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看港乐的变迁——入港准备期想到的港乐
我也不知道喜欢港乐多少年,反正启蒙歌是那首《祝福你》。
80后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喜欢的时候,跟着妈妈在家几乎追变了金老爷子的所有武侠。以至后来每个暑假中午不睡觉,趴在床底下偷偷翻完了10册版的半文言《天龙八部》。没有喜欢,直接迷恋。所以有的东西长大了非常喜欢,多半跟打小的潜移默化有关,它已经流进血液融入骨子里了。但大陆的粤语资源毕竟稀缺,特别北方,所以长大了再有机会接触时就像再见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可能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可我就是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就是觉得:既然重遇了,我们就别再分开。自己家的人,怎么看怎么顺眼!
说港剧好像有点跑题,可是一个人如果那么真心热衷于港影、港剧,那么喜欢港乐便是毋庸置疑的了。03年校园风靡周杰伦的时候,我开始听eason,作为一个音乐生,胖子的歌只要不是太离奇的,不论唱功如何都基本可以上口了,大学时就连《三个人的探戈》那种都背的烂熟,也是幻想着能不能哪天就用上一两句。就好像你若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即使工整的华丽七言绝句登不得台面,那五言的打油诗总是能抬笔便写上一两首的。所以哥哥、明哥、杨千fa的歌听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我记谱较快,歌词不熟的只要在KTV也还是能用粤语来上几句,发音还算过得去。
我曾把能去HK当成一个不现实的奢求,就有生之年能把它作为一个梦想都觉得足够了。偏偏今年奇遇一事,竟有机会8月中旬入港。于是觉得养兵千日,满脑子装的粤语总算有地方脱口了。然后抠采访、抠音乐会现场练听力,却越扣越觉得不对头。他们说的跟我之前听来的,不一样啊。5分钟的视频第一遍听只能明白一两句,还要靠“关键词”推断的。音乐会语言环境、背景固定还好猜点,无主题的视频前两遍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想必北方语系的港乐迷,都有过这种明明以为找到亲人了结果人家不认你的痛心,所以百度上随便能搜出各种各样的“求xxx音乐会现场说了什么”之类。一时间,感觉除了时候“求翻译”自学肯定无望了。
我手机里300多首歌,95%以上是粤语,去KTV的时候赶上一波非粤语派他们都要限制我点歌数量的。昨天跑步随机播放,忽然有了感触。这又要感谢小时候狂追港剧的经历。《世间始终你好》,没印象的可以翻出歌词来看看,“论武功 俗世中不知边个高 ”。不敢说研究,至少琢磨粤语这么多年,“边个”这个词我没理由说第一次听到或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要说的是,它以一种不可替代的姿态,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了这段歌词里。再看《狮子山下》“我哋大家”,更不用说《半斤八两》那种看着歌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早期港产口水歌了。絮叨了这么多,其实我要说的就是:港乐歌词的口语化不见了。
它曾经的口语化,其一是和作词人的文化背景有关,那时的艺人多是生活所迫,就如“戏子”,曾不是那么有身份的,你不能指望每个人说话都像从书本里跳出来一样文纠纠的。这其实跟我们大陆原生态的小调、山歌是一个意思,信天游在陕西最正宗也是陕西人民最爱听爱唱;其二,跟作词时考虑到的听众面文化背景有关。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虽然已经是国际化大港口,可港府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太大,上流社会的富贵豪绅也都只是开始于财富的野蛮原始积累,文化和教育只能附加于下一代身上,更不用说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所以这时的港人拿自己的方言表达对大英统治的社会对命运的所思所想最朗朗上口又最有力度,那么口水歌的广泛传播便不足为奇了。可是后来呢?近年来我们在粤语歌中找不到太口语化的歌词。恕我寡闻,至少在北方的主流粤语市场少见,还是陈胖子,他的《边个呀边个》实属意外也勉强算主流歌手的非主流歌曲。
究其原因,可以借鉴口水歌盛行的文化背景来解释,背景变了,现象自然变了。还有啊,其三,个人不考究的分析,97以后变的何止是歌词。《玻璃之城》里给小毕看腿的兽医说“没关系,97以后大家都是同志了吗”连女子学校看门的大爷都对满口英文的吴彦祖喊了一句“会洋文有什么了不起,马上97了”。97,政策变了,社会背景变了,文化变了,潮流也变了。“普通话”越来越普及,本地祖辈常说的土语方言你还会说几句?可能再到下一代,能听得懂的都越来越少,各省方言都开始有资格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普通话流入港地,大陆市场打开,越来越多的东西变了,汇通不是不好,可特色没了我们还迷恋什么呢?
最近频也有港星内地演唱会被歌迷要求多唱粤语歌现象,这是同爱港乐的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一种甘心付出,我宁愿跟不上歌词,宁愿听不懂现场,因为这不就是我们当初之所以被港乐所迷恋的原因吗?因为喜欢港乐而喜欢一个人,最后又逼着他说国语唱国语,国内的歌星影星也多的是,我们搭着时间、路费,费劲巴拉的喜欢个老在红馆开演唱会的人何苦呢?大家都想明白了,所以也越来越珍惜港乐,越来越害怕它的过分国语话了吧。
所以我一直跟周围的人说,我对香港有情结,我想去,可如果哪年她变得完全社会主义化了,那我宁愿不去。那么,希望这次的8月之行还来得及。
80后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喜欢的时候,跟着妈妈在家几乎追变了金老爷子的所有武侠。以至后来每个暑假中午不睡觉,趴在床底下偷偷翻完了10册版的半文言《天龙八部》。没有喜欢,直接迷恋。所以有的东西长大了非常喜欢,多半跟打小的潜移默化有关,它已经流进血液融入骨子里了。但大陆的粤语资源毕竟稀缺,特别北方,所以长大了再有机会接触时就像再见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可能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可我就是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就是觉得:既然重遇了,我们就别再分开。自己家的人,怎么看怎么顺眼!
说港剧好像有点跑题,可是一个人如果那么真心热衷于港影、港剧,那么喜欢港乐便是毋庸置疑的了。03年校园风靡周杰伦的时候,我开始听eason,作为一个音乐生,胖子的歌只要不是太离奇的,不论唱功如何都基本可以上口了,大学时就连《三个人的探戈》那种都背的烂熟,也是幻想着能不能哪天就用上一两句。就好像你若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即使工整的华丽七言绝句登不得台面,那五言的打油诗总是能抬笔便写上一两首的。所以哥哥、明哥、杨千fa的歌听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我记谱较快,歌词不熟的只要在KTV也还是能用粤语来上几句,发音还算过得去。
我曾把能去HK当成一个不现实的奢求,就有生之年能把它作为一个梦想都觉得足够了。偏偏今年奇遇一事,竟有机会8月中旬入港。于是觉得养兵千日,满脑子装的粤语总算有地方脱口了。然后抠采访、抠音乐会现场练听力,却越扣越觉得不对头。他们说的跟我之前听来的,不一样啊。5分钟的视频第一遍听只能明白一两句,还要靠“关键词”推断的。音乐会语言环境、背景固定还好猜点,无主题的视频前两遍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想必北方语系的港乐迷,都有过这种明明以为找到亲人了结果人家不认你的痛心,所以百度上随便能搜出各种各样的“求xxx音乐会现场说了什么”之类。一时间,感觉除了时候“求翻译”自学肯定无望了。
我手机里300多首歌,95%以上是粤语,去KTV的时候赶上一波非粤语派他们都要限制我点歌数量的。昨天跑步随机播放,忽然有了感触。这又要感谢小时候狂追港剧的经历。《世间始终你好》,没印象的可以翻出歌词来看看,“论武功 俗世中不知边个高 ”。不敢说研究,至少琢磨粤语这么多年,“边个”这个词我没理由说第一次听到或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要说的是,它以一种不可替代的姿态,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了这段歌词里。再看《狮子山下》“我哋大家”,更不用说《半斤八两》那种看着歌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早期港产口水歌了。絮叨了这么多,其实我要说的就是:港乐歌词的口语化不见了。
它曾经的口语化,其一是和作词人的文化背景有关,那时的艺人多是生活所迫,就如“戏子”,曾不是那么有身份的,你不能指望每个人说话都像从书本里跳出来一样文纠纠的。这其实跟我们大陆原生态的小调、山歌是一个意思,信天游在陕西最正宗也是陕西人民最爱听爱唱;其二,跟作词时考虑到的听众面文化背景有关。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虽然已经是国际化大港口,可港府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太大,上流社会的富贵豪绅也都只是开始于财富的野蛮原始积累,文化和教育只能附加于下一代身上,更不用说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所以这时的港人拿自己的方言表达对大英统治的社会对命运的所思所想最朗朗上口又最有力度,那么口水歌的广泛传播便不足为奇了。可是后来呢?近年来我们在粤语歌中找不到太口语化的歌词。恕我寡闻,至少在北方的主流粤语市场少见,还是陈胖子,他的《边个呀边个》实属意外也勉强算主流歌手的非主流歌曲。
究其原因,可以借鉴口水歌盛行的文化背景来解释,背景变了,现象自然变了。还有啊,其三,个人不考究的分析,97以后变的何止是歌词。《玻璃之城》里给小毕看腿的兽医说“没关系,97以后大家都是同志了吗”连女子学校看门的大爷都对满口英文的吴彦祖喊了一句“会洋文有什么了不起,马上97了”。97,政策变了,社会背景变了,文化变了,潮流也变了。“普通话”越来越普及,本地祖辈常说的土语方言你还会说几句?可能再到下一代,能听得懂的都越来越少,各省方言都开始有资格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普通话流入港地,大陆市场打开,越来越多的东西变了,汇通不是不好,可特色没了我们还迷恋什么呢?
最近频也有港星内地演唱会被歌迷要求多唱粤语歌现象,这是同爱港乐的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一种甘心付出,我宁愿跟不上歌词,宁愿听不懂现场,因为这不就是我们当初之所以被港乐所迷恋的原因吗?因为喜欢港乐而喜欢一个人,最后又逼着他说国语唱国语,国内的歌星影星也多的是,我们搭着时间、路费,费劲巴拉的喜欢个老在红馆开演唱会的人何苦呢?大家都想明白了,所以也越来越珍惜港乐,越来越害怕它的过分国语话了吧。
所以我一直跟周围的人说,我对香港有情结,我想去,可如果哪年她变得完全社会主义化了,那我宁愿不去。那么,希望这次的8月之行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