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我们先来介绍一位元朝绘画大师—— 赵孟頫 先生。 赵孟頫是个历代公认的大才子,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别说在当时,把他放在整个千年的历史上,也是一流的高手。 我们先看他的几张作品。


(图:元 赵孟頫 书法)

(图:元 赵孟頫 《调良图》 )


(图:元 赵孟頫 《水村图》)


(图: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及其局部) 对他的作品大概有印象后,我们再来说他的一张《秀石疏林图》

(图: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这张画第一眼是不是觉得简直乱涂乱画?一点也不好看。 他在画后面题了一首诗,大概讲了自己画画的方法,和理解。

(图:《秀石疏林图》题诗) 他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音:宙),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好我们来解释下什么意思: “石如飞白”: “飞白”是书法中,用笔写到墨干时,快速划过的线条。一般在写“草书”的时候会经常出现。

(图:书法中的“飞白”效果 ) 赵孟頫就用这种草书里的飞白,枯笔的沧桑感,去表现石头的硬度和质感。 “木如籀”: “籀”的意思是“篆书”,篆书什么样子呢? 圆头圆脑的,但是,写点书法的就知道了,这种圆头圆脑的笔画里,包含的很强劲的力度。 画家就用篆书那种内涵力度,去画出树干的木质。

(图:圆笔“篆书”,但是其中包含了力度)

(图:《秀石疏林图》中所用的书法笔法) “写竹还需八法通”: “八法”是书法里讲的“永”字八法。

(图:“永”字八法) 说“永”这个字,包含了汉字基本的笔画:“点,横,竖,撇,捺,勾,折,提”。如果把“永”的笔画掌握了,写其他汉字就容易简单上路了。 “写竹还与八法通”,我们看“永”字里的那些“点,横,撇,捺,勾”这些从四面八方来的笔划,就像是竹子往四面生长的竹叶嘛!

(图:四面生长的竹叶,跟永字的笔划方向相似) 竹叶的四面走向,就可以用书法里的写“点,横,撇,捺,勾”的方法来画。 问1:为什么要用书法的方法来画画呢? 问2:为什么画竹子不叫“画”,要叫“写”呢? 答1: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是对线条很好的修炼方式,其中的线条的力度、节奏感、抑扬顿挫、情绪什么的,都可以从线条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图:明 张骏 草书《贫交行》) (从书法可以看出 线条的节奏感、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气势,能很好的把握这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就像吃肉一样,肉好吃不好吃,不光看颜色,好看不好看,主要看是看肉质,吃起来精到不精到,线条、用毛笔的方法就是一幅画里面的肉质。 咱们前面第一篇开头讲的故事,就是清朝大书法家吴昌硕,去向当时的大画家任伯年,学画画的故事。任伯年从一根线条,看出了吴昌硕,线条的基本功,这个“肉质”的东西已经通过书法练得很好了。

(图:清 吴昌硕 篆书) 答2: 为什么用“写”,“写”是书法的用词, 我们知道“写”是个人的想法、感情,第一时间,很快的被记录的一种方法,也正是后来中国画“写意”的“写”的方式。

(图:“写”的方式,能快速记录第一感觉) 我们回去看前面宋朝那些大画家,都在很生动的去描绘一座山,一块石头,一棵树,都是在去“描”。

(图: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画工很好,给人是描绘,不同于“写”的方式) “写意”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freehand,画家在一个自由状态下创作,更轻松随意,更贴合真实的感情。 中国艺术从赵孟頫开始用书法的笔,用文人的笔,用诗意、精神意向的笔,去表达自己内心,真感情的写意山水。 如果看的书法多了,就会慢慢体会出《秀石疏林图》的笔法高度和画家性情了,越看越有味道。 他从宋人那种“格物”严谨的法度,一下把绘画放回到自己的内心,后来的元朝绘画在他影响下推向了一个高峰。 —————— 好,我们接着来说受赵孟頫影响的元朝四位大画家。 第一位,黄公望。 来他看最有名的《富春山居图》





(图: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全卷 ) 我们从远看这张图会感觉群山时近时远。是画家花了好多年时间住在富春山江边,边走边玩,记录下来的。完成这张画时黄公望已经八十多岁,晚年笔法已经相当厉害,再看它近处的细节。


(图: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 中国画到这里,已经不再是像看宋朝的画那样,去看描绘得如何如何细,我们更多的是要从画家的笔墨中,如何去体会他当时那种放松的心情,不去修饰、不刻意描画的率真。


(图: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 画家在笔墨随意放松的同时,去表现山石、草树的变化。这里的石头用的是前面讲的“披麻皴”,但是要比巨然自由得多,把书法的变化笔法,去表现山水树木大自然的变化,把赵孟頫的“写意拳法”打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个是吴镇,他特别喜欢画一个老渔翁,在安静的江边,钓鱼的情景。很安静,他喜欢用小点小点的点画出来,感觉很有闲心 哈哈。

(图:元 吴镇 《渔父图》 )

(图:元 吴镇 《洞庭渔隐图》 )

(图:元 吴镇 《渔父图》 ) 第三个:倪瓒,倪瓒是一个有洁癖的画家。 他觉得世界太脏,专门养了一堆佣人天天洗自己家院子里的梧桐树。 他还发明了一种地球上最唯美的厕所,这个厕所是一个空中楼阁,楼阁下面用香木一格一格搭起来,中间填满鹅毛,上厕所的时候,便便出来就被鹅毛盖住了,一点臭味都闻不到。 他的画也极度的洁癖,后人形容他“惜墨如金”,冷冷的,觉得世界上的景物,就那么清淡的几样东西可以值得去他孤傲的笔去画。

(图:元 倪瓒 《六君子图》 )

(图:元 倪瓒 《秋亭嘉树图》 )

(图: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 )

(图:元 倪瓒 《容膝斋图》 ) 第四个,王蒙。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所以从小就是得到一等的文化美术教育,他的画,更加不拘形式,更加放松,自由、写意得多。




(图:元 王蒙《溪山风雨图册》部分 全套十帧 ) 这些省去了光影、色彩,省去了表层的像与不像,只用最单纯的水和墨,用毛笔去“写出”自己从大自然中,所领悟到的一种超脱的宁静心情,人们看到这些画,是没有什么喧闹的,可以缓慢下呼吸来, 甚至会像宗教一样,给人一种删除了平时的烦乱生活,吵闹的城市,从中净化、清洗了灵魂的感觉。 这是元人绘画的成就,中国画境界的另一个高峰。 后面再去画山水的基本都是学他们四位,也没有人能超过他们了。

(图:明 董其昌 仿 黄公望 )

(图:清 王时敏 仿 黄公望 )

(图:民国 张大千 仿 王蒙 ) —————— 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改良,和“神秘时期”的文化毁灭的今天, 传统文化环境的缺失,笔墨功夫的缺失,是再也画不出宋元人(别说宋元,民国都赶不上)那种笔墨,那种精神境界,更不可能写出“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从来不看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这些诗句来的。 今天画画的基本都不读书,不喜欢看字,缺乏文化修养,领悟不到高的精神层面,就不能把东西画活,只会去研究技巧,画出来的东西,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匠气”。

(图:现代工笔国画 《藏獒》 典型的只有技巧、无精神层面的“匠气”作品)

(图:现代山水画 典型的 有技巧、无格调的“匠气”作品) 我们来看一下上个月业界炒的火热的一个传统壁画展,叫“中国大同善化寺壁画重光”,(有点拗口),是中央美院的教授带着自己的几十个研究生完成的。 载一些段落先: ***教授介绍道,“也因为这幅壁画是在我们学校绘制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才能把细部做得这么精美。很多人看了这幅作品,都只用一个词来评论——震撼。” http://zqb.cyol.com/html/2012-06/03/nw.D110000zgqnb_20120603_5-03.htm

(图:展览现场大却是挺震撼的) 央美官网有壁画系主任的开篇词,大概摘了一些,如下 : --- “构图经营之初,师生反复研究佛道相关典籍文献,恳请史论学者多方鉴定佐证;慎密考据神佛造像章法范式,诚邀师长专家建议批评,以期结构组合之中无缪误之万一。” “形象设计之际,博采敦煌、永乐宫、法海寺诸多壁画为范本,参照历代佛道经典造型,重合大同辽金时代装饰风采,力图荟萃精华,集其大成,期望再造之象,有所变通。细节无泥于前范,格局不弱于古人。” “中国画,以线条结构为造型之根本,理法之神髓;以骨法用笔为表现之法门,成象之关键。线条疏密穿插,布局见诸节奏,运笔徐疾连断,勾勒含应韵律,宏篇巨幅之中,上下一划数尺,左右起止逾丈。运笔之际,如非经长期磨练,不能得心应手,不能气贯神足,不得眼下画中之法力气度” http://www.cafamuseum.org/cn/Exhibitions/imparting/Text --- 有的同学看不太懂的,我大概解释一下: 段一讲:就说他们画这个壁画看了很多专业资料的。 段二讲:我们在细节的刻画上,不会拘泥古人的画,(就像徐渭不拘泥“梅花谱”一样,) 段三讲:讲了我刚才讲的,中国画的线条很重要,你不懂中国画的线条,你就看不懂面前的这张画。 这个展览一展出就得到很多同仁的表扬:

(图:。。。。。。。。。。)

(图:展览现场) 其实单看这张画,传统绘画看得少的,觉得震撼可以理解。咱们来和古代人的一比,你就知道“神秘时期”的文化毁灭和洗脑有多可怕了。 (下面左边为此次展览作品,右为古人原作)

(图:顿时左边的就面瘫了 有木有?脸跟灌水猪肉一样 有木有?看了右边的,理解什么是气质、神韵了把?“气韵生动”就这个范儿!)

(图:顿时左边的爆发户 有木有?右边的除了人物的气质,你可以看出线条的文雅、又还透出一种潇洒,理解线条也是有气质的,有涵养的吧?)

(图:注意到神态没有??右边的,面部神态,恬静吧,感觉有内心活动一样,这种就是前面说的,读书能使人理解精神层面,画才活。)

(图:这个是发来笑的,左边的囧哪样昂~~~?)

(图:右边V5了 有木有?左边的天然呆嘛亲?)

(图:古人原作,衣服线条的舞动感,直接带动了整个人的气势,这就是活的线条,注意飘带和左边的袖子,飘带拉动整个人物往左的一个力的趋势,与人物腰部往右的力,形成一个反差张力,袖子升腾、旋转,飞舞的感觉,飘带和袖子,连贯升腾,这个就叫“贯气”,视觉看上来很顺,贯注了“气”的作品,就是活的好作品)

(图:展览作品,。。。。。。 飘带和袖子。。。我就不说什么了)

(图:古人原作,神情端庄、和气、安详,整个人物的线条秀静,头两旁的飘带轻盈上升,感觉整个人物超脱的形象就出来了 对不? 这个时候,你会感觉线条就像是演员,一会扮演刚才神气威武的大胡子天神,一会又塑造一个静美的菩萨,这个都是线条的功夫,也是画画人的修养,他能理解和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更高的精神层面,这个是不读书,没文化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图:展览作品,。。。。。。 眼神。。。我就不说什么了) 好吧,吐槽使人进步,央美路过的同学不要打我。 我上学时候,问过我们学校国画系的同学,你们国画系会开“十八描”①,的课吗? 他们很多“十八描”都不知道,有个稍微知道的回答我说:不开这个课,“十八描”是传统的框框,我们现在要的是拿起笔来能画出好作品就行。” 其实他们好多业余时间都不会去拓展自己的专业的,得闲就去学平面设计,要不就是在背英语,背马克思哲学,mao_ze_dong 思想,因为,学了设计毕业好工作,要不就考研嘛。 补习班画石膏进来的考生,晃荡四年,画的国画是不卖钱的。 我有次在网上看日本一个艺术大学的学生毕业展,就有一部分是临摹中国古画,原封不动,一丝不苟的去临摹下来。

(图:宋 崔白 《双喜图》) 印象最深是,一张临摹崔白 的这幅《双喜图》,功夫很好,至少我这种外行眼睛没得挑。当时就是觉得人家拿死磕临摹,当一个课题去研究,多少有点嫉妒和不甘。 自己对自己的传统都不重视,所以现在很多外国人把咱们传统的东西拿去做得很优秀,然后全世界去叫好又叫座,自己傻瞪眼的例子,屡见不鲜了。 讲到结尾我第一个冒出来的画面是功夫熊猫 哈哈哈哈。谢谢大家。 http://www.douban.com/note/226758257/ (后记,不喜欢看文字的可以散了 呵呵~~~~) —————— 注解: ①、十八描,是中国人物画,对人物衣服纹理的十八种描法,是历代顶级的中国人物画大师,总结研究出来的经验。 ②、好多人问我要后来发的壁画原作,我附在这里了: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9156096/ —————— 《中国画兴衰》 总目录: http://www.douban.com/note/22525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