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会议纪要 2
2012年7月29日 张志扬师 法国大革命
1.沙文主义——拿破仑时期的产物。
2.法国气概。政治:光荣革命(英国)——暴乱(法国)
哲学:康德,黑,胡,海(德国)——结构,解构(法国)
3.法国人将大革命作为本国精神的开端。
放弃思想的就不再是思想者。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光荣革命;18世纪法国大革命
4.的,底。雷锋的故事:故事为主词;雷锋底故事:雷锋为主词。
5.叙事理论。主述者,聆听者……
6.语言两不性;形而上学是堆满头盖骨的战场;哈姆雷特与读者;
马克思:特殊—(真理)—普遍—(权力)—统治
7.经验变为解释学有悖于经验,但人又不能去“学”化,负责经验就没有可能被表述。
对知识"学"要保持警惕
8.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马克思发现劳动的价值
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智力
克西克:马克思是最后一个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论述》以劳动力来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9.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
汤因比:地理物种文化等非同一,非统一标准
10.自由贵族的形成:时间,智力和财富
11.行政中央集权:路易十四,十五,十六;19世纪的农民:资本主义的农民,家产中道。
12.资产阶级法权(大则党国合一,小则权钱合一)。毛在文革后期批邓。
13.马克思比资本主义所说的自由更为普世。
14.大革命时期也是国外战争时期(英法),故而最后以拿破仑收尾。
15沙龙。路易十五时期,无共同思想,但有共同氛围,共同的身份级别
16.公民:排除掉一己之私的抽象人
17.代议制可减少私民,但也可导致暗箱。
18.资本——马克思——施特劳斯很少提
19小团体——政党——大政党——国家
20文革中的造反派:继续夺权以及年轻的学生激进不夺权派的命运。
小团体的限制:党自己可以讲,外人却不行。
21.讲团结与 谁团结谁的不同
22.文革的两种讲述:个人;一个一个问题通过。
23.犹太人问题:民族存亡,神性(宗教)——政治
中国人问题: 中国面对西方,跟随(没有自己)——不跟随(落后,被打)
法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寻找自己的身位(大革命)
中国人应当如何选择:“文革成为问题”
西方:破物取力——分析,科学之后的力量
中国:自然存在
选择另一种方式,但也不是非此即彼。
24.机器人三大定律:机器——人 对应了:人——神
7月29日 小枫老师讲座
题目:论卢梭的(民主)意图。论述卢梭的整体,而非单独某篇文章
第一节:民主共和是设计出来的。
1.《社会契约论》是《爱弥儿》的附录,后者讲述了契约论的道理何在。
2。民主理论追溯到古希腊普罗塔格拉:所有公民都懂得政治技艺。(前提是所有公民都是好的)
3.苏格拉底以理智反对民主的方法。卢梭:理智与人民的结合,只能是具有改造人性的能力。
4.宗教的两种,启蒙,民主和自由,专政
(1)启蒙与专制的一体(反对神权)。(2)自由民主与宗教的一体(公民宗教)。(3)启蒙反对一切宗教。(卢梭自身的矛盾:启蒙洗白了传统的宗教,但同样威胁到公民宗教)
5.霍布斯的恐惧。用自然取代上帝。亚:恐惧的情感pathos不是德性
孟德斯鸠三种政体:民主,君主,专制(其实就两种对立:民主——专制。托马斯:三种)
民主有一种精神,是高于君主制的德性。
用政治德性——爱国主义和平等。明确区分了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但同时又暗中将两者等同起来。
孟德斯鸠表面赞颂古典,其实只是挪用了古典思想,他意识到政治原则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德性。但却成为了政治原则。
6.卢梭虽然对德性保持信心,但并未显示出断然拒绝促使孟德斯鸠转向现代性的德性批判。他意图使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结合。
于是对待科学与艺术就充满了暧昧的批评与不批评。他本着抨击公民社会的精神,偶尔赞扬野蛮人的生活。
第二节。卢梭的诸种矛盾。
1.卢梭否认科学或哲学有任何价值,但自身又是爱好学问的。
2.卢梭的刻意的矛盾与无意的矛盾。后者才是关键。
3.两类不同的读者:常人与少数读者。
4.他关于少数人适合哲学,操守了古典立场。但为建立民主政治又必须启蒙。用科学去打破就有的习俗(洗白)
第三节。作为公民哲学家(提出治国理论)还是做哲人
1.对庸俗哲学(启蒙哲学)的公然抨击不可避免地会变成抨击哲学。
2.卢梭的“真诚”。(漫步遐想录)区分真理本身和真理的效用。
两种哲人:否认一切创世;貌似真诚地让自己理性屈从于权威。
3.斐多。最后关于灵魂不死的无结果。说明哲人拥有的只有“怀疑”,而这不能成为公民社会的基石。
4.启蒙哲学的问题:无法证明公民宗教的神圣与传统宗教的不神圣。
5.卢梭时代,nation翻译为民族国家(二者不分)
6.公民宗教是智慧者设立的。哲人的双重性:宗教于己有害,宗教于社会有用。
7.契约社会。放弃原初自由,也放弃了哲学。以个人自由变换为公民自由。
8.《敌基督》中,作为普世哲学的佛学。
第四节。卢梭的自然德性
1.道德德性:自然德性。宗教德性:实践(与政治并不冲突)。政治德性:政治社会的构成。
2.自然的好:哲人;野蛮人。
3.公民社会反对自然人与哲人。自然人被改造为公民,但哲人(立法者卢梭)却被该理论自身所威胁。
4.卢梭对在社会的审判前为自己的辩解。可对照苏的申辩。
不同:(1)卢:曾主动要去作,但未成功(《漫步2》)。苏:没有主动
(2)卢:被骂觉得冤枉。苏:接受了城邦对其的要求(服兵役)
苏见缝插针,仍旧保持哲人面貌。
第五节。必然失败——卢梭背弃古典。(最复杂的一章。要特别注意施特劳斯的注释)
卢:哲人的义务:兵役;立法
1.理想国:苏对格劳孔的回答,哲人回到洞穴对城邦的不义。用法律,按照天性,用说服和强制使人们接受。尽量不改变传统。
卢梭:加尔文教(《基督教教义》中的政治)认为民主政治好,霍布斯(《利维坦》中的论教权)。 不要传统,而是重新建立更完美的社会。
2.社会基础为平民,就不能以之为基础,孟德斯鸠的“爱国”并不足。公共的好,公意。只有卢梭这样的聪明者才看得到。
3.问题。本来要建立好的有德性的城邦,但靠启蒙要人从过去旧坏的习俗神话中解放,但一旦解放就不能重新被公民宗教再次束缚。必然要制造新的蒙昧,但哲学与之相矛盾。
4.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就是哲人。
5.卢梭用自然(浪漫主义)来弥补公民社会的德性的不足。
6注释70卢梭引用了摩西,默罕默德的立法,也引用了马基雅维利。
对照:《法义》雅典人对城邦人民熟悉更甚于长老;亚里士多德反对轻易更改习俗;《形而上学》哲学与城邦的不同话语。
7.注释72.卢梭似乎相信财富可以平等,但德性上是不平等的,差异不可能取消。政治德性也就不能(批孟)。对于“无赖”也没办法,天生的低劣者。这要求他转变成了理智上的平等(普罗塔格拉的方法)。
对照《政治学》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的欺骗(政治平等的欺骗):《居鲁士的教育》理智平等的不可能。
8.萨瓦牧师的告白,也就是讲爱弥儿交给一个实际上本质是哲人的神学家来教育。那么从自然人转变到公民怎么可能?
第六节。为何卢梭在民主问题上偏离古典
1.卢梭了解并相信古典,但最后未遵循。霍布斯了解但不相信。
2.时代不同并不是本质。
3.古典认为上智不受限制,绝不迎合臣民。这行不通,故而就必须通过其仿制品或模仿取代(不是退而求其次,是以道德不平等来取代自然不平等),通过法律,贤良方正统治那些并非贤良方正之人。
4.卢梭:转而求助于另一条古典原则:科学与道德不一致。
本应运用贵族政治,但却用古典的道德去肯定社会,反而抛弃了古典。而其自己认为是比柏拉图等古人高出的地方。
总之,哲人不应太相信自己的理智德性的正确性。
1.沙文主义——拿破仑时期的产物。
2.法国气概。政治:光荣革命(英国)——暴乱(法国)
哲学:康德,黑,胡,海(德国)——结构,解构(法国)
3.法国人将大革命作为本国精神的开端。
放弃思想的就不再是思想者。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光荣革命;18世纪法国大革命
4.的,底。雷锋的故事:故事为主词;雷锋底故事:雷锋为主词。
5.叙事理论。主述者,聆听者……
6.语言两不性;形而上学是堆满头盖骨的战场;哈姆雷特与读者;
马克思:特殊—(真理)—普遍—(权力)—统治
7.经验变为解释学有悖于经验,但人又不能去“学”化,负责经验就没有可能被表述。
对知识"学"要保持警惕
8.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马克思发现劳动的价值
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智力
克西克:马克思是最后一个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论述》以劳动力来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9.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
汤因比:地理物种文化等非同一,非统一标准
10.自由贵族的形成:时间,智力和财富
11.行政中央集权:路易十四,十五,十六;19世纪的农民:资本主义的农民,家产中道。
12.资产阶级法权(大则党国合一,小则权钱合一)。毛在文革后期批邓。
13.马克思比资本主义所说的自由更为普世。
14.大革命时期也是国外战争时期(英法),故而最后以拿破仑收尾。
15沙龙。路易十五时期,无共同思想,但有共同氛围,共同的身份级别
16.公民:排除掉一己之私的抽象人
17.代议制可减少私民,但也可导致暗箱。
18.资本——马克思——施特劳斯很少提
19小团体——政党——大政党——国家
20文革中的造反派:继续夺权以及年轻的学生激进不夺权派的命运。
小团体的限制:党自己可以讲,外人却不行。
21.讲团结与 谁团结谁的不同
22.文革的两种讲述:个人;一个一个问题通过。
23.犹太人问题:民族存亡,神性(宗教)——政治
中国人问题: 中国面对西方,跟随(没有自己)——不跟随(落后,被打)
法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寻找自己的身位(大革命)
中国人应当如何选择:“文革成为问题”
西方:破物取力——分析,科学之后的力量
中国:自然存在
选择另一种方式,但也不是非此即彼。
24.机器人三大定律:机器——人 对应了:人——神
7月29日 小枫老师讲座
题目:论卢梭的(民主)意图。论述卢梭的整体,而非单独某篇文章
第一节:民主共和是设计出来的。
1.《社会契约论》是《爱弥儿》的附录,后者讲述了契约论的道理何在。
2。民主理论追溯到古希腊普罗塔格拉:所有公民都懂得政治技艺。(前提是所有公民都是好的)
3.苏格拉底以理智反对民主的方法。卢梭:理智与人民的结合,只能是具有改造人性的能力。
4.宗教的两种,启蒙,民主和自由,专政
(1)启蒙与专制的一体(反对神权)。(2)自由民主与宗教的一体(公民宗教)。(3)启蒙反对一切宗教。(卢梭自身的矛盾:启蒙洗白了传统的宗教,但同样威胁到公民宗教)
5.霍布斯的恐惧。用自然取代上帝。亚:恐惧的情感pathos不是德性
孟德斯鸠三种政体:民主,君主,专制(其实就两种对立:民主——专制。托马斯:三种)
民主有一种精神,是高于君主制的德性。
用政治德性——爱国主义和平等。明确区分了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但同时又暗中将两者等同起来。
孟德斯鸠表面赞颂古典,其实只是挪用了古典思想,他意识到政治原则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德性。但却成为了政治原则。
6.卢梭虽然对德性保持信心,但并未显示出断然拒绝促使孟德斯鸠转向现代性的德性批判。他意图使政治德性与道德德性结合。
于是对待科学与艺术就充满了暧昧的批评与不批评。他本着抨击公民社会的精神,偶尔赞扬野蛮人的生活。
第二节。卢梭的诸种矛盾。
1.卢梭否认科学或哲学有任何价值,但自身又是爱好学问的。
2.卢梭的刻意的矛盾与无意的矛盾。后者才是关键。
3.两类不同的读者:常人与少数读者。
4.他关于少数人适合哲学,操守了古典立场。但为建立民主政治又必须启蒙。用科学去打破就有的习俗(洗白)
第三节。作为公民哲学家(提出治国理论)还是做哲人
1.对庸俗哲学(启蒙哲学)的公然抨击不可避免地会变成抨击哲学。
2.卢梭的“真诚”。(漫步遐想录)区分真理本身和真理的效用。
两种哲人:否认一切创世;貌似真诚地让自己理性屈从于权威。
3.斐多。最后关于灵魂不死的无结果。说明哲人拥有的只有“怀疑”,而这不能成为公民社会的基石。
4.启蒙哲学的问题:无法证明公民宗教的神圣与传统宗教的不神圣。
5.卢梭时代,nation翻译为民族国家(二者不分)
6.公民宗教是智慧者设立的。哲人的双重性:宗教于己有害,宗教于社会有用。
7.契约社会。放弃原初自由,也放弃了哲学。以个人自由变换为公民自由。
8.《敌基督》中,作为普世哲学的佛学。
第四节。卢梭的自然德性
1.道德德性:自然德性。宗教德性:实践(与政治并不冲突)。政治德性:政治社会的构成。
2.自然的好:哲人;野蛮人。
3.公民社会反对自然人与哲人。自然人被改造为公民,但哲人(立法者卢梭)却被该理论自身所威胁。
4.卢梭对在社会的审判前为自己的辩解。可对照苏的申辩。
不同:(1)卢:曾主动要去作,但未成功(《漫步2》)。苏:没有主动
(2)卢:被骂觉得冤枉。苏:接受了城邦对其的要求(服兵役)
苏见缝插针,仍旧保持哲人面貌。
第五节。必然失败——卢梭背弃古典。(最复杂的一章。要特别注意施特劳斯的注释)
卢:哲人的义务:兵役;立法
1.理想国:苏对格劳孔的回答,哲人回到洞穴对城邦的不义。用法律,按照天性,用说服和强制使人们接受。尽量不改变传统。
卢梭:加尔文教(《基督教教义》中的政治)认为民主政治好,霍布斯(《利维坦》中的论教权)。 不要传统,而是重新建立更完美的社会。
2.社会基础为平民,就不能以之为基础,孟德斯鸠的“爱国”并不足。公共的好,公意。只有卢梭这样的聪明者才看得到。
3.问题。本来要建立好的有德性的城邦,但靠启蒙要人从过去旧坏的习俗神话中解放,但一旦解放就不能重新被公民宗教再次束缚。必然要制造新的蒙昧,但哲学与之相矛盾。
4.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就是哲人。
5.卢梭用自然(浪漫主义)来弥补公民社会的德性的不足。
6注释70卢梭引用了摩西,默罕默德的立法,也引用了马基雅维利。
对照:《法义》雅典人对城邦人民熟悉更甚于长老;亚里士多德反对轻易更改习俗;《形而上学》哲学与城邦的不同话语。
7.注释72.卢梭似乎相信财富可以平等,但德性上是不平等的,差异不可能取消。政治德性也就不能(批孟)。对于“无赖”也没办法,天生的低劣者。这要求他转变成了理智上的平等(普罗塔格拉的方法)。
对照《政治学》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的欺骗(政治平等的欺骗):《居鲁士的教育》理智平等的不可能。
8.萨瓦牧师的告白,也就是讲爱弥儿交给一个实际上本质是哲人的神学家来教育。那么从自然人转变到公民怎么可能?
第六节。为何卢梭在民主问题上偏离古典
1.卢梭了解并相信古典,但最后未遵循。霍布斯了解但不相信。
2.时代不同并不是本质。
3.古典认为上智不受限制,绝不迎合臣民。这行不通,故而就必须通过其仿制品或模仿取代(不是退而求其次,是以道德不平等来取代自然不平等),通过法律,贤良方正统治那些并非贤良方正之人。
4.卢梭:转而求助于另一条古典原则:科学与道德不一致。
本应运用贵族政治,但却用古典的道德去肯定社会,反而抛弃了古典。而其自己认为是比柏拉图等古人高出的地方。
总之,哲人不应太相信自己的理智德性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