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
我很反感将香水和品味联系在一起,因为在更多的时候,大家是将香水和金钱身份地位联系在一起,而在这个社会,金钱身份地位实质上和品味一词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划等号的。林生说得好,在我看来,一件Prada的衣服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我还是觉得他很有品味,从他的谈吐甚至他的长相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虽然他的长发造型让我小小地雷了一下)。
虽然好点的香水的确是贵了点,但如果仅仅因为昂贵而买一样东西,那必定不能得到这样物品的精髓,重点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出手。其实真心喜欢也是很高的一个境界,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要做到相看两不厌,还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哪怕对方是系出名门的奢侈品。现在的奢侈品太层出不穷了,而偏偏我们之前都没开过眼界,所以才会看到Dior说好,看到Chole叫棒,看到Hermes称赞,在每一个品牌都赞过之后,很悲哀地发现自己对每个品牌的感情都差不多,找不到真心喜欢的那一款,虽然钱包鼓鼓囊囊,却还是不知道该购买那一款香水。
以前Jane曾经说过,我不迷包包,我不迷鞋子,但我喜欢耳环。当她向我展示她那来自非洲的耳环时,我不由地心怀感动。我可以想象她在旅行中,见到那副质朴的耳环时的感动和喜悦,并欣然买下的景象。可能这副耳环只是从非洲当地人手中购得,性质就好像我们在上海的地铁口从老婆婆那里买栀子花,比不得巴黎福宝大道的精品购物店,但我看到那幅耳环,却想到了沙漠,想到了湿润的非洲(不知为何,非洲总让我联想到湿润和生命力二词),想到了非洲妇女制作这副耳环的情景,想到了Jane在非洲和当地人交流的景象,甚至那幅耳环浑圆的造型还让我想到了非洲妇女日常使用的瓦罐。在这个意义上,这副耳环远比那些精品店里限量却冷冰冰的耳环有意义,更值得收藏,因为这副耳环是活的,它和它的主人的生命intertwine在一起,成为了它的主人的生命的一部分,有一个story behind。
同理,香水也是很私人的东西,喜欢或者不喜欢,可能就仅仅因为某瓶香水的某种味道让你想到了某段往事某种经历,这种建立在情感之上的bondage往往更可靠,也更容易培养brand loyalist. 而仅仅是被广告打动,被Chanel或者Dior品牌打动的人,更有可能仅仅买了一瓶Dior的香水,满足了向他人炫耀的虚荣心以及自己的虚荣心后,投奔更昂贵的娇兰或是爱马仕,朝三暮四,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瓶水,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虽然好点的香水的确是贵了点,但如果仅仅因为昂贵而买一样东西,那必定不能得到这样物品的精髓,重点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出手。其实真心喜欢也是很高的一个境界,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要做到相看两不厌,还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哪怕对方是系出名门的奢侈品。现在的奢侈品太层出不穷了,而偏偏我们之前都没开过眼界,所以才会看到Dior说好,看到Chole叫棒,看到Hermes称赞,在每一个品牌都赞过之后,很悲哀地发现自己对每个品牌的感情都差不多,找不到真心喜欢的那一款,虽然钱包鼓鼓囊囊,却还是不知道该购买那一款香水。
以前Jane曾经说过,我不迷包包,我不迷鞋子,但我喜欢耳环。当她向我展示她那来自非洲的耳环时,我不由地心怀感动。我可以想象她在旅行中,见到那副质朴的耳环时的感动和喜悦,并欣然买下的景象。可能这副耳环只是从非洲当地人手中购得,性质就好像我们在上海的地铁口从老婆婆那里买栀子花,比不得巴黎福宝大道的精品购物店,但我看到那幅耳环,却想到了沙漠,想到了湿润的非洲(不知为何,非洲总让我联想到湿润和生命力二词),想到了非洲妇女制作这副耳环的情景,想到了Jane在非洲和当地人交流的景象,甚至那幅耳环浑圆的造型还让我想到了非洲妇女日常使用的瓦罐。在这个意义上,这副耳环远比那些精品店里限量却冷冰冰的耳环有意义,更值得收藏,因为这副耳环是活的,它和它的主人的生命intertwine在一起,成为了它的主人的生命的一部分,有一个story behind。
同理,香水也是很私人的东西,喜欢或者不喜欢,可能就仅仅因为某瓶香水的某种味道让你想到了某段往事某种经历,这种建立在情感之上的bondage往往更可靠,也更容易培养brand loyalist. 而仅仅是被广告打动,被Chanel或者Dior品牌打动的人,更有可能仅仅买了一瓶Dior的香水,满足了向他人炫耀的虚荣心以及自己的虚荣心后,投奔更昂贵的娇兰或是爱马仕,朝三暮四,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瓶水,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