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の世紀》札记
除了加古隆出色的配乐和NHK辛苦撰集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就像于老师说的,这部纪录片的深刻动人之处在于史观。
一、山雨欲来的二十世纪
维多利亚女王在世纪之初的逝世对英国人来说是新世纪的不祥之兆,举国的悲痛中静默地躺着这个不详的预感。在二十世纪,大英帝国的辉煌与荣耀,随着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所带领的英国时代一同沉睡,而等待英国人甚而世界的更加残酷的命运,正在时代车轮的前方,渐渐逼近。对未来悲剧的无意识或者是模糊的不安,都是作为人的悲哀,最后落成宿命式的叹息。
邓肯为俄国皇室翩翩起舞,但这是哀伤的舞蹈,邓肯的心中满溢着悲痛。一个凌晨,女舞蹈家单身一人走在似乎静默的圣彼得堡街道,然而她看到了黑色的慢行的人群,还是触眼冰冷的棺椁。这些是在“血的星期日”被俄国军队射死的平民。邓肯的心中漫溢这那日清晨的黑暗与沉重,然而眼前的皇室贵族却欣然为她的舞蹈雀跃。罪恶与皇室的距离产生一种讽刺。后来沙皇全家被杀,年幼的皇女或许无辜,但这一切的荒诞同样来自这种距离。
或许爱这个字在时代飘摇中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是当托尔斯泰生前留给甘地的信中提到非暴力与爱的时候,我依然愿意相信人世应该由广博的爱来拯救,不管这种爱是怎样的难以实现。这不是理想主义,这只是精神上得一种妥协,甚而是一种自欺欺人。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自欺欺人,因为对当下的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以后事实是怎样,而是相信将来是怎样,因为这才关乎人当下的所为。
二、大量杀戮的形成
每集结束加古隆所创作的主题曲再次呈现的时候,都有一种寒冷彻骨的凄然感,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一个人面对庞大历史悲剧的时候所感到的彻骨悲伤和无法摆脱的无力感。篇末引用的丘吉尔的回忆录恰当得嵌入了这份历史悲情中,“人类造出了摧毁自己的工具,这就是人类一切荣光和勤劳的后果”。
对领袖们来说,战争和历史是他们叱咤风云的舞台,;而对百姓们来说,战争和历史意味着英国有12万士兵在一战后陷于炮火引起的恐惧和神经性疾病中,意味着巴黎出现了许多制作仿真面具的商店,只为让在战争中毁容或失去五官的士兵能够重返过去的生活。正如丘吉尔所说,凯撒和拿破仑已归故土,没有英雄再会冲锋陷阵,他们坐在安静整洁的办公室中,一个电话,就有无数士兵为之停止呼吸。他们不是英雄,是政治家。
回顾片头引用的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真让人觉得繁华和杀戮都是梦,抑或蒙着轻纱的美梦,抑或被浓雾包围的噩梦。看着影像中人们在战前的笑容,德国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地参军,笑着挥别母亲:“圣诞节再见!”,他们正欢笑着走向不可知的惨剧!身在厄运中而不自知,这才是最深的悲剧。片尾是一大片墓地,战争中死去的灵魂静静地安歇在蓝天下,他们曾经的笑容、泪水和故事,谁会关心呢?对他们而言,他们的人生比电影和小说更牵动人心,可是在时间的记录中,他们是沉默的。他们的死亡只是“大量杀戮形成”的注解。奥匈帝国崩溃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独立了,人们欢呼雀跃,几家欢喜几家忧,胜负已分,但死者已已。结局用鲜血写成。
这或许让我对一个问题更迷惑:什么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合适方式?“阿拉伯的劳伦斯”协助阿拉伯从土耳其的统治下独立,他在日记中写道,他一见到土耳其人就开枪杀死,等到事情尘埃落定之后,却常常感到满手血腥。甘地呼吁印度不要乘英国参战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要协助英国,通过英国解决印度的独立问题。这样虽然不像“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直接杀戮,反而在帮助宗主国,可是印度士兵参战却是在为英国流血。这两条路,看似一个激进一个温和,可最后都是要有人付出生命。国家之间的结,或许从一开始就需要鲜血才能解开?这太残忍了。更令人气馁的是,连流血都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低的人就要第一个去冒险,他的母亲要第一个流泪。
写到这里觉得有点悲观,或许我还不够了解历史的细节就妄下论断了。不管怎样我还是存着希望。
三、那是从曼哈顿开始的
那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失落之城和爵士时代,那是喧哗的大众社会的开始,那是曼哈顿的开始。但这恐怕不是历史上孤独的时代,一战前的黄金时代和二战后的繁荣世界都与之相仿。两次世界大战是两段美好时代的句号,不得不令人感慨。经济越繁荣,人们越迷茫。
纪录片中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充满了欢笑和梦想,解放和物欲,还有猎奇心。电台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刺激了人们的猎奇心,但是这种猎奇心有时候更像是无聊而冷酷的心。肯塔基州的青年在洞穴探险中遇险,电台广播了他遇险直至死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大众密切的关注事情的进展,但是总有一种围观猎奇的心理,让人觉得愕然。或许我还不够了解这件事的细节和全部,所以这里妄下论断也不合适。
另外一方面,阳光投下的阴影也一直相伴这个时代:无政府主义者被草率地驱逐出国,黑人被冷眼相看甚至拳脚相向,黑人的婴儿被3K党摔得脑浆迸流,意大利移民被无辜处以死刑,黑社会活动猖獗……那些从埃里斯岛到曼哈顿的移民们过着清苦的日子,承受着恶劣的劳动环境,建造了曼哈顿的光荣,却被这份光荣遗弃,今日贫穷的建造者们又如何呢?
英国人对美国的摩天大楼有着有趣的看法:那些摩天大楼正是资本主义狂热追求利益的贪婪精神的化身。在美国商人的地图中,城市里充满了空地:凡是四层以下的旧楼都可以买来毁掉,然后修起摩天大楼,赚取无尽的利润。可是危机终究来了,摩天大楼被废弃,就好像片中末尾那个穿着貂皮大衣乞讨的妇人一样。迎面走来的是战争,这或许正是芥川龙之介遗言中“朦胧的不安”。
如果阅读更多有关这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学书籍,我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四、希特勒的野心
与从曼哈顿开始的那五光十色的年代相比,经济大萧条之后的世界就如地狱一般,充满了绝望、仇恨和狂热。
作为今日民主楷模的美国,在这个时期让军队和专业暴力团体镇压罢工者,借用的是镇压共产主义的名义。对历史的想象总是导致误差和疑惑,如若不了解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工人情况,就可能在理解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中遇到障碍。不过历史学最有意思的便是这一点,抛开先入为主的社会灌入的观点,从历史细微的尘埃中发现一粒金子,它让你重新认识过去和现在,甚而深深地感动你。我们是历史中的一粒粒沙子,只是不一定有后人拾起窥看。当然总有人说这样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我总觉得森林都是树木连成的,况且那绿叶的脉络中往往隐藏着整片森林的奥秘,而这是粗略凭借想象遥望连延青葱所无法得到的。
回过头来却说这段历史时期人们的苦痛与不安。占据世界主流地位的欧洲与美国正在经历剧痛的经济大萧条,饥饿导致绝望,而绝望的人会不加选择地抓住希望的救命稻草。救命稻草是什么?当时的答案是纳粹德国和共产主义苏联。奥地利被德国吞并之后,维也纳的人们投向希特勒的目光充满的是灼烧的希望,而非亡国的颓丧。因为他们知道,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的失业率大大地降低了,过去可望不可即的家庭汽车也成为可能。德国的青年们置身于欢呼的人海中充满了兴奋和能量,不去理会默然的父亲关于豺狼的警告。如果有人怀疑希特勒,就会另有人站出来辩解,看看希特勒做出的奇迹吧,人们又有面包和工作了,德国就要回复祖先的荣耀了!在面对焚书与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德国人在自由与面包中选择了面包。与其自由地挨饿,不如作为奴隶啃食面包。或许我们很难给这个选择做任何伦理价值判断,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可以多问一个问题:放弃了自由,面包会一直有吗?
另一方面,被萧伯纳称为希望的国度的苏联,似乎是一个经济大发展,欣欣向荣,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斯大林的大胡子贴的满街都是,“老大哥在看着你”。表面的繁荣背后有一片古拉格群岛,反动分子们被强迫劳动、随意处决。若是萧翁看到此番景象,不知还会不会赞美说苏联没有阶级,人们都是朋友。其实有朋友就有敌人,树立的敌人可能比既存的弱势阶级受到更残忍野蛮的对待,又何必纠结于阶级呢。
这个时代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战争与和平。看了这集纪录片的影像资料和历史文献,更加能够理解张伯伦爵士了。在德国对捷克进行武力威胁的时候,英国海军发布了动员令,人们早早地开始挖掘战壕,佩戴防毒面具,城市里悬浮着一战的幽灵。经济本来就不景气,还要为东欧的一个国家忍受恐惧,流血牺牲?可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有丘吉尔的政治洞察力。不过战争与和平的两分问题,与自由和面包的两分问题是一样复杂的。追求和平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英国提议召开的慕尼黑会议不邀请当事国捷克参加,纵容希特勒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苏台德,与一个德国人眼见一个德籍犹太人被迫害到家破人亡而袖手旁观,是一样的。今日你允许他人的合法权利被任意践踏,他日你的合法权利就可能被同样粗暴地践踏。
饥饿、不安与对战争的恐惧是常在的,但是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罗斯福说:“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或许我们应该先做到不让恐惧夺去理性。
五、世界目睹了地狱
产生总体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刻上一条深深的伤疤了,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让人性整个开始溃烂,或许茨威格的自杀与此有关。二战没有胜利者,只有满目疮痍。
地狱的大门已经在战前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开始悄然开启,而在德国空袭荷兰与比利时,进行无差别轰炸的时候彻底向人类敞开,接下来就是无止尽的毁灭。比利时一位平民的日记中记载到,空袭开始后,人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他们的家园被炸毁,精致的家具和贵重的物品被掩埋,同时被埋没的还有记载着家庭记忆的照片和纪念物,以及希望。对一个平凡人来说,他的家是由时光沉淀出来的,屋子里的每个细节都是他生命的点滴,他可能攒了很长时间的钱为女儿买了一把精致的小提琴,也可能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特意在门口换鞋子的地方放了一张椅子。但是这些细腻的心思和苦心的经营,只要一秒不到就可以消失在空袭的呼啸声中。此时,我们可能憎恨投放炸弹的飞行员,认为他们是红了眼的杀人恶魔。其实,他们未必是恶魔,他们也看不见他们杀的人。在东京空袭中,一位美国飞行员回忆到,他劝解自己说应该杀死所有的日本人,自己只是遥控器,只需要按一下按钮!虽然如此,他内心的野蛮声音仍然无法压住良心的不安,在向下望去看到一片爆炸的时候,仍然明白他在杀人。这是从天上看,在地上的人呢?我想到了《萤火虫之墓》,对小孩来说,城市就是不断燃烧的炼狱。
善恶自然不能简单地以胜负来分,而苦难由双方共同承受。在集中营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尤其是当你看到推土机像推垃圾一样推着集中营死难者的尸骨的时候。德军对敌国进行无差别轰炸,而盟军对敌国进行的无差别轰炸总量超过德国;美国和菲律宾俘虏在巴丹行军中死伤严重,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十万德军俘虏最后只有六千人生还德国。希特勒骄傲地占领巴黎的时候,法国人的悲切是动人的;而法国人通过巷战解放巴黎之后,野蛮地对待德国俘虏,凶狠地羞辱曾经与德军交往的法国女人,则使人寒心。或许仇恨有充足而正当的理由,但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真的有益吗?这样不是成为了仇人那样的魔鬼了吗?这也是最近看《悲惨世界》在想的关于仇恨与宽容的问题。神风特遣队无疑是疯狂而残忍的,但这些队员们也是意识形态俘获的受害者,诚如纪录片所引述的,他们只是机器而已,他们的个人情感不存在,惟愿日本成为“伟大的国家”。可惜他们错认了“伟大”,这个“伟大”虚伪而惨无人道,并且不属于他们。
研究地狱,才能避免再次进入地狱。
六、在独立的旗帜下
没有亲眼目睹过殖民时代,不知道殖民帝国的颜色是什么。影像是黑白的,但我很难想象它彩色的样子。身着白色蕾丝长裙的法国贵妇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向贫穷的儿童愉快地抛洒糖果,看着争抢的小孩,她们嘴角含笑。法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雅而精致的,越南人是野蛮的,甚至只如犬畜。什么是优雅?什么是野蛮?含笑抛洒糖果优雅吗?还是挥舞长鞭抽打“野蛮人”优雅?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是通过暴力获得的,又用暴力维持着,不知是施暴者优雅,受害者野蛮,还是相反?不管怎样,暴力是违背文明的,不管它如何自诩优雅。不仅如此,它还孕育仇恨。
甘地真是民族运动领袖中的最大亮点。他在印度被称为“伟大的灵魂”,其言其行确实无愧于此。同样是受到了殖民者的虐待,为什么他的内心如此宽容平静?就像福来主教一样,拥有一种宗教式的勇气。但是仇恨与宽容的力量比较仍然使我感到困惑。最初,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面对荷枪的蛮横英国士兵,手无寸铁的平民不断受到拳打脚踢却不还手。我很怀疑施暴者无法解读这种宽容与隐忍。二战后印度通过暴动的方式而非甘地的方式取得独立,尼赫鲁与真纳代替甘地站在政治舞台的中央。甘地曾经用纺车和海盐团结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但此刻位于边缘的甘地无法再次获致这样的团结了。他四处游说,希望能够化解宗教矛盾,但是他的声音被宗教仇恨淹没。瘦骨嶙峋的甘地坐在马车上,深锁双眉:“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痛苦?印度的分裂独立是个错误,我很清楚这一点。”不久,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他那样静静地躺着,皱纹刻满容颜,像一个圣人,逐渐消失在火焰中。甘地的宽容并没有导致民族的独立和宗教的和解,但是之后印巴之间不断的流血冲突映证了甘地的谶纬。暴力可以抗拒暴政,也可以摧毁和平。谁能用好这把剑呢?
这一集最后的结语很有东方审美式的幻灭感:甘地苦心经营一生未能阻止印度分裂造成的苦难;胡志明未能亲眼看到越南统一和独立,越南仍在泥沼中与美国作战;文化大革命兴起,毛泽东在混乱不堪的权力斗争漩涡中与世长辞。民族运动,或许从其源头开始,就是一出悲剧。
七、胜者的世界分割
看这一集的时候,觉得世界就像被诅咒了似的,无论是胜者还是败者都陷于痛苦中。
在二战双方一决胜负之前,波兰战场有一段插曲,让人心寒。1944年,在苏联的援助下,波兰的士兵与平民组成了“国内军”,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一开始,国内军势如破竹,将德国军队逼得节节败退,但是苏联突然撤消了一切援助,让国内军独自对抗德国军队。军备落后、资源匮乏的国内军很快败下阵来,纳粹德国的空军再次控制了波兰的天空。据当时一位市民的回忆,波兰人再次陷入了无助与恐慌之中,他们希望看到盟军的飞机,但是只看到了纳粹的黑影。大约15万波兰人在此期间死于战争。在国内军即将消亡殆尽的时候,苏联军队由突然回到波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驱逐了德国军队,成立了亲苏的新政府,获得对波兰绝对的支配力。纪录片并没有交代苏联两次突然决策的原因,在没有查阅历史档案的前提下,我推测苏联这是借刀杀人,利用德国军队消灭国内军的力量,然后以苏联的军事力量驱逐德国,获得对波兰政治的支配。当然,这只是推测,必须要有史料才能准确地分析苏联的决策。
在战败国德国,尤其是东德,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安宁的生活。在希特勒治下的德国,人们因为反对当权者的意志突然消失,在东德,情况依然如此。再次接受战争惩罚的同时,德国人还面临着亲人的分离。在分界线穿过的一座村庄,相识的人们每到周末,便来到边界处举办聚会,喝茶聊天,相互拥抱,其乐融融的样子让人忘了这个小村落被隔为两部分。另外一方面,美国国内则兴起了麦卡锡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摧毁性力量蔓延至美国的法治与人权领域。纪录片对这一部分的介绍较少,而我对麦卡锡主义没有了解,因而也就不敢妄加评论。
唯一确定的是,二战的结束不是痛苦的结束,是另一次争夺的开始。
一、山雨欲来的二十世纪
维多利亚女王在世纪之初的逝世对英国人来说是新世纪的不祥之兆,举国的悲痛中静默地躺着这个不详的预感。在二十世纪,大英帝国的辉煌与荣耀,随着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所带领的英国时代一同沉睡,而等待英国人甚而世界的更加残酷的命运,正在时代车轮的前方,渐渐逼近。对未来悲剧的无意识或者是模糊的不安,都是作为人的悲哀,最后落成宿命式的叹息。
邓肯为俄国皇室翩翩起舞,但这是哀伤的舞蹈,邓肯的心中满溢着悲痛。一个凌晨,女舞蹈家单身一人走在似乎静默的圣彼得堡街道,然而她看到了黑色的慢行的人群,还是触眼冰冷的棺椁。这些是在“血的星期日”被俄国军队射死的平民。邓肯的心中漫溢这那日清晨的黑暗与沉重,然而眼前的皇室贵族却欣然为她的舞蹈雀跃。罪恶与皇室的距离产生一种讽刺。后来沙皇全家被杀,年幼的皇女或许无辜,但这一切的荒诞同样来自这种距离。
或许爱这个字在时代飘摇中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是当托尔斯泰生前留给甘地的信中提到非暴力与爱的时候,我依然愿意相信人世应该由广博的爱来拯救,不管这种爱是怎样的难以实现。这不是理想主义,这只是精神上得一种妥协,甚而是一种自欺欺人。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自欺欺人,因为对当下的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以后事实是怎样,而是相信将来是怎样,因为这才关乎人当下的所为。
二、大量杀戮的形成
每集结束加古隆所创作的主题曲再次呈现的时候,都有一种寒冷彻骨的凄然感,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一个人面对庞大历史悲剧的时候所感到的彻骨悲伤和无法摆脱的无力感。篇末引用的丘吉尔的回忆录恰当得嵌入了这份历史悲情中,“人类造出了摧毁自己的工具,这就是人类一切荣光和勤劳的后果”。
对领袖们来说,战争和历史是他们叱咤风云的舞台,;而对百姓们来说,战争和历史意味着英国有12万士兵在一战后陷于炮火引起的恐惧和神经性疾病中,意味着巴黎出现了许多制作仿真面具的商店,只为让在战争中毁容或失去五官的士兵能够重返过去的生活。正如丘吉尔所说,凯撒和拿破仑已归故土,没有英雄再会冲锋陷阵,他们坐在安静整洁的办公室中,一个电话,就有无数士兵为之停止呼吸。他们不是英雄,是政治家。
回顾片头引用的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真让人觉得繁华和杀戮都是梦,抑或蒙着轻纱的美梦,抑或被浓雾包围的噩梦。看着影像中人们在战前的笑容,德国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地参军,笑着挥别母亲:“圣诞节再见!”,他们正欢笑着走向不可知的惨剧!身在厄运中而不自知,这才是最深的悲剧。片尾是一大片墓地,战争中死去的灵魂静静地安歇在蓝天下,他们曾经的笑容、泪水和故事,谁会关心呢?对他们而言,他们的人生比电影和小说更牵动人心,可是在时间的记录中,他们是沉默的。他们的死亡只是“大量杀戮形成”的注解。奥匈帝国崩溃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独立了,人们欢呼雀跃,几家欢喜几家忧,胜负已分,但死者已已。结局用鲜血写成。
这或许让我对一个问题更迷惑:什么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合适方式?“阿拉伯的劳伦斯”协助阿拉伯从土耳其的统治下独立,他在日记中写道,他一见到土耳其人就开枪杀死,等到事情尘埃落定之后,却常常感到满手血腥。甘地呼吁印度不要乘英国参战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要协助英国,通过英国解决印度的独立问题。这样虽然不像“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直接杀戮,反而在帮助宗主国,可是印度士兵参战却是在为英国流血。这两条路,看似一个激进一个温和,可最后都是要有人付出生命。国家之间的结,或许从一开始就需要鲜血才能解开?这太残忍了。更令人气馁的是,连流血都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低的人就要第一个去冒险,他的母亲要第一个流泪。
写到这里觉得有点悲观,或许我还不够了解历史的细节就妄下论断了。不管怎样我还是存着希望。
三、那是从曼哈顿开始的
那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失落之城和爵士时代,那是喧哗的大众社会的开始,那是曼哈顿的开始。但这恐怕不是历史上孤独的时代,一战前的黄金时代和二战后的繁荣世界都与之相仿。两次世界大战是两段美好时代的句号,不得不令人感慨。经济越繁荣,人们越迷茫。
纪录片中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充满了欢笑和梦想,解放和物欲,还有猎奇心。电台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刺激了人们的猎奇心,但是这种猎奇心有时候更像是无聊而冷酷的心。肯塔基州的青年在洞穴探险中遇险,电台广播了他遇险直至死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大众密切的关注事情的进展,但是总有一种围观猎奇的心理,让人觉得愕然。或许我还不够了解这件事的细节和全部,所以这里妄下论断也不合适。
另外一方面,阳光投下的阴影也一直相伴这个时代:无政府主义者被草率地驱逐出国,黑人被冷眼相看甚至拳脚相向,黑人的婴儿被3K党摔得脑浆迸流,意大利移民被无辜处以死刑,黑社会活动猖獗……那些从埃里斯岛到曼哈顿的移民们过着清苦的日子,承受着恶劣的劳动环境,建造了曼哈顿的光荣,却被这份光荣遗弃,今日贫穷的建造者们又如何呢?
英国人对美国的摩天大楼有着有趣的看法:那些摩天大楼正是资本主义狂热追求利益的贪婪精神的化身。在美国商人的地图中,城市里充满了空地:凡是四层以下的旧楼都可以买来毁掉,然后修起摩天大楼,赚取无尽的利润。可是危机终究来了,摩天大楼被废弃,就好像片中末尾那个穿着貂皮大衣乞讨的妇人一样。迎面走来的是战争,这或许正是芥川龙之介遗言中“朦胧的不安”。
如果阅读更多有关这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学书籍,我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四、希特勒的野心
与从曼哈顿开始的那五光十色的年代相比,经济大萧条之后的世界就如地狱一般,充满了绝望、仇恨和狂热。
作为今日民主楷模的美国,在这个时期让军队和专业暴力团体镇压罢工者,借用的是镇压共产主义的名义。对历史的想象总是导致误差和疑惑,如若不了解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工人情况,就可能在理解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中遇到障碍。不过历史学最有意思的便是这一点,抛开先入为主的社会灌入的观点,从历史细微的尘埃中发现一粒金子,它让你重新认识过去和现在,甚而深深地感动你。我们是历史中的一粒粒沙子,只是不一定有后人拾起窥看。当然总有人说这样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我总觉得森林都是树木连成的,况且那绿叶的脉络中往往隐藏着整片森林的奥秘,而这是粗略凭借想象遥望连延青葱所无法得到的。
回过头来却说这段历史时期人们的苦痛与不安。占据世界主流地位的欧洲与美国正在经历剧痛的经济大萧条,饥饿导致绝望,而绝望的人会不加选择地抓住希望的救命稻草。救命稻草是什么?当时的答案是纳粹德国和共产主义苏联。奥地利被德国吞并之后,维也纳的人们投向希特勒的目光充满的是灼烧的希望,而非亡国的颓丧。因为他们知道,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的失业率大大地降低了,过去可望不可即的家庭汽车也成为可能。德国的青年们置身于欢呼的人海中充满了兴奋和能量,不去理会默然的父亲关于豺狼的警告。如果有人怀疑希特勒,就会另有人站出来辩解,看看希特勒做出的奇迹吧,人们又有面包和工作了,德国就要回复祖先的荣耀了!在面对焚书与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德国人在自由与面包中选择了面包。与其自由地挨饿,不如作为奴隶啃食面包。或许我们很难给这个选择做任何伦理价值判断,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可以多问一个问题:放弃了自由,面包会一直有吗?
另一方面,被萧伯纳称为希望的国度的苏联,似乎是一个经济大发展,欣欣向荣,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斯大林的大胡子贴的满街都是,“老大哥在看着你”。表面的繁荣背后有一片古拉格群岛,反动分子们被强迫劳动、随意处决。若是萧翁看到此番景象,不知还会不会赞美说苏联没有阶级,人们都是朋友。其实有朋友就有敌人,树立的敌人可能比既存的弱势阶级受到更残忍野蛮的对待,又何必纠结于阶级呢。
这个时代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战争与和平。看了这集纪录片的影像资料和历史文献,更加能够理解张伯伦爵士了。在德国对捷克进行武力威胁的时候,英国海军发布了动员令,人们早早地开始挖掘战壕,佩戴防毒面具,城市里悬浮着一战的幽灵。经济本来就不景气,还要为东欧的一个国家忍受恐惧,流血牺牲?可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有丘吉尔的政治洞察力。不过战争与和平的两分问题,与自由和面包的两分问题是一样复杂的。追求和平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英国提议召开的慕尼黑会议不邀请当事国捷克参加,纵容希特勒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苏台德,与一个德国人眼见一个德籍犹太人被迫害到家破人亡而袖手旁观,是一样的。今日你允许他人的合法权利被任意践踏,他日你的合法权利就可能被同样粗暴地践踏。
饥饿、不安与对战争的恐惧是常在的,但是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罗斯福说:“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或许我们应该先做到不让恐惧夺去理性。
五、世界目睹了地狱
产生总体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刻上一条深深的伤疤了,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让人性整个开始溃烂,或许茨威格的自杀与此有关。二战没有胜利者,只有满目疮痍。
地狱的大门已经在战前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开始悄然开启,而在德国空袭荷兰与比利时,进行无差别轰炸的时候彻底向人类敞开,接下来就是无止尽的毁灭。比利时一位平民的日记中记载到,空袭开始后,人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他们的家园被炸毁,精致的家具和贵重的物品被掩埋,同时被埋没的还有记载着家庭记忆的照片和纪念物,以及希望。对一个平凡人来说,他的家是由时光沉淀出来的,屋子里的每个细节都是他生命的点滴,他可能攒了很长时间的钱为女儿买了一把精致的小提琴,也可能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特意在门口换鞋子的地方放了一张椅子。但是这些细腻的心思和苦心的经营,只要一秒不到就可以消失在空袭的呼啸声中。此时,我们可能憎恨投放炸弹的飞行员,认为他们是红了眼的杀人恶魔。其实,他们未必是恶魔,他们也看不见他们杀的人。在东京空袭中,一位美国飞行员回忆到,他劝解自己说应该杀死所有的日本人,自己只是遥控器,只需要按一下按钮!虽然如此,他内心的野蛮声音仍然无法压住良心的不安,在向下望去看到一片爆炸的时候,仍然明白他在杀人。这是从天上看,在地上的人呢?我想到了《萤火虫之墓》,对小孩来说,城市就是不断燃烧的炼狱。
善恶自然不能简单地以胜负来分,而苦难由双方共同承受。在集中营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尤其是当你看到推土机像推垃圾一样推着集中营死难者的尸骨的时候。德军对敌国进行无差别轰炸,而盟军对敌国进行的无差别轰炸总量超过德国;美国和菲律宾俘虏在巴丹行军中死伤严重,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十万德军俘虏最后只有六千人生还德国。希特勒骄傲地占领巴黎的时候,法国人的悲切是动人的;而法国人通过巷战解放巴黎之后,野蛮地对待德国俘虏,凶狠地羞辱曾经与德军交往的法国女人,则使人寒心。或许仇恨有充足而正当的理由,但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真的有益吗?这样不是成为了仇人那样的魔鬼了吗?这也是最近看《悲惨世界》在想的关于仇恨与宽容的问题。神风特遣队无疑是疯狂而残忍的,但这些队员们也是意识形态俘获的受害者,诚如纪录片所引述的,他们只是机器而已,他们的个人情感不存在,惟愿日本成为“伟大的国家”。可惜他们错认了“伟大”,这个“伟大”虚伪而惨无人道,并且不属于他们。
研究地狱,才能避免再次进入地狱。
六、在独立的旗帜下
没有亲眼目睹过殖民时代,不知道殖民帝国的颜色是什么。影像是黑白的,但我很难想象它彩色的样子。身着白色蕾丝长裙的法国贵妇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向贫穷的儿童愉快地抛洒糖果,看着争抢的小孩,她们嘴角含笑。法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雅而精致的,越南人是野蛮的,甚至只如犬畜。什么是优雅?什么是野蛮?含笑抛洒糖果优雅吗?还是挥舞长鞭抽打“野蛮人”优雅?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是通过暴力获得的,又用暴力维持着,不知是施暴者优雅,受害者野蛮,还是相反?不管怎样,暴力是违背文明的,不管它如何自诩优雅。不仅如此,它还孕育仇恨。
甘地真是民族运动领袖中的最大亮点。他在印度被称为“伟大的灵魂”,其言其行确实无愧于此。同样是受到了殖民者的虐待,为什么他的内心如此宽容平静?就像福来主教一样,拥有一种宗教式的勇气。但是仇恨与宽容的力量比较仍然使我感到困惑。最初,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面对荷枪的蛮横英国士兵,手无寸铁的平民不断受到拳打脚踢却不还手。我很怀疑施暴者无法解读这种宽容与隐忍。二战后印度通过暴动的方式而非甘地的方式取得独立,尼赫鲁与真纳代替甘地站在政治舞台的中央。甘地曾经用纺车和海盐团结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但此刻位于边缘的甘地无法再次获致这样的团结了。他四处游说,希望能够化解宗教矛盾,但是他的声音被宗教仇恨淹没。瘦骨嶙峋的甘地坐在马车上,深锁双眉:“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痛苦?印度的分裂独立是个错误,我很清楚这一点。”不久,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他那样静静地躺着,皱纹刻满容颜,像一个圣人,逐渐消失在火焰中。甘地的宽容并没有导致民族的独立和宗教的和解,但是之后印巴之间不断的流血冲突映证了甘地的谶纬。暴力可以抗拒暴政,也可以摧毁和平。谁能用好这把剑呢?
这一集最后的结语很有东方审美式的幻灭感:甘地苦心经营一生未能阻止印度分裂造成的苦难;胡志明未能亲眼看到越南统一和独立,越南仍在泥沼中与美国作战;文化大革命兴起,毛泽东在混乱不堪的权力斗争漩涡中与世长辞。民族运动,或许从其源头开始,就是一出悲剧。
七、胜者的世界分割
看这一集的时候,觉得世界就像被诅咒了似的,无论是胜者还是败者都陷于痛苦中。
在二战双方一决胜负之前,波兰战场有一段插曲,让人心寒。1944年,在苏联的援助下,波兰的士兵与平民组成了“国内军”,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一开始,国内军势如破竹,将德国军队逼得节节败退,但是苏联突然撤消了一切援助,让国内军独自对抗德国军队。军备落后、资源匮乏的国内军很快败下阵来,纳粹德国的空军再次控制了波兰的天空。据当时一位市民的回忆,波兰人再次陷入了无助与恐慌之中,他们希望看到盟军的飞机,但是只看到了纳粹的黑影。大约15万波兰人在此期间死于战争。在国内军即将消亡殆尽的时候,苏联军队由突然回到波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驱逐了德国军队,成立了亲苏的新政府,获得对波兰绝对的支配力。纪录片并没有交代苏联两次突然决策的原因,在没有查阅历史档案的前提下,我推测苏联这是借刀杀人,利用德国军队消灭国内军的力量,然后以苏联的军事力量驱逐德国,获得对波兰政治的支配。当然,这只是推测,必须要有史料才能准确地分析苏联的决策。
在战败国德国,尤其是东德,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安宁的生活。在希特勒治下的德国,人们因为反对当权者的意志突然消失,在东德,情况依然如此。再次接受战争惩罚的同时,德国人还面临着亲人的分离。在分界线穿过的一座村庄,相识的人们每到周末,便来到边界处举办聚会,喝茶聊天,相互拥抱,其乐融融的样子让人忘了这个小村落被隔为两部分。另外一方面,美国国内则兴起了麦卡锡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摧毁性力量蔓延至美国的法治与人权领域。纪录片对这一部分的介绍较少,而我对麦卡锡主义没有了解,因而也就不敢妄加评论。
唯一确定的是,二战的结束不是痛苦的结束,是另一次争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