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参观艺术馆
某一次的回眸让我发现了在书店的某个书架上有这么一本书,书名就叫《如何参观美术馆》,是个台湾人写的。随便翻翻,感觉像是一本旅游手册,上面解答了一些关于如何参观美术馆的ABC。掩卷之后,书上好像说的都是些大道理,我似乎也没有读到什么可以现学现卖的东西,但是它却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真正去思考怎样去欣赏美术。
我从小在艺术方面的熏陶很少。虽然在我还是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时候,我的画画曾经跻身园里狭窄的走廊展板,静静的挂在那里,让每一位路过的小伙伴和家长们欣赏。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画过了什么,多半是用很幼稚很简单的线条支撑起一位儿童心中想象的世界。也许我当年还曾禁不住夸赞就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所以至今一谈到美术,妈妈还会提起当年那段往事。可是我最终竟还是没能承载起老师阿姨们的悉心栽培,也辜负了园长的厚望。要说原因,我想可能跟升入小学之后,新的老师们并不重视美术吧,家里也没有送我去少年宫培训,没有了外界的重视,渐渐地我自己也不那么地渴望画画了(我承认自己不是个勤快的孩子),这点兴趣也就在了岁月里渐渐地消磨殆尽。
现在想起来还有些遗憾。如果我当年遇到了一个喜欢画画的小学老师,爸爸妈妈不那么地无为而治,那么我的人生会不会从此就不一样呢?在语文数学还有其他与升学有关的科目的折磨下,我与美术擦肩而过,渐行渐远。
在生命里仅有的几次去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的经历里,有一半是无知无畏,有一半是附庸风雅。每一次去都带着憧憬,仿佛自己在踏入场馆之前还是个一无所知的小白,抬脚迈进馆内,便来到艺术天堂,浑身上下也沾染上了艺术气息。然而,每一次去又不外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走出美术馆的一刹那,一切成了过眼云烟,只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里。
即便如此,我的记忆里还是留下了一个让我难忘的地方。我去过天津博物馆很多次,那里的设施让我赞叹。我相信多数人在还没进馆之前就会对它的外形产生兴趣——就形状而言,它像是一朵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蘑菇,躺在地上;就线条轮廓而言,它很舒展很圆润;就材质而言,它所运用的金属骨架和玻璃幕墙清晰地传递了一股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
我曾在天博看过免费的展览,汉代的金缕玉衣,清代的画和壶,它在一般开放时间都是免费的;也曾花过钱买过门票,去看过敦煌莫高窟的专题展览,天博每年九月份都会有一次主题展览。甚至我还差点当上了天博的讲解志愿者,差点可以为普罗大众讲讲我为了成为志愿者而连续三天苦苦背诵的几万字讲解词。我曾为了那次的失之交臂而扼腕叹息,然后又在七零八落的失望与忧伤中安慰自己:我与天博的缘分未尽,或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到那里,不光是做一名看客。
还是从回忆的思绪抽离出来讲讲怎么去参观艺术馆吧。以下谈的这些内容,有些是受到了那本书的启发,有些是我根据经验提炼出来的。
首先,去之前是有必要做些准备的,比如事先打听一下这个展馆有哪些展品是比较有名、有特色、有可看性的。这些信息通常可以从宣传册上获取,也可以从官方网上得到。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算来安排哪些重点看哪些有富余时间再看,比如我这次去可以抽出3个小时泡舘,那么我可能会先把最重要的时间(也许是头两小时)放在最重要的特色展品上,然后再去看那些边角余料cult。也就是说去之前心里要先对参观的主次先后有个谱。当然如果事先来不及做这些工作(去外地公干时可能是因为剩了些时间才会想去这种地方或者是朋友临时决定带你去美术馆),那么可以等到了馆内,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了解一手信息,这通常会更靠谱更准确。
其次,到了之后该怎样开始参观。刚才说了要按主次先后来参观,这是不能忘的。而我们普通人通常的做法是顺着布展顺序,从进门一侧沿着走廊开始看,从第一件展品看到最后一件展品,最后顺着大门出去。这是比较典型的走马观花。出门时,我们可能就忘了我们看过的很多东西,除非某些造型特别吸引眼球或者有某些独特之处的展品,再或是有经过生动讲解的展品。
我们在看一幅画时,主要看什么呢?我没学过美术方面的理论,但是我觉得欣赏一幅画和欣赏一篇美文一样,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无非就是内容和形式。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回答作者想表达什么的问题;就形式而言,则是涉及作者怎样表达的问题。进一步说,内容包括了作品主题、作者所要体现的社会风貌、个人情感等等;形式则包含了形状、线条、构图等等。
沿着这样的分析框架,相信大部分作品都能让你看出个所以然来。至于分析的深浅,则要靠专业知识的积累了。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多了,看细了,自然会懂行些。如果能碰上懂行的人给你讲解,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就按这样的框架尝试自己分析。
最后,参观时要树立一套自己的欣赏标准。走马观花的人往往是基于这样一种心态“我好不容易来一次,自然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一遍”。可越是这样想,就越没有收获。正所谓“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要不到”。有些人喜欢说自己在展会上看到某位画家的多少幅名画,追求数量亦不失为一种欣赏标准,只是不可剑走偏锋,片面追求数量。带有目的性的参观,收获往往会大些。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相信每个人都见过,那么真画与复印品到底有什么差别,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研究这幅画,肯定会有收获的。
总之,参观就像是一场对话。有备而来,并带有一点深度的探索,会让我们领略到更妙的滋味。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支撑,只需要多想一想,想深一点,就会发现艺术品的奥妙。
我从小在艺术方面的熏陶很少。虽然在我还是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时候,我的画画曾经跻身园里狭窄的走廊展板,静静的挂在那里,让每一位路过的小伙伴和家长们欣赏。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画过了什么,多半是用很幼稚很简单的线条支撑起一位儿童心中想象的世界。也许我当年还曾禁不住夸赞就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所以至今一谈到美术,妈妈还会提起当年那段往事。可是我最终竟还是没能承载起老师阿姨们的悉心栽培,也辜负了园长的厚望。要说原因,我想可能跟升入小学之后,新的老师们并不重视美术吧,家里也没有送我去少年宫培训,没有了外界的重视,渐渐地我自己也不那么地渴望画画了(我承认自己不是个勤快的孩子),这点兴趣也就在了岁月里渐渐地消磨殆尽。
现在想起来还有些遗憾。如果我当年遇到了一个喜欢画画的小学老师,爸爸妈妈不那么地无为而治,那么我的人生会不会从此就不一样呢?在语文数学还有其他与升学有关的科目的折磨下,我与美术擦肩而过,渐行渐远。
在生命里仅有的几次去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的经历里,有一半是无知无畏,有一半是附庸风雅。每一次去都带着憧憬,仿佛自己在踏入场馆之前还是个一无所知的小白,抬脚迈进馆内,便来到艺术天堂,浑身上下也沾染上了艺术气息。然而,每一次去又不外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走出美术馆的一刹那,一切成了过眼云烟,只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里。
即便如此,我的记忆里还是留下了一个让我难忘的地方。我去过天津博物馆很多次,那里的设施让我赞叹。我相信多数人在还没进馆之前就会对它的外形产生兴趣——就形状而言,它像是一朵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蘑菇,躺在地上;就线条轮廓而言,它很舒展很圆润;就材质而言,它所运用的金属骨架和玻璃幕墙清晰地传递了一股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
我曾在天博看过免费的展览,汉代的金缕玉衣,清代的画和壶,它在一般开放时间都是免费的;也曾花过钱买过门票,去看过敦煌莫高窟的专题展览,天博每年九月份都会有一次主题展览。甚至我还差点当上了天博的讲解志愿者,差点可以为普罗大众讲讲我为了成为志愿者而连续三天苦苦背诵的几万字讲解词。我曾为了那次的失之交臂而扼腕叹息,然后又在七零八落的失望与忧伤中安慰自己:我与天博的缘分未尽,或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到那里,不光是做一名看客。
还是从回忆的思绪抽离出来讲讲怎么去参观艺术馆吧。以下谈的这些内容,有些是受到了那本书的启发,有些是我根据经验提炼出来的。
首先,去之前是有必要做些准备的,比如事先打听一下这个展馆有哪些展品是比较有名、有特色、有可看性的。这些信息通常可以从宣传册上获取,也可以从官方网上得到。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算来安排哪些重点看哪些有富余时间再看,比如我这次去可以抽出3个小时泡舘,那么我可能会先把最重要的时间(也许是头两小时)放在最重要的特色展品上,然后再去看那些边角余料cult。也就是说去之前心里要先对参观的主次先后有个谱。当然如果事先来不及做这些工作(去外地公干时可能是因为剩了些时间才会想去这种地方或者是朋友临时决定带你去美术馆),那么可以等到了馆内,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了解一手信息,这通常会更靠谱更准确。
其次,到了之后该怎样开始参观。刚才说了要按主次先后来参观,这是不能忘的。而我们普通人通常的做法是顺着布展顺序,从进门一侧沿着走廊开始看,从第一件展品看到最后一件展品,最后顺着大门出去。这是比较典型的走马观花。出门时,我们可能就忘了我们看过的很多东西,除非某些造型特别吸引眼球或者有某些独特之处的展品,再或是有经过生动讲解的展品。
我们在看一幅画时,主要看什么呢?我没学过美术方面的理论,但是我觉得欣赏一幅画和欣赏一篇美文一样,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无非就是内容和形式。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回答作者想表达什么的问题;就形式而言,则是涉及作者怎样表达的问题。进一步说,内容包括了作品主题、作者所要体现的社会风貌、个人情感等等;形式则包含了形状、线条、构图等等。
沿着这样的分析框架,相信大部分作品都能让你看出个所以然来。至于分析的深浅,则要靠专业知识的积累了。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多了,看细了,自然会懂行些。如果能碰上懂行的人给你讲解,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就按这样的框架尝试自己分析。
最后,参观时要树立一套自己的欣赏标准。走马观花的人往往是基于这样一种心态“我好不容易来一次,自然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一遍”。可越是这样想,就越没有收获。正所谓“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要不到”。有些人喜欢说自己在展会上看到某位画家的多少幅名画,追求数量亦不失为一种欣赏标准,只是不可剑走偏锋,片面追求数量。带有目的性的参观,收获往往会大些。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相信每个人都见过,那么真画与复印品到底有什么差别,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研究这幅画,肯定会有收获的。
总之,参观就像是一场对话。有备而来,并带有一点深度的探索,会让我们领略到更妙的滋味。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支撑,只需要多想一想,想深一点,就会发现艺术品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