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如前言所说的是作家面对的困惑:理想世界与现实的差距。作家的职业是在构建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希望这个想象的世界能够逼近或反映真实生活。问题在于,幻想的世界总是美好的、有序的、可以解释的,而真实世界却是凌乱不堪,惨不忍睹的。一方面,幻想的世界不可能反映真实世界,尤其是真实世界的没有道理;另一方面,幻想世界与真实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旦真的了解到真实世界的残酷,作家的幻想要受到巨大的挑战。他们不得不撕破自己幻想的世界,原本以为有序的东西变的无序,而原本可以理解的、有意义的东西看来确实不可理解的。真实的世界是无序的、不可理解的、撕碎的。幻想的世界反而是真实的,而真实世界却如同梦幻。
这是任何一个创作者,乃至个体的噩梦。
于是,作者试图调和这二者的矛盾,试图变得心平气和。他的方法是去尝试理解对方。当建立了足够的理解之后,任何对立的矛盾就变得不那么锐利了。矛盾模糊了,代之的是一种理解之后的同情。所谓理解之同情。善恶、美丑、男女、阴阳、好坏、幸福与苦难、髙富帅与吊丝之间的界限都模糊了。主要与此要之间也就有了转化。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越说越像道德经了。。。。
作者最后尝试重新理解人们在苦难命运下的选择。他的结论是,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
然而,依我来看,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对世界的理解,其原因是,他所观察到的生命,总是在生存边缘而挣扎的。按照进化论来说,存活下来的个体,都是适应存活的法则的。也因此,他所观察的人,都是自然选择后,适应当时条件的,其本身就具备了生存的能力。而其他一些人,一些为了生存之外的其他目标而生活的人,却因为不适应这一法则而被淘汰了。他们或者死于战争之中,如那些冲锋陷阵的勇士,或者死于阶级斗争中,如那些不肯低头的傲骨,或者死于自杀,如那些人格尊严被侮辱后、跳湖自尽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是不适合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生存法则的。
在选择之后,人类的种子已经经过了筛选,也就不奇怪,如作者所观察到的,世界上存活的大部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包括你我的父母,而我们自身也包含了这种基因。
但是,那些死去的种子,始终告诉我们,人类存在其他的生活方式。总是有人,不那么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在生死存亡之时做出的选择,和在没有生存威胁时所作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在生死存亡之时,人们的本能反应所作的机制,往往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的,而是本能的反应。这时也难免看到勾心斗角、背信弃义之事。但如果跳出这一环境,没有生存威胁时,人们的反应往往就不那么极端。如果你不容易理解,可以尝试一下饥饿的状态,那时的感受和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把自己逼向绝境,也是练习武功乃至其他技能的秘技。
由此,活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活着本身吗?我不知道,生命结束时,也不会有答案。
这是任何一个创作者,乃至个体的噩梦。
于是,作者试图调和这二者的矛盾,试图变得心平气和。他的方法是去尝试理解对方。当建立了足够的理解之后,任何对立的矛盾就变得不那么锐利了。矛盾模糊了,代之的是一种理解之后的同情。所谓理解之同情。善恶、美丑、男女、阴阳、好坏、幸福与苦难、髙富帅与吊丝之间的界限都模糊了。主要与此要之间也就有了转化。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越说越像道德经了。。。。
作者最后尝试重新理解人们在苦难命运下的选择。他的结论是,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
然而,依我来看,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对世界的理解,其原因是,他所观察到的生命,总是在生存边缘而挣扎的。按照进化论来说,存活下来的个体,都是适应存活的法则的。也因此,他所观察的人,都是自然选择后,适应当时条件的,其本身就具备了生存的能力。而其他一些人,一些为了生存之外的其他目标而生活的人,却因为不适应这一法则而被淘汰了。他们或者死于战争之中,如那些冲锋陷阵的勇士,或者死于阶级斗争中,如那些不肯低头的傲骨,或者死于自杀,如那些人格尊严被侮辱后、跳湖自尽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是不适合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生存法则的。
在选择之后,人类的种子已经经过了筛选,也就不奇怪,如作者所观察到的,世界上存活的大部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包括你我的父母,而我们自身也包含了这种基因。
但是,那些死去的种子,始终告诉我们,人类存在其他的生活方式。总是有人,不那么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在生死存亡之时做出的选择,和在没有生存威胁时所作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在生死存亡之时,人们的本能反应所作的机制,往往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的,而是本能的反应。这时也难免看到勾心斗角、背信弃义之事。但如果跳出这一环境,没有生存威胁时,人们的反应往往就不那么极端。如果你不容易理解,可以尝试一下饥饿的状态,那时的感受和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把自己逼向绝境,也是练习武功乃至其他技能的秘技。
由此,活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活着本身吗?我不知道,生命结束时,也不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