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或者卜弥格读过《山海经》吗?
rt
————
那些学小语种的亲们,何不把卫匡国的《中国地图》和卜弥格的《中国植物》翻译过来呢?管它直译还是弯译,只要译成俺们乡下人能看懂的中文就好。
——————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卫匡国《中国新图志》:
用西式方法绘撰的《中国新图志》初版为1655年的阿姆斯特版,是卫匡国的又一拉丁文著作,也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地理著述。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湘广、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该书双面印刷,还有171面志文,19面目录,可以查明中国各地城关的经纬度,均按照省份和城市大小排列。在具体内容上,该书不同于中国官私地理志书偏重政治建置的限制,更好地体现了欧洲地理学所主张的综合性学科的性质。如卫匡国在新图志的前言中,叙述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居民、城乡状况、手工技艺、建筑、科学、宗教、王朝纪年表、中国长度单位等内容。最后还介绍了女真族的历史、语言、习俗、宗教及与汉族的关系。而在有关各省的记载中,内容则包括地理位置、名称来源、建置沿革、面积方位、气候物产、名山大川、城镇交通、户口租赋、风俗习惯、人文古迹、掌故逸闻等。为了使书中的中国地名所指的地理位置更为准确,并使该书成为一本准确的地理指南,卫匡国没有用拉丁文标注这些中国地名。这与他在《中国上古史》中系统地使用拉丁文标注地名有所不同。《中国新图志》出版后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史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将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与他在当时西方文献中读到的有关中国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中国新图志》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地理的必读之书,引起欧洲地理学界的重视,曾被译成几种欧洲文字出版。继1655年阿姆斯特丹版后,1656年又出版了西班牙文版,1672年再版于布拉格,在欧洲影响甚广,卫匡国也因此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卫匡国作为第一个将中国的自然面貌、经济和人文地理的现状系统地介绍给欧洲的人,为欧洲在19世纪对中国先后进行的文化和商业开拓铺平了道路。事实上,在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出版《中华帝国全志》之前,卫匡国的这部图集一直是欧洲地理学界关于中国舆地的权威参考书。而且,就是对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者来说,卫匡国的图集亦是弥足珍贵的域外史料。
卜弥格:《中国地图册》
在保存至今的卜弥络的手稿中,有几部他绘制的地图,其中有一部梵蒂冈《中国地图册》。这部地图册被私人收藏了七十年,后来,里亚蒙特格尔(Riamonteger)把它买了过来,于1729年交给了梵蒂冈图书馆。1920年,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在那里见到后,曾把它加以整理,首先作了一个简短的说明。
战后国外对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的研究的成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瓦尔特·富克斯(Walter Fuchs)和波列斯瓦夫·什钦希尼亚克的两篇文章。
富克斯在他的文章中介绍了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的说明部分所有章节的目录,它分以下十章:
第一章 中国人的起源,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上帝才是造物主?
第二章 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是怎么描绘他们国土的地位位置的?他们对天空、星宿和星星的运行有什么概念?他们根据什么来计算年月?
第三章 古代的丝国和大契丹是不是中国?中国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第四章 中国人的起源,他们最早的一些人,他们的皇帝和皇帝的谱系。
第六章 中国的幅员、人员、边界上的城墙、沙漠、峡谷、省份、城市、黄河和长江、给土地施肥、收成、贸易、居民的服装、礼仪和品德。
第七章 汉语、书籍、文学发展的水平、高雅的艺术和力学。
第八章 中国的教派,在中国传播过福音的使徒圣托马斯。
第九章 圣方济各·沙勿略、尊敬的利玛窦和其他来华的耶稣会神父。
第十章 讲授福音的情况和对未来的展望。传教士的居住条件和在中国建立的教堂,受洗的人数和皇宫里最重要的受洗。
从上看到,这个目录引用了大量制图和有关中国国土地理位置范围以外的材料。卜弥格对宗教事务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带到罗马去的这份手稿却真是一部关于中国事物的百科全书,那里从汉语开始,到有关中国的文化、文明、文学和官方的考试都有专门的论述。他的这个今已失落的《中国地图册》的说明部分早先曾被那些能够进入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的耶稣会教士利用过。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通常被称为《中国拉丁地图册》,因为不论它的名称还是其中提到的地名,全都标上了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只有所谓“正文的版面”上写的才全都是拉丁文。这部地图集有总图、各行省图共18幅,包括十五张当时中国的行省图、一张中国全图、一张海南岛图和一张辽东地图。地名用汉字标注,并附拉丁文注音,图旁注明该地特产,叙说各地风景、地理、学术、风俗等,并有帝王、官吏、兵卒的绘像。地图集传往欧洲,成为17世纪西方人了解古老中国的窗口,此书现藏梵蒂冈图书馆。
《中国地图册》介绍了将近四百个金属的矿藏。在其中的第一幅图——中国全图上,卜弥格就明确指出,中国那时候有二十九个金矿、六十三个银矿、十三个铅矿、二十九个锡矿、一百三十六个铁矿、三十七个铜矿和十一个汞矿。其余十七幅图则分别介绍了这十五个省中的每个省,以及两个属省管辖的地区拥有的各种金属矿藏的数量。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在17世纪的欧洲,乃是仅有的一份能够广泛反映中国矿物资源分布情况的资料。在他的地图上,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有哪些金属和矿物,它们分布在哪里,而且以汞矿的分布为例,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地质构造是怎么样的。如果拿卜弥格的那些中国行省图和金尼阁地图册中相应的地图相比,在某些方面,比如就它们所反映的人种志、大自然和在研究马可·波罗方面的知识来说,也显出了卜弥格的优势。
卜弥格是19世纪一大批马可·波罗研究者的先驱。这些研究家们能够解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几乎每一句话,他们对这部著作的诠释和评论的数量之多,篇幅之大,赶得上这部著作本身了。卜弥格也是欧洲最早确认马可·波罗用过的许多名称的地理学家之一,这种确认说明了马可·波罗提到过的那些地方、河流和山脉在卜弥格那个时代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由于卜弥格的大部分手稿都没有发表,所以许多作者便乘机加以参考和利用。这也说明了他作为一个马可·波罗诠释者的重要地位。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
在动植物学领域,卜弥格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植物志》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此书收录中国名花和珍奇动物若干种,标有中国名称,并附有23幅插图。
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这是欧洲发表的第一部关于远东和东南亚大自然的著作。有些学者认为,卜弥格是第一个采用“植物志”这个名称的科学家。它对中国的植物(和动物)的介绍和其中的插图,却是欧洲将近一百年来人们所知道的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仅有的一份资料,而且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后来一些热衷于编撰普及读物的人曾多次翻印过它,还有一些到过中国也了解中国的学者也利用过这份资料。
《中国植物志》的发表比其他一些论述远东和东南亚植物的著作早几十年。在欧洲,不论17世纪还是18世纪,都没有一个植物学家能够像卜弥格那样,根据自己在中国的实地考察和经验,撰写和发表过什么东西。
————
那些学小语种的亲们,何不把卫匡国的《中国地图》和卜弥格的《中国植物》翻译过来呢?管它直译还是弯译,只要译成俺们乡下人能看懂的中文就好。
——————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卫匡国《中国新图志》:
用西式方法绘撰的《中国新图志》初版为1655年的阿姆斯特版,是卫匡国的又一拉丁文著作,也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地理著述。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湘广、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该书双面印刷,还有171面志文,19面目录,可以查明中国各地城关的经纬度,均按照省份和城市大小排列。在具体内容上,该书不同于中国官私地理志书偏重政治建置的限制,更好地体现了欧洲地理学所主张的综合性学科的性质。如卫匡国在新图志的前言中,叙述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居民、城乡状况、手工技艺、建筑、科学、宗教、王朝纪年表、中国长度单位等内容。最后还介绍了女真族的历史、语言、习俗、宗教及与汉族的关系。而在有关各省的记载中,内容则包括地理位置、名称来源、建置沿革、面积方位、气候物产、名山大川、城镇交通、户口租赋、风俗习惯、人文古迹、掌故逸闻等。为了使书中的中国地名所指的地理位置更为准确,并使该书成为一本准确的地理指南,卫匡国没有用拉丁文标注这些中国地名。这与他在《中国上古史》中系统地使用拉丁文标注地名有所不同。《中国新图志》出版后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史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将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与他在当时西方文献中读到的有关中国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中国新图志》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地理的必读之书,引起欧洲地理学界的重视,曾被译成几种欧洲文字出版。继1655年阿姆斯特丹版后,1656年又出版了西班牙文版,1672年再版于布拉格,在欧洲影响甚广,卫匡国也因此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卫匡国作为第一个将中国的自然面貌、经济和人文地理的现状系统地介绍给欧洲的人,为欧洲在19世纪对中国先后进行的文化和商业开拓铺平了道路。事实上,在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出版《中华帝国全志》之前,卫匡国的这部图集一直是欧洲地理学界关于中国舆地的权威参考书。而且,就是对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者来说,卫匡国的图集亦是弥足珍贵的域外史料。
卜弥格:《中国地图册》
在保存至今的卜弥络的手稿中,有几部他绘制的地图,其中有一部梵蒂冈《中国地图册》。这部地图册被私人收藏了七十年,后来,里亚蒙特格尔(Riamonteger)把它买了过来,于1729年交给了梵蒂冈图书馆。1920年,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在那里见到后,曾把它加以整理,首先作了一个简短的说明。
战后国外对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的研究的成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瓦尔特·富克斯(Walter Fuchs)和波列斯瓦夫·什钦希尼亚克的两篇文章。
富克斯在他的文章中介绍了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的说明部分所有章节的目录,它分以下十章:
第一章 中国人的起源,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上帝才是造物主?
第二章 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是怎么描绘他们国土的地位位置的?他们对天空、星宿和星星的运行有什么概念?他们根据什么来计算年月?
第三章 古代的丝国和大契丹是不是中国?中国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第四章 中国人的起源,他们最早的一些人,他们的皇帝和皇帝的谱系。
第六章 中国的幅员、人员、边界上的城墙、沙漠、峡谷、省份、城市、黄河和长江、给土地施肥、收成、贸易、居民的服装、礼仪和品德。
第七章 汉语、书籍、文学发展的水平、高雅的艺术和力学。
第八章 中国的教派,在中国传播过福音的使徒圣托马斯。
第九章 圣方济各·沙勿略、尊敬的利玛窦和其他来华的耶稣会神父。
第十章 讲授福音的情况和对未来的展望。传教士的居住条件和在中国建立的教堂,受洗的人数和皇宫里最重要的受洗。
从上看到,这个目录引用了大量制图和有关中国国土地理位置范围以外的材料。卜弥格对宗教事务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带到罗马去的这份手稿却真是一部关于中国事物的百科全书,那里从汉语开始,到有关中国的文化、文明、文学和官方的考试都有专门的论述。他的这个今已失落的《中国地图册》的说明部分早先曾被那些能够进入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的耶稣会教士利用过。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通常被称为《中国拉丁地图册》,因为不论它的名称还是其中提到的地名,全都标上了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只有所谓“正文的版面”上写的才全都是拉丁文。这部地图集有总图、各行省图共18幅,包括十五张当时中国的行省图、一张中国全图、一张海南岛图和一张辽东地图。地名用汉字标注,并附拉丁文注音,图旁注明该地特产,叙说各地风景、地理、学术、风俗等,并有帝王、官吏、兵卒的绘像。地图集传往欧洲,成为17世纪西方人了解古老中国的窗口,此书现藏梵蒂冈图书馆。
《中国地图册》介绍了将近四百个金属的矿藏。在其中的第一幅图——中国全图上,卜弥格就明确指出,中国那时候有二十九个金矿、六十三个银矿、十三个铅矿、二十九个锡矿、一百三十六个铁矿、三十七个铜矿和十一个汞矿。其余十七幅图则分别介绍了这十五个省中的每个省,以及两个属省管辖的地区拥有的各种金属矿藏的数量。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在17世纪的欧洲,乃是仅有的一份能够广泛反映中国矿物资源分布情况的资料。在他的地图上,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有哪些金属和矿物,它们分布在哪里,而且以汞矿的分布为例,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地质构造是怎么样的。如果拿卜弥格的那些中国行省图和金尼阁地图册中相应的地图相比,在某些方面,比如就它们所反映的人种志、大自然和在研究马可·波罗方面的知识来说,也显出了卜弥格的优势。
卜弥格是19世纪一大批马可·波罗研究者的先驱。这些研究家们能够解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几乎每一句话,他们对这部著作的诠释和评论的数量之多,篇幅之大,赶得上这部著作本身了。卜弥格也是欧洲最早确认马可·波罗用过的许多名称的地理学家之一,这种确认说明了马可·波罗提到过的那些地方、河流和山脉在卜弥格那个时代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由于卜弥格的大部分手稿都没有发表,所以许多作者便乘机加以参考和利用。这也说明了他作为一个马可·波罗诠释者的重要地位。
卜弥格:《中国植物志》
在动植物学领域,卜弥格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植物志》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此书收录中国名花和珍奇动物若干种,标有中国名称,并附有23幅插图。
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志》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这是欧洲发表的第一部关于远东和东南亚大自然的著作。有些学者认为,卜弥格是第一个采用“植物志”这个名称的科学家。它对中国的植物(和动物)的介绍和其中的插图,却是欧洲将近一百年来人们所知道的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仅有的一份资料,而且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后来一些热衷于编撰普及读物的人曾多次翻印过它,还有一些到过中国也了解中国的学者也利用过这份资料。
《中国植物志》的发表比其他一些论述远东和东南亚植物的著作早几十年。在欧洲,不论17世纪还是18世纪,都没有一个植物学家能够像卜弥格那样,根据自己在中国的实地考察和经验,撰写和发表过什么东西。