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俗字(转)
读今人校注的《陶庵梦忆》,校注者不知"病"字头下加一个"治"是什么字,因此写到:"音,义不详,疑为滞也".其实这是"病"字头加一个"制"字(音"zhi")的俗字,这个字很不常用,在中古汉语中只是用在文字中,意思是"癫狂病".
由此,我想到在我跟我的德国教授做博士论文时,当读到敦煌佛教文献手抄本的<十地经论>原件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怪字, 其上是个"去"字,其下是个"世"字,我的德国教授坚持这是两个单字,因为手抄的缘故把这两个字写在一起了.可是按他的说法,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本不能读通.后来我想到<干禄字书>上的内容,觉得这可能是"弃"的俗字,是用"去"和"世"两个字反切构成的.这样一来读就能把句子读通了.
这之后,有一次偶然翻翻早已读过的<镜花缘>,其第三十二回<访筹算畅游智佳国,观艳妆闲步女儿乡>中,作者李汝珍提到了一些俗字,例如: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坐"字是"稳"的俗字, 上面一个"不"字,下面一个"生"字是"终"的俗字,上面一个"不"字,下面一个"长"字是"矮"的俗字.感到很有意思.
最早记录关于俗字的书是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一卷本,颜元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叔叔,当年颜真卿在湖州做官时,亲书<干禄字书>并让人隽刻在石碑上.此书是颜元孙专为官吏书写公文时辨别字体而作,故名 "干禄", 它以四声隶书和二百六部分韵编排,这种编排方法很有特色,在中国历代辞书编排中独具一格, 辨别每字的俗,通,正三体.到了五代时,由于北方民族的僧侣诵读佛经时识别手抄经卷的困难,因此辽代僧人释行均撰<龙龛手镜>(为避宋讳,此书在宋朝传进汉内地时, 改成<龙龛手鑑>,至今仍沿用此书名)四卷本,共收字26430余个,其注释多达163170余字,很多都是当时佛经手抄本上的俗字.
前次回国,在北京中国书店灯市口门市部看到有今人新出的<敦煌俗字典>,卖价150元人民币,随手翻翻,思考半天还是没买,并不是因为书价过高之故,而是因为作者实在无知之故.书编辑的实在质量很差. 敦煌文献现国内外收藏总数达3万多件,可是这本字典的作者仅看过寥寥数种,就从其中的16件卷子中找出的俗字编排了这部"字典",单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在现存敦煌文献关于<十地经论>的七件残件中找出的很多俗字的写法这本字典就没有收进.可见现代国内的许多所谓的 "学者"不过是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罢了,怎么是真正的做学问呢?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而是千古圣人.所以那些半瓶醋的"学者"们还是少写些的为好,免得误人误已.
汉代学者许慎做<说文解字>,系统解释了汉字造字的"六书"原则, 其实汉字只要符合六书要求都可成立,所以古时候人们常常望文生义,写出许多俗字来,如果今天有人还按这种原则写俗字的话,肯定会被人按照所谓的汉字正字法说是写的错别字.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评论现在的这种现象.是好?是坏?无从说起.......
http://hi.baidu.com/bigping30/blog/item/9c24b2d0e635feda562c84ac.html
由此,我想到在我跟我的德国教授做博士论文时,当读到敦煌佛教文献手抄本的<十地经论>原件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怪字, 其上是个"去"字,其下是个"世"字,我的德国教授坚持这是两个单字,因为手抄的缘故把这两个字写在一起了.可是按他的说法,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本不能读通.后来我想到<干禄字书>上的内容,觉得这可能是"弃"的俗字,是用"去"和"世"两个字反切构成的.这样一来读就能把句子读通了.
这之后,有一次偶然翻翻早已读过的<镜花缘>,其第三十二回<访筹算畅游智佳国,观艳妆闲步女儿乡>中,作者李汝珍提到了一些俗字,例如: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坐"字是"稳"的俗字, 上面一个"不"字,下面一个"生"字是"终"的俗字,上面一个"不"字,下面一个"长"字是"矮"的俗字.感到很有意思.
最早记录关于俗字的书是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一卷本,颜元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叔叔,当年颜真卿在湖州做官时,亲书<干禄字书>并让人隽刻在石碑上.此书是颜元孙专为官吏书写公文时辨别字体而作,故名 "干禄", 它以四声隶书和二百六部分韵编排,这种编排方法很有特色,在中国历代辞书编排中独具一格, 辨别每字的俗,通,正三体.到了五代时,由于北方民族的僧侣诵读佛经时识别手抄经卷的困难,因此辽代僧人释行均撰<龙龛手镜>(为避宋讳,此书在宋朝传进汉内地时, 改成<龙龛手鑑>,至今仍沿用此书名)四卷本,共收字26430余个,其注释多达163170余字,很多都是当时佛经手抄本上的俗字.
前次回国,在北京中国书店灯市口门市部看到有今人新出的<敦煌俗字典>,卖价150元人民币,随手翻翻,思考半天还是没买,并不是因为书价过高之故,而是因为作者实在无知之故.书编辑的实在质量很差. 敦煌文献现国内外收藏总数达3万多件,可是这本字典的作者仅看过寥寥数种,就从其中的16件卷子中找出的俗字编排了这部"字典",单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在现存敦煌文献关于<十地经论>的七件残件中找出的很多俗字的写法这本字典就没有收进.可见现代国内的许多所谓的 "学者"不过是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罢了,怎么是真正的做学问呢?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而是千古圣人.所以那些半瓶醋的"学者"们还是少写些的为好,免得误人误已.
汉代学者许慎做<说文解字>,系统解释了汉字造字的"六书"原则, 其实汉字只要符合六书要求都可成立,所以古时候人们常常望文生义,写出许多俗字来,如果今天有人还按这种原则写俗字的话,肯定会被人按照所谓的汉字正字法说是写的错别字.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评论现在的这种现象.是好?是坏?无从说起.......
http://hi.baidu.com/bigping30/blog/item/9c24b2d0e635feda562c84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