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风光甚好
一段时间以来日以继夜奋战在观影第一线。我观察了一下我的豆瓣标签,发现以领先第二名50%的优势处于第一的居然是:美国。这一点都不难理解,量多,质自然差不到哪去,何况人家制度早已成熟,行业内部管理稳定。纵观豆瓣评分,美国电影首当其冲,8分以上翻到手累。回想今年4月份大船掀起的“电影狂潮”,估计不少影院老板得跪拜卡梅隆继阿凡达之后的又一次恩赐。我对国产电影一直有很深的情节。因为介于广电总局说好的分级制迟迟无回应,国内电影质量又参差不齐,再加上国外时不时又冲击两下。在如此大的环境之下精品数量却也能保持在一年一部或两部,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对国产电影的情节和我支持indes事业是极其相似的。这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春上村树当年的演讲,另一个就是对创作者由衷的敬意。我们身陷的是一个物质的时代,在从事艺术类工作的世界里,没钱没权没势力你什么都做不到。有很多人不解那些沉浸在地下音乐的异类是什么心态,也有很多人形象的表露出对那些留着长发,穿着破烂的画家画的些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艺术”的时候的鄙夷。小众总是不为人所理解的。暂不论他们是否能有达成目标的那一天,光是他们这份疯狂就足够我这个胆小鬼敬佩。何况我喜欢的很多独立音乐都很能讨好我的耳朵。外人会认为自掏腰包还前途未卜是件极为有风险的事。但他们只会觉得做好自己的这个作品哪怕倾家荡产都是值得自豪的。回头再说到国产电影人。宁浩当年拍绿草地也是这样的,家里最后十万,眼都不眨一下直接拿出来,再怎么样都得拍完。再之后的疯狂的石头直接冲击了06年的中国影坛。且不论票房的成功,要是没有当年的绿草地,就不会有机会参加“亚洲新导演”计划,要是没有机会参加这个计划,就不会有疯狂的石头,要是没有石头的横空出世,就不会有现在的黄渤,郭涛,刘桦,也就没有现在的宁浩。昨天我在豆瓣看到一篇非常好的影评。尽管它是6年前写的,但现在看你依然会有醍醐灌醒之感。中间写道:“…中国需要艺术片,也需要商业片,问题是界定两者的标准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票房收入多少?我并不认同,《疯狂的石头》的高票房恰恰为时下电影界确立了一个发展走向,那就是大投资无法决定票房与口碑,决定影片成败的终归还是其自身的可看性。换句话说就是好看不好看,你想想最早的火车进站有什么艺术性?《定军山》的出发点又有什么艺术性?况且《疯狂的石头》并非一味媚俗哗众取宠的玩意儿,喜剧?闹剧?和《举起手来》相比,哪个艺术性可看性更高哪个更像闹剧呢?高高在上的人总爱做些和老百姓相左的判断,以此证明自己的阳春白雪。但从票房来判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其实是给自己那张老脸玩命贴金。我不管你丫第几代导演,少装逼装蒜,踏踏实实地用摄影机给人民讲顺一个故事,那就算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了。某导曾说:宁看一部不太好的国产影片,也不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外国影片。中国电影的发展要靠电影人和大环境的共同努力,而绝非砍腿取齐,你丫阳痿,我没义务死守贞洁。《疯狂的石头》除去抄了那么一点东西,基本没有其他缺点,但和那些吹牛的人比起来,它的优点可真多了去了。” ( 地址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58887/)何时开始,我们连对大牌导演的信心都消散殆尽了。史诗级,史诗级,还是史诗级。几个亿,几个亿,又是几个亿。冯小刚早期在干什么,现在又在干什么。套用一句我党口号,在如何你也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能否解释为中国缺少更多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导演,才使得导演们一旦成名就都迈向同一条老套路,开始自我炒作,开始不切实际,开始装逼装蒜。也有特例,当前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导演就是田壮壮。只不过因为当年一部蓝风筝被禁十年之后,他再也无法拍出一部完整的作品。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我对他的尊重,因为他起码没有过河拆桥:博得观众的信任之后又开始高举社会主义好的大旗名利双收。我关注国产电影,但不怎么侧重大牌导演拍了什么。我的重点是新锐导演。韩杰张猛宁浩管虎。从前的某篇日志里也提到过他们。这中间其实管虎应该算是6代导演。但是你看他的所有作品,你会发现他从来没有偏离过自己的风格。早期是群众,现在是人性。但都能讲好一个精彩的故事。今年《杀生》上映的时候,我坐在偌大的影院,一个人一场,看完我很感动。因为照常理说影院应该是直接把电影的结尾给剪了,但是当时直到播到最后一丁点赞助,都没有切。你不知道一个人坐在影院看一场我觉得5星的国产电影有多不是滋味。韩杰很年轻,贾樟柯的左右手,树先生我很喜欢。张猛现在拍了两部电影,耳朵大有福,再一个就是钢的琴。宁浩不多说,我初二的时候看的石头,课堂上看的,如果真的有那么点对电影的兴趣,估计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导师每次看完非大牌导演的国产电影都固定给4星。我想我知道是为什么。这里风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