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租值消散的一个悖论
首先说明三个前提:
1、经济学把社会的自然人看作独立的经济人,把人的社会行为看成经济行为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货币是特殊商品,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作为交换的度量衡,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是最终目的而仅起代理作用。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应为其带给人们(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上物质或精神的感受,为了度量感受的大小,在此引入功效这个概念。
3、租值概念是从传统地租发展到一般商品上的,可以理解为商品可能带来的最大功效。租值消散是指任何可以导致商品不能带来最大功效的行为。
从上述三个前提可以推断,人们会尽力阻止租值消散的发生。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某块土地上种植棉花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人们就会避免去种植水稻或白菜等其他作物。
现在来看我要说的租值消散悖论——富人储蓄行为,我所说的富人储蓄行为是指富人存钱既不是用作投资也不是消费,而是纯粹把闲余的货币存入收益率不高于基准利率的各种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代表)。货币具有贮藏支付流通等职能,而其中最终目的是消费(投资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消费可能),也就是说货币具有功效的特性,再进一步说货币具有租值。针对富人,货币的租值即最大功效在于消费,其次是投资,除去消费、投资以及作为备用而储蓄的货币,富人闲余的货币还是应该用于消费,而真实情况是富人把闲余的货币都用于储蓄,富人的这种储蓄行为造成了货币的租值消散,悖论也由此而出。
不过,富人的另一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货币的租值消散——在消费行为上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人们一般以为富人消费这种贵胜于对的行为是愚蠢的价格决定质量以及炫富心理的作用,但从物尽其用或租值的角度看,尽量消费最贵的对于富人的闲余货币达到了功效最大,有效地阻止了租值消散的发生。
我们对富人使用环保纸没有异议,那为何还要嘲笑、嫉妒或憎恨富人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消费行为呢?
1、经济学把社会的自然人看作独立的经济人,把人的社会行为看成经济行为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货币是特殊商品,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作为交换的度量衡,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是最终目的而仅起代理作用。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应为其带给人们(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上物质或精神的感受,为了度量感受的大小,在此引入功效这个概念。
3、租值概念是从传统地租发展到一般商品上的,可以理解为商品可能带来的最大功效。租值消散是指任何可以导致商品不能带来最大功效的行为。
从上述三个前提可以推断,人们会尽力阻止租值消散的发生。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某块土地上种植棉花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人们就会避免去种植水稻或白菜等其他作物。
现在来看我要说的租值消散悖论——富人储蓄行为,我所说的富人储蓄行为是指富人存钱既不是用作投资也不是消费,而是纯粹把闲余的货币存入收益率不高于基准利率的各种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代表)。货币具有贮藏支付流通等职能,而其中最终目的是消费(投资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消费可能),也就是说货币具有功效的特性,再进一步说货币具有租值。针对富人,货币的租值即最大功效在于消费,其次是投资,除去消费、投资以及作为备用而储蓄的货币,富人闲余的货币还是应该用于消费,而真实情况是富人把闲余的货币都用于储蓄,富人的这种储蓄行为造成了货币的租值消散,悖论也由此而出。
不过,富人的另一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货币的租值消散——在消费行为上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人们一般以为富人消费这种贵胜于对的行为是愚蠢的价格决定质量以及炫富心理的作用,但从物尽其用或租值的角度看,尽量消费最贵的对于富人的闲余货币达到了功效最大,有效地阻止了租值消散的发生。
我们对富人使用环保纸没有异议,那为何还要嘲笑、嫉妒或憎恨富人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消费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