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万神庙[罗马] 公元120-124年
罗马万神庙[罗马] 公元120-124年
在罗马皇帝图拉真的继承人——哈德良时代(公元117-138年),建筑艺术上一个最大贡献是重建了著名的万神庙(此庙最初于阿格里巴时代建造,后被焚毁,公元120年起此庙重建于原址上),它又名“潘提翁神庙”(Pantneon)。这座神庙是继希腊神庙艺术的又一发展,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拱券技术,这种建筑结构最初来自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罗马人使希腊柱式结构与拱券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作为拱券式殿堂建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一。
万神庙作为奉祀众神的圣殿,由来于希腊人信奉的多神教,那里每种神都有它自己的神庙,如雅典娜神庙,宙斯神庙等等。罗马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也承袭希腊遗风,但在伊特鲁里亚的建筑影响下,罗马人把诸神集中起来供奉,即在一所神庙内,可以设几个圣殿(参见图片)。此处,古希腊神庙四周以柱廊相环绕,它显得亮畅些,故建筑平面是呈矩形状;而罗马万神庙,因供神的圣殿较多,可呈圆环形,但空间必须宏大,于是在伊特鲁里亚的拱券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这种从外观上看,比较封闭的拱顶结构,从内部结构上看,整个建筑是由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门廊,即由两排科林斯式的柱子(每排八根)支撑着一个半三角形额墙的门廊,宽33.5米,深18米,后部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神殿,直径为43.2米,墙厚为6.2米。上面的半球形圆顶是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它的空间开阔,垂直的顶高几与圆形直径相仿佛。四周无一窗户,唯有从圆拱的顶端天窗射入日光。因此,人在这个圆顶下,好象处在一个厚重的围壁包围之中,给人以一种恒定、宏阔的神秘印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互相撞回,使空间的共鸣性增大。此种围合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信神者内心的超然力量,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却又感到有无比的压力。建筑史家说它“把古希腊的回廊移进了室内”的结果,这是罗马神庙建筑中的典型的帝国风格。
神庙本身建在有三层台阶的高台基上,圆拱形的内壁虽无窗户,却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镶铜等装饰,华丽炫目;西边列柱广泛采用了可以减轻负担的拱门和壁龛,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结构,对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建筑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那宏伟的高空间圆顶,一直影响到欧洲的巴洛克,甚至近代的宫殿建筑。
关于这个大圆顶,过去一直认为是用砖和混凝土砌成的,并认为圆顶是搁在第二层上面的。经本世纪30年代修复这座神庙时发现,过去的判断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大圆顶里并无砖砌的骨架,圆顶也不是搁在第二层上,而是搁在第三层上,它简直象一顶浅而扁的无檐帽。由于外表装修细致,二、三层之间的构架十分严密,才给人以整个大圆顶的错觉。如此大胆的空间处理,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可以说是罕见的。
在罗马皇帝图拉真的继承人——哈德良时代(公元117-138年),建筑艺术上一个最大贡献是重建了著名的万神庙(此庙最初于阿格里巴时代建造,后被焚毁,公元120年起此庙重建于原址上),它又名“潘提翁神庙”(Pantneon)。这座神庙是继希腊神庙艺术的又一发展,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拱券技术,这种建筑结构最初来自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罗马人使希腊柱式结构与拱券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作为拱券式殿堂建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一。
万神庙作为奉祀众神的圣殿,由来于希腊人信奉的多神教,那里每种神都有它自己的神庙,如雅典娜神庙,宙斯神庙等等。罗马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也承袭希腊遗风,但在伊特鲁里亚的建筑影响下,罗马人把诸神集中起来供奉,即在一所神庙内,可以设几个圣殿(参见图片)。此处,古希腊神庙四周以柱廊相环绕,它显得亮畅些,故建筑平面是呈矩形状;而罗马万神庙,因供神的圣殿较多,可呈圆环形,但空间必须宏大,于是在伊特鲁里亚的拱券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这种从外观上看,比较封闭的拱顶结构,从内部结构上看,整个建筑是由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门廊,即由两排科林斯式的柱子(每排八根)支撑着一个半三角形额墙的门廊,宽33.5米,深18米,后部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神殿,直径为43.2米,墙厚为6.2米。上面的半球形圆顶是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它的空间开阔,垂直的顶高几与圆形直径相仿佛。四周无一窗户,唯有从圆拱的顶端天窗射入日光。因此,人在这个圆顶下,好象处在一个厚重的围壁包围之中,给人以一种恒定、宏阔的神秘印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互相撞回,使空间的共鸣性增大。此种围合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信神者内心的超然力量,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却又感到有无比的压力。建筑史家说它“把古希腊的回廊移进了室内”的结果,这是罗马神庙建筑中的典型的帝国风格。
神庙本身建在有三层台阶的高台基上,圆拱形的内壁虽无窗户,却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镶铜等装饰,华丽炫目;西边列柱广泛采用了可以减轻负担的拱门和壁龛,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结构,对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建筑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那宏伟的高空间圆顶,一直影响到欧洲的巴洛克,甚至近代的宫殿建筑。
关于这个大圆顶,过去一直认为是用砖和混凝土砌成的,并认为圆顶是搁在第二层上面的。经本世纪30年代修复这座神庙时发现,过去的判断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大圆顶里并无砖砌的骨架,圆顶也不是搁在第二层上,而是搁在第三层上,它简直象一顶浅而扁的无檐帽。由于外表装修细致,二、三层之间的构架十分严密,才给人以整个大圆顶的错觉。如此大胆的空间处理,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可以说是罕见的。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