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嘛,自己看就可以了
![]() |
这个图我只在临到周一上班用。 |
14号我在隐形人主持了一期读书会,和往常一样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糟糕,我发觉不仅仅是因为沉迷电脑游戏戏疏于准备的关系,而且从根本上,我就是一个对文学作品没什么话要讲的人,并深深的质疑自己,将阅读作为个人体验的同时,又要来到这交流平台上,在即使沟通也无法彻底相互理解的寂寞中,稀里糊涂的渴望什么呢?
我从不认为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之间、一方对另一方达成理解的桥梁,读者并没有笔直的去到作者心里,出现在读者脑海中的一切解读都是来自他的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作者的灵魂仍孤零零的站在读者意识范围之外,甚至孤零零的站在连作者都不知道的什么地方。这件事就跟我记不住名字的某位哲学还是什么家的人说的话是一个道理——那个人大概是这么说的,言语是误解(还是什么的)开始。文字一旦出口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进了别人的耳朵,便更加是乔装打扮。在我的少女时期曾经写过一篇大约5千字的同人小说,放在圈子的论坛上,居然受到论坛某位红人的肯定,那位好心的姑娘写了长度达到小说一半的感言回复在帖子下面,虽然令我很受鼓舞,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她在看了同人之后竟然可以生出这么多我从未料到感受,竟然可以讲我的故事往深处理解几个层面的意义。于是当我重读自己写出的文字的时候,恍恍惚惚分不清初衷是什么,也觉得这段东西就如这位红人所说,暗喻了这个、表达了那个,伏笔在这里、感情在那里,把朦朦胧胧的一种(仅仅是一时兴起想要表达的)东西给冻成了实实在在的方形冰块。
说回这一期读书会,主题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在现场索然无味的讲着主线情节,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费力的讲这样一个故事:它的文学地位可以百度,作者资料也有概要,而且就算这些我们都不知道,相信对于阅读这部小说本身也不会增添阻碍,至于说到感受,这种情感口说无凭,手舞足蹈或许还能叫人明白分毫。后来我终于说不下去了,直接把书一扔说看书吧,看了就知道了,幸好大家按惯例发起讨论,多是幸福啊、天才啊、孤独啊这些长期坚持的主题,终于BTK忍不住了。
BTK一如既往慷慨激昂的说,你们所说的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可关键不在这里!“月亮”到底是什么?只是你们所说的这样吗?这个问题主导了全部讨论当中唯一一个小高潮。他说他工作之后感受力闭合了,但是此时又好像张开了,所只有就黯然的离开。我想起这本书里的男主角,一生活得与众不同,所谓“感受力”这种东西也一定和常人相异,他的所见与旁人相差越大,他在凡人社会中学习到的表达手段也越不准确,所以男主角一生都在寻找表达的出口,最后又在画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后付之一炬。突然我就开始怀疑“沟通”本身及其目的了,不过如果当真去解答BTK的疑问——“‘月亮’到底是什么”还真没有必要。谁也不知道,作者毛姆通过这部小说仅有的力量,想说的又有多少。
以前看斯蒂芬•金的书,他讲到自己如何写出故事,这位出色的畅销书作家说,他认为自己只是用一种方法再现那个本就已经存在于脑内的景象,而不是想办法左右它。如果说小说是作者把自己脑中的风景写出来,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二传、三传之后的景色,加上各人“感受力”的不同,别说去靠近作者的灵魂,连作者在哪儿都不好找,也就是赴了趟旅行,所见所闻给自己的日常经历多了些别的情绪,一些独一无二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