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釋〔清〕牛運震《與胡(釴,靜庵)貢士書》
簡釋〔清〕牛運震《與胡(釴,靜庵)貢士書》
靜庵足下:
使旋辱惠書,郁勃嶔崟,甚可感,殊可喜。披玩再四,如讀古人名箋劄。然竊怪足下辭書甚高,而其言何戚且下也。夫古之人,不必皆以其名于身,速自見于世,而探其所有,無不可以自立。其間雖被摧折,亦時形諸悉苦怨歎,而磊落奮發之慨,蓋複勃勃示能已。知靜庵所處,未甚老而卑,而資性問學,猶有所借焉。而企于進。苟時之際,固可以鈞人知而坐致名實,況乎有不止于是者。誠下意足下,甘意過言之如此也。如靜庵言,亦似有大不理于中,而爲此激切者,將有所不得志于天下,得合于人,而後怦怦然不釋至此邪?然古人當此,而或怨尤滯中,對天疾人,如不可解;又或因此而矯勉奮勵,,而更以深造于道。靜庵于天人之間,尚未空邃至此;而來書雲:平心易氣,未嘗作纖悉怨尤之語,若有得于中而善于自處矣。以視古人對天疾人、如不可解者,當加壹等。然如所雲心灰氣耗,終竟如此者,又何以雲雲耶?仆以爲足下少不滿意于天人,而安于自廢爾焉。無可奈何,則反不如對天疾人、如不可解者,猶可冀其矯強奮勵,以自深造于道也。
仆少理詩書,長羁簿。領海內人士,知交甚廉,亦遂寥落淡泊,少所許可。關隴以來,獨于靜庵,改顔下意,扒獎如來容口,謂爲西北人翹楚。殆有所見焉,而非盡出于謬妄者,良以靜庵深敏恬隽,岸然自喜。其資與學,皆有以大異乎流俗語浮糜雕飾之爲。仆將與靜庵有所深酌而細論焉。冀以邃其識、堅其力、而更以勉其所不逮,且又以脾補仆之所缺焉,而未至者也。計以仆之年齒加長,爲足下擁篲先驅,而以靜庵之高才健步,爲吾左右輔掖,以是而進于道,至之業。患有不勉耳,亦烏有不至者哉!仆七年以來,常存此志,故每于靜庵言。來書所雲,時加獎勵,倦倦誘誨者,仆未之能任也。而又安敢以此施之于靜庵!萬壹有之,則仆之所以處靜庵,及其所以盱望而踵企之者,不可謂無意矣。然靜庵之自處,及其所以輔掖脾補于吾者,又何如者邪?
且仆于靜庵處幾年矣,別來曾不周月,而靜庵自狀,遂乃頹灰裒敝不可複振,或以此爲不定期激不平之論,向知己摅吐其胸中郁勃則可耳;若謂真欲有此,則信竊以爲非所宜雲。又以靜庵不應至是也。來書又雲:分將屏謝詩書,甘從市井。夫古之君子,不得立于朝,則遊于市,固無足怪者。然如靜庵言,市井與詩書判若兩途,交雠而不可並,則仆猶以爲未敢允。今以學道之人,果能精于深討,信有得于詩書文業之爲,雖易衣而出,並日經營,亦誰複以市井人相诟病者?靜庵 如欲爲市井中人固不必決然屏謝詩書,亦不必瑣瑣以市井中人相厭棄也。
至如仆者,固守簿書,馳走風塵,上不得列秩扈班以立于朝,下之不得操鬥衡、占闤櫃以藏于市。因循馳逐,兩誤交失。將不自名其何所人。然則得如足下之竟爲市井中人,所獲多矣。足下猶以爲不幸乎?況其有不必然者哉!念于足下相知深,又承足下揭折相示,故偶有見觸,不敢自隱,悉爲足下于複道之。或亦孔氏各言爾志之意也。如君才地,仆何能爲策,然已具策如前。足下當自知之,故無能複有加益。願足下幸更勉旃。瞻望春華,宣昭素問,少安毋躁,勖進德。可至者致諸我,不可致者俟諸天,與人如此而已。外此,則所謂雖人龜策,誠不能知其事者也。足下其爲我何?
邊地風寒,入夏稍和煦。迩日眠食無他,幸勿爲念。沖途事劇,簿領匆匆。暇則與館內諸生講肆以爲休息。猶然泰安,況非足下亦不足以爲道也。家君及徐二尚友,思足下殊深。並有所作奉寄,足下自能評鑒之且爲詠歎酬贈也。臨楮依徊,寸心萬端,夏盛暑,幸惟自愛。
【簡釋】此書爲清代牛運震答胡靜庵書。
牛運震(公元1706——1758年),字階平,號真谷,山東滋陽(今兖州市)人。乾隆三至九年(公元1738——1744年)任秦安知縣,爲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牛運震于乾隆四年春于縣衙東購邑人明郎中侯壹元宅辦隴川書院,政暇講學授課,成就人才甚衆,秦安文風爲之壹變,胡靜庵、吳登(左有土)乃其中最著名者。其後,秦安士民在書院爲之立碑“牛真谷先生講學處”,此碑今移立于秦安縣泰山廟。
胡 釴(公元1708——1771年),字鼎臣,號靜庵,秦安縣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提學王蘭生選拔甘肅貢生薦于朝廷,以胡靜庵爲第壹。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于朝考不第後以親老歸居秦安,主講書院。後多年在黃廷桂、楊應據等幕府中度過,晚年任高台教谕,兼署肅州學正。與臨桃吳鎮、“關隴三詩傑”。著有《靜庵詩文集》二十卷,主纂《秦州直隸新志》。
牛運震答胡靜庵書洋洋壹千余言,雖右分段,但不可強分,壹氣呵成,乃情真意切之作。牛、胡二人相知深,故言之切,回旋往複,乃不知有我,不知有人,人我同化,其立意在不以流俗易心,不以失意墮志,安身立命于高尚理想之追求。雖世事風雲變幻,但有不變之真我在,指出學者向上壹路而與胡靜庵共勉。有不世之業者必有不世之心,讀此書可知牛、胡二人之所以卓然能自立于當世,有名山事業可傳于後世者,豈偶然哉!
牛運震調離秦安時,秦安士民傾城相送;去世後,秦安士民遙爲設祭,痛哭流涕。離任愈久而思念愈深,可見世上自有公道人心在。胡靜庵有《送真谷明府遷任平番》五言古詩五首,其二云:
昔傳單父宰,吏況何蕭森。公堂寡訟牒,靜室聞鳴琴。
風流壹曠絕,貌然不可尋。刀筆非瑣細,歌飲即荒淫。
我公少壯日,讀書投儒林。儒林故循吏,厥德廣以深。
潔身自皎皎,被物風愔愔。魚從漏疏網,茲不受曲針。
野老擊壤罷,醉臥牆樹陰。兕觥祝明府,欲報雙南金。
我公殊不聞,高齋方長吟。乃令千載下,壹見古人心。
靜庵足下:
使旋辱惠書,郁勃嶔崟,甚可感,殊可喜。披玩再四,如讀古人名箋劄。然竊怪足下辭書甚高,而其言何戚且下也。夫古之人,不必皆以其名于身,速自見于世,而探其所有,無不可以自立。其間雖被摧折,亦時形諸悉苦怨歎,而磊落奮發之慨,蓋複勃勃示能已。知靜庵所處,未甚老而卑,而資性問學,猶有所借焉。而企于進。苟時之際,固可以鈞人知而坐致名實,況乎有不止于是者。誠下意足下,甘意過言之如此也。如靜庵言,亦似有大不理于中,而爲此激切者,將有所不得志于天下,得合于人,而後怦怦然不釋至此邪?然古人當此,而或怨尤滯中,對天疾人,如不可解;又或因此而矯勉奮勵,,而更以深造于道。靜庵于天人之間,尚未空邃至此;而來書雲:平心易氣,未嘗作纖悉怨尤之語,若有得于中而善于自處矣。以視古人對天疾人、如不可解者,當加壹等。然如所雲心灰氣耗,終竟如此者,又何以雲雲耶?仆以爲足下少不滿意于天人,而安于自廢爾焉。無可奈何,則反不如對天疾人、如不可解者,猶可冀其矯強奮勵,以自深造于道也。
仆少理詩書,長羁簿。領海內人士,知交甚廉,亦遂寥落淡泊,少所許可。關隴以來,獨于靜庵,改顔下意,扒獎如來容口,謂爲西北人翹楚。殆有所見焉,而非盡出于謬妄者,良以靜庵深敏恬隽,岸然自喜。其資與學,皆有以大異乎流俗語浮糜雕飾之爲。仆將與靜庵有所深酌而細論焉。冀以邃其識、堅其力、而更以勉其所不逮,且又以脾補仆之所缺焉,而未至者也。計以仆之年齒加長,爲足下擁篲先驅,而以靜庵之高才健步,爲吾左右輔掖,以是而進于道,至之業。患有不勉耳,亦烏有不至者哉!仆七年以來,常存此志,故每于靜庵言。來書所雲,時加獎勵,倦倦誘誨者,仆未之能任也。而又安敢以此施之于靜庵!萬壹有之,則仆之所以處靜庵,及其所以盱望而踵企之者,不可謂無意矣。然靜庵之自處,及其所以輔掖脾補于吾者,又何如者邪?
且仆于靜庵處幾年矣,別來曾不周月,而靜庵自狀,遂乃頹灰裒敝不可複振,或以此爲不定期激不平之論,向知己摅吐其胸中郁勃則可耳;若謂真欲有此,則信竊以爲非所宜雲。又以靜庵不應至是也。來書又雲:分將屏謝詩書,甘從市井。夫古之君子,不得立于朝,則遊于市,固無足怪者。然如靜庵言,市井與詩書判若兩途,交雠而不可並,則仆猶以爲未敢允。今以學道之人,果能精于深討,信有得于詩書文業之爲,雖易衣而出,並日經營,亦誰複以市井人相诟病者?靜庵 如欲爲市井中人固不必決然屏謝詩書,亦不必瑣瑣以市井中人相厭棄也。
至如仆者,固守簿書,馳走風塵,上不得列秩扈班以立于朝,下之不得操鬥衡、占闤櫃以藏于市。因循馳逐,兩誤交失。將不自名其何所人。然則得如足下之竟爲市井中人,所獲多矣。足下猶以爲不幸乎?況其有不必然者哉!念于足下相知深,又承足下揭折相示,故偶有見觸,不敢自隱,悉爲足下于複道之。或亦孔氏各言爾志之意也。如君才地,仆何能爲策,然已具策如前。足下當自知之,故無能複有加益。願足下幸更勉旃。瞻望春華,宣昭素問,少安毋躁,勖進德。可至者致諸我,不可致者俟諸天,與人如此而已。外此,則所謂雖人龜策,誠不能知其事者也。足下其爲我何?
邊地風寒,入夏稍和煦。迩日眠食無他,幸勿爲念。沖途事劇,簿領匆匆。暇則與館內諸生講肆以爲休息。猶然泰安,況非足下亦不足以爲道也。家君及徐二尚友,思足下殊深。並有所作奉寄,足下自能評鑒之且爲詠歎酬贈也。臨楮依徊,寸心萬端,夏盛暑,幸惟自愛。
【簡釋】此書爲清代牛運震答胡靜庵書。
牛運震(公元1706——1758年),字階平,號真谷,山東滋陽(今兖州市)人。乾隆三至九年(公元1738——1744年)任秦安知縣,爲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牛運震于乾隆四年春于縣衙東購邑人明郎中侯壹元宅辦隴川書院,政暇講學授課,成就人才甚衆,秦安文風爲之壹變,胡靜庵、吳登(左有土)乃其中最著名者。其後,秦安士民在書院爲之立碑“牛真谷先生講學處”,此碑今移立于秦安縣泰山廟。
胡 釴(公元1708——1771年),字鼎臣,號靜庵,秦安縣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提學王蘭生選拔甘肅貢生薦于朝廷,以胡靜庵爲第壹。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于朝考不第後以親老歸居秦安,主講書院。後多年在黃廷桂、楊應據等幕府中度過,晚年任高台教谕,兼署肅州學正。與臨桃吳鎮、“關隴三詩傑”。著有《靜庵詩文集》二十卷,主纂《秦州直隸新志》。
牛運震答胡靜庵書洋洋壹千余言,雖右分段,但不可強分,壹氣呵成,乃情真意切之作。牛、胡二人相知深,故言之切,回旋往複,乃不知有我,不知有人,人我同化,其立意在不以流俗易心,不以失意墮志,安身立命于高尚理想之追求。雖世事風雲變幻,但有不變之真我在,指出學者向上壹路而與胡靜庵共勉。有不世之業者必有不世之心,讀此書可知牛、胡二人之所以卓然能自立于當世,有名山事業可傳于後世者,豈偶然哉!
牛運震調離秦安時,秦安士民傾城相送;去世後,秦安士民遙爲設祭,痛哭流涕。離任愈久而思念愈深,可見世上自有公道人心在。胡靜庵有《送真谷明府遷任平番》五言古詩五首,其二云:
昔傳單父宰,吏況何蕭森。公堂寡訟牒,靜室聞鳴琴。
風流壹曠絕,貌然不可尋。刀筆非瑣細,歌飲即荒淫。
我公少壯日,讀書投儒林。儒林故循吏,厥德廣以深。
潔身自皎皎,被物風愔愔。魚從漏疏網,茲不受曲針。
野老擊壤罷,醉臥牆樹陰。兕觥祝明府,欲報雙南金。
我公殊不聞,高齋方長吟。乃令千載下,壹見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