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的体验和感触(4)
六、差异性
美国文化认同人与人的差异性。这是我在国内就知晓的。但到这里以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事实。你看,走上街上有白的、黑的、黄的;头发也是五颜六色的;体型上的差异就更大,胖瘦差异和中国人不是一个量级的。即便同样说英语,语言上的差异也很大。印度人的英语简直没法听;亚洲人说英语,也就算中国人有点接近美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说英语真是太奇怪了。美国人对个人行为的差异从不表示奇怪;也许是见的差异多了就习以为常了。有人躺在大草坪上晒屁股,有人在公共餐厅里跪下来拜神,标致女孩举着"Free Hug"的牌子站在街上.....在美国还真没有见到过“围观”。美国人不仅承认差异性,而且欣然接受差异性(虽然在个体上还是有差异的)。我对美国食物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接受,但中餐馆里的主要还是美国人,而且美国街头有来自各个国家的餐馆。对差异性的习以为常,使美国人自然而然地很“open”。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喜欢和陌生人交往,但美国人与人之间相交程度肯定没有中国人深。美国人除非是聚会,基本上没人扎堆。但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喜欢扎堆(认识的人在一起),我发现韩国人也很喜欢那样。扎堆其实是会排外的。当然,扎推不扎堆除了文化背景之外,还受制度因素影响的。
美国文化认同人与人的差异性。这是我在国内就知晓的。但到这里以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事实。你看,走上街上有白的、黑的、黄的;头发也是五颜六色的;体型上的差异就更大,胖瘦差异和中国人不是一个量级的。即便同样说英语,语言上的差异也很大。印度人的英语简直没法听;亚洲人说英语,也就算中国人有点接近美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说英语真是太奇怪了。美国人对个人行为的差异从不表示奇怪;也许是见的差异多了就习以为常了。有人躺在大草坪上晒屁股,有人在公共餐厅里跪下来拜神,标致女孩举着"Free Hug"的牌子站在街上.....在美国还真没有见到过“围观”。美国人不仅承认差异性,而且欣然接受差异性(虽然在个体上还是有差异的)。我对美国食物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接受,但中餐馆里的主要还是美国人,而且美国街头有来自各个国家的餐馆。对差异性的习以为常,使美国人自然而然地很“open”。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喜欢和陌生人交往,但美国人与人之间相交程度肯定没有中国人深。美国人除非是聚会,基本上没人扎堆。但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喜欢扎堆(认识的人在一起),我发现韩国人也很喜欢那样。扎堆其实是会排外的。当然,扎推不扎堆除了文化背景之外,还受制度因素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