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历,去定义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青春.
1.
去厦门,朋友开车。
突然他摇上车窗,递来手机,让我选歌播放。阳光很好,路边有一家三口戴着草帽骑单车,或者女孩在沙滩长裙飘飘地站着,对面则是拿着单反蹲在地上认真拍照的男友。
熟悉的吉他前奏开始,“故事的小黄花…”朋友一听,即刻跟着唱起来。“似乎每次听周杰伦的新专辑都是这样快到暑假的时候,他的歌让人想起夏天。”一曲终了,朋友感慨说道。
我想起了十四岁的夏天,坐在一个男生的单车后座,小心翼翼地围着他的腰,心跳不止。在大太阳底下,我们经过了虹口足球场,耳机里播放着《晴天》。
如今的周杰伦已是叱咤风云的天王,但毕业后的我,却再也没有听他的新专辑了。偶尔坐上的士,广播里会听到他依然熟悉的声音。人真是奇怪,如果他新歌曲风和过去没变,就会侧目说,怎么这么多年还是老样子,要知道当年听你歌的几个连初吻都没有过的小姑娘,都成人母了;曲风大变的时候,却会摇头,叹气道,物是人非了哟!有了名利的包装,歌还是以前最淳朴的时候好。
2.
前些天回上海,见了一名作家前辈。
知道我在网上拼命写文章,也有倾诉邮箱,他摇摇头,吸了口烟,“这些事,对你成长是没帮助的,浪费时间,虽然我一直认为青春就是浪费的。”
原来,他曾经开过专栏,也是来信回信形式的。最受欢迎的时候,半年下来就能有几万封。更是有读者不断写给他,说因为他的文字,人生而彻底改变,他在自己生命里是多么重要。但是如今呢?这些人都已销声匿迹,散落天涯。
听过后,我想起了那些在网上给我写万字信的读者,想起有网友不断写我为主题的感恩微博,想起了讲座那天从西安坐火车来的女孩。更想起了有个出版社的编辑曾向我泼过的冷水,那些说“如果你写了书一定会买”的人,其实最后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他们出版过一名这样的作家,在论坛上风生水起,过万人留言捧他,结果好不容易出了书,却没人去买,销量惨淡。
我想,那个作家对网络世界失望,不再写作的原因就在此吧。
我想,那个告诉我认真写读者回信是“浪费时间”的前辈,也一定是曾伤透心了吧。
3.
和四十多岁的土耳其朋友一起吃饭,他还没有结婚,一直单身。
我问他,“既然家里有压力,为什么不结?”
他笑着说,“过了四十后,他们已经lose hope了。”
不自觉的,我们谈论到结婚的最终意义。他说看到自己的泰国好友,一个五十岁女人,依然神采奕奕地涂口红,谈跨国恋爱,其实也不错。而且反正他不喜欢小孩,这样的生活方式简单,没有累赘,永远年轻活力。末了,他咧开嘴笑起来,到时候老了仍然单身,能和年轻女孩在一起,赚到了耶!
我非传统教育下的女孩,但也未必有能力理解这般程度的“不靠谱”。
凡事的存在,必定有它的道理。我灵机一动,问道,结婚意味着拥有自己的家庭,不要孩子,但至少有另一半,不会 die alone。都市人,最怕的不是变胖或者失业,而是深夜站在屋顶准备纵身跳下前,想交代些什么,却把手机里一长串联系人浏览了几遍,却没有一个号码可以拨通的。
听完后,土国朋友又笑了,傻姑娘,人总是一个人死的。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以什么方式死,死在哪里。前几天一个在深圳的土耳其商人心脏病突发,他是想在这里做一笔新订单的,暂别了家里的妻子和小孩。结果客死他乡,身边一个人都没有。
他,结婚了不也是die alone吗?
4.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人和人,即使被婚姻纽带捆绑,但始终是独立成长的个体。况且即便是父母,也终有要放手的一天。
那为何,写作者一定要成为读者人生不可缺少一部分呢?
况且,我也不希望有天发现自己出现在别人家家谱里面。
想想那些昔日的明星,初中时候喜欢一支没红的摇滚乐队,被他们追梦的力量感染,他们的歌陪伴了我无数低落迷茫不甘以及孤寂的上学放学路,CD都听到烂掉。如今他们大红,可自己已不再听,更偏向于握着红酒杯安静聆听的蓝调爵士,毕竟,骑脚踏车背厚重书包的女孩只存在记忆中了。又或者,读过的少年文学,那些作者如今早已不再追随,但曾被他们稚嫩文字深深打动过感染过。依然记得懵懂岁月里,趴在床头,在他们笔下的爱情故事里沉沦。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像这样顶好:陪伴彼此某一段路,然后渐渐消失。偶尔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熟悉的旋律,或者一段话突然涌上心头。就这样记起了那个歌手,那个作家,嘴角带着微笑地想起那时候的自己。
噢!我们都走远了。
但,那时候,那个你,那个我,被定格了,永远相互陪伴。
我要你至少爱过我,而不是给一个名分,却从未亲近。
5.
这周末在友人寓所度过,原本傍晚打车回家,走到了街口,想起有一班车直接从滨江东路抵达我的住所。于是,跳上了大巴,几乎从头乘到尾。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靠窗,那是我最喜欢的座位,满足学生时代因为身高不够从未坐过后排的乐趣。
自从来到这里,故意让自己保持时刻忙碌的状态,通过不断拥有新的记忆抹去离开旧城市的不舍和感怀。但这样的时刻,夜巴士穿梭逐渐入睡的城市,异乡人身份依然不改,只是动荡青春的舞台已更改,我终于还是想念巴塞罗那了。
去年的冬天,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未来期许,只是带着笔记本穿梭在街头写作。恐慌得很,毕业后不知道能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写作路途是否能走下去。常常坐上跨越城市的巴士,看着路边的灯亮起,车厢里的乘客不断改变。从白天无所事事的老人,到高峰时候刚下课的少男少女,最终变成夜晚去迪斯科有着漂亮脸蛋的城市男女。
白天的巴塞罗那,令我享受十足的自由洒脱。只是夜晚,窄小山路两旁那暖黄色的灯,令人感伤又一天的逝去,以及对明天新一轮恐慌的抗拒。
如今在外国领事馆工作,全职稳定。写作上,终于有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似乎越来越确认,所要走的未来之路。
但当时那股异乡人对未来孤注一掷的恐慌,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对于当时的美丽风景,我们更怀念的是那时候的心情。就好似面对过去的恋情,我们往往最怀念的是那时候傻里傻气的自己。
一首歌一个作家,令我们怀念的,是他们陪伴我们度过的那一小段时光里,那个回不去的自己。无论多狼狈,但只要是青春,都是可爱的。
友人来广州看望,他没去过巴塞罗那。于是他无心说了句,广州的夜和日本一样。
原本想和他争辩,城市与城市即使再多相似点,好比人,一个个始终是不一样的。就算气候,建筑风格,甚至历史类似,但城市每一天每个角落发生的小事,都在一点点定义它自己。个性不是一眼望去就能知晓的,而是在不断的交往中,渐渐熟悉它的风格。和别人谈论它的时候说不上来,但离开后,任何一条不知名的街道,你都记得它的气味。
但站在自己寓所三十层的阳台看着外面,明白其实朋友这样简单的描述方式也不无道理。我们初见一个人或一座城,更容易在心底刻下,在随后的日子里好似洗不掉的记忆纹身,以它的方式定义了我们接下去的所见所想。
6.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学长感慨,这年头不需要市场调查了,大家都已经把自己归类,作为商家,越来越容易卖东西,一个萝卜一个坑。高富帅,矮穷丑,富二代,文艺青年… 一个个冲在最前面给自己贴标签。
看到这个现象,我不断摇旗呐喊,倘若有浪漫的光环,就一定有尿味的现实。
惹来许多人质疑,你为什么那么拒绝标签呢?其实是成功的表现,虽然你是你,但别人想要了解你,需要用标签描述你。
我的任性劲又被燃起。
青春啊,还没到最后关头,一切都是闷在鼓里面的。它很动荡,所以才不需要标签,不需要告诉别人我是谁。过去曾发生的故事,现在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路,将来更多未知的经历,他们会一点点定义我是谁的。现在为什么要急着就给世界交卷呢?人不是生来就为了过自己想要的日子的,不然活到十岁就够。而是,用前面二十年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接下去二十年一点点累积沉淀让自己有资格去拥有想要的人生,下一个二十年一边享受之前的成果一边把喜欢的事情做到精致,最后的二十年抽出时间清算岁月,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故事,向别人定义自己。
倘若必定逃不过标签,此生就让父母取的名字成为唯一的“坑”。
无法描述,正是因为在用眼前大大小小的经历,一点点丰满未来被人称作传奇的名字。
若干年后,我会在另一座城灯火阑珊的时刻,坐在大巴最后一排座位,非常想念那个在广州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夜晚写作的小女孩。虽然她什么都没有,但我用力地嫉妒她,因为她的脚下是全世界。
2012年 7月 7日
写于广州
作者:嘉倩
微博: http://weibo.com/mejiaqian
最近刚读完的书:贝小戎《假装读过》,白先勇《台北人》,马家辉《死在这里也不错》,以及所有许知远出版过的书籍。带来的共同感慨:叹为观止。我辈小子,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地步,敢写文章,是无知者不甘于歇一边的粗俗之勇。上班去也,亏得是小职员和无名作家,该做的能做的想做的,只管去做。
再思量一番,突然发现又降了一格,侮辱了“看山是山”的等级。高中地理欠佳,过去五年每次出行,看到的山不过是堆石头,做文章粗俗地强加个人念想,犯了龙应台“少说我”“少说大道理”的规矩。个人批斗结束。解决方案如下:做个奋发有为好青年,踏着书籍的阶梯,但继续不老实地歇一边,没办法多动症。
去厦门,朋友开车。
突然他摇上车窗,递来手机,让我选歌播放。阳光很好,路边有一家三口戴着草帽骑单车,或者女孩在沙滩长裙飘飘地站着,对面则是拿着单反蹲在地上认真拍照的男友。
熟悉的吉他前奏开始,“故事的小黄花…”朋友一听,即刻跟着唱起来。“似乎每次听周杰伦的新专辑都是这样快到暑假的时候,他的歌让人想起夏天。”一曲终了,朋友感慨说道。
我想起了十四岁的夏天,坐在一个男生的单车后座,小心翼翼地围着他的腰,心跳不止。在大太阳底下,我们经过了虹口足球场,耳机里播放着《晴天》。
如今的周杰伦已是叱咤风云的天王,但毕业后的我,却再也没有听他的新专辑了。偶尔坐上的士,广播里会听到他依然熟悉的声音。人真是奇怪,如果他新歌曲风和过去没变,就会侧目说,怎么这么多年还是老样子,要知道当年听你歌的几个连初吻都没有过的小姑娘,都成人母了;曲风大变的时候,却会摇头,叹气道,物是人非了哟!有了名利的包装,歌还是以前最淳朴的时候好。
2.
前些天回上海,见了一名作家前辈。
知道我在网上拼命写文章,也有倾诉邮箱,他摇摇头,吸了口烟,“这些事,对你成长是没帮助的,浪费时间,虽然我一直认为青春就是浪费的。”
原来,他曾经开过专栏,也是来信回信形式的。最受欢迎的时候,半年下来就能有几万封。更是有读者不断写给他,说因为他的文字,人生而彻底改变,他在自己生命里是多么重要。但是如今呢?这些人都已销声匿迹,散落天涯。
听过后,我想起了那些在网上给我写万字信的读者,想起有网友不断写我为主题的感恩微博,想起了讲座那天从西安坐火车来的女孩。更想起了有个出版社的编辑曾向我泼过的冷水,那些说“如果你写了书一定会买”的人,其实最后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他们出版过一名这样的作家,在论坛上风生水起,过万人留言捧他,结果好不容易出了书,却没人去买,销量惨淡。
我想,那个作家对网络世界失望,不再写作的原因就在此吧。
我想,那个告诉我认真写读者回信是“浪费时间”的前辈,也一定是曾伤透心了吧。
3.
和四十多岁的土耳其朋友一起吃饭,他还没有结婚,一直单身。
我问他,“既然家里有压力,为什么不结?”
他笑着说,“过了四十后,他们已经lose hope了。”
不自觉的,我们谈论到结婚的最终意义。他说看到自己的泰国好友,一个五十岁女人,依然神采奕奕地涂口红,谈跨国恋爱,其实也不错。而且反正他不喜欢小孩,这样的生活方式简单,没有累赘,永远年轻活力。末了,他咧开嘴笑起来,到时候老了仍然单身,能和年轻女孩在一起,赚到了耶!
我非传统教育下的女孩,但也未必有能力理解这般程度的“不靠谱”。
凡事的存在,必定有它的道理。我灵机一动,问道,结婚意味着拥有自己的家庭,不要孩子,但至少有另一半,不会 die alone。都市人,最怕的不是变胖或者失业,而是深夜站在屋顶准备纵身跳下前,想交代些什么,却把手机里一长串联系人浏览了几遍,却没有一个号码可以拨通的。
听完后,土国朋友又笑了,傻姑娘,人总是一个人死的。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以什么方式死,死在哪里。前几天一个在深圳的土耳其商人心脏病突发,他是想在这里做一笔新订单的,暂别了家里的妻子和小孩。结果客死他乡,身边一个人都没有。
他,结婚了不也是die alone吗?
4.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人和人,即使被婚姻纽带捆绑,但始终是独立成长的个体。况且即便是父母,也终有要放手的一天。
那为何,写作者一定要成为读者人生不可缺少一部分呢?
况且,我也不希望有天发现自己出现在别人家家谱里面。
想想那些昔日的明星,初中时候喜欢一支没红的摇滚乐队,被他们追梦的力量感染,他们的歌陪伴了我无数低落迷茫不甘以及孤寂的上学放学路,CD都听到烂掉。如今他们大红,可自己已不再听,更偏向于握着红酒杯安静聆听的蓝调爵士,毕竟,骑脚踏车背厚重书包的女孩只存在记忆中了。又或者,读过的少年文学,那些作者如今早已不再追随,但曾被他们稚嫩文字深深打动过感染过。依然记得懵懂岁月里,趴在床头,在他们笔下的爱情故事里沉沦。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像这样顶好:陪伴彼此某一段路,然后渐渐消失。偶尔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熟悉的旋律,或者一段话突然涌上心头。就这样记起了那个歌手,那个作家,嘴角带着微笑地想起那时候的自己。
噢!我们都走远了。
但,那时候,那个你,那个我,被定格了,永远相互陪伴。
我要你至少爱过我,而不是给一个名分,却从未亲近。
5.
这周末在友人寓所度过,原本傍晚打车回家,走到了街口,想起有一班车直接从滨江东路抵达我的住所。于是,跳上了大巴,几乎从头乘到尾。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靠窗,那是我最喜欢的座位,满足学生时代因为身高不够从未坐过后排的乐趣。
自从来到这里,故意让自己保持时刻忙碌的状态,通过不断拥有新的记忆抹去离开旧城市的不舍和感怀。但这样的时刻,夜巴士穿梭逐渐入睡的城市,异乡人身份依然不改,只是动荡青春的舞台已更改,我终于还是想念巴塞罗那了。
去年的冬天,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未来期许,只是带着笔记本穿梭在街头写作。恐慌得很,毕业后不知道能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写作路途是否能走下去。常常坐上跨越城市的巴士,看着路边的灯亮起,车厢里的乘客不断改变。从白天无所事事的老人,到高峰时候刚下课的少男少女,最终变成夜晚去迪斯科有着漂亮脸蛋的城市男女。
白天的巴塞罗那,令我享受十足的自由洒脱。只是夜晚,窄小山路两旁那暖黄色的灯,令人感伤又一天的逝去,以及对明天新一轮恐慌的抗拒。
如今在外国领事馆工作,全职稳定。写作上,终于有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似乎越来越确认,所要走的未来之路。
但当时那股异乡人对未来孤注一掷的恐慌,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对于当时的美丽风景,我们更怀念的是那时候的心情。就好似面对过去的恋情,我们往往最怀念的是那时候傻里傻气的自己。
一首歌一个作家,令我们怀念的,是他们陪伴我们度过的那一小段时光里,那个回不去的自己。无论多狼狈,但只要是青春,都是可爱的。
友人来广州看望,他没去过巴塞罗那。于是他无心说了句,广州的夜和日本一样。
原本想和他争辩,城市与城市即使再多相似点,好比人,一个个始终是不一样的。就算气候,建筑风格,甚至历史类似,但城市每一天每个角落发生的小事,都在一点点定义它自己。个性不是一眼望去就能知晓的,而是在不断的交往中,渐渐熟悉它的风格。和别人谈论它的时候说不上来,但离开后,任何一条不知名的街道,你都记得它的气味。
但站在自己寓所三十层的阳台看着外面,明白其实朋友这样简单的描述方式也不无道理。我们初见一个人或一座城,更容易在心底刻下,在随后的日子里好似洗不掉的记忆纹身,以它的方式定义了我们接下去的所见所想。
6.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学长感慨,这年头不需要市场调查了,大家都已经把自己归类,作为商家,越来越容易卖东西,一个萝卜一个坑。高富帅,矮穷丑,富二代,文艺青年… 一个个冲在最前面给自己贴标签。
看到这个现象,我不断摇旗呐喊,倘若有浪漫的光环,就一定有尿味的现实。
惹来许多人质疑,你为什么那么拒绝标签呢?其实是成功的表现,虽然你是你,但别人想要了解你,需要用标签描述你。
我的任性劲又被燃起。
青春啊,还没到最后关头,一切都是闷在鼓里面的。它很动荡,所以才不需要标签,不需要告诉别人我是谁。过去曾发生的故事,现在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路,将来更多未知的经历,他们会一点点定义我是谁的。现在为什么要急着就给世界交卷呢?人不是生来就为了过自己想要的日子的,不然活到十岁就够。而是,用前面二十年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接下去二十年一点点累积沉淀让自己有资格去拥有想要的人生,下一个二十年一边享受之前的成果一边把喜欢的事情做到精致,最后的二十年抽出时间清算岁月,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故事,向别人定义自己。
倘若必定逃不过标签,此生就让父母取的名字成为唯一的“坑”。
无法描述,正是因为在用眼前大大小小的经历,一点点丰满未来被人称作传奇的名字。
若干年后,我会在另一座城灯火阑珊的时刻,坐在大巴最后一排座位,非常想念那个在广州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夜晚写作的小女孩。虽然她什么都没有,但我用力地嫉妒她,因为她的脚下是全世界。
2012年 7月 7日
写于广州
作者:嘉倩
微博: http://weibo.com/mejiaqian
最近刚读完的书:贝小戎《假装读过》,白先勇《台北人》,马家辉《死在这里也不错》,以及所有许知远出版过的书籍。带来的共同感慨:叹为观止。我辈小子,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地步,敢写文章,是无知者不甘于歇一边的粗俗之勇。上班去也,亏得是小职员和无名作家,该做的能做的想做的,只管去做。
再思量一番,突然发现又降了一格,侮辱了“看山是山”的等级。高中地理欠佳,过去五年每次出行,看到的山不过是堆石头,做文章粗俗地强加个人念想,犯了龙应台“少说我”“少说大道理”的规矩。个人批斗结束。解决方案如下:做个奋发有为好青年,踏着书籍的阶梯,但继续不老实地歇一边,没办法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