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梅兰芳》
你穿着戏服到这世上,小心把戏里的人物给弄脏了。下次不许,知道吗?
该片90%的精彩段落都集中在影片前半部分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打擂台的部分。在这部分里无论是少年梅兰芳的扮演者余少群,还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都将人物性格发挥到了极至!所以也只有在这部分里我们隐约可以体验到陈凯歌在当年的《霸王别姬》《荆柯刺秦王》中的犀利和风骨。
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是当时的京剧泰斗,名气早在少年梅兰芳之上,少年梅兰芳称呼他为“爷爷”(这一点跟《霸王别姬》的情节很相似,那个年月,孩子学戏是要从小投到师傅门下锻炼、生活的。所以叫爷爷既是指关系亲密,也有师傅的意思)。师徒二人在戏剧改革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下,十三燕和梅兰芳决定各自连演三场,打擂台,结果十三燕大败。少年梅兰芳在第三场结束演出后没来得及换戏服,就匆忙赶到十三燕的戏楼看望师傅,却见后台里气若游丝的爷爷斜坐在太师椅上正等着他。见他穿着雪白的戏服,于是轻声对少年梅兰芳说:你穿着戏服到这世上,小心把戏里的人物给弄脏了。下次不许,知道吗?
这一句话首先体现了十三燕对京剧的挚爱,以至于将戏中世界作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排斥在世俗世界之外。这说明十三燕作为京剧大师对艺术是精益求精的。而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则是指梅兰芳。如今三场擂台打下来,自己败了,梅兰芳胜了。意味着过去的畹华将从此将红变大江南北,面对无数诱惑和挑战。十三燕希望梅兰芳将来能洁身自好,好自为之,这也是作为师傅的十三燕对徒弟最后的训导。
我给你准备了一只翡翠镯子,在官箱里,你自己去拿吧
输了擂台的十三燕不愿意向债主低头,结果落的几乎是倾家荡产。最后,奄奄一息的十三燕告诉少年梅兰芳有一个镯子是为他新婚准备的,他对少年梅兰芳说:我给你准备了一只翡翠镯子,在官箱里,你自己去拿吧。梅兰芳起身去到里屋,打开官箱的时候发现一尺见方的木箱子里空空荡荡只在中间端正的摆这一个翠绿的翡翠手镯。待到少年梅兰芳捧着镯子再返回来的时候,“爷爷”已经靠在椅子上和阖然长逝。这个情节的设置是有潜台词的。首先官箱相当于现在人们的首饰盒,是保存贵重物品的。少年梅兰芳打开的那个官箱不小,说明十三燕过去是不缺钱的,但是现在除了一只手镯什么都没有了,这说明十三燕在这次惨败后已经一贫如洗,同时唯一留下的这个手镯则说明十三燕对自己这位徒弟是疼爱的,散尽家财后的他仍不忘记为自己的徒弟新婚留下这么一件仅有的礼物。
你的枪里没有子弹吧?
刺杀梅兰芳的这场戏并非导演为了制造噱头特意加的。邱如白为了迫使孟小冬离开梅兰芳,雇佣了一个杀手去假装刺杀孟小冬,但是偏巧在那次的聚会上孟小冬下决心离开梅兰芳。邱如白想要终止计划已经来不及了,被雇来的刺客用枪指着孟小东声泪俱下,情势万分危机。这时候邱如白却以疑问的口气问了刺客一句:你的枪里没有子弹吧?这句台词实际上是为后来邱如白雇佣杀手的事情败露留下伏笔。因为,试想在那样的生死关头,一般人是不可能会问这样一句话的。要么这个人脑子有问题,要么这个人和刺客有约在先。什么约呢?就是假装刺杀,不装子弹!但现场一片混乱,邱如白看到刺客声泪俱下,好象已经不是在演戏而是动了真感情,若果真如此那梅兰芳和孟小冬都会有生命危险,而这绝非邱如白本意,所以情急之下他才有此一问。但可惜已经晚了,刺客被梅兰芳的博大胸怀感动,决定放弃刺杀,却在逃脱的时候误杀一名记者,结果被乱枪打死在门口(注意,这里是个长镜头,细心的观众可以在看的时候感受一下,一般长镜头在表现事物真实感方面比较有优势,往往给人强烈震撼)。而邱如白也因为一念之差犯下深重罪孽,这是他后来遭到梅兰芳等人的排斥而所做的铺垫。
都疯了
梅兰芳的美国之行可说是充满了悬念!但这悬念只属于邱如白。首先作为人物传记影片,导演怎么离谱,对于这个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是不能改动的。梅兰芳去美国演出获得空前成功是既成事实。所以电影里,无论梅兰芳如何没底,观众的心一直是很塌实的。而唯一惴惴不安的只有邱如白。邱如白为了梅兰芳而放弃事业,十几年来作为一个 “经纪人”(那时候应该叫戏托吧)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费尽心机!这其中既有他痴迷戏剧的原因,也有一些自私的动机。因为从一开始,邱如白对梅兰芳的爱和对京剧的爱就是混淆的,他虽然一再声明“我们是干净的”,但这种声明已经说明了他内心的不纯。因此为了能自私的占有梅兰芳,他破坏了梅和孟的爱情,让梅陷入孤独的痛苦之中,并且希望皆美国之行把梅兰芳继续推向神坛,以强化这种孤独感,最终达到他内心复杂而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说,美国之行是否成功,对于梅兰芳来说其实本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因为一个中国人,跨过太平洋到美国给一帮说英文的人唱京剧,就算是冷场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有什么好紧张的呢?毕竟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嘛。而邱如白却如此惶恐,以至于在现场因为美国观众没有叫好而坐立不安(欧美国家欣赏戏剧的习惯是无论剧情多精彩,只有到落幕的时候才能鼓掌),甚至看到一个女士离席竟不能自控的追出去质问门卫。最后更是怕到不敢走进剧场,只能在大街上雪地里兀自彷徨。当然,最后戏剧落幕,美国观众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邱如白在人群中欢呼雀跃,一边跑一边大喊:都疯了,都疯了!其实这时候谁都没疯,疯的只有他自己而已!
杨贵妃就是失了宠,失了意,那也是高贵的,也是不容侵犯的
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激情飞扬,是个爱憎分明的男人。但是后来邱如白因为理念上的差异和梅兰芳分道扬镳,后半生落魄凄惨,无依无靠。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值得玩味:戏院里邱如白已经头发花白,他看到台上有人把梅兰芳的戏演成了“粉戏”怒不可遏,冲上台厉声指责道:杨贵妃就是失了宠,失了意,那也是高贵的,也是不容侵犯的!当然,这样一番慷慨陈词换来的却是一番毒打。这就和影片最初意气风发的邱如白形成了鲜明对比,邱如白在影片中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在冯六爷家中给各界名流讲戏,倡导戏曲改革。当时他一语惊人,听者虽然存有异议却不敢直言反驳,邱的主导地位一目了然。这前后两种景遇一比较,更显的失意后邱如白的落魄。此外,邱的这句台词提到的“贵妃失宠”也有一语双关的意思!第一,梅兰芳虽然不演戏了(抗日战争期间梅蓄胡罢演),但他的作品却不容他人侵犯和诋毁,这体现了邱对梅的感情始终如一!第二,邱如白生性高傲,过去和梅在一起的时候春风得意,如今分道扬镳以后虽然落魄,但骨气还在,并坚守仅有的自尊,这他说明对自己的态度从没放弃。
在台下我是个男人
在日军的刑讯室里,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官想逼迫梅先生就范,遭到拒绝后用日语恶狠狠的骂道:你不过是个在台上装腔作势的贱人!骂完之后还要求日本翻译官翻译成中文。这里我们注意到,那个日本翻译官略微犹豫了一下,然后用中文向梅先生转述道:你不是过个在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而梅先生则坚定的回答:在台下我是个男人。
分析:这里日本翻译官在转述的时候,把“贱人”改成了“女人”,虽然只改了一个字,句子的语气已经大变。其中恶毒的人身攻击的色彩淡化了许多。再配合之前交代的,梅先生曾在中日战争爆发前去日本演出过的背景,说明这个日本翻译官显然已经被中国的京剧艺术和梅先生伟大人格所折服,这擅自修改的一个字,则体现出其对梅先生的无比尊敬。而梅先生的回答在这里则有点题作用。“台上女人,台下男人”,前半句是艺,后半句是德,梅先生德艺双馨,大义凛然。相比于《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虞姬即蝶衣,蝶衣既虞姬”的疯魔已不是同一个境界了。当然,两部电影立意不同,一个注重的是戏剧冲突,一个是树碑立传,所以横向比较有点牵强。但至少说明导演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台上柔美,台下坚韧”的反差来烘托梅先生德才兼修的高大形象。
我挣了一辈子的面子,却没有挣到。
导演陈凯歌在《梅兰芳》中所要想表达的价值观和在《霸王别姬》中表达的是截然相反的。前者歌颂的是泰山崩于前而不瞬,无故加身而不怒的气节,后者赞美的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痴情。所以说在故事的前半段,弥留之际的十三燕嘱托少年梅兰芳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我挣了一辈子的面子,却没有挣到。而几十年后梅兰芳为了表明抗日决心而蓄胡罢演的时候也再次提到此事,他说:“师傅临终前嘱咐我,‘畹华啊,将来你成了名,要想办法把咱们唱戏的地位提拔提拔’,而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此时梅兰芳的这段内心自白就已经对十三燕的悲剧结局做了诠释:面子,不是挣的!只有放弃,才能获得尊重。有些东西你抓的越紧,它越是会溜掉。名利皆是如此。梅兰芳最后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挚爱的京剧艺术,放弃了赚钱的机会,恰巧是为唱戏的人挣回了面子,赢得了尊重!
总评:
陈凯歌依然是我心目中大陆地区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之一,《梅兰芳》虽然在情节和节奏上有头重脚轻的毛病,但却是一部十足的诚意之作,处处用心,处处小心。虽然这也磨平了他早期作品热血喷张的豪情,但至少没有重蹈《无极》的悲剧。
人物上我们从邱如白身上看到了程蝶衣的影子,所谓爱到深处,已无所谓对错。他的结局是个悲剧的,但影片中也许只有他活出了真性情!这也就是邱如白这个角色虽然可怜却不可恨的原因吧。
最后要说的是倘若将电影后半段的情节再压缩一半,配合上前半部分十三燕和少年梅兰芳两个角色的精彩演绎,这部电影应该能成为我心目中的又一个经典。
该片90%的精彩段落都集中在影片前半部分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打擂台的部分。在这部分里无论是少年梅兰芳的扮演者余少群,还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都将人物性格发挥到了极至!所以也只有在这部分里我们隐约可以体验到陈凯歌在当年的《霸王别姬》《荆柯刺秦王》中的犀利和风骨。
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是当时的京剧泰斗,名气早在少年梅兰芳之上,少年梅兰芳称呼他为“爷爷”(这一点跟《霸王别姬》的情节很相似,那个年月,孩子学戏是要从小投到师傅门下锻炼、生活的。所以叫爷爷既是指关系亲密,也有师傅的意思)。师徒二人在戏剧改革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下,十三燕和梅兰芳决定各自连演三场,打擂台,结果十三燕大败。少年梅兰芳在第三场结束演出后没来得及换戏服,就匆忙赶到十三燕的戏楼看望师傅,却见后台里气若游丝的爷爷斜坐在太师椅上正等着他。见他穿着雪白的戏服,于是轻声对少年梅兰芳说:你穿着戏服到这世上,小心把戏里的人物给弄脏了。下次不许,知道吗?
这一句话首先体现了十三燕对京剧的挚爱,以至于将戏中世界作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排斥在世俗世界之外。这说明十三燕作为京剧大师对艺术是精益求精的。而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则是指梅兰芳。如今三场擂台打下来,自己败了,梅兰芳胜了。意味着过去的畹华将从此将红变大江南北,面对无数诱惑和挑战。十三燕希望梅兰芳将来能洁身自好,好自为之,这也是作为师傅的十三燕对徒弟最后的训导。
我给你准备了一只翡翠镯子,在官箱里,你自己去拿吧
输了擂台的十三燕不愿意向债主低头,结果落的几乎是倾家荡产。最后,奄奄一息的十三燕告诉少年梅兰芳有一个镯子是为他新婚准备的,他对少年梅兰芳说:我给你准备了一只翡翠镯子,在官箱里,你自己去拿吧。梅兰芳起身去到里屋,打开官箱的时候发现一尺见方的木箱子里空空荡荡只在中间端正的摆这一个翠绿的翡翠手镯。待到少年梅兰芳捧着镯子再返回来的时候,“爷爷”已经靠在椅子上和阖然长逝。这个情节的设置是有潜台词的。首先官箱相当于现在人们的首饰盒,是保存贵重物品的。少年梅兰芳打开的那个官箱不小,说明十三燕过去是不缺钱的,但是现在除了一只手镯什么都没有了,这说明十三燕在这次惨败后已经一贫如洗,同时唯一留下的这个手镯则说明十三燕对自己这位徒弟是疼爱的,散尽家财后的他仍不忘记为自己的徒弟新婚留下这么一件仅有的礼物。
你的枪里没有子弹吧?
刺杀梅兰芳的这场戏并非导演为了制造噱头特意加的。邱如白为了迫使孟小冬离开梅兰芳,雇佣了一个杀手去假装刺杀孟小冬,但是偏巧在那次的聚会上孟小冬下决心离开梅兰芳。邱如白想要终止计划已经来不及了,被雇来的刺客用枪指着孟小东声泪俱下,情势万分危机。这时候邱如白却以疑问的口气问了刺客一句:你的枪里没有子弹吧?这句台词实际上是为后来邱如白雇佣杀手的事情败露留下伏笔。因为,试想在那样的生死关头,一般人是不可能会问这样一句话的。要么这个人脑子有问题,要么这个人和刺客有约在先。什么约呢?就是假装刺杀,不装子弹!但现场一片混乱,邱如白看到刺客声泪俱下,好象已经不是在演戏而是动了真感情,若果真如此那梅兰芳和孟小冬都会有生命危险,而这绝非邱如白本意,所以情急之下他才有此一问。但可惜已经晚了,刺客被梅兰芳的博大胸怀感动,决定放弃刺杀,却在逃脱的时候误杀一名记者,结果被乱枪打死在门口(注意,这里是个长镜头,细心的观众可以在看的时候感受一下,一般长镜头在表现事物真实感方面比较有优势,往往给人强烈震撼)。而邱如白也因为一念之差犯下深重罪孽,这是他后来遭到梅兰芳等人的排斥而所做的铺垫。
都疯了
梅兰芳的美国之行可说是充满了悬念!但这悬念只属于邱如白。首先作为人物传记影片,导演怎么离谱,对于这个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是不能改动的。梅兰芳去美国演出获得空前成功是既成事实。所以电影里,无论梅兰芳如何没底,观众的心一直是很塌实的。而唯一惴惴不安的只有邱如白。邱如白为了梅兰芳而放弃事业,十几年来作为一个 “经纪人”(那时候应该叫戏托吧)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费尽心机!这其中既有他痴迷戏剧的原因,也有一些自私的动机。因为从一开始,邱如白对梅兰芳的爱和对京剧的爱就是混淆的,他虽然一再声明“我们是干净的”,但这种声明已经说明了他内心的不纯。因此为了能自私的占有梅兰芳,他破坏了梅和孟的爱情,让梅陷入孤独的痛苦之中,并且希望皆美国之行把梅兰芳继续推向神坛,以强化这种孤独感,最终达到他内心复杂而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说,美国之行是否成功,对于梅兰芳来说其实本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因为一个中国人,跨过太平洋到美国给一帮说英文的人唱京剧,就算是冷场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有什么好紧张的呢?毕竟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嘛。而邱如白却如此惶恐,以至于在现场因为美国观众没有叫好而坐立不安(欧美国家欣赏戏剧的习惯是无论剧情多精彩,只有到落幕的时候才能鼓掌),甚至看到一个女士离席竟不能自控的追出去质问门卫。最后更是怕到不敢走进剧场,只能在大街上雪地里兀自彷徨。当然,最后戏剧落幕,美国观众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邱如白在人群中欢呼雀跃,一边跑一边大喊:都疯了,都疯了!其实这时候谁都没疯,疯的只有他自己而已!
杨贵妃就是失了宠,失了意,那也是高贵的,也是不容侵犯的
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激情飞扬,是个爱憎分明的男人。但是后来邱如白因为理念上的差异和梅兰芳分道扬镳,后半生落魄凄惨,无依无靠。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值得玩味:戏院里邱如白已经头发花白,他看到台上有人把梅兰芳的戏演成了“粉戏”怒不可遏,冲上台厉声指责道:杨贵妃就是失了宠,失了意,那也是高贵的,也是不容侵犯的!当然,这样一番慷慨陈词换来的却是一番毒打。这就和影片最初意气风发的邱如白形成了鲜明对比,邱如白在影片中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在冯六爷家中给各界名流讲戏,倡导戏曲改革。当时他一语惊人,听者虽然存有异议却不敢直言反驳,邱的主导地位一目了然。这前后两种景遇一比较,更显的失意后邱如白的落魄。此外,邱的这句台词提到的“贵妃失宠”也有一语双关的意思!第一,梅兰芳虽然不演戏了(抗日战争期间梅蓄胡罢演),但他的作品却不容他人侵犯和诋毁,这体现了邱对梅的感情始终如一!第二,邱如白生性高傲,过去和梅在一起的时候春风得意,如今分道扬镳以后虽然落魄,但骨气还在,并坚守仅有的自尊,这他说明对自己的态度从没放弃。
在台下我是个男人
在日军的刑讯室里,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官想逼迫梅先生就范,遭到拒绝后用日语恶狠狠的骂道:你不过是个在台上装腔作势的贱人!骂完之后还要求日本翻译官翻译成中文。这里我们注意到,那个日本翻译官略微犹豫了一下,然后用中文向梅先生转述道:你不是过个在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而梅先生则坚定的回答:在台下我是个男人。
分析:这里日本翻译官在转述的时候,把“贱人”改成了“女人”,虽然只改了一个字,句子的语气已经大变。其中恶毒的人身攻击的色彩淡化了许多。再配合之前交代的,梅先生曾在中日战争爆发前去日本演出过的背景,说明这个日本翻译官显然已经被中国的京剧艺术和梅先生伟大人格所折服,这擅自修改的一个字,则体现出其对梅先生的无比尊敬。而梅先生的回答在这里则有点题作用。“台上女人,台下男人”,前半句是艺,后半句是德,梅先生德艺双馨,大义凛然。相比于《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虞姬即蝶衣,蝶衣既虞姬”的疯魔已不是同一个境界了。当然,两部电影立意不同,一个注重的是戏剧冲突,一个是树碑立传,所以横向比较有点牵强。但至少说明导演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台上柔美,台下坚韧”的反差来烘托梅先生德才兼修的高大形象。
我挣了一辈子的面子,却没有挣到。
导演陈凯歌在《梅兰芳》中所要想表达的价值观和在《霸王别姬》中表达的是截然相反的。前者歌颂的是泰山崩于前而不瞬,无故加身而不怒的气节,后者赞美的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痴情。所以说在故事的前半段,弥留之际的十三燕嘱托少年梅兰芳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我挣了一辈子的面子,却没有挣到。而几十年后梅兰芳为了表明抗日决心而蓄胡罢演的时候也再次提到此事,他说:“师傅临终前嘱咐我,‘畹华啊,将来你成了名,要想办法把咱们唱戏的地位提拔提拔’,而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此时梅兰芳的这段内心自白就已经对十三燕的悲剧结局做了诠释:面子,不是挣的!只有放弃,才能获得尊重。有些东西你抓的越紧,它越是会溜掉。名利皆是如此。梅兰芳最后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挚爱的京剧艺术,放弃了赚钱的机会,恰巧是为唱戏的人挣回了面子,赢得了尊重!
总评:
陈凯歌依然是我心目中大陆地区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之一,《梅兰芳》虽然在情节和节奏上有头重脚轻的毛病,但却是一部十足的诚意之作,处处用心,处处小心。虽然这也磨平了他早期作品热血喷张的豪情,但至少没有重蹈《无极》的悲剧。
人物上我们从邱如白身上看到了程蝶衣的影子,所谓爱到深处,已无所谓对错。他的结局是个悲剧的,但影片中也许只有他活出了真性情!这也就是邱如白这个角色虽然可怜却不可恨的原因吧。
最后要说的是倘若将电影后半段的情节再压缩一半,配合上前半部分十三燕和少年梅兰芳两个角色的精彩演绎,这部电影应该能成为我心目中的又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