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初印象
来南京之前我就对朋友说,南京已经老了。在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的中国,它的风头完全被苏南盖过。其实这应该成为南京的福音才对,这个所谓的“老”字并非是“老弱病残”里的那个“老”,而是“老派人”的那个老。这个发达省份的经济数据并不需要南京来过多地添砖加瓦,安心做好自己的行政中心和文化古都就好。
平心而论南京做得不能算差。基本上保留了中山门内到雨花台老城南的原貌,而将重点开发领域放在了秦淮河西、江宁和长江以北。据说以后市中心的不少资源会逐步搬迁至河西,从而解放城区日渐拥挤的交通。这是欧洲的规划模式----保留老城区的街道和资源,在城区周围建设新城并且逐渐将老城的职能分化。只要老城的基本结构还在,市井生活就不会被打散,城市的韵味就不会丢。
前几年关于是否应该迁都讨论得沸沸扬扬,我倒是觉得可以借鉴南京的模式将首都的功能分化。过于拥挤的北京早已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长安街的马路够宽吧?岂是尔等屁民可以随便走的?环路气派吧?事实证明那是效率极为低下的设计方案。
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算是南京城市建设的一大败笔。我身边的人几乎没有谁对此持赞同意见。据说政府多次征求民意失效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宣布炸桥开建。民众也只好忍气吞声。说到这里我想起离开广州前一位前辈的评价:回乡固然温暖,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那个地方的思想比广州至少落后五年。
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江苏讲政治出了名,史上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叛乱,媒体更是不温不火。反倒广东省历来都是生反骨之地。不过话说回来,天朝基础雄厚,再大的反骨也有诸葛和马岱压阵。若是广州东风路突然二话不说桥改隧,民众又能徒呼奈何?这条路你能不走么。至多抵抗方式有所不同吧,一个是完全的忍气吞声,另一个可能会来一场撑东风路运动之类走个过场。
但广州究竟是走在前列的。它毗邻港澳,算是西洋文化真正传入的第一站。我在那里三年养成的泡吧恶习就是一例。来宁后到处打听南京哪里的酒吧好。大家异口同声说1912时尚街区。昨天晚上终于心愿得偿,进吧小酌一杯。酒虽然还是好酒,但老实说,失望是免不了的。我并没有发现这个街区时尚在何处,莫非建造一些仿民国风格的建筑凑一凑当下的民国热就算时尚了?还是在吧里搞一下八零年代的迪斯科风格的灯光?抑或在灯红酒绿的KTV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来证明南京的底蕴?在民国总统府和国共合作旧址边上建这么一批仿真建筑,好比农民自认为穿上西装显得洋气,谁料其实更土。不然为何那么多人反对在故宫里建星巴克?这并非是民族主义作祟。1912街区借着现代的壳来怀旧,真真如同翁贝托-艾柯所言,这是个“倒退的时代”了。
把这个现代化的街区扔到河西多好呢,南京根本不需要这样。广州自古商埠,文风稍欠。思想固然激荡,也有方所唐宁之类附庸风雅,终究不是文化城市的样子。这点南京远胜。来宁时间虽然不长,倒也把南京几家名声在外的书店逛过。简单而言,这里更像书店的样子。先锋书店、万象书坊倒在其次,现代化气息浓了一些。南大附近的唯楚书店应该是这里最好的旧书店了,太平南路的古籍书店也是古风犹存。
再看南京的路名。西边一条虎踞路,东边一条龙蟠路,“虎踞龙盘”霸气侧漏。而且这地理位置,颇有“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中央”之感。(不小心低头一看,南边还真有个牛首山)。小粉桥、王府大街、饮马桥、傅婆婆庵、乌衣巷、羊皮巷、三山街,数不胜数。虽然南京的许多城门和北京一样,早已沦为地名和街道名称,好歹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至于新城区的地名,就不需要太多的期待了,软件大道、花神大道、河西大街,一看就是新时代的影子。不提也罢,城市总是要发展扩大的。只要别把老街拆了就好。
当初被南京吸引过来,风景名胜和美食也是一大卖点。南京的山水都在城内,清凉山、玄武湖、钟山、紫金山、秦淮河、莫愁湖,都是人文和自然并重的地方。牛首山、栖霞山、燕子矶、方山等郊区名胜也是颇多故事。驰名中外的鸭血粉丝汤和盐水鸭不必多谈,这里众多美食美景还等日后慢慢发掘。
平心而论南京做得不能算差。基本上保留了中山门内到雨花台老城南的原貌,而将重点开发领域放在了秦淮河西、江宁和长江以北。据说以后市中心的不少资源会逐步搬迁至河西,从而解放城区日渐拥挤的交通。这是欧洲的规划模式----保留老城区的街道和资源,在城区周围建设新城并且逐渐将老城的职能分化。只要老城的基本结构还在,市井生活就不会被打散,城市的韵味就不会丢。
前几年关于是否应该迁都讨论得沸沸扬扬,我倒是觉得可以借鉴南京的模式将首都的功能分化。过于拥挤的北京早已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长安街的马路够宽吧?岂是尔等屁民可以随便走的?环路气派吧?事实证明那是效率极为低下的设计方案。
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算是南京城市建设的一大败笔。我身边的人几乎没有谁对此持赞同意见。据说政府多次征求民意失效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宣布炸桥开建。民众也只好忍气吞声。说到这里我想起离开广州前一位前辈的评价:回乡固然温暖,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那个地方的思想比广州至少落后五年。
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江苏讲政治出了名,史上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叛乱,媒体更是不温不火。反倒广东省历来都是生反骨之地。不过话说回来,天朝基础雄厚,再大的反骨也有诸葛和马岱压阵。若是广州东风路突然二话不说桥改隧,民众又能徒呼奈何?这条路你能不走么。至多抵抗方式有所不同吧,一个是完全的忍气吞声,另一个可能会来一场撑东风路运动之类走个过场。
但广州究竟是走在前列的。它毗邻港澳,算是西洋文化真正传入的第一站。我在那里三年养成的泡吧恶习就是一例。来宁后到处打听南京哪里的酒吧好。大家异口同声说1912时尚街区。昨天晚上终于心愿得偿,进吧小酌一杯。酒虽然还是好酒,但老实说,失望是免不了的。我并没有发现这个街区时尚在何处,莫非建造一些仿民国风格的建筑凑一凑当下的民国热就算时尚了?还是在吧里搞一下八零年代的迪斯科风格的灯光?抑或在灯红酒绿的KTV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来证明南京的底蕴?在民国总统府和国共合作旧址边上建这么一批仿真建筑,好比农民自认为穿上西装显得洋气,谁料其实更土。不然为何那么多人反对在故宫里建星巴克?这并非是民族主义作祟。1912街区借着现代的壳来怀旧,真真如同翁贝托-艾柯所言,这是个“倒退的时代”了。
把这个现代化的街区扔到河西多好呢,南京根本不需要这样。广州自古商埠,文风稍欠。思想固然激荡,也有方所唐宁之类附庸风雅,终究不是文化城市的样子。这点南京远胜。来宁时间虽然不长,倒也把南京几家名声在外的书店逛过。简单而言,这里更像书店的样子。先锋书店、万象书坊倒在其次,现代化气息浓了一些。南大附近的唯楚书店应该是这里最好的旧书店了,太平南路的古籍书店也是古风犹存。
再看南京的路名。西边一条虎踞路,东边一条龙蟠路,“虎踞龙盘”霸气侧漏。而且这地理位置,颇有“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中央”之感。(不小心低头一看,南边还真有个牛首山)。小粉桥、王府大街、饮马桥、傅婆婆庵、乌衣巷、羊皮巷、三山街,数不胜数。虽然南京的许多城门和北京一样,早已沦为地名和街道名称,好歹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至于新城区的地名,就不需要太多的期待了,软件大道、花神大道、河西大街,一看就是新时代的影子。不提也罢,城市总是要发展扩大的。只要别把老街拆了就好。
当初被南京吸引过来,风景名胜和美食也是一大卖点。南京的山水都在城内,清凉山、玄武湖、钟山、紫金山、秦淮河、莫愁湖,都是人文和自然并重的地方。牛首山、栖霞山、燕子矶、方山等郊区名胜也是颇多故事。驰名中外的鸭血粉丝汤和盐水鸭不必多谈,这里众多美食美景还等日后慢慢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