的现实在这个时代来回的辗压,拖着满是殉道者们血迹的强壮身躯,让一代代人臣服在他的彪悍面前。正因为人生并不能事事如意,所以在这种矛盾的对抗中,人生的意义一步步彰显出来,更准确说是一种职责,而死亡只是一次总结而已。
不论是艺术、文学、宗教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流连于不同人的灵魂之瞳中。当理想的倒影呈于河面之上时,岁月的容貌已随河水流向远方,在理想的浮影中捕捉往事,生命之花才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