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鼓浪屿
飞行850公里,漂洋过海,终于到达,那个,叫鼓浪屿的地方。
那个让人挥霍时间,静静呼吸的地方。
一下轮渡,我们就去住宿的地方报道放行李。住的旅馆叫37度,环境一般,设备一般(一晚没热水,花洒坏了还疯狂断电),旅馆的人还算热情亲切,277晚,价钱小贵了,我还是比较怀念曾厝垵的旅馆,性价比比较高。
一说起鼓浪屿,许多人都想起小资与文艺。的确,鼓浪屿有许多店,无论是装修还是所卖的物品都透着一种文艺小资范儿。英式果酱。朗姆苹果茶。木质国王与骑士。纯天蓝色的木门。米黄色的沙发与大红色的吊椅。老式的留声机播放着上世纪的爵士乐。各种颜色的酒精。鼓浪屿,一个小资店林立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小资造就了鼓浪屿,结果许多店铺都采取了相同路向。能看出大部分的店铺都是小店经营,都有店家自己细细的心思,都是不一样的装修和摆设,但走在路上看多了,又会觉得每一家店都是那样的相似。这种相似且繁密的小资,多少都有些刻意。特别是在游人如织的龙头路一带,喧嚣熙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商业化操作的店铺,走多了看多了,都有点审美疲劳。或许是商业化的蚕食,这里的鼓浪屿,失去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伪装,一种噱头。
潘小莲的芒果酸奶就是酸奶里加了芒果,无甚特别,小小一杯就要20大洋。张三疯奶茶久仰大名,奶茶里面有少量葡萄干花生米,但奶味不够浓,料也不多,一杯也要20多块,喝了以后更怀念以前学校龙洞的避风塘奶茶。陈罐西式茶货铺由于名字红爆微博,店铺很精致,像是一个玻璃音乐盒。里面价格都不便宜,买了一罐英伦樱桃果酱,小小一罐,12大洋,味道一般,无甚特别。试喝了一下印度风的玉米汁,有浓郁的玉米香味,可惜因为太饱没有买一杯来喝,若有机会,下次一定好好品尝。
最爱鼓浪屿的早晨。游人未出。街上的青石板街被昨夜的雨水洗刷现出干净的白。稀稀疏疏的当地人陆陆续续地开始新的一天。孩子背着书包上学。老人出来晨操。妈妈出门买早餐。小贩摆出热气腾腾的早点。有虫鸟的鸣叫。有清凉的海风。有微熏的晨光。
这才是真正的鼓浪屿。安静的慢生活。
没有汽车。没有拥挤。没有废气。简单的生活,安静地呼吸。
拐进一条曲折的小巷。走在微白的石板街。一栋栋斑驳的老屋就这样安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故事。
那些老宅,或已荒废,或仍有人烟。
走近那些已被遗弃的老宅前,只能隔着铁门看见那些被历史和时代冲刷过的雕花与门檐,隐隐地感受到曾经的华丽与兴旺,想象着曾经有过怎样的欢笑与泪水。藤蔓爬满暗黄的墙壁,仿佛是时光在苍苍老人脸上划下的深深的痕迹。
那些仍有炊烟的老屋,斑驳的围墙下仍有色彩艳丽的花草。有主妇剁菜的声音,依然有人在天井倒水,依然有桂花默默地吐露幽香。而老屋,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看见如烟的过往,凝固曾经的时光。
这个荒废的老屋的对面是一家幼儿园。这边厢是枯藤老树昏鸦,那边厢是孩童的牙牙学音与天真的笑声。
在鼓浪屿总要在一个美丽的日子,和同伴在一间舒服的小店,听着唱机的音乐,喝着吃着聊着,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
赵小姐的茶和馅饼。一杯桂圆茶。一杯烧仙草。一碟赵小姐的馅饼。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们打开地图,想要按照指引到达目的地,却总在某一个路口某一个转角开始迷失,不断迷失。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不断行走,不断迷失,不断迷失,不断行走。
行走,行走,关于爱,关于梦。
听过一句话,如果幸福不在路上,就是幸福的尽头。在鼓浪屿,惊喜或许在迷失的下一个转角。
(图为鼓浪屿的天主教堂。全雪白的哥特式建筑。)
(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
林语堂的结婚教堂。
我们听从了之前去过的朋友的建议,没有去人满拥挤的日光岩,虽然牠的名字,很美。转向附近的鸡山登顶。其实鸡山高度与日光岩并不相差很多,只是日光岩修建了一个观景台,借此收费,因此高了一点点。鸡山幽静,少有游人,我们一路摸索前行,途中还经过墓园,某人还边走边念念叨叨,哈哈,平生不做亏心事,又有何惧呢。我们在顶上望去日光岩,果然小小的观景台站满了游人。站在山顶俯瞰整个鼓浪屿,清风拂面,甚为舒服。
曾经在电视上的一档旅游节目上看过关于鼓浪屿的介绍。鼓浪屿曾经沦为殖民地,这就是为什么鼓浪屿有如此多西式建筑的原因。同时,西方音乐也流入了鼓浪屿,鼓浪屿的钢琴密度为全国之首,鼓浪屿也因此有“琴岛”之称。历史眷顾这座岛,给它带来的不是焚烧的灰烬,而是宝贵的人文财富。在电视上看过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一直很想亲眼看看那两台传说中的自动发音的钢琴和风琴。钢琴博物馆的门票是30元,风琴博物馆亦即是八卦楼,门票20元。展馆装修简单,但却又不少陈列品,都是由华侨捐赠。最大的风琴三层楼高。八卦楼的游客稀少,园中透着幽静,沿着小路拾阶而上有个小平台,可以俯瞰下面的风光。
相比风琴博物馆,钢琴博物馆全是满满的游客,不过也井然有序。原来钢琴有三角四角,途中偶遇一导游,还当场用馆内的大钢琴演奏一曲,琴声优雅动听。馆内镇观乃捐赠华侨当年思乡情切而订造的一台钢琴,琴身刻有中国风的彩画雕花。
(传说中的叶氏麻糍,呃....拍得丑了点,别太有想象力了......)
有人说,鼓浪屿,是个猫岛。
码头夜景。宁静与繁华。想起一句话,静,在喧嚣之外。
厦门和鼓浪屿都是不太大的地方,如果想要大致地逛逛的话四天三夜是绝对够的,但若想细细品味,真切感受这里的慢生活的话,那真的要至少住上一头半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没有汽车没有工业的地方,一切变得简单,仿佛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也简单淳朴,温暖热情。
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哪里的风光怎样明媚,离家千里万里终究是会想家的。过客始终都是过客。家,始终在那里。
一切都将成为回忆。
2012.3.9 我在厦门。
2012.3.10 我在鼓浪屿。
那个让人挥霍时间,静静呼吸的地方。
![]() |
一下轮渡,我们就去住宿的地方报道放行李。住的旅馆叫37度,环境一般,设备一般(一晚没热水,花洒坏了还疯狂断电),旅馆的人还算热情亲切,277晚,价钱小贵了,我还是比较怀念曾厝垵的旅馆,性价比比较高。
![]() |
一说起鼓浪屿,许多人都想起小资与文艺。的确,鼓浪屿有许多店,无论是装修还是所卖的物品都透着一种文艺小资范儿。英式果酱。朗姆苹果茶。木质国王与骑士。纯天蓝色的木门。米黄色的沙发与大红色的吊椅。老式的留声机播放着上世纪的爵士乐。各种颜色的酒精。鼓浪屿,一个小资店林立的地方。
![]() |
![]() |
![]() |
或许是因为小资造就了鼓浪屿,结果许多店铺都采取了相同路向。能看出大部分的店铺都是小店经营,都有店家自己细细的心思,都是不一样的装修和摆设,但走在路上看多了,又会觉得每一家店都是那样的相似。这种相似且繁密的小资,多少都有些刻意。特别是在游人如织的龙头路一带,喧嚣熙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商业化操作的店铺,走多了看多了,都有点审美疲劳。或许是商业化的蚕食,这里的鼓浪屿,失去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伪装,一种噱头。
![]() |
![]() |
![]() |
潘小莲的芒果酸奶就是酸奶里加了芒果,无甚特别,小小一杯就要20大洋。张三疯奶茶久仰大名,奶茶里面有少量葡萄干花生米,但奶味不够浓,料也不多,一杯也要20多块,喝了以后更怀念以前学校龙洞的避风塘奶茶。陈罐西式茶货铺由于名字红爆微博,店铺很精致,像是一个玻璃音乐盒。里面价格都不便宜,买了一罐英伦樱桃果酱,小小一罐,12大洋,味道一般,无甚特别。试喝了一下印度风的玉米汁,有浓郁的玉米香味,可惜因为太饱没有买一杯来喝,若有机会,下次一定好好品尝。
![]() |
![]() |
最爱鼓浪屿的早晨。游人未出。街上的青石板街被昨夜的雨水洗刷现出干净的白。稀稀疏疏的当地人陆陆续续地开始新的一天。孩子背着书包上学。老人出来晨操。妈妈出门买早餐。小贩摆出热气腾腾的早点。有虫鸟的鸣叫。有清凉的海风。有微熏的晨光。
这才是真正的鼓浪屿。安静的慢生活。
没有汽车。没有拥挤。没有废气。简单的生活,安静地呼吸。
拐进一条曲折的小巷。走在微白的石板街。一栋栋斑驳的老屋就这样安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故事。
![]() |
![]() |
那些老宅,或已荒废,或仍有人烟。
走近那些已被遗弃的老宅前,只能隔着铁门看见那些被历史和时代冲刷过的雕花与门檐,隐隐地感受到曾经的华丽与兴旺,想象着曾经有过怎样的欢笑与泪水。藤蔓爬满暗黄的墙壁,仿佛是时光在苍苍老人脸上划下的深深的痕迹。
那些仍有炊烟的老屋,斑驳的围墙下仍有色彩艳丽的花草。有主妇剁菜的声音,依然有人在天井倒水,依然有桂花默默地吐露幽香。而老屋,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看见如烟的过往,凝固曾经的时光。
![]() |
![]() |
这个荒废的老屋的对面是一家幼儿园。这边厢是枯藤老树昏鸦,那边厢是孩童的牙牙学音与天真的笑声。
![]() |
![]() |
![]() |
在鼓浪屿总要在一个美丽的日子,和同伴在一间舒服的小店,听着唱机的音乐,喝着吃着聊着,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
赵小姐的茶和馅饼。一杯桂圆茶。一杯烧仙草。一碟赵小姐的馅饼。一段美好的回忆。
![]() |
![]() |
我们打开地图,想要按照指引到达目的地,却总在某一个路口某一个转角开始迷失,不断迷失。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不断行走,不断迷失,不断迷失,不断行走。
行走,行走,关于爱,关于梦。
听过一句话,如果幸福不在路上,就是幸福的尽头。在鼓浪屿,惊喜或许在迷失的下一个转角。
![]() |
(图为鼓浪屿的天主教堂。全雪白的哥特式建筑。)
![]() |
(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
![]() |
林语堂的结婚教堂。
我们听从了之前去过的朋友的建议,没有去人满拥挤的日光岩,虽然牠的名字,很美。转向附近的鸡山登顶。其实鸡山高度与日光岩并不相差很多,只是日光岩修建了一个观景台,借此收费,因此高了一点点。鸡山幽静,少有游人,我们一路摸索前行,途中还经过墓园,某人还边走边念念叨叨,哈哈,平生不做亏心事,又有何惧呢。我们在顶上望去日光岩,果然小小的观景台站满了游人。站在山顶俯瞰整个鼓浪屿,清风拂面,甚为舒服。
![]() |
![]() |
曾经在电视上的一档旅游节目上看过关于鼓浪屿的介绍。鼓浪屿曾经沦为殖民地,这就是为什么鼓浪屿有如此多西式建筑的原因。同时,西方音乐也流入了鼓浪屿,鼓浪屿的钢琴密度为全国之首,鼓浪屿也因此有“琴岛”之称。历史眷顾这座岛,给它带来的不是焚烧的灰烬,而是宝贵的人文财富。在电视上看过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一直很想亲眼看看那两台传说中的自动发音的钢琴和风琴。钢琴博物馆的门票是30元,风琴博物馆亦即是八卦楼,门票20元。展馆装修简单,但却又不少陈列品,都是由华侨捐赠。最大的风琴三层楼高。八卦楼的游客稀少,园中透着幽静,沿着小路拾阶而上有个小平台,可以俯瞰下面的风光。
![]() |
![]() |
相比风琴博物馆,钢琴博物馆全是满满的游客,不过也井然有序。原来钢琴有三角四角,途中偶遇一导游,还当场用馆内的大钢琴演奏一曲,琴声优雅动听。馆内镇观乃捐赠华侨当年思乡情切而订造的一台钢琴,琴身刻有中国风的彩画雕花。
![]() |
![]() |
(传说中的叶氏麻糍,呃....拍得丑了点,别太有想象力了......)
有人说,鼓浪屿,是个猫岛。
![]() |
码头夜景。宁静与繁华。想起一句话,静,在喧嚣之外。
![]() |
厦门和鼓浪屿都是不太大的地方,如果想要大致地逛逛的话四天三夜是绝对够的,但若想细细品味,真切感受这里的慢生活的话,那真的要至少住上一头半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没有汽车没有工业的地方,一切变得简单,仿佛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也简单淳朴,温暖热情。
![]() |
![]() |
![]() |
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哪里的风光怎样明媚,离家千里万里终究是会想家的。过客始终都是过客。家,始终在那里。
![]() |
一切都将成为回忆。
2012.3.9 我在厦门。
2012.3.10 我在鼓浪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