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恩曼传》小札
前言:
冲着费曼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我拜读了菲格雷继《混沌传》与《牛顿传》之后的另一部科普作品《费曼传》。菲格雷的创作的冲动来即源于他在创作上述倆部作品过程中他所访问的科学家们对同一个名字投注了前所未见的奇特情感-里查德.费曼,这激发了他极大的兴趣想去了解这位传说中的科学鬼才。
费曼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量子力学科学家,江安图书馆书架上那本页面枯黄且起了皱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或许还令我们惊愕不已并让我们从心里记住了他。但在菲格雷的笔下,他是一位集科学大师,鼓手,开锁专家与酒吧里的情场高手等诸多闪亮角色于一身的百年难遇的鬼才。
外篇:
本书从居住在纽约皇后区的费曼的犹太移民后代家族谈起,讲述了一个父亲因自身潜力与经济条件所限而把自己的科学家梦想寄托给了自己的孩子并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引导孩子自由地学习与积极地去思考而不是去强求对鸟类的名字之类的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一点在他晚年的感慨里得到了印证,“尝试错误,发现,自由地探讨,这些都是求知的原则”。童年时代的费曼乐于摆弄着收音机听音乐并以此为题材创造了一部小说,还创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他还在《费曼物理学讲义》中多有引述他童年时代的在大自然界的奇特体验作为他物理直觉的代表…在法兰克威的小学与中学生涯里,费曼就开始积极去践行父亲的教诲,闯了很多祸,也赢得了“怪家伙”的称号。现在让孩子去学奥数什么的家长都弱爆了。
费曼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就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数学能力,直接去听研究生二年级的微积分课程。四年后被保送到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与他终生的对手施温格相比,他的大学与研究生生涯的确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然而他在原创性上的努力都足以让很多人汗颜。例如还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利用自己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伯努利方程替大四学长解难题,在读研究生时候为研究量子力学问题而发明了“路径积分”。
摆不脱那个时代战争的影响,还没有毕业的他被招进了曼哈顿计划,与当时顶级的科学奥本海默,费米等一起为研制原子弹而努力。期间他锻炼出来了他那奇特的敲鼓技术与开锁技术,对他来说这与研究量子力学同样是种快感。获得博士学位后,不幸的是自己不顾家人和学校反对娶来的爱妻阿林的患病去世一度让他伤心欲绝,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却成了一位绝对的情场高手,甚至说是极其风流的家伙,这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受到内特的邀请,他勉强收住了自己放荡不羁的性子前往康奈尔大学教书,然而几年的讲台生涯让他因不批改考卷等问题而受责难,更产生了前所没有的困惑,感觉自己被战争耽误了以至于感觉有点落伍了,与纯粹的物理研究分离了许久。在随后的轮休的一年里,他前往巴西做了个访问学者并痛斥了巴西教室里强求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与体会的教学方式。他的教训在现在中国的大学也是同样适用的。
他的呼声在随后他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时体现得淋漓尽致。费曼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的名声逐渐确立起来,随着他越来越显示出在数学上直觉性的才能和对物理学的深刻的洞察力,“天才”这个词也越来越多地与他联系在一起了。也正是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课教室里,《费曼物理学讲义》的语音版问世了,绝对是经典,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啊,以至于后来本科生差不多都跑了,课堂上坐着的多是费曼的同事与研究生了。物理学研究上,他终于在挣扎了许久之后集中注意力,在很多领域登堂入室,从物理到生物,再到超流体。很多科学家在做研究之前都要质疑研究的问题是不是被刻上“费曼到此一游了”。1965年他与此时已被他创作的费曼图击败的对手施温格以及日本科学家朝永振三郎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达到了科学家事业的最高峰。作为对直觉大师最好的诠释,他用一杯冰水及一只橡皮环证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出事原因。
倆年后他因患癌症去世。死前遗言“死很无聊,我讨厌它。”
费曼与很多著名科学家不同的是他的早年里都是在不断地尝试,其主要成绩都是在中年以后做出的。与费米,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更不同,他是美国土生土长的第一位科学大师。
他终生的竞争对手施温格华丽且严谨的追悼词给出了对费曼最好的评语:
“他是个正直的人,是一位卓越的直觉大师,对于那些敢于追寻不同鼓声前进来说他是值得师法的对象。”
出生富商家庭的施温格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年少时候就论文满天飞,誉满学术界了。有趣的是,恰如电影《美丽心灵》塑造纳什与其竞争对象Hansen一样,施温格是上天有意塑造来与费曼对立的家伙。一个衣冠楚楚,一个不修边幅。前者讲课时像是在上修辞华丽严谨的思辨课,后者站在讲台上追求通俗简单的解释。前段生涯里,费曼总是处于下风,一度受施温格华丽的论文讲述的影响而想去模仿他注重文辞,结果既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又把自己搞糊涂了。如同可怜的纳什一样,费曼面临了极大的压力,但这也间接地促成费曼重新整理思路并最终得出了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与纳什一样,在往后的日子里,费曼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这种巧合是在暗示说我们在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位强劲的竞争对手让我们“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吗?在中国历史不乏明例,章学诚正是在戴震的重大压力下选择研究文史理论来抗衡戴氏的经学考据而树立了其在中国历史哲学上的泰山地位的。反过来想,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在心中夸大了对手的邪恶程度了呢?
书是绝对值得一看的。菲格雷的作品不只是把人物放在相框里看,还把人物放在其生活的立体世界里看他是如何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他在书中就费曼的不同人生阶段的物理学发展背景与接触的人物,如戴森,盖尔曼与施温格等都做了详简得当的介绍。再有提及费曼的犹太人移民后代身份时候,总结说“在美国社会的大熔炉里,学科学是贫困的移民子弟往上爬的途径”,并论及犹太家长热衷于用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成功来相互攀比。真可谓是画龙点睛,费曼的父亲寄予费曼的重望以及费曼童年时代受父母的尽心培养放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不只是单独行为了,于情于理更佳。这样一来它是代表了社会的特征,更能引发深思。科学对社会发展来说重要,总要有人来学习科学。贫寒子弟可以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做一般人畏惧不想做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恰如欧洲历史上那些卓越的犹太音乐家们,他们耐住了繁重的练习之后创作绝妙的音乐,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是所有的这些人如果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受教育,就会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它无情地将这条贫寒子弟通往上层社会的神圣阶梯弄得越来越窄了,这条梯子上占满了的素餐尸位的人就是不愿意让路,把教育做成了最大的暴利产业。你干不好的,还不让别人干,这是霸道。忽视时代发展的趋势而限制社会阶层间流通,这是愚蠢。无怪乎别人要嘲笑我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菲格雷是卓越的科普作家,其文笔像是涂了幽默催化剂的,有时候对施温格等以及在费曼看来是讨厌的家伙是极尽其嘲讽挖苦之能事好显现出费曼的鬼才特质…最为可贵的是他作为一位称职的传记作家,对诸多人物及其言行做了精心的整理,搜罗了大量当事人的言论资料穿插在每一页的叙述中,其中不乏诙谐的例子,有美妙的诗歌,有生动的原话再现,这一切似乎在暗示说这些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们也是一个个有趣的家伙,这当然刺激了我们的娱乐神经,也让传记不至于流于形式变作记流水账。本书虽然说是以费曼的生平为主要的脉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纹理,书中还有内在的脉络,那就是费曼先生培养起来的对卓越的科学直觉与大胆细致的探索,他中年时候发明费曼图的时候恰如他少年时候学会修收音机和青年时候掌握敲鼓与开锁诀窍一样是神来之笔,他在研究生时候为研究水管里的水流在别人的实验室里做的大胆的实验恰如他童年时候在小实验里摆弄小仪器一样,都是直觉在先,然后才是大胆心细。费曼先生曾如是说“解决问题单靠诀窍或特别的计算是不够的,唯一的方法是对答案的大概轮廓与其特性做一番推论。”
概而言之,菲格雷的脑子里时刻不忘用直觉大师特有的生动资料幽默大众。
然而本书有着和那些资料都不好好查的“记大师们”一样的毛病,就是其中的舆论导向过于偏向了主人翁了,没能公允地看待人物,让人感觉起来像是总在歌功颂德。其中的诸多内容是在说费曼先生不善交际吗?我们当然不能对科学家苛求太多,然而总感觉作家没有说清楚这些。费曼诚然是位科学大师,然而他对研究生教育的随意,对玩弄女性的不负责任等等都被巧妙地美化了,相反地他的对手的缺点被极度夸大了。或许主人翁都喜欢这样的传记作家。
内篇:
为什么封面上的费曼大名就足以吸引很多人?费曼给我们奏出了别样的鼓声。他是对我们死记硬背的自求癌症式学习的一剂良药。
在我看来,我是没有资格对其中内容做什么评论的,或许一句古语足已,“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再加上“费曼先师其谓也”。费曼的名言“我们不能拿实验做得不好来当借口,理论探讨跟实验没有关系。我们的想象力不够好。”恰诠释了什么叫“求心得”,今人美之曰“直觉”。
费曼对直觉的狂热追求让他看来每一篇报告像是一本侦探小说,先把结果揭露了,他只想读报告读到了解问题的程度并用自己的方法把谜题解开就好。正如戴森等所说的那样,费曼脑子里时时刻刻点子不断,当然很多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因为费曼的脑子转得比别人要快才没让自己的思路被堵死,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
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太老成了,都不敢去思考了啊?
我们对世界都是“逆来顺受”了,我们基本不会像费曼大师一样在成年时候还要靠右手上的痣来辨别哪边是左右,然而我们也不会由此发问并明白为什么镜子会颠倒左右而不是颠倒上下,为什么书上的字在镜子里是左右倒了的。仔细想来这个问题真不简单,而我们却是强靠一种“这是右手,右手举起来”的机械重复接受了这边是右边的事实。
费曼先生给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暗示。想象是好东西,想象可以带人去看见眼界范围以外的东西,这就是在创作了,而不仅是重复客观的存在了。在他的自传中,他用早年时候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候到一位科学家家中做客而受其家的母老虎的责难“费曼先生,你别闹了!”来做他自传的名字,可谓是最大的讽刺了。或许我们就是闹得不够。
然而费曼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人格魅力远远超过了其学术成就的光辉,他拒绝担任行政人物,他拒绝去申请什么经费,逃避慕名来访的粉丝与记者,他更是拒绝去讨好那些强把物理说成是很普通的东西的编辑们,直接回信痛骂。我们看到的他,不仅是一位能用笔在纸上得到完美答案的科学家,还是一位践行自己科学价值观的哲人,尽管他一生讨厌哲学。
反观当世,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说,到处都是假名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别人餐桌上掉下来的米粒早喂饱了科学家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抹黑了他们的脸。当然这些闹剧在当今中国早已泛滥成灾了。
书中提到的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在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实验设计的思路很对,但是研究者很容易为了要使结果看似正确而落入了一再修正数据的陷阱里。由此看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为外界所左右,没能好好自由地看问题了。我们是不是背离了最初的努力要去做点什么的冲动了呢?
费曼的专门学问高深,那三卷《讲义》我也是束之高阁了,无从找到能与大师有共鸣的东西了。迫不得已,转了个三百六十度大弯要借这本科普书来倾听他的声音。即便思慕其人其事,很想去追随其路径,却是为天资与现况所限,只能做个门外汉来做隔屏观物了。当然也极力推荐大家一起来读这本书好了解这位鬼才:
RICHARD.PHILIP.F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
冲着费曼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我拜读了菲格雷继《混沌传》与《牛顿传》之后的另一部科普作品《费曼传》。菲格雷的创作的冲动来即源于他在创作上述倆部作品过程中他所访问的科学家们对同一个名字投注了前所未见的奇特情感-里查德.费曼,这激发了他极大的兴趣想去了解这位传说中的科学鬼才。
费曼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量子力学科学家,江安图书馆书架上那本页面枯黄且起了皱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或许还令我们惊愕不已并让我们从心里记住了他。但在菲格雷的笔下,他是一位集科学大师,鼓手,开锁专家与酒吧里的情场高手等诸多闪亮角色于一身的百年难遇的鬼才。
外篇:
本书从居住在纽约皇后区的费曼的犹太移民后代家族谈起,讲述了一个父亲因自身潜力与经济条件所限而把自己的科学家梦想寄托给了自己的孩子并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引导孩子自由地学习与积极地去思考而不是去强求对鸟类的名字之类的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一点在他晚年的感慨里得到了印证,“尝试错误,发现,自由地探讨,这些都是求知的原则”。童年时代的费曼乐于摆弄着收音机听音乐并以此为题材创造了一部小说,还创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他还在《费曼物理学讲义》中多有引述他童年时代的在大自然界的奇特体验作为他物理直觉的代表…在法兰克威的小学与中学生涯里,费曼就开始积极去践行父亲的教诲,闯了很多祸,也赢得了“怪家伙”的称号。现在让孩子去学奥数什么的家长都弱爆了。
费曼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就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数学能力,直接去听研究生二年级的微积分课程。四年后被保送到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与他终生的对手施温格相比,他的大学与研究生生涯的确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然而他在原创性上的努力都足以让很多人汗颜。例如还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利用自己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伯努利方程替大四学长解难题,在读研究生时候为研究量子力学问题而发明了“路径积分”。
摆不脱那个时代战争的影响,还没有毕业的他被招进了曼哈顿计划,与当时顶级的科学奥本海默,费米等一起为研制原子弹而努力。期间他锻炼出来了他那奇特的敲鼓技术与开锁技术,对他来说这与研究量子力学同样是种快感。获得博士学位后,不幸的是自己不顾家人和学校反对娶来的爱妻阿林的患病去世一度让他伤心欲绝,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却成了一位绝对的情场高手,甚至说是极其风流的家伙,这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受到内特的邀请,他勉强收住了自己放荡不羁的性子前往康奈尔大学教书,然而几年的讲台生涯让他因不批改考卷等问题而受责难,更产生了前所没有的困惑,感觉自己被战争耽误了以至于感觉有点落伍了,与纯粹的物理研究分离了许久。在随后的轮休的一年里,他前往巴西做了个访问学者并痛斥了巴西教室里强求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与体会的教学方式。他的教训在现在中国的大学也是同样适用的。
他的呼声在随后他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时体现得淋漓尽致。费曼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的名声逐渐确立起来,随着他越来越显示出在数学上直觉性的才能和对物理学的深刻的洞察力,“天才”这个词也越来越多地与他联系在一起了。也正是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课教室里,《费曼物理学讲义》的语音版问世了,绝对是经典,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啊,以至于后来本科生差不多都跑了,课堂上坐着的多是费曼的同事与研究生了。物理学研究上,他终于在挣扎了许久之后集中注意力,在很多领域登堂入室,从物理到生物,再到超流体。很多科学家在做研究之前都要质疑研究的问题是不是被刻上“费曼到此一游了”。1965年他与此时已被他创作的费曼图击败的对手施温格以及日本科学家朝永振三郎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达到了科学家事业的最高峰。作为对直觉大师最好的诠释,他用一杯冰水及一只橡皮环证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出事原因。
倆年后他因患癌症去世。死前遗言“死很无聊,我讨厌它。”
费曼与很多著名科学家不同的是他的早年里都是在不断地尝试,其主要成绩都是在中年以后做出的。与费米,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更不同,他是美国土生土长的第一位科学大师。
他终生的竞争对手施温格华丽且严谨的追悼词给出了对费曼最好的评语:
“他是个正直的人,是一位卓越的直觉大师,对于那些敢于追寻不同鼓声前进来说他是值得师法的对象。”
出生富商家庭的施温格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年少时候就论文满天飞,誉满学术界了。有趣的是,恰如电影《美丽心灵》塑造纳什与其竞争对象Hansen一样,施温格是上天有意塑造来与费曼对立的家伙。一个衣冠楚楚,一个不修边幅。前者讲课时像是在上修辞华丽严谨的思辨课,后者站在讲台上追求通俗简单的解释。前段生涯里,费曼总是处于下风,一度受施温格华丽的论文讲述的影响而想去模仿他注重文辞,结果既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又把自己搞糊涂了。如同可怜的纳什一样,费曼面临了极大的压力,但这也间接地促成费曼重新整理思路并最终得出了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与纳什一样,在往后的日子里,费曼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这种巧合是在暗示说我们在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位强劲的竞争对手让我们“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吗?在中国历史不乏明例,章学诚正是在戴震的重大压力下选择研究文史理论来抗衡戴氏的经学考据而树立了其在中国历史哲学上的泰山地位的。反过来想,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在心中夸大了对手的邪恶程度了呢?
书是绝对值得一看的。菲格雷的作品不只是把人物放在相框里看,还把人物放在其生活的立体世界里看他是如何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他在书中就费曼的不同人生阶段的物理学发展背景与接触的人物,如戴森,盖尔曼与施温格等都做了详简得当的介绍。再有提及费曼的犹太人移民后代身份时候,总结说“在美国社会的大熔炉里,学科学是贫困的移民子弟往上爬的途径”,并论及犹太家长热衷于用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成功来相互攀比。真可谓是画龙点睛,费曼的父亲寄予费曼的重望以及费曼童年时代受父母的尽心培养放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不只是单独行为了,于情于理更佳。这样一来它是代表了社会的特征,更能引发深思。科学对社会发展来说重要,总要有人来学习科学。贫寒子弟可以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做一般人畏惧不想做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恰如欧洲历史上那些卓越的犹太音乐家们,他们耐住了繁重的练习之后创作绝妙的音乐,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是所有的这些人如果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受教育,就会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它无情地将这条贫寒子弟通往上层社会的神圣阶梯弄得越来越窄了,这条梯子上占满了的素餐尸位的人就是不愿意让路,把教育做成了最大的暴利产业。你干不好的,还不让别人干,这是霸道。忽视时代发展的趋势而限制社会阶层间流通,这是愚蠢。无怪乎别人要嘲笑我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菲格雷是卓越的科普作家,其文笔像是涂了幽默催化剂的,有时候对施温格等以及在费曼看来是讨厌的家伙是极尽其嘲讽挖苦之能事好显现出费曼的鬼才特质…最为可贵的是他作为一位称职的传记作家,对诸多人物及其言行做了精心的整理,搜罗了大量当事人的言论资料穿插在每一页的叙述中,其中不乏诙谐的例子,有美妙的诗歌,有生动的原话再现,这一切似乎在暗示说这些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们也是一个个有趣的家伙,这当然刺激了我们的娱乐神经,也让传记不至于流于形式变作记流水账。本书虽然说是以费曼的生平为主要的脉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纹理,书中还有内在的脉络,那就是费曼先生培养起来的对卓越的科学直觉与大胆细致的探索,他中年时候发明费曼图的时候恰如他少年时候学会修收音机和青年时候掌握敲鼓与开锁诀窍一样是神来之笔,他在研究生时候为研究水管里的水流在别人的实验室里做的大胆的实验恰如他童年时候在小实验里摆弄小仪器一样,都是直觉在先,然后才是大胆心细。费曼先生曾如是说“解决问题单靠诀窍或特别的计算是不够的,唯一的方法是对答案的大概轮廓与其特性做一番推论。”
概而言之,菲格雷的脑子里时刻不忘用直觉大师特有的生动资料幽默大众。
然而本书有着和那些资料都不好好查的“记大师们”一样的毛病,就是其中的舆论导向过于偏向了主人翁了,没能公允地看待人物,让人感觉起来像是总在歌功颂德。其中的诸多内容是在说费曼先生不善交际吗?我们当然不能对科学家苛求太多,然而总感觉作家没有说清楚这些。费曼诚然是位科学大师,然而他对研究生教育的随意,对玩弄女性的不负责任等等都被巧妙地美化了,相反地他的对手的缺点被极度夸大了。或许主人翁都喜欢这样的传记作家。
内篇:
为什么封面上的费曼大名就足以吸引很多人?费曼给我们奏出了别样的鼓声。他是对我们死记硬背的自求癌症式学习的一剂良药。
在我看来,我是没有资格对其中内容做什么评论的,或许一句古语足已,“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再加上“费曼先师其谓也”。费曼的名言“我们不能拿实验做得不好来当借口,理论探讨跟实验没有关系。我们的想象力不够好。”恰诠释了什么叫“求心得”,今人美之曰“直觉”。
费曼对直觉的狂热追求让他看来每一篇报告像是一本侦探小说,先把结果揭露了,他只想读报告读到了解问题的程度并用自己的方法把谜题解开就好。正如戴森等所说的那样,费曼脑子里时时刻刻点子不断,当然很多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因为费曼的脑子转得比别人要快才没让自己的思路被堵死,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
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太老成了,都不敢去思考了啊?
我们对世界都是“逆来顺受”了,我们基本不会像费曼大师一样在成年时候还要靠右手上的痣来辨别哪边是左右,然而我们也不会由此发问并明白为什么镜子会颠倒左右而不是颠倒上下,为什么书上的字在镜子里是左右倒了的。仔细想来这个问题真不简单,而我们却是强靠一种“这是右手,右手举起来”的机械重复接受了这边是右边的事实。
费曼先生给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暗示。想象是好东西,想象可以带人去看见眼界范围以外的东西,这就是在创作了,而不仅是重复客观的存在了。在他的自传中,他用早年时候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候到一位科学家家中做客而受其家的母老虎的责难“费曼先生,你别闹了!”来做他自传的名字,可谓是最大的讽刺了。或许我们就是闹得不够。
然而费曼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人格魅力远远超过了其学术成就的光辉,他拒绝担任行政人物,他拒绝去申请什么经费,逃避慕名来访的粉丝与记者,他更是拒绝去讨好那些强把物理说成是很普通的东西的编辑们,直接回信痛骂。我们看到的他,不仅是一位能用笔在纸上得到完美答案的科学家,还是一位践行自己科学价值观的哲人,尽管他一生讨厌哲学。
反观当世,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说,到处都是假名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别人餐桌上掉下来的米粒早喂饱了科学家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抹黑了他们的脸。当然这些闹剧在当今中国早已泛滥成灾了。
书中提到的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在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实验设计的思路很对,但是研究者很容易为了要使结果看似正确而落入了一再修正数据的陷阱里。由此看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为外界所左右,没能好好自由地看问题了。我们是不是背离了最初的努力要去做点什么的冲动了呢?
费曼的专门学问高深,那三卷《讲义》我也是束之高阁了,无从找到能与大师有共鸣的东西了。迫不得已,转了个三百六十度大弯要借这本科普书来倾听他的声音。即便思慕其人其事,很想去追随其路径,却是为天资与现况所限,只能做个门外汉来做隔屏观物了。当然也极力推荐大家一起来读这本书好了解这位鬼才:
RICHARD.PHILIP.F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