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
小时候骑车,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小哥已经放开了手却骗我说,你尽管大胆骑,后面我帮你把着呢。等我慢慢稳住了车感觉能自如应付时,向后张望一眼,发现他已在十米开外的地方朝我一个劲的摆手和点头,这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会骑自行车了。
不是说大话,我学会骑车那年才刚满六岁,是在秋日里的黄昏下在晒满稻谷的道场上学会的。晒了一整天太阳的稻谷跟人一样肤色由当初的青黄变成了古铜,被小哥用木耙子堆成了一个小山包。每年这个时节整个村庄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充满童年记忆的稻香。这种香味容易使人感性,追忆往事。
而我才六岁,没有往事好追,只能站在一旁扶着自行车等着小哥做着手上的活。眼看小哥即将收工,就吃力的把跟我人差不多高的自行车推上道场,暗示他不要忘记承诺可以开始教了。选择小哥当我的自行车启蒙教练是有原因的,在我眼中他是村里面自行车骑的最好的人。在六岁之前,我常常坐在车后座把着坐凳下面的钢制弹簧,跟着他去赴约或者赴架(这不就是往事吗?)。他人缘好,朋友很多,他们经常约他去玩,打架的时候当然也会约他。无论是去干什么小哥总是将车骑得很快,一种一个不到六岁的孩童无法承受的快。骑到嗨时,他会玩起杂技把两只手行车把上放掉,在我们那边称为“双脱手”,然后让我看。这刺激,对于我来说又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我只敢将头从后背慢慢地挪出来,只用一边的眼睛偷瞄,瞄一眼就把头立刻收回来,然后把弹簧握得更紧。我是怕他的杂技对我的视觉冲击太大,亮瞎了我的眼。但怕归怕,小哥的英勇果敢还是征服了我的童心,从此以后我就对他佩服不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他来教我骑车的原因。我也要亮瞎别人的眼,我当时心里暗暗想。
凡事从上手到应用自如都有一个过程,学骑自行车也是这样,只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快的一两天,慢的一两月。我也需要这个过程,需要反复的练车。一开始我练车,只在道场上骑。农村的道场几乎每个人家都有,其大小相对于晾晒而言显得充裕,但若是练车的话就相当拮据了,重点体现在转弯这个技术动作上。我经常选择一块村子里最大的道场上练车,动车起步滑行上车,踏车刹车减速转弯,面积仍不够用,弄得我时常撞完北墙撞东墙,撞完东墙撞南墙,撞完南墙才勉强能回头。车停一看,轮胎印记几乎划满了道场上的每一个角落。我很郁结,心想连这基本动作都完成不了“双脱手”就更没希望了。就在这时不知从那里骂出一句话来:“强强啊,你这倒霉孩子,不要在我家的稻谷上练车,每天要被你划掉好几斤,要练去前面大路上。”农村的路那个时候都是泥质的,泥若是湿点,自行车驶过车胎上就都是泥,骑起来相当费力。我那天的状况就是这样,从那个道场下来的时候车胎上沾满了稻谷,一推根本动不了,原是车胎上的稻谷卡住了车罩。
我们村前面有一条能通往县城的主路,路两边是给田输水的水沟,一米多宽半米多深。我之后的大部分练习都是在这条主路上完成的。但那时农村的路还不是水泥或柏油,多是用碎石子铺就,自行车走在上面会感到软绵吃力,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不好控制因素。小哥提醒我说,车没到熟练之前不要去那里练车,车多不平你会很容易被绊倒沟里去的。我初生牛犊不怕沟,所以不信他的,一个人偷偷去练,经常一练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大姨见我不回家就满村的找,边找边喊:“强强——,吃饭啦——,你这倒霉孩子不要每次吃饭都让我找。”大部分情况大姨都是在水沟里把我找到,她一边拽我一边骂骂咧咧:“你看我等下怎么揍你哥,整天就知道在外面玩儿也不看紧你……”到后来大姨也就习以为常了,快吃晚饭的时候见我不在,就对小哥说:“阿明啊要吃饭了,快把你弟弟从水沟里拉出来。”我至今仍清楚记得小哥最后一次把我从水沟里拉出来的时候对我说的话,“强强啊,你看那个小孩跟你一样,十五岁了骑车还会掉进沟里?我快被你大姨骂死了。”从那时起,我骑车就应用自如了。
对于喜欢骑行的人来说,车的样式自是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要胜于骑行本身。这也很好理解,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双脱手”时骑的是一辆“捷安特”牌高级的山地赛车,路过的人一般会投以欣赏的目光,然后心想:“好一个拉风的少年啊!”;但如果我屁股底下的坐骑变成了“老大妈式”女式自行车,他们一般会这样想:“乡村结合部的二货,抽风不要命啦!”这样,我们也能得出一个真理,这真理就是:你做一件事时,别太在意他在别人眼中的意义,因为他们往往是“以貌取人”,女式自行车也能玩出“双脱手”时的快感。
我在十六岁之前用的就是女式自行车。这种车型,前面多半有车篮,中间没有横杠,不似赛车和二八型自行车,后凳坐上去脚能撑着地,所以必须将脚弯起来放在车轮两边的铁杠上。样子算得上是丑。十六岁之后我意识到了这点,然后便坚决不去骑这类的自行车,有时宁愿走也不愿骑。我开始发育,懂得要面子了。就在当时,山地赛车在县城内慢慢流行起来,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以至于成为了这个年龄段的标配之一。标配大抵包括三样,山地赛车、耐克阿迪球鞋、小灵通,一样都不能少。我来自城乡结合部,家庭状况不及他人,所以这三样中没有一样是我都有的。那时父母已经将家定居在了县城,为了上学我也住在了那里,没有特别的事情我是不会走出家门去街上瞎溜达的。我怕走在街上遇到行似一阵风的“赛车少年”,他们望着我的眼睛仿佛在说:兄弟,你怎么就没一辆我这样的赛车呢?这眼神让人心生羡慕嫉妒,还有恨。
这恨是给我爸的,无论我怎样央求他给我买一辆赛车,他都不同意,说,你妈那辆正巧没人用,你拿去用好了。我说不行,那样的车不安全,没有刹车抱死系统,也没有变速装置,骑起来很容易撞车受伤的,你希望你儿子受伤吗?他说我说的都是屁话,赛车要车篮没车蓝要后凳没后凳的,用起来还不实惠呢。我说这都没关系的,拿东西我可以一只手拎着,带人可以让他坐前面的横杠上。他说,这样就安全啦?然后把我摁在沙发上打了一顿,边打边说,我每天只抽10块钱的烟你也不学着点,整天就知道给我花钱败家。我妈看着我被打,心里过意不去。她偷偷跟我说,你爸整天就知道抽烟还有脸打你?别担心儿子,他不同意老妈帮你去买。我噙着眼泪仍眼光一闪,心想还是娘亲。
买车其实很快,第二天就到手了。我心里迫不及待,还没来得及上锁我就提胯上车往街上去了。我这是去寻找一些熟悉的身影,并在相遇时投以一个熟悉的眼神,眼神里传递着这样一句话:兄弟,你怎么就没一辆我这样的拉风赛车呢?真不巧,当天我并未遇到。又不幸,第二天新车就被偷了。
到了近几年,家乡的经济坐火箭,没心没肺地向前窜,没有半点停下来的意思。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了变化,街上的自行车和行人逐渐少了起来,电动车和汽车慢慢多了起来。今年过年我带着我小哥的女儿去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临走时,大姨把侄女抱上电动车对她说:“你这倒霉孩子,不让你去非吵着去,电影票可贵着咧。”然后转身对我说:“你慢慢开,现在出事的都是电动车,电动车撞汽车那里撞的过,所以宁可慢慢开,记住没?”我应声允诺,表示小侄女在车上我不敢乱来。大姨转身便走回家去,刚走到门口我将出发时他又把我叫住了,小碎步跑过来跟我说;“不要掉沟里去了,现在都是用水泥砌好的咧。”
不是说大话,我学会骑车那年才刚满六岁,是在秋日里的黄昏下在晒满稻谷的道场上学会的。晒了一整天太阳的稻谷跟人一样肤色由当初的青黄变成了古铜,被小哥用木耙子堆成了一个小山包。每年这个时节整个村庄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充满童年记忆的稻香。这种香味容易使人感性,追忆往事。
而我才六岁,没有往事好追,只能站在一旁扶着自行车等着小哥做着手上的活。眼看小哥即将收工,就吃力的把跟我人差不多高的自行车推上道场,暗示他不要忘记承诺可以开始教了。选择小哥当我的自行车启蒙教练是有原因的,在我眼中他是村里面自行车骑的最好的人。在六岁之前,我常常坐在车后座把着坐凳下面的钢制弹簧,跟着他去赴约或者赴架(这不就是往事吗?)。他人缘好,朋友很多,他们经常约他去玩,打架的时候当然也会约他。无论是去干什么小哥总是将车骑得很快,一种一个不到六岁的孩童无法承受的快。骑到嗨时,他会玩起杂技把两只手行车把上放掉,在我们那边称为“双脱手”,然后让我看。这刺激,对于我来说又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我只敢将头从后背慢慢地挪出来,只用一边的眼睛偷瞄,瞄一眼就把头立刻收回来,然后把弹簧握得更紧。我是怕他的杂技对我的视觉冲击太大,亮瞎了我的眼。但怕归怕,小哥的英勇果敢还是征服了我的童心,从此以后我就对他佩服不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他来教我骑车的原因。我也要亮瞎别人的眼,我当时心里暗暗想。
凡事从上手到应用自如都有一个过程,学骑自行车也是这样,只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快的一两天,慢的一两月。我也需要这个过程,需要反复的练车。一开始我练车,只在道场上骑。农村的道场几乎每个人家都有,其大小相对于晾晒而言显得充裕,但若是练车的话就相当拮据了,重点体现在转弯这个技术动作上。我经常选择一块村子里最大的道场上练车,动车起步滑行上车,踏车刹车减速转弯,面积仍不够用,弄得我时常撞完北墙撞东墙,撞完东墙撞南墙,撞完南墙才勉强能回头。车停一看,轮胎印记几乎划满了道场上的每一个角落。我很郁结,心想连这基本动作都完成不了“双脱手”就更没希望了。就在这时不知从那里骂出一句话来:“强强啊,你这倒霉孩子,不要在我家的稻谷上练车,每天要被你划掉好几斤,要练去前面大路上。”农村的路那个时候都是泥质的,泥若是湿点,自行车驶过车胎上就都是泥,骑起来相当费力。我那天的状况就是这样,从那个道场下来的时候车胎上沾满了稻谷,一推根本动不了,原是车胎上的稻谷卡住了车罩。
我们村前面有一条能通往县城的主路,路两边是给田输水的水沟,一米多宽半米多深。我之后的大部分练习都是在这条主路上完成的。但那时农村的路还不是水泥或柏油,多是用碎石子铺就,自行车走在上面会感到软绵吃力,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不好控制因素。小哥提醒我说,车没到熟练之前不要去那里练车,车多不平你会很容易被绊倒沟里去的。我初生牛犊不怕沟,所以不信他的,一个人偷偷去练,经常一练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大姨见我不回家就满村的找,边找边喊:“强强——,吃饭啦——,你这倒霉孩子不要每次吃饭都让我找。”大部分情况大姨都是在水沟里把我找到,她一边拽我一边骂骂咧咧:“你看我等下怎么揍你哥,整天就知道在外面玩儿也不看紧你……”到后来大姨也就习以为常了,快吃晚饭的时候见我不在,就对小哥说:“阿明啊要吃饭了,快把你弟弟从水沟里拉出来。”我至今仍清楚记得小哥最后一次把我从水沟里拉出来的时候对我说的话,“强强啊,你看那个小孩跟你一样,十五岁了骑车还会掉进沟里?我快被你大姨骂死了。”从那时起,我骑车就应用自如了。
对于喜欢骑行的人来说,车的样式自是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要胜于骑行本身。这也很好理解,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双脱手”时骑的是一辆“捷安特”牌高级的山地赛车,路过的人一般会投以欣赏的目光,然后心想:“好一个拉风的少年啊!”;但如果我屁股底下的坐骑变成了“老大妈式”女式自行车,他们一般会这样想:“乡村结合部的二货,抽风不要命啦!”这样,我们也能得出一个真理,这真理就是:你做一件事时,别太在意他在别人眼中的意义,因为他们往往是“以貌取人”,女式自行车也能玩出“双脱手”时的快感。
我在十六岁之前用的就是女式自行车。这种车型,前面多半有车篮,中间没有横杠,不似赛车和二八型自行车,后凳坐上去脚能撑着地,所以必须将脚弯起来放在车轮两边的铁杠上。样子算得上是丑。十六岁之后我意识到了这点,然后便坚决不去骑这类的自行车,有时宁愿走也不愿骑。我开始发育,懂得要面子了。就在当时,山地赛车在县城内慢慢流行起来,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以至于成为了这个年龄段的标配之一。标配大抵包括三样,山地赛车、耐克阿迪球鞋、小灵通,一样都不能少。我来自城乡结合部,家庭状况不及他人,所以这三样中没有一样是我都有的。那时父母已经将家定居在了县城,为了上学我也住在了那里,没有特别的事情我是不会走出家门去街上瞎溜达的。我怕走在街上遇到行似一阵风的“赛车少年”,他们望着我的眼睛仿佛在说:兄弟,你怎么就没一辆我这样的赛车呢?这眼神让人心生羡慕嫉妒,还有恨。
这恨是给我爸的,无论我怎样央求他给我买一辆赛车,他都不同意,说,你妈那辆正巧没人用,你拿去用好了。我说不行,那样的车不安全,没有刹车抱死系统,也没有变速装置,骑起来很容易撞车受伤的,你希望你儿子受伤吗?他说我说的都是屁话,赛车要车篮没车蓝要后凳没后凳的,用起来还不实惠呢。我说这都没关系的,拿东西我可以一只手拎着,带人可以让他坐前面的横杠上。他说,这样就安全啦?然后把我摁在沙发上打了一顿,边打边说,我每天只抽10块钱的烟你也不学着点,整天就知道给我花钱败家。我妈看着我被打,心里过意不去。她偷偷跟我说,你爸整天就知道抽烟还有脸打你?别担心儿子,他不同意老妈帮你去买。我噙着眼泪仍眼光一闪,心想还是娘亲。
买车其实很快,第二天就到手了。我心里迫不及待,还没来得及上锁我就提胯上车往街上去了。我这是去寻找一些熟悉的身影,并在相遇时投以一个熟悉的眼神,眼神里传递着这样一句话:兄弟,你怎么就没一辆我这样的拉风赛车呢?真不巧,当天我并未遇到。又不幸,第二天新车就被偷了。
到了近几年,家乡的经济坐火箭,没心没肺地向前窜,没有半点停下来的意思。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了变化,街上的自行车和行人逐渐少了起来,电动车和汽车慢慢多了起来。今年过年我带着我小哥的女儿去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临走时,大姨把侄女抱上电动车对她说:“你这倒霉孩子,不让你去非吵着去,电影票可贵着咧。”然后转身对我说:“你慢慢开,现在出事的都是电动车,电动车撞汽车那里撞的过,所以宁可慢慢开,记住没?”我应声允诺,表示小侄女在车上我不敢乱来。大姨转身便走回家去,刚走到门口我将出发时他又把我叫住了,小碎步跑过来跟我说;“不要掉沟里去了,现在都是用水泥砌好的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