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戎新宇 《茶学讲求“说、学、斗、倡”》之第一篇《说》
郭德纲常说:“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而我讲:“茶道也讲求说、学、斗、倡。“
说,乃直言不讳。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坚持真理。戎某并非茶学大师,中国在茶学上有造诣的大师数不胜数,在下只能算是个爱茶之人。但遗憾的是与许多前辈交流之时,多数人在提及茶业界一些敏感话题的时候表达尤为谨慎。当然很多是学院派的领军人物所以观点严谨自然合理,但担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说“错”话、说真话后被炮轰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在茶业圈里像我这样敢说真话的“毛头小伙”也时常被人告诫“莫惹是非”。当时也很感谢他们,可后来静下心喝茶时细想想又觉得不是滋味,茶人虽然不比习武之人,需要那种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但至少要有僧人般不打诳语的职业操守吧?!虽说现在少部分僧人也没啥职业操守,更别说信仰了。但作为行于草木之间的人,起码的真性情和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基本底线还是需保留的吧。
前不久与一名学生交谈感触颇深,他称最开始接触正山小种时就有人灌输了这种茶的典型香气特征是薯香,他当时对此还坚信不疑,并经常与朋友和茶客争论,且相持三年之久。直到遇到我后在我店里喝到了具有松烟香、桂圆汤的桐木关小种后才恍然大悟。当时听了他的话我也是如隔三秋般的无语了许久,不知最初告诉他这个谬论的前辈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道理,你卖假茶也就算了,你对一个茶人灌输这样的观点,你知道一个茶人会影响多少买茶与喝茶的消费者吗?人在吸收新知识的时候记忆力是根深蒂固、很难修正的,错误的知识就像禽流感一样会在喝茶的人群中口口相传,加之现今国人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又很善于传瞎话,这个负面杀伤力是不亚于H1N1呀。
正山小种创始于明末清初,系全球红茶之鼻祖,经海路传抵英国后,大受英女皇赞赏,于是向中国大量进口。桐木关地区小种红茶即正山小种供不应求,市场需求的这个商机很快被当时勤劳的中国人捕捉到了,于是桐木关以外的福建其它地区纷纷效仿制作红茶,于是便出现了闵红的三种工夫红茶,即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白琳工夫。值得一提的是地域即生长环境的差异与工艺的不同造就了闵红三种工夫红茶自己独特的韵味,且自成一派,其形、色、香、味的特征绝不同于正山小种!近几年因金骏眉的热卖人们开始对正山小种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正山小种走俏之后许多不法小商贩就开始施以“狸猫换太子”之计,以闵红工夫充当正山小种销售谋取更大的价差,从而获不当之利。我前面提到学生就是这个故事中典型的受害者。
其实,不光红茶有这种情况,普洱茶在云南生产好后偷偷运到广东芳村经人工的“湿仓”的神秘工序处理后,以新充老在销售者大有人在。铁观音的圈里人也有句顺口溜叫作“不拼不叫铁观音”,市场上大多低价铁观音都是以价格便宜、产量大的本山或者毛蟹来与铁观音进行拼配之后来销售的。最惊人的现今龙井拼配的技术也相当之高明,并且拼配龙井充斥着全国各地的终端市场,写作之前我还进行了google搜索,发现输入“拼配龙井”搜索不到任何相关信息,这说明信息敏锐的网友和茶人们都还蒙在鼓里。也就是说这个龙井行业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至今那些跟龙井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知情者们都没人敢说。或者没人愿意说,也许是怕这张纸捅破了又会掀起风波,为本来就很脆弱的国民神经加重负担。确实,这几年食品安全闹得中国人不会吃、也不敢吃东西了。其实,本人到觉得没那么严重,所以一拍脑袋就直言不讳了,试想我们吃地沟油长大的这一代不也一样活得很潇洒嘛。
读者大可不必谈茶色变,毕竟中国还是产茶大国,还是有好茶的。茶,永远不会骗人,只有卖茶的人才会骗人,若是掌握一些品鉴常识,懂得辨别不同茶的基本特征,那么不法之人也就自然不会胆大妄为了。所以作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民族,现今对国人关于茶学品鉴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是迫在眉睫的,这也是我每次在各地讲座时一直在倡导和主张的。让更多人了解茶、喝懂茶是我目前最关注的工作。
说,乃直言不讳。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坚持真理。戎某并非茶学大师,中国在茶学上有造诣的大师数不胜数,在下只能算是个爱茶之人。但遗憾的是与许多前辈交流之时,多数人在提及茶业界一些敏感话题的时候表达尤为谨慎。当然很多是学院派的领军人物所以观点严谨自然合理,但担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说“错”话、说真话后被炮轰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在茶业圈里像我这样敢说真话的“毛头小伙”也时常被人告诫“莫惹是非”。当时也很感谢他们,可后来静下心喝茶时细想想又觉得不是滋味,茶人虽然不比习武之人,需要那种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但至少要有僧人般不打诳语的职业操守吧?!虽说现在少部分僧人也没啥职业操守,更别说信仰了。但作为行于草木之间的人,起码的真性情和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基本底线还是需保留的吧。
前不久与一名学生交谈感触颇深,他称最开始接触正山小种时就有人灌输了这种茶的典型香气特征是薯香,他当时对此还坚信不疑,并经常与朋友和茶客争论,且相持三年之久。直到遇到我后在我店里喝到了具有松烟香、桂圆汤的桐木关小种后才恍然大悟。当时听了他的话我也是如隔三秋般的无语了许久,不知最初告诉他这个谬论的前辈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道理,你卖假茶也就算了,你对一个茶人灌输这样的观点,你知道一个茶人会影响多少买茶与喝茶的消费者吗?人在吸收新知识的时候记忆力是根深蒂固、很难修正的,错误的知识就像禽流感一样会在喝茶的人群中口口相传,加之现今国人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又很善于传瞎话,这个负面杀伤力是不亚于H1N1呀。
正山小种创始于明末清初,系全球红茶之鼻祖,经海路传抵英国后,大受英女皇赞赏,于是向中国大量进口。桐木关地区小种红茶即正山小种供不应求,市场需求的这个商机很快被当时勤劳的中国人捕捉到了,于是桐木关以外的福建其它地区纷纷效仿制作红茶,于是便出现了闵红的三种工夫红茶,即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白琳工夫。值得一提的是地域即生长环境的差异与工艺的不同造就了闵红三种工夫红茶自己独特的韵味,且自成一派,其形、色、香、味的特征绝不同于正山小种!近几年因金骏眉的热卖人们开始对正山小种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正山小种走俏之后许多不法小商贩就开始施以“狸猫换太子”之计,以闵红工夫充当正山小种销售谋取更大的价差,从而获不当之利。我前面提到学生就是这个故事中典型的受害者。
其实,不光红茶有这种情况,普洱茶在云南生产好后偷偷运到广东芳村经人工的“湿仓”的神秘工序处理后,以新充老在销售者大有人在。铁观音的圈里人也有句顺口溜叫作“不拼不叫铁观音”,市场上大多低价铁观音都是以价格便宜、产量大的本山或者毛蟹来与铁观音进行拼配之后来销售的。最惊人的现今龙井拼配的技术也相当之高明,并且拼配龙井充斥着全国各地的终端市场,写作之前我还进行了google搜索,发现输入“拼配龙井”搜索不到任何相关信息,这说明信息敏锐的网友和茶人们都还蒙在鼓里。也就是说这个龙井行业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至今那些跟龙井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知情者们都没人敢说。或者没人愿意说,也许是怕这张纸捅破了又会掀起风波,为本来就很脆弱的国民神经加重负担。确实,这几年食品安全闹得中国人不会吃、也不敢吃东西了。其实,本人到觉得没那么严重,所以一拍脑袋就直言不讳了,试想我们吃地沟油长大的这一代不也一样活得很潇洒嘛。
读者大可不必谈茶色变,毕竟中国还是产茶大国,还是有好茶的。茶,永远不会骗人,只有卖茶的人才会骗人,若是掌握一些品鉴常识,懂得辨别不同茶的基本特征,那么不法之人也就自然不会胆大妄为了。所以作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民族,现今对国人关于茶学品鉴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是迫在眉睫的,这也是我每次在各地讲座时一直在倡导和主张的。让更多人了解茶、喝懂茶是我目前最关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