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达茂旗:我和草原的约定
![]() |
![]() |
![]() |
(左面为两位蒙古族小伙子,右侧为我和张记者,从体格到才艺都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
![]() |
(转敖包 和大家带来的贡品) |
![]() |
(提着机器,像山顶进发) |
![]() |
(诵经的喇嘛们 放生圣马) |
不知听信了谁的忽悠,说达茂是个异地,吃饭时,桌子上摆着羊的从头到脚,唯一的一盘青菜,居然是炒鸡蛋,基本上,第一顿饭一定会醉掉,一直醉倒回程。
总之,达茂,依旧是一个大口喝酒,不停吃肉,极具风情的异地。所以,这次得知要去达茂拍摄敖包节,尽管是占用了星期日,仍然欣然前往。
不知为何,达茂人没有时间观念,说好了2点来电视台接,最后证实5点半才来,一出了包头市区,不见了高楼和车流,因为今年雨水充沛,山坡上,满眼青翠,
一见到绿草,同去的张记者立刻掏出手机对着窗外“卡卡卡”拍摄个不停,然后立刻用彩信发送给新婚燕尔的妻子,附带介绍:“哇,我见到草原了!”。
又走了几步,一匹马在山坡上啃草,张记者也立刻拍了下来发给老婆,附带解说:“哇,我见到马群了!”。
手机像个不停,短信、电话来往密集,只是苦了在一旁看着的人,好似看了一出爱情喜剧电影,因为主角在场,不好发笑。
到了达茂已经是晚上8点,放下行李,直奔饭局。整整两大桌子人看来已经久等多时。迫不及待的上菜,两个凉菜过后已经有人举杯敬酒了,6个凉菜过后,已经有人唱歌助兴了,这里的人深知酒比菜贵!
同去的两个蒙古族小伙子,高大帅气,汉语说得相当奇怪,但是能喝能唱,我们两个汉族人民相比,显得一无是处。喝酒过敏,唱个流行歌曲又相当掉价,背首诗吧,又怕人听不懂,这顿饭吃得憋屈无别。
最憋屈的是,居然真有人逼着我唱歌,并且拿出了手机,大有不唱就要给我们领导打电话,立刻发配回包头之势,还配上“想不想再来达茂了”之类的要挟词语。
旁边的人解围说,他喝多了,他只想要你们玩得尽兴,其实谁不会唱上几句,谁不能喝上几口,酒精过敏又不会死,只是遇到这样的人,由不得你好脾气。
满肚子怒火,就这样睡去。
第二天5点办,被闹钟惊醒, 吃了一碗面后,换了一个人接上我们,向真正的草原进发,拜祭敖包。
有必要普及一下科普知识,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一般来说定在每月的农历5月,此时山花烂漫、青草覆盖,他们将过节的地点选择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人们临时搭起蒙古包,牧民都携儿带女,捡起石头堆在敖包上,放上佛像,摆上羊头肉、奶食品、油炸果等供品,然后焚香点烛,由活佛和有地位的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绕完三圈后,参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跪拜磕头,祈求老天降福人间,恩赐人们平安无事,带来吉利幸福,祈求风调雨顺,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礼毕,开始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并宰羊煮肉,大办酒宴。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场面壮观,气氛隆重热烈。
这次敖包在巴音宝格达山顶,驱车七拐八拐,走着走着没了路,车子就在草原上飞奔,越到山顶越陡,最后弃车而行,两个蒙古族小伙子身强力壮,扛着大机器和架子,走得奇快无比。
我没有负重,而且第一次可以践踏草坪,反倒觉得好玩,只是庆幸自己穿了登山鞋。爬到山顶,已经8点,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男人们握手寒暄,有必要说一下,在传统的观念中,祭敖包女人是不可以参加的,如今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还有不少传统家庭,女人的数量相当少。
来的人将哈达系在敖包上,之后他们还将带来的食物和牛奶都倾倒在敖包上,
喇嘛诵起祝福经,前来诵经的喇嘛共有老中青三代,年长的已经让你差不出年纪,青年的喇嘛,相当好奇,我拿个相机拍摄他们,过了一会,他居然拿出手机,对着我咔嚓一下,之后走到人群后面,拍摄放生圣马,即使是个喇嘛也不错过凑热闹,这一过程当真看的我目瞪口呆。
至于最小的喇嘛,看起来只有七八岁,可能有不懂的经文,要不时的请教身边的长者,停下念经时就挖着鼻孔环视四周,看起来全是稚气。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一向不明白为何要从娃娃抓起。
诵经完毕,赶来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敖包上堆满了东西,茶,酒,还有伊利的牛奶,和奥利奥的饼干,之后进献羊头肉,他们称之为“羊贝子”,点燃松枝,上面洒上面粉,白烟滚滚,香气传出,用这种古老的方式焚香点烛。
之后有地位的长者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绕完三圈后,参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跪拜磕头,祈求老天降福人间,恩赐人们平安无事,带来吉利幸福,祈求风调雨顺,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
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放生圣马,圣马必须是白色,在他们的观念之中,放生之后,圣马就会带着敖包的魂魄,在草原上自由飞奔。
放生之后,这只圣马,也就获得了正真的自由,没人骑它,不剪鬃毛,任意生长,它想去哪里就会哪里,虽然一般来说它会回到原始的主人家里,老马识途。
放完圣马,人群中立即爆发了欢呼声,突然聚在一起,原来,大家在分食进献给敖包的祭品,兴高采烈,每个人脸上的神情都像是小孩子第一次拿到糖。其实贡品不过是,自家带来的油炸果,奶皮,红枣,有的还掺杂这饼干,在这里都像是吃到了难得的美味。
我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这时,一个老人抓了一把放到我手里说,快吃吧,有福气!
我终于明白,这也是祭拜敖包的重要一个环节,叫做分享敖包的福气,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吃得越多,得到的福气就越多。
分享这些还算小case ,之后大家开始分享全羊,一个蒙古人拿着一把3寸长的小刀,相当熟练的片下羊肉片,需要说明的是真的很大的一片,身旁的人接过羊肉片塞进嘴里,心满意足的大嚼。
我也靠过去,准备分享“这份福气”,靠近后发现,盛着全羊的大木盘下面居然有一层血水,显然,这只羊居然是新鲜,没有经过烹饪加工的。看到这个,我静悄悄的离开。
过后一会,又不甘的翻回来,看到生羊已经分享干净,有人在拿着一把刀对付一个骨头,用这把刀将骨头上的肉,刮得干干净净,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 敖包节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
之后进行的是传统的摔跤,参加者众多,后来明白摔跤比赛胜者不仅会评为勇士,而且还有巨额的奖金,最高的可以高达30万,一个蒙古汉子,完全可以凭借摔跤发家致富。
一个人向我解释了,蒙古男人为什么如何热爱而且精通摔跤,因为他们真是从小摔倒大的,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玩具,所以家长们把牛粪装在麻袋里,然后让孩子们摔来摔去,或者发给你一只羊,抱着这只羊摔来摔去。
之后再次吃饭喝酒,达茂已经有青菜了,而且大厨做得相当地道,手把肉上来之后,一把小刀在人群中转来转去,不分男女。我尝了一口,有点嚼不动。
有意思的是,每一个来我们桌的人都会拎一打啤酒,再来一个人再拎上一箱,大家相谈甚欢,话题从呼盟到锡盟,从古往到今来,最后这些啤酒全部喝光,大家笑称“草原上的酒不醉人”,其实主要是气氛热烈,而且喝酒的人实在不装假。
学了一句蒙古语:呼来 呼来 好运到来之意。
知道了,达茂还真是个异地, 如此实在,热烈之地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