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强迫现象的对比心理分析(下)
<div style="text-indent: 2em">对比“什么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者,除了个性特征与强迫性进行者不同,也有心理现实的差异。强迫性放弃者明白他“什么都知道”是他有一个不断强化的理性自我,“但就是做不到”呢?也许是他唯一不明白的。</font>
从人性理论来看,最简单的理由是人本性贪婪、贪享乐。“做”意味着付出和忍受,何况是面对有一定代价的“做”事情。“很想做但就是做不到”,有做的动机,但也有魔力一样的东西缠住你,不得已而放弃做。那么,做不到的背后,是什么东西或力量超过了主观意志呢?深入分析,应该有这样一些心理现实:</font>
1、缺乏做(行动)的意义感。任何行为背后都存在它的意义和目的,比如,人要饮食,因为它对人有生存意义,人要工作,因为它对人既有生存意义也有生活意义。只是太多是日常行为,让人对它们的意义感模糊,甚至不知道其行为的意义何在。理解为何“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心理缘故,我们只要理解有些人为何“充满活力地做事”便可知晓。那些充满活力做事的人,是他们对所做之事存在兴趣,存在意义和价值感。反过来说,是那些事情本身,存在吸引他们要想去做(或拥有它们)的意义所在。</font>
当然,某样活动或某件事情是否有意义,因人而异。生活本身没什么意义,是人的社会性不断赋予了生活以各种不同意义。也许上帝才明白,人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生命价值的取向?你要感到生命有价值,就需要对生活赋予意义,才会使人生活起来显得有生气和富有情调,才会使人感觉生命价值的存在。我们发现,那些精力充沛,做事积极的人,正是他在“做”之中找到了自我意义,是自我实现欲望在驱使他要做(行为)。人如果能一往情深地投入某一事业,说明他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价值,这份体验本身又会成为他继续行为的动力。</font>
所以,“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人,其心理原由是他对该做的事情缺乏兴趣和意义感,也缺乏做事情的快乐体验。对“该做”之事没意义感,就不可能在感情上接受做的“对象”,即便是你在做它,也做不好或做不下去的。因为不情愿之情,是迫使人强迫性放弃行为的隐性杀手。</font>
2、缺乏目标和希望感。“强迫性放弃”者在他行动之前,存在做事的动机,但终于没有做,要考虑是否缺乏行为目标(目的)。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圆满完成,是依赖人既有动机也有目的性。想做,仅说明你有主观意愿,真正要做到,还必须有做“它”的明确目标。因为目标是推动人行为进程的方向和保证。我们做任何事,只要你有目标就有方向感,有做事的秩序感,事情就易完成。</font>
道理似乎很简单,但许多人的烦恼,就因为对简单道理的鄙视。“什么都知道,就是做不到”,便是那种漠视简单道理,钻进复杂幻想的牛角尖不能自拔的一类人。他们实际上不明白,最简单的原来最重要。也许对他们来说,简单是最具难度的,其畏难(害怕付出,害怕做不好丢面子,害怕承担行为后果等)心理才是他们强迫性“做不到”的根本所在。</font>
强迫性放弃“做”的另一原因是,缺乏希望感。做某一事情,不仅需要做的意愿(动机之一),还需要有做下去的毅力。毅力是一种个性品质,表现于人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内心对做某事抱有强烈愿望和希望的动机上的。许多人因“强迫性放弃”而懊恼自己没有控制能力,比如学生上课总是迟到,某人做事总是拖延,都以为是缺乏控制力所致。从表象看是缺乏自制力,本质上说是缺乏做某事(活动)应有的希望感。许多事实告诉,人对美好未来(希望)的期盼,可以战胜现时的逆境。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能”十年,靠的就是那份坚信“我一定能实现复国希望”的期盼之心。</font>
期盼心理就是人的希望感,它是人克服行为困难的精神动力。</font>
当然,人的愿望是否能实现,或在某一领域是否能成功,是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果他对某一愿望始终抱有成功的希望感,他就有执着目标的信念,那么成功的机率就存在。</font>
常言说,希望在路就在,希望在活力就在。正说明了人怀揣希望的重要意义。其实,人生即便没有多大的成功或没有实现他最大的愿望,但他能报以对人生的希望而活,他的一生就是愉快和充实的,至少是充满活力的。因为希望感,能产生行为动力,也因为快乐和充实是建立在人的行为过程之中。所以,“想做到但就是做不到”的人,需要唤起一定要做到(成功)的内心欲望与希望,这是避免“强迫性放弃”的出路之一。</font>
3、也许有阻抗“做到”的情绪在。一个人“很想做到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行为,一般说来,并非他缺乏做事的胜任能力,而可能存在影响做事的负面情绪。拿学生厌学来分析,一个孩子不可能一开始就厌学或成绩不好,当出现厌学情绪时,面对做作业,总会陷入既想做又拖沓不做,既没完成作业又没玩得痛快的矛盾冲突。表面上已分不清是厌学而使成绩不好,还是成绩不好而致厌学,但家长都会反复教导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没出息”的重要性。其实呢,孩子知道学习重要,他不想学,一定有影响他学习的因素在。是什么呢?有可能源自过去怨恨情绪的复现,也可能来自现时人际环境某种感情或自尊心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因为,惟有伤害性的情绪情结,才会构成对人心智的影响。</font>
任何人,当内心有受伤害的感觉或有压抑情绪,本来存在的对事物(活动)的兴趣或冲动,都可能荡然无存。</font>
4、人的依赖情结会阻抗行为。依赖情结起源于人早期的客体关系,比如被溺爱的孩子,从小获取了过多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了不自主。因为在大包揽的关系下,心理早已习惯了依赖父母(或其他关系人)的意志,他没有机会也没有意识学习怎么自主。在以后的岁月,许多事情不可能再由关系人替代,必须由自己做,自己决定时,他原来“学会”的不自主使他显得无助和无奈,做任何事情总是盼望有人替代自己,其行为特点自然显得拖沓、慵懒和退缩。这种孩子长大后,在职场中,容易现出那种“明知道我必须完成某项事情(任务)但我总是拖着完成不了”等强迫性放弃现象。</font>
有依赖情结的成人,在婚姻关系中可能表现出“明知道他很坏,不值得我留恋,但我就是做不到放弃”的现象,其深层动因是强迫性依赖,因为在他(她)意识里是坏人的人身上,一定存在着他(她)潜意识所深深依赖的某种特质,才会使他(她)不可能放弃一个坏人。尽管跟一个坏人生活很痛苦,但不能脱离痛苦的背后,是一个人根本控制不了的内心依赖情结的需要。</font>
因此,“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者的内心,存在依赖情感关系的强烈渴望。是依赖情结或依赖性人格,限制了他们“想做到”的自由。</font>
用象征语言总结两种强迫现象——</font>
“知道不该怎样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强迫现象者,是无意识主动束缚着自己的人,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奔跑和奋斗在圆圈(原点)上的进取之人。</font>
“知道应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现象者,是无意识被动束缚着自己的人,是世界上最懒散的挣扎和忍耐在圆圈(原点)上的等待之人。</font>
 
从人性理论来看,最简单的理由是人本性贪婪、贪享乐。“做”意味着付出和忍受,何况是面对有一定代价的“做”事情。“很想做但就是做不到”,有做的动机,但也有魔力一样的东西缠住你,不得已而放弃做。那么,做不到的背后,是什么东西或力量超过了主观意志呢?深入分析,应该有这样一些心理现实:</font>
1、缺乏做(行动)的意义感。任何行为背后都存在它的意义和目的,比如,人要饮食,因为它对人有生存意义,人要工作,因为它对人既有生存意义也有生活意义。只是太多是日常行为,让人对它们的意义感模糊,甚至不知道其行为的意义何在。理解为何“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心理缘故,我们只要理解有些人为何“充满活力地做事”便可知晓。那些充满活力做事的人,是他们对所做之事存在兴趣,存在意义和价值感。反过来说,是那些事情本身,存在吸引他们要想去做(或拥有它们)的意义所在。</font>
当然,某样活动或某件事情是否有意义,因人而异。生活本身没什么意义,是人的社会性不断赋予了生活以各种不同意义。也许上帝才明白,人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生命价值的取向?你要感到生命有价值,就需要对生活赋予意义,才会使人生活起来显得有生气和富有情调,才会使人感觉生命价值的存在。我们发现,那些精力充沛,做事积极的人,正是他在“做”之中找到了自我意义,是自我实现欲望在驱使他要做(行为)。人如果能一往情深地投入某一事业,说明他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价值,这份体验本身又会成为他继续行为的动力。</font>
所以,“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人,其心理原由是他对该做的事情缺乏兴趣和意义感,也缺乏做事情的快乐体验。对“该做”之事没意义感,就不可能在感情上接受做的“对象”,即便是你在做它,也做不好或做不下去的。因为不情愿之情,是迫使人强迫性放弃行为的隐性杀手。</font>
2、缺乏目标和希望感。“强迫性放弃”者在他行动之前,存在做事的动机,但终于没有做,要考虑是否缺乏行为目标(目的)。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圆满完成,是依赖人既有动机也有目的性。想做,仅说明你有主观意愿,真正要做到,还必须有做“它”的明确目标。因为目标是推动人行为进程的方向和保证。我们做任何事,只要你有目标就有方向感,有做事的秩序感,事情就易完成。</font>
道理似乎很简单,但许多人的烦恼,就因为对简单道理的鄙视。“什么都知道,就是做不到”,便是那种漠视简单道理,钻进复杂幻想的牛角尖不能自拔的一类人。他们实际上不明白,最简单的原来最重要。也许对他们来说,简单是最具难度的,其畏难(害怕付出,害怕做不好丢面子,害怕承担行为后果等)心理才是他们强迫性“做不到”的根本所在。</font>
强迫性放弃“做”的另一原因是,缺乏希望感。做某一事情,不仅需要做的意愿(动机之一),还需要有做下去的毅力。毅力是一种个性品质,表现于人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内心对做某事抱有强烈愿望和希望的动机上的。许多人因“强迫性放弃”而懊恼自己没有控制能力,比如学生上课总是迟到,某人做事总是拖延,都以为是缺乏控制力所致。从表象看是缺乏自制力,本质上说是缺乏做某事(活动)应有的希望感。许多事实告诉,人对美好未来(希望)的期盼,可以战胜现时的逆境。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能”十年,靠的就是那份坚信“我一定能实现复国希望”的期盼之心。</font>
期盼心理就是人的希望感,它是人克服行为困难的精神动力。</font>
当然,人的愿望是否能实现,或在某一领域是否能成功,是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果他对某一愿望始终抱有成功的希望感,他就有执着目标的信念,那么成功的机率就存在。</font>
常言说,希望在路就在,希望在活力就在。正说明了人怀揣希望的重要意义。其实,人生即便没有多大的成功或没有实现他最大的愿望,但他能报以对人生的希望而活,他的一生就是愉快和充实的,至少是充满活力的。因为希望感,能产生行为动力,也因为快乐和充实是建立在人的行为过程之中。所以,“想做到但就是做不到”的人,需要唤起一定要做到(成功)的内心欲望与希望,这是避免“强迫性放弃”的出路之一。</font>
3、也许有阻抗“做到”的情绪在。一个人“很想做到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行为,一般说来,并非他缺乏做事的胜任能力,而可能存在影响做事的负面情绪。拿学生厌学来分析,一个孩子不可能一开始就厌学或成绩不好,当出现厌学情绪时,面对做作业,总会陷入既想做又拖沓不做,既没完成作业又没玩得痛快的矛盾冲突。表面上已分不清是厌学而使成绩不好,还是成绩不好而致厌学,但家长都会反复教导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没出息”的重要性。其实呢,孩子知道学习重要,他不想学,一定有影响他学习的因素在。是什么呢?有可能源自过去怨恨情绪的复现,也可能来自现时人际环境某种感情或自尊心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因为,惟有伤害性的情绪情结,才会构成对人心智的影响。</font>
任何人,当内心有受伤害的感觉或有压抑情绪,本来存在的对事物(活动)的兴趣或冲动,都可能荡然无存。</font>
4、人的依赖情结会阻抗行为。依赖情结起源于人早期的客体关系,比如被溺爱的孩子,从小获取了过多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了不自主。因为在大包揽的关系下,心理早已习惯了依赖父母(或其他关系人)的意志,他没有机会也没有意识学习怎么自主。在以后的岁月,许多事情不可能再由关系人替代,必须由自己做,自己决定时,他原来“学会”的不自主使他显得无助和无奈,做任何事情总是盼望有人替代自己,其行为特点自然显得拖沓、慵懒和退缩。这种孩子长大后,在职场中,容易现出那种“明知道我必须完成某项事情(任务)但我总是拖着完成不了”等强迫性放弃现象。</font>
有依赖情结的成人,在婚姻关系中可能表现出“明知道他很坏,不值得我留恋,但我就是做不到放弃”的现象,其深层动因是强迫性依赖,因为在他(她)意识里是坏人的人身上,一定存在着他(她)潜意识所深深依赖的某种特质,才会使他(她)不可能放弃一个坏人。尽管跟一个坏人生活很痛苦,但不能脱离痛苦的背后,是一个人根本控制不了的内心依赖情结的需要。</font>
因此,“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者的内心,存在依赖情感关系的强烈渴望。是依赖情结或依赖性人格,限制了他们“想做到”的自由。</font>
用象征语言总结两种强迫现象——</font>
“知道不该怎样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强迫现象者,是无意识主动束缚着自己的人,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奔跑和奋斗在圆圈(原点)上的进取之人。</font>
“知道应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现象者,是无意识被动束缚着自己的人,是世界上最懒散的挣扎和忍耐在圆圈(原点)上的等待之人。</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